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大脑修复术》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大脑修复术》的读后感大全

2020-04-24 23:10: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大脑修复术》的读后感大全

  《大脑修复术》是一本由姚乃琳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6,页数:335,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大脑修复术》读后感(一):神经学与心理学结合美好祈愿

  疫情宅在里看这本书就像是一本手册,按照每个章节搜索文献延伸下去。

  首先这是一本非常非常棒的书。对于理系学生来说,神经学就像个迷思,去年有同学提议生物理学可以被算作选修课。因为说实话了解大脑和治愈患者作出心理诊断两回事一线临床的心理师可以不懂神经学,但神经学往往要懂心理。正是容忍了这样黑箱的存在,导致了学术界和临床一线有着巨大鸿沟

  姚乃琳的角度大部分都是从神经学出发,非常全面融合基因学和心理学,对神经化学没有太多涉及。比如多巴胺理论精神分裂一节中没有提及。而成瘾这章就能看出神经学的局限,只能提供大脑硬件上的改变,但不会去分析人类的特定行为

  而且神经学最麻烦的一点是大部分每个被塞进FMRI里的被试脑子长得都很不一样,有相似症状但脑成像没有相似性曾经临床神经学教授曾这样比喻,大脑就像是一个巨大的湖,一群人围在湖边不断的往里面扔石头,你不能确定哪些扔石头的人是你要检测的,哪些只是扔着玩玩。所有搞不好就会变成著名扫描大马事件,针对神经学的实验的可重复性困难

  最后,看完了这本书之后去搜索了姚乃琳,发现参加的综艺知乎发表内容以及卖的网课都是正念社交,虽然她主打的是传播科学,但大部分网课主题看起来都是纯心理...想来也是合理的,一个非业内人谁会关心什么是神经递质,大脑区域怎么划分纯正的脑科学一定是要以心理学的方式加以外化表达出来的,毕竟你不能和一个来问你怎样提高记忆力的人说去换个大点的海马回吧。心理师也不好和抑郁症说你回去分泌点多巴胺看看

  从另一方面看到知乎上很多人在撕她,其实如果她按照写这本书的科普精神去做一些不要那么宏大夸张的标题党“买了我的脑科学live就能改善,提高记忆力,提高创造力也许不会被一向严苛的知乎党围攻

  从这本书比较严谨的文献综述精神来看,姚乃琳是一个比较优秀的科普作者,但也许脑科学想尽办法去迎合市场本来就是一件比较艰难的事。

  五星推荐

  《大脑修复术》读后感(二):关于大脑的自我修复你了解多少

  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物质活水平日益改善,但与此同时,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社会发展的变化,人们心理压力冲突日益凸显。2019年发布的“心理健康蓝皮书”就指出,中国民众的心理问题日益严重,多表现为焦虑症、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强迫症等。其中抑郁症问题更显严重,每年因为抑郁症自杀的人数已经超过癌症,成为人类的头号杀手。

  心理问题的危害不亚于身体问题的危害,但现在社会对心理问题普遍存在较深的偏见,常将其与“精神病”挂钩,这导致患有心理疾病的人,由于害怕他人异样的目光,害怕被孤立,不敢去寻求心理治疗,错过治疗的最佳窗口期,最终酿成苦果,此类现象在国内普遍存在。造成该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人们对心理问题认知的欠缺----心理问题不像身体问题那样具体,能与身体具体部位相关,可观可感。心理问题很抽象,非心理专业人士很难于理解其现象及其根源,对其充满未知,排斥而恐惧。

  随着认知神经科学和相关技术的发展,人们可以借助脑电、脑成像等技术,使不同精神状态下的人脑活动能很具体的呈现在人们眼前,这便于人们研究人类心理活动和精神疾病的内在生理机理,使其研究成果更加有理有据,为大众所接受。《大脑修复术》作者姚乃琳在此背景下,结合当前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从脑科学角度出发,深入剖析常见心理问题,使每一种心理问题能很具体的展现在读者眼前,便于读者理解并能加以运用。

  通过本书,读者可以学习和理解常见心理问题的症状、产生的内在原因、对大脑的影响、心理问题的危害以及常见的改善心理健康状况的措施。这对于日常生活中需要自我诊断,以及防范和治疗自身心理问题有极大助益。无论是为了学习心理学相关知识,还是探索和改善自身心理状态,本书都能使读者从中有所收获,值大家得一观。

