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斯特纳与小星期二》观后感100字
《卡斯特纳与小星期二》是一部由沃尔夫冈·穆尔恩贝格执导,弗洛里安·大卫·菲茨 / Nikolaus Barton / Hans Löw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卡斯特纳与小星期二》观后感(一):小蕾分享关于幸运飞艇回血上岸技巧的方法实战经验
人生,有多少别离,就会有多少相逢,喧嚣的尘世,总有一些孤独的灵魂,走在寂寞的路上,爱你,便是一缕暗香,穿过茫茫人海,幽幽而来,如花间清露,润人心田。它静静地流淌在光阴中,让相见或不见,天涯或咫尺,都变成一场欣喜和期待。因为爱你,岁月,将不再写意迷茫;因为爱你,人生将不再枯燥;因为爱你,所有的千回百转都是值得。
《卡斯特纳与小星期二》观后感(二):周末观影的惊喜
2020年3月14日 周六
因为腾讯视频的会员快到期了,今天休息在家就找了一部电影看,它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友谊之桥》。
惊喜的发现《埃米尔擒贼记》的作者埃里希凯斯特纳与《父与子漫画》的作者埃里希奥赛尔也在里面,以后再看书的时候就有了代入感。战争总是残酷的。
可能凯斯特纳也没想到后来他的读者遍布全世界。我想每一位读者可能都是“汉斯”,都是那个崇拜他的“小星期二”。
《卡斯特纳与小星期二》观后感(三):“密码是埃米尔。” — 小星期二
一个儿童作家和一个小仰慕者的故事。汉斯没有父亲,我甚至都想让凯斯特纳做他的继父了,因为他两之间的感情太单纯太真诚了。汉斯从小就很喜欢读凯斯特纳的书,甚至为他保存了很多关于他的东西:书,信,被撕掉的签名。汉斯的执着和热爱以及对凯斯特纳一直以来的仰慕让人感动,特别是当一个作家有一个喜欢他的作品的读者时,那是比获奖还莫大的荣誉。凯斯特纳是这个作家,汉斯是这个读者。在战争不断和纳粹横行的那个年代,凯斯特纳和汉斯还继续保持着很好的友谊和联系非常的不容易。直到汉斯在战场上为国牺牲时,他也没有忘记向他从小一直崇拜的作家和好友的凯斯特纳致以最真诚的问候。战争摧毁了所有,也夺走了汉斯的生命。但它让凯斯特纳和汉斯之间的友谊更显珍贵,纯粹。这是一个喜欢写儿童书的作家和一个喜欢读作家作品的读者之间的故事。这个故事还在留传,他们的友谊还在继续。❤
《卡斯特纳与小星期二》观后感(四):精神之爱
区区90分钟片长,涵盖指涉内容海量啊。啧啧。于无声处听惊雷,说的就是这片观感无疑。择其一二记之。1、独立思考。卡斯特纳面对被自己圈粉的小星期二疑惑(纳粹造势妖魔化犹太民族),以提问方式作答曰:你看你的小伙伴沃尔夫一家人很恶毒么?小星期二想了想,答曰:不。他们是平常人。2、精神之爱。什么是真爱,答曰:精神之爱。一句“密码埃米尔”,主角卡斯特纳成功演绎现实版逃出生天戏码。惊悚一幕哦,啧啧。3、补课二战前夕。此片大背景设定在1929~1945德国本土,补缺二战前夕背景课。4、在不堪现实里,如何坚守内心阵地。小星期二多年后与卡斯特纳在德国重逢,很纳闷为什么卡斯特纳没和其他反战文人一起避险出走他国。达斯特纳答曰:20%的怨恨、20%的堕落、10%的愚蠢、20%的懒惰、5%的英勇和100%的不让母亲伤心。合计175%的理由哦[流汗]听完五味杂陈有木有。给好评,8/10分吧。
《卡斯特纳与小星期二》观后感(五):真摯的演出,感人的故事
《卡斯特纳与小星期二》观后感(六):乌合之众的悲剧
这部电影,并不像一般的二战电影,只是把责任单纯的归咎于希特勒、纳粹党,而是审视了同时是受害者和加害者的:群众。
一场运动,有其广泛的心理基础,一次大战后的悲惨经历,在德国人的心中种下了仇恨的种子;希特勒上任之初的成功,又激励了民族自豪感。于是,爱国的学校老师,慷慨激昂;渴望身份认同的青少年,一个比一个激进;热心的街坊,变成热忱的基层干部;邻座的老大爷,举报想逃避兵役的少年;躲空袭坐在前面的大妈,检举发表失败言论的漫画家……。
