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这9.1分爆款,我摸透了朋友圈有钱人的秘密
在三个月内,赚到100万美元。
一辆旧货车(不可用于交易)、100美元现金、一部没有联系人的手机,就是他拥有的所有资源。
更何况,挑战时间只有短短90天。
他能做到吗?
三个月后,一家售卖独家烤肉、定制啤酒的酒吧,真的在美国伊利城开业了。
酒吧的创始人,正是葛伦。
店铺估值75万美元。90天内,他将100美元,翻了7500倍。
“要么不做,要么就做到完美。”
真的吗?
葛伦的行为,俨然是一个“反例”。
第一周,赚到3300美金;
就这样利滚利,倒腾店铺的资金便有了。
计划很完美。
第一周,他本想去倒卖旧轮胎赚钱,可逛遍所有的废料厂,几乎一无所获。
最后,他不得不去四处应聘。
谁知,买主似乎看出了他的心急,不管怎么说,只肯出价7.5万美元。
相差整整一万美元。
怎么办?
每次,他都选择了“暂时妥协”,首先推进下一步。
葛伦不想追求完美吗?
“完成比完美更重要”。
只是,如果时间来不及呢?
曾经,罗永浩为了打磨细节,将旗下一款手机的发布时间不断延后。
一件事情没有做好,就消耗后面环节的时间,拼命把事情做到完美,其实是拖延的表现。
“把这件事做到完美无缺,有多大意义?
比起‘蛮好’的结果,‘完美’会更有用处吗?
比起‘一般般’又如何呢?”
有时候,比起“完美”,推动下一步计划按时进行的“完成”,更加可贵。
将情绪“为己所用”
很多人将情绪管理归结为一个字——“忍”。
“扛着扛着,就扛过去了。”
葛伦的做法比这更进一步——引导。
一开始,葛伦想开一家啤酒厂,为此又是咨询相关机构,又是寻找店面。
忙活到最后,律师告诉他:酿酒证办不下来,计划泡汤。
他拿出几乎所有家当,买了一套房屋,满心期待地想整修成网红店铺的样子。
后来才发现,屋内的天花板、地板长满霉菌。
装修成本超额不说,预计的工期也没法完成。
又一次,去租赁店铺,好不容易找到一家理想门面,合同也已经起草完毕。
不想,房主临时变卦,交易取消。
糟糕的事挤成一堆,任丢在谁身上,都会有一种“撂挑子不干”的冲动。
然而,葛伦每次顶多皱眉、叹气。
不久,他又振作起来,恢复精神满满的模样。
节目初期,生活陷入困境时,他主动去找一些零碎活儿。
扫地、盛饭、印刷……什么都做。
仅为了赚钱吗?
葛伦还有一个目的——借点点滴滴的小成绩提升自信。
面试被拒后,他立刻去买了一套西装。
不止为下次给面试官一个好印象,更是要主动提升自己的底气。
对他来说,情绪似乎是一件可以“操控”的东西。
出现糟心事时,就转移注意力,消解负面情绪。
与此同时,通过各种各样的小技巧,激发正面情绪。
这个思维方式,也被他应用到了对员工的管理中。
烧烤节当天,顾客人山人海,眼看着店铺要大赚一笔。
这时,由于一个员工的疏忽(食材库存不足),生生断送了客源。
而且,事情不止发生了一次,第二天,依旧存货不足。
当葛伦问责时,员工当场发怒:大家都是第一次参加比赛,经验不够。
说罢,她还当场摔东西,准备走人。
见此情况,葛伦的第一反应不是与之对呛、指责。
而是先和此员工及整个团队道歉,反思自己的不足。
接着,诚恳地说:我们需要的是沟通,而不是大庭广众下吵架。
如此一来,不仅化解了员工的情绪,还使之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动力倍增。
生活不易,谁没有过颓丧的时刻?
大多数人,在被灰色情绪缠绕的那一刹那,便已丧失防御力,任由它牵着走。
在葛伦身上,却很少有这样的迹象。
察觉情绪——转移注意力——正面引导。
人生本就五味杂陈,任谁也不可能事事顺心。
关键在于,你能不能做情绪的主人。
大多数难题,都是有解的
消极情绪,可以被疏导消解。
但,拿不到酿酒执照、装修进度拖慢、房子交易取消……
这堆烂摊子,依然切切实实地存在着,阻碍下一步流程的推进。
怎么办?
葛伦很快做出了反应。
执照拿不到,他就专攻烧烤方向,开一家“啤酒烤肉店”。
如此一来,只需贩酒证便可经营,还能借啤酒+烤肉的新模式吸引顾客。
原料连续两天供应不足,好不容易吸引到的客源不断流失。
他扛着冷冻的肋排东跑西颠,想尽办法换别家多余的热肋排。
每一次,当我们以为男主穷途末路时,他都会百般周旋,直至峰回路转。
无怪乎有人感慨:
“这哪是55岁的中年大叔,在他身上,存在年轻人都少有的激情与热血。”
的确,他的身上似乎有年轻人专属的特质——永不言败。
问题的关键,也恰恰在这里。
当代年轻人大多是什么样的?
有人习惯于拖延——
微博刷着#打败拖延症#的话题,下一秒,又继续玩游戏。
有人眼高手低——
38岁仍然在家"啃老",理由是:不想做不喜欢的工作。
还有的人,干脆破罐子破摔——
做着日结的工作,“干一天,玩三天”,不考虑明天去往何处。
事实上,无论哪个年龄段,25,抑或55,像葛伦这样葆有激情的,都是极少数。
更多的人,逃避着、拖延着,又在一次次失败后抱怨着、颓废着;
嘴上期待亮光,又常常在遇见一丝昏暗后,把所有的灯光打灭,主动走入暗处。
到底是命运为难了他们,还是他们自己挫败了自己?
回看整部综艺,葛伦能成为亿万富翁,原因肯定不止这些。
他洞悉商业本质:
贩卖体力-贩卖时间-贩卖资源。
一个阶段达成后,迅速跳往下一个阶段,不过多停留。
他有敏锐的洞察力:
仅用几天,便搞清楚了所在地的供求关系、市场需求。
他也肯吃苦:
翻垃圾、刷马桶、睡货车……几乎没有不能干的。
心理学家Carol Dweck提出,人的思维习惯有两种模式:
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
前者认为自己的能力已经定型,一旦遭受打击,便容易自暴自弃,认定不会成功。
后者则觉得,几乎所有事情,都可以通过个人努力改善。
该抱以哪种态度?
各有选择。
只是,如果你有渴望的事物,想离它近一点、再近一点。
不妨多一点后者的心态。
完成>完美;
做情绪的主人;
永不言败。
做到这些,可能距离亿万富翁依然很远。
只是,我们下一段遇到的陡路坡路,起码会少一点。
最后,以他的一句话作结:
”人生就是这样,你只能振作起来,重新想办法解决。”
网易新闻 | 沸点工作室 出品
新鲜、有趣、尖锐、深度
百位明星镜头外的另一面
尽在谈心社视频号
长按识别下方
抢先一步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