  《大脑修复术》读后感(三):常见心理或精神的疾病与活动——人的一部分

  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每个人的心理都多多少少或者曾经有过一些“不正常”。这些“不正常”可能会影响人们的生活,可能会对个人和周围的人有可控或不可控的负面影响,但它们并非无法被科学地解释。因此对这些心理问题我们不仅不需要惧怕,还可以去试着理解和改善。这就是我在读完《大脑修复术》这本书之后所了解到的,也是作者想要表达的。

  借用前言里的话,这本心理学科普“从脑科学的角度向大众解释心理和精神问题的脑机制”。书里的每个章节都包含一个心理或精神方面的话题,既有躁郁症和精神分裂这样的疾病,也有注意力和创造力这样的心理活动。每一个章节的前半部分都会介绍这样一个“大脑特质的表现和背后的机制”,而后半部分会讲提高和改善的方法。书的内容完全不枯燥,有试验,有数据,但相比心理学的教科书更容易看进去,而且其中提出的针对性的改善方式也比较切实可行。

  书里面我印象最深的主题是“上瘾”,这一章节颠覆了我对多巴胺的看法。我一直以为多巴胺让人产生愉快的感觉,但其实它给人带来的是欲望的感觉,即“想要”。我们要区分出“想要”和“需要”的区别,“想要”是多巴胺带来的对某样东西的追求和欲望,在得到之后人不一定会快乐,因为这个“想要”不一定建立在真实的需求上;而“需要”建立在需求之上,它的满足能够给人快乐。因此,多巴胺可以不断刺激人做事的动机,但在事情完成后,人不一定会感到满足和快乐。

  在特点的条件下,大脑受到刺激而分泌的多巴胺就是上瘾行为的根源。不过,上瘾不一定是坏事,我们可以利用多巴胺的分泌帮助自己不断地追求,最后对好的习惯上瘾,比如学习新技能和运动锻炼等。

  在这本书里提到的一种改善方法对很多情况的改善都有所帮助,那就是有氧运动。它的好处非常之多,在多个章节里都有介绍。具体来说,每周至少两个半小时到三小时的有氧运动可以增大海马的体积,提升大脑额叶功能,增加大脑默认网络和前额叶执行力网络的功能连接;提高心理弹性,增加抗压能力;提高认知能力,改善情绪,减少焦虑和抑郁;改善慢性失眠;延缓大脑衰老,降低患阿尔兹海默病的风险;提高记忆力,提升专注力和决策能力,等等。而且有氧运动的定义也比较宽泛,不一定要高强度才能对人有好处。中等或低强度一样可以有帮助,比如慢跑,散步,游泳等。对于我这样有点懒的人来说,散步和慢跑大概最合适。既悠闲,又不太痛苦,还可以趁机放空大脑,休息一下。

  比较想强调的一点,这本书的语言相对比较简洁直白,完全没有像教科书,尤其是从外国翻译的一些心理学书籍那么晦涩。但是文风也比较严谨,不跳脱,不会有故意夸张搞笑的例子。内容让人感觉可度高,文字阅读也不吃力,读起来比较舒服。作为一本科普读物,这本书确实吸引了我,给我增长了许多知识,并且我已经在学以致用了。

  《大脑修复术》读后感(四):【品·鉴】你真的了解你的大脑嘛

  大脑修复术—你的大脑病了吗?

  一本大脑使用维修说明书

  很早就对关于大脑的科普很感兴趣,从最早爱因斯坦的大脑被永久保存下来,并进行科学研究,做成切片被保存在科学研究院中,但是关于大脑的科学研究至今还有很多不了解的领域,好奇心不也是大脑的活动一心吗?

德国博物馆展出的爱因斯坦大脑切片德国博物馆展出的爱因斯坦大脑切片

  那时候看过一些研究报道,是关于戒网瘾和治癫痫的方法,有一种很匪夷所思,除了常用的电击法,还有一种是针对于脑部动手术的,是在大脑特定区域划定靶点区域,然后通过手术或刺激或者放入一些东西,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但是据公开的资料表明,能彻底治疗好的,微乎其微,更多的是永久性的后遗症......如何科学有效的认识大脑,并有效的针对一些病症进行治疗,是这本书要告诉我们的。