他们都是坏人吗?正好相反,在日常生活中,他们是认真教学的好老师;积极向上的好学生;热心助人的好邻居;好打抱不平的老大爷;热心公益的大妈……。
所以,广泛的心理基础,再加上权威人士的肯定,经由少部分积极分子的煽风点火,在多数人的旁观下,最后大家都不由自主地卷入悲剧之中,像森林大火一般,一直要到烧无可烧时,才能渐渐冷却。
纳粹德国如此,十年浩劫如此,美国的民粹主义方兴未艾,如今的香港也是如此。
《卡斯特纳与小星期二》观后感(七):《愿我能》
成为小孩子专注地一笔一画地写下去,别长成个面目可憎的傻大人。周云蓬在他的《绿皮火车》里这样写到。
表现纳粹德国在二战中的暴行,这个题材的电影看了不少。《卡斯特纳与小星期二》依然打动了我。抛开种族歧视和大屠杀等一切被人道主义和伦理道德深刻批判的元素不谈,电影中传达的友谊与爱令人印象尤为深刻。
惯用的手法,以小切口反映大事件,用小人物的悲欢离合,展现复杂庞大的时代背景。这样温暖的人文主义视角,能使宏大的题材在叙事方面有更强的亲和力与带入感。与《穿条纹睡衣的男孩》一样,简单地故事和线索,却使人咀嚼到深刻的苦涩。孩子——最透明、纯净的幼小生物,别说人性的灰色地带,他们甚至不懂得如何分辨是非。正因如此,面对残酷黑暗的现实和缓慢转动却不可阻止的国家机器,才会在平静缓慢的节奏中产生巨大的反差色彩。
观影时,我竟产生了完全超脱于电影之外的茫然思索。人类是多么智慧而愚蠢的动物。我们发明了诗歌,在琴键中弹奏出悠扬的乐曲,还会在阳关温暖的午后与朋友促膝长谈,喝几杯咖啡聊以慰藉每一天的日落黄昏。我们发明了信仰,复以意识形态控制大众的思想,我们因为个人或国家民族的利益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发动战争,不惜血肉,杀戮征伐。让暴力肆虐,瘟疫传播。阳光下的每一天似乎都能在历史长河里找到相似的影子。否定抑或肯定,徘徊犹豫抑或勇往直前,恍然大悟于壁上的影子,抑或囿于洞穴之中继续暗无天日的生活。
“看到坏事发生却不阻止,这和做坏事一样可恶。”通过一系列扎实有力的台词,在寻常处阐述深刻的道理,而不流于说教。以每一个人都有过的成长的迷茫,表达对战争的反思,手法也很巧妙。罢了,也许真理不在这里,但真理一定尚在某处。卡斯特纳与小星期二的友谊,是电影一以贯之的主线,隽永绵长。被永远禁止用母语写作的作家,和最终在前线为邪恶的战争奉献生命的孩子,他们的密码是注定被世人铭记的“埃米尔”。
《卡斯特纳与小星期二》观后感(八):给大人看的童书会变老
前面表现得很好,一大一小,作家与读者的感情贯透第三帝国的荒谬史,展现小孩不以小孩视角区分大人的渴望,作家两次面对纳粹的荒谬而不得不告诉星期二:我希望有大一点的读者。可是给大人看的童书,如果有普世价值,一定会比大人更老。
于是星期二长大了,可是第三帝国还是那个样子,腊肠狗配不上牧羊犬,战争不会颜面尽失,无论胜败! 4月30日希特勒和妻子爱娃结婚后双双自杀,随后第三帝国迅速崩塌,如浮光掠影般的速度正合电影时光的切换,蜻蜓点水。很是突兀,不带说明。是不是也在用剪辑,用速度告诉我们:一切总会过去? 可是这样自慰解不了历史的哀愁。一切要面对的都坦然,不期待时光快与慢,只是默默的做,按自己知道的去做。甚至宁愿用死亡来经历人生,那样才是真正的自由吧!而非逃不逃这么简单又变扭。 勇气是另一贯穿的主题,作家和朋友情愿留在柏林,蒙羞,虽百死其犹未悔。只是到了最后,他还是走了,一声口号:埃米尔,救了他的命。 可是,这个口号呼应得有点生硬,最后才表现作者对战争的“悲天悯人”也为时太晚。很不合理。最后一部分这样的败笔不止一处,列如一伙人在交战区拍电影?哪有那么闲适?人人都高兴?战后相当大一部分人并不怪他们的元首。真实不一定如此,但镜头如此,就是真实。所以力量不足,而且在第三帝国之外,电影本身带点荒谬,这,也是一种卡萨旦吗?
