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萌芽经典 | 看脸时代聊配音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萌芽经典 | 看脸时代聊配音

2020-04-29 18:30:12 作者:指间沙 来源:萌芽 阅读:载入中…

萌芽经典 | 看脸时代聊配音

  编者按

  

  近来随着几档“声音节目出现,对“声音”的重视似乎迎来新的高峰。相较于译制片流行的20世纪后半期,虽说现在是一个“时代”,但动画游戏、有声读物音频节目等的兴起,使“声音”变得越来越重要…..

  作者 指间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身在看脸的社会,而他们偏偏靠声音。”手游恋与制作人》很绝的一着,是请了四位中国顶级CV(Character Voice,配音演员)为游戏中的美男配音,他们个个有来头

  为白起配音的阿杰红得早,配过《甄嬛传》的温太医、电视剧版《古剑奇谭》的百里屠苏以及无数次的“钟汉良”,还有玩家熟悉不过的《全职高手》里的叶修。替许墨配音的夏磊,配过《射雕英雄传》的欧阳克,《秦时明月》里的颜路、扶苏、龙且、墨鸦。配霸道总裁李泽言的吴磊起点高,专职配译制片,比如《大侦探福尔摩斯》里裘德·洛演的华生,尤其是为哈利·波特从小配到了大。配小鲜肉周棋洛的是近期很火的边江,配过《笑傲江湖》的令狐冲霍建华)、《何以笙箫默》的何以琛(钟汉良)、《太子妃升职记》的齐晟(盛一伦)、《老九门》的张启山陈伟霆)、《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夜华赵又廷)、《楚乔传》的宇文玥(林更新)……怎么样,是不是感觉金口一开,全中国一多半的流量男神都抱在一起排山倒海扑面而来了?

  大约从清流综艺《见字如面》《朗读者开始,有文化的“声音”越来越得到重视,受到大众欢迎王耀庆在《见字如面》节目里一人朗读十二个人,他说:“一般人去观赏影视剧时候,他们会以为是看到的影像决定自己感受实际不是,是声音先行。”相比之下,声音比脸蛋更能体现一个人的文化素养,更容易动人

  湖南卫视2018年力推综艺《声临其境》,宣传“有一种好声音,能让耳朵怀孕;有一种老戏骨,能用声音表演”,请明星职业配音演员同台竞技配音。虽然有以咖位论胜负嫌疑,但的确有相对小众的配音演员由此脱颖而出,被夸“一开口就是角色本身,让人惊艳”,“抓住了原版演员的精髓举重若轻”。配音竞技引起许多争议,在《成长烦恼》里为爸爸杰生·西弗配音的周野芒就对此不屑:“这种节目纯粹商业出发,与真正的文艺距离太远。”但不可否认的是,通过强势媒体平台,新时代的配音业从幕后转到幕前,获得了喝彩,也对普通观众进行了相关配音知识普及

  外国的,译制片的配音时代

  中国电影的配音是从何时开始的呢?早期电影是无声片,阮玲玉、杨耐梅等虽红极一时,但不在银幕里发声。据说1926年杨耐梅到北京登台唱粤剧,票价贵过了梅兰芳,就是因为难得开口献声,影迷怀有巨大的好奇。1931年《歌女红牡丹》是我国最早摄制的有声片,但是蜡盘配音的(即将声音刻录在唱盘上,放映时与影片同步播放)。舒绣文初到上海闯荡时,落脚天一影片公司,就曾在此配音,成为中国第一位女配音演员。

  随着录音技术发展,普罗大众看电影逐渐离不开后期配音了。这其中,配音演员最能大显身手的,是来自国外、语言不通的译制片。

  译制片配音在20世纪后半期是相当风光的。中国有“四大译制片厂”,各有各的历史传统。一般来说,浪漫的爱情片,划给洋气的上海电影译制厂;叙事宏大的战争电影,交给穿军装的八一电影制片厂;苏联、日本电影,以及后来的韩国电影,交给长春电影制片厂;而现在的北京电影译制厂,曾经译制了很多东欧社会主义国的电影。

  外国影视剧难的是如何转化成中文,并且符合我们的文化语境。其中最费力的是喜剧,笑料往往与本国语言紧密相关,照字面意思直译会有文化隔阂。苏联有部喜剧电影《办公室的故事》,女局长和男下属斗嘴,配的台词相当精彩:

  “您说我铁石心肠!”“哪儿的话……豆腐心肠!”