斯内普教授是杰出的大脑封闭术专家,另一个同样精通大脑封闭术的是邓布利多,邓布利多让斯内普教授哈利大脑封闭术,以阻止伏地魔对哈利的思想入侵

  《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中有一段是斯内普教给哈利波特一种神奇的法术:大脑封闭术(大脑封闭术是一种抵御外界精神渗透的魔法艺术,它可以封闭大脑以对抗魔法入侵和影响,与其对立的魔法是摄神取念(Legilimency)。精通大脑封闭术的人被称为大脑封闭师。),我没记错的话是这个翻译名字,主要是为了防御伏地魔窃取哈利的记忆和影响哈利的行为或者控制哈利,小说中描写的固然神奇,但是这些也是基于现实中真实存在的,就像洗脑术、催眠术一样的存在,很神奇,通过植入记忆,强化习惯,误导引导其他人的思想,思想也是大脑活动的一个体现,认识大脑也是认识自己。

  书中描写的抑郁症,被作者形容是好像大脑得了一场感冒,大脑生病了,我认为很贴切很接地气。有的人可以依靠自身自愈,有的人需要服用一些药物辅助治疗,有的人一星期或者几个月就能好,有的人可能需要更长时间。关于抑郁症的产生和机理有很多假说和理论,但是我看来更像是大脑的应激反应,针对周围环境大脑产生的举动,只不过有的人能很快适应并依靠自己的自身扛过去,变好;有的人扛不过去,走不出来。治疗抑郁症除了用药物和其他方法:比如运动和转移注意力设定新的目标等等,甚至可以靠其他人陪伴来治疗。人是群居动物,大脑也需要交流和沟通,也需要陪伴,这也是大多数人为什么害怕孤独的原因。

书中反复提到的大脑重要构件“海马体”

  还有一个章节讲的是“睡眠”,大脑也是需要休息的。一天24小时,睡眠8个小时,深度睡眠就算6个小时吧,剩余16个小时,工作8-10个小时,一天那么多事情都需要大脑进行思考,用脑过度会累,精神上的累和身体上的累还不太一样,就像化学反应和物理反应一样,这样算来大脑确实挺累的,每隔一段时间休息休息有意义于大脑能发挥出更多的能力,加强记忆力等等。

  其实我还害怕的是另外一个病,老年痴呆病(阿尔茨海默病(AD)),针对于老年人的,影响记忆力的病,渐渐的遗忘记忆,太难想象如果自己的记忆一点一滴甚至突然就丢了,忘了回家的路,忘了重要的人,甚至忘记自己是谁,忘记很多很多重要的是......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更好的了解大脑,不断的科学研究和治疗能攻克这些和大脑有关的疾病。

  而且书中还讲了通过多巴胺和欲望甚至上瘾,大脑对抗衰退衰老来减少阿尔兹海默症的发生,甚至通过锻炼大脑可以加强记忆力吗,还有很多实用的知识和原理讲解。

  但是这本书有一个我认为比较大的瑕疵,就是没有配图,大脑的图片介绍总得来一张吧,甚至各个机能作用功能示意图,这样也更方便读者理解,研究表明,人阅读图画比阅读文字理解的更快,记忆也更加深刻持久。

网络上的大脑示意图网络上的大脑示意图

  感谢这本书带来了那么多知识

  我们认识大脑,同时也是在认识自己

  《大脑修复术》读后感(五):简单的读书摘抄

  抑郁和长期焦虑会影响神经元的生长,导致一个人的认知能力和记忆力下降。

  压力和大脑认知表现呈倒U形关系。在压力适度的情况下,我们可以专注地解决问题,但如果压力过大,就会影响专注力。在现代生活中,当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压力事件长期存在时,压力机制就会被激活得太久或者太频繁,最终损害大脑和身体的各个部位。在长期焦虑的状态下,我们的身体会长时间释放肾上腺皮质激素,抑制免疫系统,导致免疫失调和免疫力低下,

  为什么人缺乏注意力:。第一,大脑额叶的功能发育不全或者能量不足,导致负责专注力的注意力网络无法把注意力资源分配给特定目标;第二,因为你在长期的生活、学习、工作中养成了不好的注意力习惯。比如,当你越来越频繁地使用智能手机时,你的专注力就会大幅下降;你在工作或学习中经常采取多任务模式,每5分钟就切换一次你正在做的事,以至于不知不觉养成了切断自己专注状态的坏习惯,越来越难以回到长时间高度专注于一件事。

