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像人类学家一样思考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像人类学家一样思考的读后感大全

2020-04-06 23:20: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像人类学家一样思考的读后感大全

  《像人类学家一样思考》是一本由[美] 约翰·奥莫亨德罗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2.00,页数:36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像人类学一样思考》精选点评

  ●作为社会学姊妹学科,不仅扯了社会学的蛋,还打了社会学的脸。社会学研究工业化)的社会,其研究者存在两个基本的价值预设:1.现代性/工业化是好的2.现代性/工业化是全部文化变迁指向人类学研究文化,其研究过程要做到价值无涉,故不认为现代性是好的,其研究结果也表明,并非所有文化变迁都指向现代性。

  ●前段时间看了《我是个妈妈,我需要铂金包》,作者用人类学的知识调侃,非常有意思。所以,我也打算学一些人类学的基本知识。

  ●一本上佳的人类学导论教材,作者用通俗易懂笔法层次分明结构为人类学基础的读者,讲述了人类学的主要观察视角和研究方法,每一部分介绍,都从作者自己的研究和生活实践出发进行论述同时配有大量的鲜活案例这不只是一本让了解人类学是什么的书,也是一本有可能让你上人类学的好书

  ●哈哈哈,教授在谈到纽芬兰人和国人对于市场态度时,纽芬兰人愿意与别人交换劳动产品,而不是出售,因为“付我钱的是我老板,你是我表亲,这不是雇佣关系,所以你不能付我钱”。而美国人在搬家时,不光把自己家和所有家具拍卖了,甚至还给自己家的狗狗贴上售价,以至于教授觉得他们家也会给自己的小儿子贴上售价,因为可怜的狗狗和小儿子对于搬家来说都是个大麻烦。不过最后小儿子家人一起走了,由此教授得出结论原来美国人也不是什么都舍得卖。这思考过程和结论,戳中了我的笑点

  ●很棒的入门读物

  ●有意思的紧。 花了三周的不连续的时间看完。译者在后几章的翻译明显不如前面了,有点放飞自我的感觉。 很通俗易懂的入门书,虽说是教科书,但偏通识课?而不是专业课

  ●有趣生动的入门人类学书,基本的人类学方法,大量的实例,其中“文化震撼”可谓大学及其排斥原因吧。

  ●教科书,需要认真思考分析阅读回答问题。这些方法引导我看待事物不同角度,很好的书

  ●清晰,准确,流畅,易懂,炉火纯青的导论读物。人类学的思考方法和调查方式,应作为通识教育推广掌握。不仅有益于跨国跨文化流动,在某个种群甚至家庭内部同样能够起到极大改变

  ●请问这个版本好么?

  《像人类学家一样思考》读后感(一):不错的一般书

  写的不错 框架性 + 作者自己的经历 和不时引用的原文 收获挺大 无论是从事什么职业

  举个例子 以前看过一个电影 太阳泪 刚开始看的的时候 感觉场面很好看 紧张刺激 后来就感觉这个是对当地各个派系之间冲突的干涉,现在又看 其实人类有普世的价值的 起码这种惨绝人寰的种族灭绝应该受到反对的 人类学思维让我再次受到启发

  《像人类学家一样思考》读后感(二):懵进懵出

  翻译一般,有一些句子看起来挺生硬的。

  说是人类学入门书籍,但觉得还是有一丢丢人类学基础的人看会更加流畅,我这个一点人类学基础都没有的人,全文看下来感觉还是不太容易懂,懵懵懂懂懵进懵出。

  也可能我太笨。o(╥﹏╥)o

  结语有举一个手机的例子,如果能举更多例子就更好了。

  还有没有其他人类学书籍介绍呢?我是不是不应该看这种导论学的书籍呢,应该看各种人类学家出版的田野调查的书籍呢?

  《像人类学家一样思考》读后感(三):像人类学家一样思考

  好吧是本教材。

  摘抄自得到APP,侵权删。

  首先,文化人类学定义e文化的概念。文化是一群人通过习得,qd对其所作所为eh和每件事物的意义共有的认识。文化造成了不同种族生活之间的差异。它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整合体系;被群体内部的价值观念不断强化;在文化的学习和传承传递中,符号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后,介绍了人类学家研究文化的方法和思考方式。做重要的方法是通过田野调查完成民族志。人类学家会重点思考:怎么样让自己观察到自然的、有代表性的现象?怎么样用”整体观“去解释文化现象?怎么认识一种文化符号的真实含义?