  “说我冷若冰霜!”“不!您热情奔放!”

  “说我没心肝!”“您肝胆俱全!”

  “说我干巴巴的!”“不!你湿乎乎的!……请原谅。”

  这段你来我往电光火石,激情四射又不乏幽默的台词,一看就知道已经彻底被本土化改造过了,消化了国别语言障碍。为女局长配音的冯宪珍是著名话剧演员,拿过首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在配音领域也赫赫有名,配过《指环王》《大长今》《神探狄仁杰》等,但最经典的还是这部《办公室的故事》。甚至数十年后,冯宪珍还与韩童生一起登台演出话剧版《办公室的故事》。这是一个成功的例子。但是,喜剧的译制也有许多失败的槽点,地气接得太过就会尴尬得像网络流行语大杂烩。

  关于配音,向来有几个莫衷一是的问题。例如,配音演员的选择应该接近原版演员的声音特质吗?

  声音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会造成“先入为主”。在上海电视剧频道播出的日剧《古畑任三郎》,田村正和饰演的古畑由刘彬配音。刘彬声音漂亮、潇洒,只不过与田村正和的声音差得很远,以至于后来很多人听了日本原版声音后深感幻灭。田村正和的嗓音沙哑苍老,带点懒洋洋和小鸡贼,并不像刘彬的声音那样圆润饱满、富有力量。还有山口百惠,我们的配音总是清脆悦耳的少女音,而她本人的嗓音低沉粗哑,十分成熟。有人先看了配音版《大长今》,再听韩语原声,甚至会遗憾到觉得李英爱都没那么好看了。

  可以这么说,我们以前的配音演员声线都偏华丽,再加上富有感情、抑扬顿挫的表达,结果常常比原版的声音更好听,更具戏剧性,容易惯坏观众的耳朵。

  配音演员的声音应该有明显的辨识度,还是尽量模糊自身的存在感?这也是一个存在争议的问题。

  好比演员分为“偶像明星”与“性格演员”,前者在戏里戏外不断强化的是一个固定人设,后者则是利用演技塑造各种各样的角色。前者戏路窄,后者戏路宽。

  有的配音演员秉承一个原则,永远藏在演员后面,根据不同人物调整声音,而且尽量靠拢演员本身,有的配音演员则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

  配音演员如果声音太突出,一开口就立即被认出,会影响观众对角色的理解。例如童自荣是华丽、敏感、脆弱的王子声。译制片《佐罗》和《黑郁金香》在国内风靡一时,人们一听到童自荣的声音,眼前就会情不自禁地浮现出阿兰·德隆英俊的脸庞。童自荣收到的观众来信乃至情书论麻袋计,一点也不比电影明星们少。可是,童自荣适合配的角色有较大局限性,而且由于辨识度太高,会让观众出戏,甚至笑场。

  相比之下,曾被誉为“上译厂当家花旦”的李梓就很勇于突破,同乔榛配《叶塞尼亚》,和邱岳峰配《简爱》,音色很美也有厚度。为了塑造更多角色,她刻意变化声音,可以配贵妇,也可以配少女,可以配凶婆子,也可以配知识女性,年近五十还浑然天成地为德国电影《英俊少年》里的13岁少年配音,丝毫不露痕迹。

  在20世纪,全国人民都在通过配音演员的声音表演想象另一个国度,人们似乎“听”外国电影就感到了满足。配音演员经常出现在联欢会上朗诵或者表演经典片段,这些片段被影迷反复模仿。他们是明星,也是桥梁。他们一开口就是异域风情,就是深沉似海,就是罗曼蒂克。他们的台词是当时的流行语,他们是那个年代的“中国好声音”。

  那时外国演员来中国内地做友好交流,会与给他们配音的演员见面、合影,表示感谢,传为美谈。比如丁建华的专访报道里,写到日本女星倍赏千惠子在听了影片配音后夸赞:“听你说话的感觉,让我想起了自己拍这场戏的感觉。我好像在说中国话。”著名配音演员毕克连续在电影《追捕》《远山的呼唤》《海峡》《兆治的酒馆》《幸福的黄手绢》中为男主演高仓健配音,在中国影迷心目中毕克的声音和高仓健的脸是可以划等号的。1986年高仓健来访问,专程拜访毕克,非常认可他的配音。