  如何专注:我们之所以会走神,是因为思维涣散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在走神过程中,一开始你的注意力略微下降,然后渐渐地进入考虑另一件事的状态,当这个思维涣散过程从无意识到被你意识到时,你才会发现自己走神了。改变走神的方法是及时打断走神的过程,一旦你意识到有走神的念头或者举动,就要马上把注意力拉回来。每天反复训练自己“把注意力拉回来”的能力,当你逐渐适应了10分钟专注于一件事时,就逐渐延长到15分钟、20分钟、30分钟。我们的大脑单次保持专注的时间可能不会太长,只有10~20分钟,但经过反复练习,我们可以逐渐做到每当走神就迅速地再度进入专注状态,中间无缝衔接。

  运动、冥想都可以提升专注

  如何练习简单的冥想:

  初学者通常从专注冥想开始练习。在练习专注冥想期间,练习者需要把注意力放在特定对象上,比如呼吸或者烛光。为了维持专注状态,练习者需要一直监控自己的专注目标,以免走神和胡思乱想。当冥想练习者逐渐熟悉了专注技巧,可以比较容易地保持专注之后,就可以升级练习正念冥想了。在这个阶段,冥想的目的变成监视自己的意识状态,对周围出现的任何体验都保持专注,而不去刻意地选择、评判或者专注于任何特定的物体。在刚开始练习正念冥想时,练习者也需要像练习专注冥想一样,把注意力放在特定对象上。然后随着冥想的进行,逐渐减少对特定对象的关注,更多地专注于自己的意识本身。

  练习专注冥想非常简单,你可以先从每次练习5分钟开始,当你越来越习惯冥想练习之后,每次的练习时间可以逐渐增加到10分钟、20分钟、30分钟。找一个安静的地方练习,以免有人打扰你;穿上舒服的衣服,以免不舒服的衣服分散你的注意力。首先,选择一个你想关注的目标,这个目标可以是你的呼吸、节拍器的声音、焚香的气味,或者一幅赏心悦目的画。找个舒服的坐姿,放松你的身体。把注意力放在你选择的目标上,感受这个目标的声音、气味或者视觉形象。冥想要做的不是“思考”你关注的目标,而是单纯地去感受,完全沉浸于当下。

  让你内心的声音平静下来。如果你内心的声音开始分析你的注意目标,或者头脑里开始重播一天里发生的大小事件,罗列一会儿去超市的购物清单,以及任何其他想法,就温和地把你的注意力拉回到你关注的目标上,然后继续感受它。让你的想法保持安静和清澈。在练习冥想的过程中,不要担心“失败”。如果你发现自己走神了,不要让你内心的完美主义者批评你“做错了”。你要做的只是恭喜自己成功发现你走神了,然后让注意力重新回到你的关注目标上,回到当下。

  在练习专注冥想的过程中有以下这几点需要引起你的注意。

  第一,要给自己足够的时间练习和提高。冥想练习效果的显现是循序渐进的,你可能在开始练习前以为自己至少可以做到10分钟不走神,但实际练习时却发现自己很容易走神。如果你刚一开始练习就想做到“完美”,就会给自己造成过大的压力,致使你无法坚持下去。实际上,每个人刚开始练习冥想的时候都会走神,有的人可能才练习了一分钟甚至几十秒就走神了,这很正常。当你意识到自己走神的时候,不要批评自己,温和地把注意力拉回到呼吸上即可。

  刚开始练习冥想时,可以尝试从较短的时间开始,比如5分钟。5分钟的长度对初学者来说是比较合适的。随着练习的深入,保持冥想状态对你来说变得越来越容易、越来越高效,你就可以把时间从5分钟逐渐增加到10分钟、20分钟,最后增加到每次30分钟。

  第二,选择一天中对你来说最合适的时间段进行练习。有人喜欢早上练习冥想,起床后的练习可以让他们以平静的心态开始新的一天,并且提醒他们一整天都保持正念,关注当下,降低焦虑感,学习或工作更专注。有人选择在工作结束后练习冥想,这可以让他们恢复到平静状态,拥有更好的家庭生活和睡眠。

  提升专注力的生活习惯:1.兴趣和顺利 2.减少干扰 3.提前制定好一天的计划 4.注意休息和保证睡眠 5.喝茶和咖啡,茶效果更好,因为茶氨酸可以让人放松和平静

  克服拖延症的两个方法:

  第一:巧克力法

  假设你需要完成一项自己不喜欢的工作,这项工作要花整整两天时间才能做完。在这种情况下,你可以把两天的进度当作一大块巧克力,将它掰开,每工作一小时就让自己吃一块巧克力,并在心里告诉自己我很棒。类似的频繁鼓励可以让你不再纠结于长达两天的进度条,而是随时觉得自己很快就会获得奖赏。

  第二:寻找意义法(这个我觉得很好!!!!)

