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群氓之族》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群氓之族》的读后感大全

2022-04-10 03:32:4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群氓之族》的读后感大全

  《群氓之族》是一本由[美] 哈罗德·伊罗生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3.00,页数:37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群氓之族》精选点评:

  ●这是一本常常被忽略的书,比起《狂热分子》、《乌合之众》,它当年选取的议题太过超前。但在当下,这本讨论族群问题的书稿,真的值得大家认真一读。它足够严谨,又深入浅出,从概念出发,却有历史性的观照,对理解现在世界各地严重的种族冲突提供了非常好的视角。

  ●偶有警句。

  ●好拖沓且絮叨,不过有时间还是会读第二遍。群体心理三部曲里,这本主要讲了群体认同,乌合之众把群里心理进行了多方面但稍显教条的概述,狂热分子有点絮叨但是是我觉得最值得读的一本,全本都非常有现实意义。

  ●群氓之族,乌合之众,狂热分子,三本不可多得的群体心理学书籍。

  ●中文书名怪怪的。内容属于社会学,种族关系,国际关系等方面。

  ●四平八稳中规中矩,像文献综述。

  ●新闻工作者有其愿意举证的强迫症。比起其他两本,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历史书,以列举来论证群体的认同。

  ●牛逼极了

  ●不愧是从记者转行搞社会研究的,摆事实多过讲道理。作为一本资料集是挺不错的。。。

  ●姆庇之家。

  《群氓之族》读后感(一):你始终都是一只狼

  族群意识不仅区别人我,而且切割人我。它为人我之别的感情因素提供价值基础,并在与别人接触的过程中形成相当程度的冷酷与暴力。by Harold R. Isaacs

  《群氓之族》读后感(二):读家教练

  《群氓之族》读后感(三):民族和国家

  认真考虑这本书的撰写年代以及作者真正想要表述的内容,其实这本书还是很好看的。

  我觉得作者可能并是不是相对问题提出解决方式,而是对造成群体区分的因素加以类属区分。如果是从这个角度,我认为他还是做到了的。

  首先是基因层面的,无法更改的人种上的区别。这是最基本的,一眼就可以辨认出的。

  然后是名字,我看到章节标题还以为会对个人的名字进行探讨,但其实主要还是讲对民族和种群的称呼进行讨论。现在想来可能这样的角度有些狭隘了,而且展开去说可以铺展很多内容。

  之后是语言。能够熟练的掌握一种语言,我认为在某种层面上也是对这种语言所代表的文化的了解和掌握。如果用我不专业的角度来想,我认为在汉语言中对时态和性别的表达是较之其他没有那么明显的,但是在其他语系的表达中似乎这二者就非常重要。我认为这也许映射了汉文化对时间和性别的一种态度。

  历史起源和宗教我觉得或许可以进行结合,毕竟巫和史在早先其实是不分家的。我认为在现下环境,对文化和历史的关注都逐渐达到了一个峰值,这或许与其带来的经济利益及政治力量有关,但我认为这种形式所带来的表现便是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

  不过我认为如果顺着作者的思考会变得很有趣。比如有些民族其实是由信仰团结起来的。不过民族和国家的区分其实本身就是人为的,明白这一点或可对很多事情有着更深入和清醒的思考。

  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国家观念被有意的强调和传授,成为一种几乎可以称之为条件反射的东西,而这种行为在某些时候是不自知的。但这种行为是错误的么?我认为从团体角度来说,不是的。人可以脱离自己的社会身份成为独立的个体么?我认为是不可能的。但理智的思考,是可以做到的。我还没能很好的想明白这个问题,所以在此处便无法继续进行深入的讨论了。

  最后是民族。

  我愈发觉得,希望对众多样本予以分类在微观上是难以做到的,在宏观上或许可以忽略其间的差异,但我认为一旦这种抽象模型落到具体环境中,其目的首先就是很可疑的。但完全摒弃抽象模型又是不可行的,这又是一个尺度问题。

  最后槽一下标题,这是为了和乌合之众狂热分子对仗么……我觉得这个翻译有点奇怪,或许可能与译者是台湾人有关系?总觉得这个标题读不太顺。看到氓我就总是想到“氓之蚩蚩”。