  今天,中国的电视频道里播放的几乎都是国产剧,比较单一。可是20世纪80-90年代,观众可以看到五花八门、来自全球各个国家的电视剧,不局限于美国、日本,还有德国剧、墨西哥剧、巴西剧、委内瑞拉剧、澳大利亚剧……叫人大开眼界。毫无疑问,这些剧都是配音后播出的。从中央到地方台都在引进“海外影视”,电视台会特意邀请配音演员举办别致的联欢晚会,现场播放原版片段,再当场配音,向大众普及了许多配音的常识与技巧。

  1985年第三届中国电视金鹰奖,史无前例地为配音演员设立奖项,最佳男配音演员为简肇强,最佳女配音演员为姚锡娟,他们分别为日剧《血疑》中的大岛茂和幸子配音。时势造英雄,这样的荣誉,也就出现在海外译制剧火红的年代。

  步入新世纪后,配音版译制片就陷入了低谷,变得越来越不重要了。这倒不是因为配音演员的功力大不如前,人才匮乏,而是观众变了。随着民众观影水平,同时外语水平的提高,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纯粹“原声派”。他们反对给外国影视剧进行后期配音制作,认为那样就破坏了真实感。而且,原版资源越来越容易获得,大多数人都习惯看保留原声的字幕版,配音版译制片的市场节节败退。

  《东方快车谋杀案》是经典,2017年新版明星阵容豪华,被引进中国时也不敢怠慢,特意请王千源为强尼·戴普配音、俞飞鸿为米歇尔·菲佛配音。相比同组的资深专业配音,这两位明星的功力相形见绌。前辈老师曹雷安慰大家:这是两个明星第一次配音,技巧不足,并且整个翻译、配音的时间只有一个星期,十分仓促。

  一个星期,的确很短,但眼下译制配音一部电影,基本都只给这点时间,要急着上映,争取全球同步上映。遗憾的是,就算加班加点,请明星配音助阵,大多数影迷也并不会选择配音版,他们更愿意看字幕版。

  有人认为,是当年中国观众的观影水平落后,所以才需要配音版。其实放眼全球,许多发达国家也有配音。就算是文化多元的美国,同样会提供外国电影的英语配音版。中国香港的一些喜剧武打电影,在海外会被配上英语。成龙主演的一些电影,英文版配音都由他亲自完成,倒是粤语版和普通话版由别人配音。

  德国的配音势力非常强大,影院上映的外国片九成都是说德语的配音版。像007系列电影中的“邦德”丹尼尔·克雷格,有一个固定的德语配音演员。在欧美红成现象级的《五十度灰》,也是配音成德语之后再放映的。至于德国电视台里播的美剧、英剧,诸如《越狱》《唐顿庄园》等也是德语配音。德国配音界也有本土化和对口型的问题,甚至为此对原版进行剪辑。

  此外,并不是所有国家都习惯配音时对准口型、声情并茂。在越南等国家,播放外国影视剧时,流行的是画外音,就像是毫无感情的旁,干巴巴地念翻译成本国语言的台词。中国人听到会非常不习惯。

  华语的,配还是不配?

  那么,中国产的影视剧需要配音吗?过去都是拍完后全部配音的。拍摄时有同期收音、非同期收音之别,国产影视剧往往是后者。

  央视版《红楼梦》《西游记》都采用全剧配音。六小龄童从头到尾演了孙悟空,给他配音的却不只一人,鼎鼎大名的是李扬,而开头几集竟然还是张涵予给配的音。

  张莉演的薛宝钗堪称史上最美,“面如银盘,眼若流珠”。可看过当年拍摄花絮录像的人表示,张莉本人的声音太叫人意外了,如果不靠专业配音,这个“薛宝钗”不会如此成功。

  当时拍戏,从契合角色出发,找来的演员更注重形象而非声音,他们来自五湖四海、各行各业,文化素养未必高。试想一个演员如果张口白字连篇、磕磕巴巴,那就会尴尬得让人掉一地鸡皮疙瘩,必须得找人配音。

  听惯了配音版的大陆电视剧,再看台湾电视剧就会有些不习惯。因为台湾很早就采用同期现场收音,用的是演员自己的声音,甚至有时候背景声音嘈杂也不管。像刘雪华这样粗粗的烟嗓,照样演琼瑶剧楚楚可人的女主角而不用另外请小细嗓子配音。