  尝试找到工作的内在意义,并且抱着学习的心态去做这件事。这样的心态可以让你每完成一小部分工作都觉得自己学到了新知识,这种内在的肯定会让你以更高涨的热情去克服拖延症,完成工作。

  如何克服拖延:

  1.抽象目标和具象目标

  当你在抽象的层面上考虑一个目标时,你很有可能会拖延;但当你具体地思考一个目标的实现方式、地点、时间等细节时,你就会倾向于高效地完成这件事,而不是拖延。

  2.给自己设定截止日期(对我没有用!!!!!!!!!)

  3.把“我必须做某事”变成“我想做某事”(练习这个思维方式!!!)

  拖延往往是因为我们不想做某事,而把这件事情的优先程度设得比较低。对于那些内心真正想做和喜欢做的事情,我们很少拖延。打游戏、去见喜欢的人这些我们发自内心想做的事情会激发我们大脑的奖赏回路并释放多巴胺,让我们有欲望和动力去做这些事。而我们不想做的事情不会给我们带来奖赏感,大脑就几乎没有动力去开始做这些事。

  因此把你认为必须做的事情变成你想做的事情,这可以帮助你克服拖延。怎么做到呢?举个例子,如果你需要交一份报告,你就告诉自己,这个领域真有趣,我想了解更多关于这个方面的知识。这样积极的学习思维模式会让你更愿意主动去开始做事,而不是被动等待截止日期的到来。

  4.放开自我设限(这个很重要!!!!!)

  自我设限者之所以拖延,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的能力不确定,不知道接下来该做什么,而积极的句子可以让他们以一种更积极的方式思考,减少了他们的自我限制,也减少了他们的拖延行为。

  所以,你在做一件事情之前,不要怀疑和限制自己的能力,而应该以开放的心态告诉自己:我准备得越多,表现就会越好。这样一来,你会变得不那么拖延,并积极地投入到准备工作中去。

  5.从消极的拖延者变成积极的拖延者(不适合我!!!!!!!!!!!!!!!)

  拖延者可以分成两种类型:一种是积极的拖延者,一种是消极的拖延者。消极的拖延者比较符合我们传统意义上对拖延症的理解:在需要完成一件任务时,消极的拖延者什么都不想做,不去推动这项任务,只是让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在时间的流逝中忍受焦虑的煎熬和享受拖延的快感。积极的拖延者则不同,他们会故意把任务推迟到最后一刻才去做,这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在重压之下才会有最好的表现和最大的动力。如果你在生活中拖延某事只是为了让自己在最后期限即将到来的压力下有最好的表现,你可能就是一个积极的拖延者。

  积极的拖延者相信自己达成目标的能力,他们应对一项任务时,最终表现通常都不错。如果你是一个消极的拖延者,不妨转换一下心态,把自己变成积极的拖延者:相信自己在压力之下可以很好地完成任务,然后把当下的时间积极投入到你想做且有意义的事情中去,最终高效地完成你必须做的事情。

  为什么抑郁的人缺乏毅力:在2018年,一项最新研究发现了血清素的更大作用:血清素不仅让人愿意被动地等待,而且可以增强一个人的恒心和毅力,让人即使面对不确定的结果也不轻言放弃。不要抑郁!抑郁会减弱毅力!

  为什么抑郁症会“懒”:抑郁症患者的一个症状会被误认为“懒”和“不上进”,那就是启动性差。“启动性差”是抑郁量表中必问的一个问题,具体是:“要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是否要过很久才能开始?比如,从沙发上起身去洗澡,是否要花几分钟甚至十几分钟的时间来‘启动’自己?”负责启动性的,就是大脑的多巴胺和奖赏系统。多巴胺不仅负责人的欲望,也负责人的运动,因为抑郁症患者的多巴胺分泌失调,所以他们长时间处于低欲望状态,什么也不想做。当他们开始做一件新事情时,因为多巴胺不足,所以“运动启动”的速度也会比较慢,看起来就会有点儿像树懒的状态,被人误以为懒了。启动起来!

