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我是猫》想到
日本作家夏目漱石的《我是猫》略读完,不想就作品本身做任何点评。原因之一是,我读这本书完全凭着兴趣,喜欢的文字反复地读,读得两眼放光,忍俊不禁。看得发困的饶舌对话,眼皮打架,草草略过,并未对作品有一个完整而透彻的认识;原因之二是,这么有名的作品评论的文章够多,尤其那些文学大家的精彩评述至今熠熠生辉,我的拙笔没有必要再班门弄斧、滥竽充数。然而,优秀的作品毕竟不同寻常之作,总会给人一些书本之外的臆想。比如,读完这本书,我就开始尝试着用猫眼观察自己的生活琐碎。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倘若如书中这般,将我的生活细节一一描述、面世,我在众人眼中的形象一定比书中的“苦沙弥”更加的不堪。远了不说,光是眼前躺在床上翻来覆去、横躺竖卧、转遍床角儿、双腿上墙的各种“看姿”,便足以令我尊严扫地!幸亏家里没有猫,没有一双窥视的眼睛。其实,即便没有这样一双猫眼,我们自己又何尝不可以经常地观察、审视一下自己的言行与内心呢?
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因循着习惯近乎麻木地为所欲为,因为没有一双旁观的眼觉察自己的言行,因而时常陷入一种混沌甚至于愚蠢、荒唐的境地却浑然不知,更有甚者还沾沾自喜、自得其乐!我们在工作、社会交往以及许多公开的场所,很多时候其实是带着各种应对社会评价的道具在行动的。这个道具可能来自于我们所接受的教育、管理制度、行为规范以及社会道德要求等强加给我们的准则,也可能源于我们内在的被他人认可与接纳、荣誉、利益、情感需求等。总之,人前,我们的言行举止往往循规蹈矩,自我标榜,伪装得(当然,演得习惯了也会弄假成真)差强人意。而一旦回到单独的生活空间,蜕去令人累乏的道具外壳儿,我们往往又像西游记里的妖怪,现出本样儿。例如人前被赞为优雅、温婉、诗书气质的我,此刻看书的样子与一只毫无体统、懒散、放浪的猫别无两样。至于与爱人争吵时蛮不讲理地撒泼,不爱吃的饭菜趁家人不在时一股脑地倒进垃圾桶的铺张,洗衣服时先己后人的自私,背地里数叨别人是非的促狭,以及其他种种在这里无法言说的鄙陋。一切的存在,无不是客观的真实,然而,因为没有一双旁观的猫眼,也就常常被我所忽略,就像那个赤身游行的皇帝一样,自欺欺人。倘若我们每个人经常试着对自己冷眼旁观,有所觉知的生活,应该会避免许多荒唐的错误,当然也一定会收获不少别有意趣的发现。比如,听音乐时,我发现自己的肩膀是摇晃着的,当下便意识到,原来我是有舞蹈天分的。晚上刷牙后,总想吐痰,原来并不是习惯,而是对口里牙膏余味儿的抵触。放假在家,看手机的次数很是频繁,其实并不是真有什么非看不可的内容,而是内心不能专注于眼前的事。由此可见,在生活中,学会旁观自己,经常试着用一双洞察秋毫的猫眼镜映自己的言行与思想,通过自我观察与省思,更清楚地认识自己,内心清明地生活和工作,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成为自己真正想成为的人。如此,可以减少许多无裨益的自我消损,让生命的每一天变得珍贵而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