  但也有例外,那就是出现了来自香港的演员。大家能想象《新白娘子传奇》不用配音吗?演白娘子的雅芝和演许仙的叶童,都是地道的香港人,粤音浓重,能听得人分分钟出戏。《烟锁重楼》里刘雪华、欧阳龙是用演员自己的声音,而男一号钟镇涛就得另外配音。当然,同理,台湾演员到香港拍电视剧,比如马景涛为香港亚视拍《再见艳阳天》《爱在有情天》,粤语台词也都是配音的,和他一起加盟港剧的内地演员马苏同样也用了配音。香港演员陈伟霆在内地拍了那么多戏,也都得请人配音。

  电视剧相比电影更有本土化的需求,要营造让最广大收视群体入戏的氛围,就得在声音上进行统一。

  同期声拍摄的电视剧,演员有没有用心演,根本糊弄不过去。而采用后期配音,就会让一些不敬业的明星趁机钻空子偷懒,比如“数字小姐”——拍戏时不背台词只念数字。刘涛爆料拍古装剧时遇到过:“有一个八几年的女孩演我妈妈。对戏过程中,她真的在旁边只念‘1234567’,我内心真是有一点觉得……太恐怖了!”

  所以,国产剧配音界的“大大们”经常会被问这样一个问题:你有没有遇到过“数字小姐”“数字先生”?答案是:真的有。

  尽管制作方为了效率,多半会去找成熟的专业配音演员来给角色配音。但对作品负责上心的演员,也会坚持演完剧后自己配音。胡歌曾表示:“配音是赋予这个角色第二次生命,我自己的角色都是自己配音。”而孙俪,就在人们认为她会一直用“御用配音”季冠霖时,她却在《那年花开月正圆》中坚持自己配音,演对手戏的何润东尽管有口音也用了自己的声音。导演丁黑认为,演员的语速、音调是配不出来的。

  在《声临其境》里配“海绵宝宝”哭戏而实力圈粉的韩雪,称声音是表演的一部分:“好多桥段,配音演员可能并不知道你当时的设计,哪怕只是一个轻声,一个小的哭腔,但配音演员有那么多的台词要配,他未必能够给到那个小点。”

  有些著名导演很排斥非演员本人的声音。李安导演的几部华语电影,都坚持不给演员另外找人配音。有人认为这是美中不足,尽管梁朝伟、王力宏等接受了较长时间的普通话训练,但听起来仍旧别别扭扭,达不到字正腔圆。《卧虎藏龙》中的周润发、杨紫琼说的普通话都很勉强,感觉违和。

  但也有人认为,不配音才是世界潮流,反正在国外评奖,评委看的是翻译字幕,区分不出普通话标准与否,更重本身演绎时声音有否包含真情实感。更何况华人也有多种多样的口音,那才显得真实。李安本人认为配音会让演员的表现减分,比如杨紫琼的哭戏,声音若是后期旁人加上去的,就不是完整的演绎,也达不到想要的效果。

  类似的问题还发生在方言电影里。看《决战刹马镇》的人抱怨林志玲的“河北话”:“全片都在小娘子中不中洋不洋土不土台不台的河北话里出镜入镜。额滴神,那粗嗲混搭的娃娃音……”“林姐姐一张口,我就穿越了。既然是方言,那干吗不配音,如此不伦不类完全出戏。”

  程耳导演的电影《罗曼蒂克消亡史》是出上海滩传奇,演员们几乎个个普通话标准,可偏偏电影要求他们讲上海话方言。从葛优、章子怡到浅野忠信,虽然勤学苦练,仍旧无法过关,后来还是用了配音,配音导演是曾给铃木保奈美配音的金琳。

  倒是侯孝贤拍电影《海上花》时,没有找人为李嘉欣、梁朝伟、刘嘉玲配音,只有日本演员羽田美智子破例用了配音,找的是既懂广东话又懂上海话的陈宝莲,三小时配完。

  二次元,“声音大大们”也是偶像

  二次元的动漫、游戏毫无疑问需要配音,这可是将来大有可为的领域,也最受年轻人的欢迎。

  形容一个人声音好,有个形象的说法,叫“有磁性”。动人的声音和靓丽的脸蛋一样有魅力。并且,声音的留存,比容貌更长久。

  在二次元文化大国日本,声优早已偶像化,人气有高有低,有些拥有万千粉丝。网上有“钉宫病”的视频剪辑,这是日本声优钉宫理惠的粉丝发明的。钉宫理惠配音的角色多为傲娇少女,口头禅“烦死了”“变态!”,她配音的代表作《灼眼的夏娜》的夏娜、《零之使魔》的露易丝、《旋风管家》的三千院凪、《龙与虎》的逢坂大河,被粉丝称作“钉宫四萌”“钉宫四连星”。