  认知行为疗法(很好,很适合我!!!!!):这种治疗方法的主旨是教病人识别头脑当中的消极思维方式,让病人认识到正是这些消极的思维方式加重了他们的抑郁体验。认知行为疗法会教抑郁症病人如何用更加健康、真实、客观的想法,去替代头脑当中那些错误、不真实、扭曲的消极想法。

  自助改善抑郁的方法:

  1.有氧运动

  2.光照

  3.社交支持:她说在刚开始读博士的时候,也有一段时间非常抑郁,但有了之前的经验,她知道有哪些策略可以帮助自己摆脱抑郁。比如,当她觉得心情特别低落的时候,她会强迫自己去找朋友聊天,从社交支持中得到能量,而不是执着于自己的负面情绪。

  何为焦虑:焦虑症最核心的特征是,过多且持续的恐惧、焦虑及回避感知到的威胁。这种威胁包括外部的威胁,比如社交场景,以及内部的威胁,比如身体的感觉。焦虑症的回避行为由重到轻有不同的呈现方式,严重的焦虑症患者会拒绝进入特定的处境,轻微的可能是在应对某些事物或者人的时候感觉比较勉强。

  焦虑的危害:在长期焦虑的情况下,一方面肾上腺皮质激素的慢性释放会抑制免疫系统,让人变得免疫力失调或低下,很容易生病;另一方面,皮质激素还有令中枢神经兴奋的作用,会减少大脑内抑制性递质GABA的含量,引起中枢兴奋,让人总觉得该做点儿什么,否则就坐立难安。皮质激素还会抑制大脑松果体褪黑素的分泌,褪黑素可调节睡眠节律,让人产生困倦感。如果褪黑素分泌减少,我们就会难以入睡甚至失眠。所以,焦虑还会导致失眠。

  长期焦虑对人思维的改变:长期处于焦虑状态的人更容易把中性的信息看成消极的信息,总的来说就是大脑在焦虑的情况下对外界的感知变得消极了。

  减轻焦虑的方法:认知行为疗法:认知行为疗法的操作简单易行:焦虑患者先要了解自己的认知方式是消极的、不现实的,接着他们要比较自己的消极想法和现实结果的差距,然后通过调整自己的认知方式来减轻焦虑情绪。

  第一,改变你看待压力源的方式,不要把它看作威胁。一旦你把压力源看成危险,你的身体的第一反应就是打一架或者撒腿就跑,而这些原始反应对我们应付考试、完成工作任务、处理家庭矛盾都没有任何用处。只有当你知道你的大部分本能的焦虑反应其实没有用时,你才不再会把完成工作、处理好人际关系看成需要与之对抗的东西,而是可以换个角度,把生活中的这些压力源看作像原始社会中采野果子、缝制皮裙这样按部就班的事。简单来说,可以帮助你减轻焦虑的健康心态是:尽人事,听天命。

  第二,细化你的目标,克服反刍思维。焦虑的一个典型思维特征是反刍思维。你有很多项目要完成,每天在脑子里反复想该怎么应对,结果不好怎么办,失业怎么办,这样的反刍思维往往会让你越来越焦虑。但是,在你反复担忧的时候,你的血液其实都跑到你的四肢里去了,这种本能反应对你解决问题一点儿帮助也没有。

  应对反刍思维的正确方法是,把你的目标写下来,分成可以执行的小步骤。在把大目标和小步骤都写在本子上后,你需要做的只是每天按部就班地完成一个个小步骤。为什么细化目标这个方法能帮助你缓解焦虑呢?这是因为,一旦你把大目标和小步骤写在本子上,你就不需要经常去做过于长远的、无法掌控的展望,也不需要在大脑中反复思考未来可能会发生的好或不好的结果。这样一来,大脑多出来的思维空间和能量自然而然地就把小步骤完成了,你的大目标也就实现了。

  第三,练习冥想。科学家发现,密集的冥想练习可以迅速降低人体促炎性因子基因的表达,减少压力和焦虑导致的皮质醇分泌,使身体摆脱焦虑的伤害。冥想的方式很简单:静坐,把注意力集中在缓慢的呼吸上,任由大脑里的各种念头来去而不做刻意的评判或抑制。每天一小时左右的冥想可以明显减少你的焦虑。美国马萨诸塞州综合医院的研究表明,持续的冥想练习可以使大脑中负责记忆及情绪调控、自省、同情的大脑皮质灰质密度增加,并且减小大脑中产生压力的扁桃体灰质密度。在一项研究中,参加了8周冥想训练之后的人,知觉能力明显提高了,压力也变小了。

  第四,定期做有氧运动(每天20分钟,每周3-10小时)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