  关于学术的伦理和方法论,本书认为:人类学应该cb秉持文化相对主义,但不能对伤害人的生存的现象置之不理。科学方法仍然是最有效的ty研究途径。

  《像人类学家一样思考》读后感(四):我们都被骗了,原来这是本教材

  前些日子,电商做活动,买了些书,其中一本叫做《像人类学家一样思考》。起初动,不过是因为标题吸引人。人类学其实是一门很独特而实用的学科,对于社会科学领域所有做研究的人来说,田野观察法都是一门能广泛应用的方法论。加之,以前也上过人类学的概论课,觉得这个话题还是挺值得深入的。直至这周翻起这本书,才发觉自己被“骗”了。和自己所设想的大相径庭,这本书从头到尾完全只是本人类学概论教材。但我并不感觉难过和气愤,相反,这本书带给我更多的是惊喜和有趣,进而,本周想给大家分享这本书。

  虽是本教材,但又并不是简单、死板地罗列人类学两个世纪以来对文化的研究成果,取而代之的是用询问结构提出人类学的方方面面:依靠人类学家认识文化、理解文化、阐释文化的基本步骤,分成11个问题依次排列,逐层递进。本书作者想做的不过是,通过对民族志实地经历的分享,让读者“掌握人类学研究人类行为和观念的方法,让他们在学完这门课程后继续像人类学家一样思考”。正如译者所言,“与其牢记林中每株植物的名称,不如从更大的生态角度去了解林中树木分布的基本规律”。相信经过对这些问题的共同探讨,能有助于大家透过人类学家的视野来理解我们置身其中的这个世界种种文化遭遇。

  人类学是什么呢?很多教材都自诩人类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种人文研究。任何学科都不会否定自己的科学性,如果还能增添点人类关怀,那最好不过。当然我并不否认人类学作为一门学科的科学性与人文性,但在此书中,我看见了另一种观点,让我耳目一新,大为赞赏。格尔茨是人文主义人类学星空中最具智慧的明星之一,他开玩笑道,“人类学这门科学的进步标志,并非众口一词体现出的完美,而是通过唇枪舌剑变得更为精炼。让我们人类学家相互辩证所用的措辞更加精确。”他还称人类学“既非科学也非人文研究”,因为人类学的目标既不是发现可预测人类行为的规则,也不是回答有关生命、宇宙和万事万物的深层次问题,而是“为我们提供有关那些(在他们的山谷中守卫自家羊群的)他者问题的答案,进而将它们纳入人类知识的仓库中。”“他者的答案”,这是我听过最可爱、最简洁、最有力的人类学是什么的定义了。

  不管你将来是成为世界主义者、改革者,还是批评家、科学家,或是人类主义者,都希望你在阅读完这本书之后,人类学的视角能帮助你更好地适应自己的角色。

  《像人类学家一样思考》读后感(五):人类学知识森林的“GPS地图”

  本书为人类学导论性教材,主要是方法论,不同于国内的理论性纲要,它更倾向于培养一种思维方式和实践技巧,书中有大量《人类学的笔记和问询》(<Royal Anthropological Institute>)方法引用和作者自身的田野事例作为补充参考,但总体来说毕竟作为一本教材,它还是比较枯燥的……不是很推荐无基础阅读,可能还是从民族志入手会好一些。

大纲

  本书出现的部分名词解释:

  响应效应:访谈数据会根据说话人、听众和情境的特征而呈现重大差异。期望效应是响应效应的一种。

  霍桑效应:当人们意识到自己是被关注对象时,便会有异常的行为表现。

  文化震撼:与另一种文化交互过程中产生的社会心理应激症状。

  颠覆仪式:对文化上正常或恰当的事情,进行仪式性的颠覆。仪式的部分行为看似亵渎和不敬,实则通过表扬遵守文化规范的行为来鼓励遵循规范,是告诉人们文化认可的另一种形式,有助于释放因“中规中矩”而产生的压力,如戏虐关系。

  现世中心主义:认为当下的生活是最好的、永恒的、一成不变的,今日之事一如昨日之事。

  复兴运动:文化变迁运动的一种,常具有宗教运动特征,有卡里斯玛型领袖作为先驱。

  适应策略:通过对环境刺激的回应性变迁而形成的基本生存行为方式。

  生物适应:对环境刺激出现解剖学或体质上的变化。

  文化适应:通过在行为和思维上作出变化去应对这种刺激。

  生物进化:生物适应导致人群可以继承的遗传变化。

  发展型适应:人类通过进化遗传实现的生物性变化,是个体一生中发生的不可逆的生理变化。

  气候适应:随居住区地理气候条件不同而产生的人的一生中可逆的体质变化。

  社会地位:由权威、特权、职责,有时甚至是声望确定,地位决定角色。地位在某些结构中是先天赋予的,在某些结构中是后天取得的。

  社会角色:某种地位、职业,在与其他地位者发生关系时的义务或行为规范。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