  《名侦探柯南》里有“当红歌星绑架事件”,动漫形象正是源自为江户川柯南配音的声优高山南,她在大半的配音生涯里一直坚守着这个角色。有意思的是,高山南因声音结缘,还曾甜甜蜜蜜地嫁给了“柯南之父”、漫画原著作者青山刚昌。可惜两人做夫妻的时间远不如柯南当小学生的时间长久,才五年就离婚了。当选过“最知名少年音”第一名的高山南,除了配男生外,代表作还有《魔女宅急便》的女巫琪琪、《乱马1/2》的天道靡。

  中国的第一部有声动画片是万氏兄弟在1935年制作的《骆驼献舞》。以前国产动画片里的人物,都会安排专业的配音,译制片厂的配音演员也扛起了二次元的活儿。《大闹天宫》里仙女懒懒地哼一句:“什么‘齐天大圣’?一个管桃园的猴头,妄想去瑶池赴宴,真是做梦。”《天书奇谭》里媚眼如丝的狐狸精,声音柔若无骨地抛出一句:“哎,该收场了。”这就是小孩子们可以领略到的风情与性感。

  胡歌说自己第一次配音只有一个字“啊”,配的是动画片《宝莲灯》里的沉香,为此还挣到了50元钱。值得一提的是,1999年出品的《宝莲灯》是中国第一部先期录音、再绘制画面的动画长片,也是新时期以来中国第一部全明星豪华阵容配音的动画片。为《宝莲灯》配音的有宁静、徐帆、姜文、梁天、朱时茂等当时影视圈风云大腕。尤以陈佩斯配的斗战胜佛最出彩,那句“不把他打得满脸桃花开,他就不知道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很是火了一把。

  请影视明星来为动画片配音,这符合世界商业片的潮流。好莱坞的《功夫熊猫》隆重地请来成龙、安吉丽娜·朱莉等巨星配音,《守护者联盟》里给复活节兔子配音的是休·杰克曼,反派夜魔的声音来自裘德·洛。

  日本宫崎骏的动画片也偏好请影视明星配音,例如《哈尔的移动城堡》请木村拓哉配音,《悬崖上的金鱼姬》请山口智子和天海祐希配音,老爷子很不客气地表示:“专业配音演员的演技过于成熟,令人厌倦。”吉卜力的宣传部长回答得更理性些,认为工作室作品的节奏接近真人电影,时间感与现实相近,职业声优的声音会有不协调感。

  如今,中国进院线的动画大片配音主力渐渐不再是专业配音演员,而是各种流量明星,谁红就请谁来配音。以“小黄人”卖萌的《神偷奶爸2》请了“森碟”田雨橙。杨威的儿子杨阳洋红了之后,接连献声《马达加斯加的企鹅》《喜羊羊与灰太狼7》。片方看中的其实不是声音,而是名气能拉动的票房利益。

  《大鱼海棠》倒是没找大牌明星配音,也没有全依赖专业配音演员,结合了一下,请来季冠霖、苏尚卿等CV,以及许魏洲、金士杰等影视演员配音。

  以前,相对于露脸的演员而言,配音演员不仅是幕后英雄,有时候甚至是无名英雄,而现在配音演员纷纷成立工作室,逐步明星化。

  过去,人们一提及配音就是辉煌的译制片岁月,但随着观影渠道、习惯的改变,那个时代已渐谢幕。年轻一代的配音工作不局限于外国影视剧,国剧、动画、游戏、有声读物、音频节目……声音的表演领域可以很广,可以肯定的是,“好声音”一定不会被埋没。

  本文发表于《萌芽》2018年6月刊。萌芽微信公众号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萌芽杂志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萌芽》2020年4月刊

  点击购买⬆️

  点击购买⬆️

  《萌芽》2020年1季度合辑

  点击购买⬆️

  《萌芽》2020年全年刊物

  点击购买⬆️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