  以及感慨翻译中很多措辞和我所惯常使用的字句不太一样,很多词其实很精到,但是在日常中已经不太使用了。

  《群氓之族》读后感(四):原始的部落感情和全球观

  花了2个周末,看完了这本书。不知道是不是我太习惯阅读这样类型的书籍,阅读得不是很顺利,不过所幸强迫症让我阅读完了。

  看这本书,会比较容易让我想起新概念里面我印象最深刻的一篇文章《瓦尔特走了,谁来保卫萨拉热窝》里面就说到,原始部落的落后感情(部落内的人相亲相爱但不会把部落外的人视作同类,相互厮杀毫无心理障碍),和所谓的国家情感。我依然记得评委老师对这篇文章的评价是思想观念太超前了。在新概念最火的那几年,比这个文章在思想上更独特我尚未有幸读到,所以一直印象深刻。

  回到这本书,主题是关于群体认同与政治变迁,共有十章,前面2章关于所谓种群、民族、国家各种社科概念的无法科学定义,作者用了2个词来指代,姆庇之家(精神上的家园寄托)和雪人(无法定义和证实)。第3-9章分别从部落偶像、身体、名字、语言、历史与起源、宗教以及民族6个角度来尝试说明或者给群体认同作个展示。最后是新多元主义,关于群体认同的新的趋势。

  可能与作者是记者出身有关,行文中有大量的引用和举例,集结了大量的新闻报道或者自己的文章,范围有涉及美国(重点举例,黑人、犹太人)、日本、菲律宾、印度、非洲、欧洲等各种大屠杀、种族冲突、歧视、人权运动等历史事件,展示人是通过哪些途径识别本种群,又是怎么把共同生活在地球的其他种群人类当做劫灰的。

  我记得有个辩题是,人是万物的尺度。从种群认同角度来看,人类就是用自己作为尺度在构建自己的内心秩序。一个平凡人出生就决定了基本种群认同度量,然后成长的环境确定肉体和精神的衡量基准,从心理角度来说,我们天生对与自己相同相关的事物,更容易发生兴趣,拉近心理距离,缩短社交成本。就好比我,这本书,比较容易让我阅读愉快的就是关于中国、日本、东南亚、美国,我相对有过基本了解的地方。在作者写中国因为历史悠久,天朝上国,心态爆炸,自认是中心之国,其他都夷狄鬼子的时候,我情不自禁的笑了一下,以及在说语言涉及到,马来华人在学习语言的选择上,学英语的技能点点在赏析十四行诗,在到过中国深造后,才开始接触中国、俄罗斯、美国文学等我相对熟悉的阅读语境时,确实比美国犹太人和黑人等等我相对不那么熟悉的阅读内容更容易让我印象深刻。

  作者也同样聊到了在寻求认同路上的人们的困惑和挣扎,那个部分让我想起了之前在豆瓣上看的一本书,柏青哥,说的是韩裔日本人三代人的故事,其中女主角的一个儿子,在离开母亲后,隐姓埋名成了日本人,为此还愿意继续跟他视为精神耻辱的柏青哥(赌博用具)继续打交道,在母亲找上门后,害怕暴露韩裔身份,为了自己的孩子继续作为纯种日本人自杀了。在本书中,也举了美国黑人、印度不可接触者、马来华人等实例在寻求群体认同上奋斗的人们的痛苦难堪和困惑。

  当然最后作者展现了关于群体认同方面的新情况,新多元主义。我情不自禁要多句嘴,把种群当政治牌打的手法,我觉得非常流氓,人需要抱团取暖可见是在恶劣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还要用这种手段来分化和打压,找出种种接口用尽种种手段,百宝尽出,分化一批人打压一批人,把精力都放在搞事上,人类还没有触碰到文明的天花板吧。

  仅就我个人而言,这本书,我推荐喜欢乌合之众、心理学等人文社科类作品的人阅读。不知道是不是我错觉,我感觉可能阅读原版会比较轻松一点,等我后续借到原版再更新一下观后感吧。

  《群氓之族》读后感(五):政治权力与族群认同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