不,这不符合童书作家的格调,不过倒暗合电影和叙事的玄妙。
童书作家要深沉,不能嬉笑怒骂,还要假装平易近人,他们要敏感,要把历史经验和个人感受揉成球不带一点毛躁踢给稚嫩的小孩。他们敏感的抓住孩子的心,而更深沉的隐喻,大人也会动容,因为他们懂,小孩不懂为什么,但是更敏感的他们能抓住最敏感的情绪变化,成为他们的印记。
但是越敏感越忧郁,唯有诗人,可以比肩。他们,真是时光的新娘——除去旧有的毂纹,还带来新置的嫁妆。
给大人看的童书会变老,但是小孩永远青涩,大人呢?
《卡斯特纳与小星期二》观后感(九):纳粹上台前后:有毒的空气、以及友爱、忠诚与勇气的故事
凯斯特纳以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身份而为世人所知。但是,对于大部分不读儿童文学的大人,肯定会觉得,这么一个儿童文学作家和一个小孩子的故事能够有多好看呢?——对,看电影之前,我就是这样的大人。我之所以会保存这部电影,是因为凯斯特纳以某种离奇的幻想与隐喻进入到我们的现实生活之中——他有过一个小说,叫《5月35日》。于是,在5月39日的今天,我终于看了这部在文件夹里面躺了许多日子的电影。然后,就被意外的shock到了——动人的,当然是纯真的孩子气,是那些像金子一样珍贵的心灵,能够在有毒的空气里面,依然保守着友爱、忠诚与勇气的故事。
关于1929年前后德国的历史状况,可以去读历史学家彼得·盖伊《魏玛文化:一则短暂而璀璨的文化传奇》,也可以去读哲学家卡尔·洛维特的《纳粹上台前后我的生活回忆》。电影中,透过凯斯特纳的写作和朋友们的境遇也可窥见一斑。凯斯特纳在诗作中嘲讽国家主义是吞噬孩子们的机器,而他的出版人因为犹太人身份不得不迁离柏林。许多作家离开了德国。因为种种原因——凯斯特纳自我调侃的,懒惰、记录历史的初衷、不让德莱斯顿的老母亲伤心等等加起来超过了百分之一百七十五的借口,他留了下来。
之后,被剥夺了发表权的凯斯特纳只能以假名写喜剧故事谋生。但是,他日积月累地记录着人们私下流传的笑话——幽默一向是装腔作势的鸡犬者的天敌。在有毒的空气里面,私下传递帝国笑话时的会心一笑当然包含着信任、忠诚与勇气——这是一种希望原则,人们之间并没有被那样的空气彻底毒化,也没有被街头的焚烧书籍吓垮掉。哪怕自由被剥夺,并且付出生命的代价(凯斯特纳的好朋友、合作者、著名的漫画家、《父与子》的作者在纳粹帝国自杀了,但是自杀之前,还为另外一位被捕的朋友脱罪,即便那位朋友还是被判了死刑),但是友爱同时也还在继续。
作为凯斯特纳的超级书迷,小男孩汉斯当然喜欢那些欢乐、勇敢又正直的故事。正是因为有凯斯特纳这么棒的人存在,虽然有毒的空气无所不在(校园内外,老师、邻居肆无忌惮的撕碎诗稿、焚烧书籍、砸烂犹太邻人的店铺),虽然汉斯有胆怯软弱的时刻,但是他还是保持着和犹太小伙伴的友谊,并且逐渐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去感受什么才是真实的、什么才是谎言。
在哈拉尔德·韦尔策编辑的《社会记忆:历史、回忆、传承》中,有一篇《纳粹大屠杀、回忆、认同》探讨德国人历史叙述策略的变化,纳粹时代从一种“另在,变成德国人的自我的一部分”。当代德国,一次次讲述“我们的父辈”的故事——带着回忆和悲伤,从反面的经验中去审视黑暗时代的人们,才能格外看到当有毒的空气肆意弥漫时,勇气与忠诚,黑暗时代的友爱之光,如何庇护着心灵。而控制记忆、遮蔽历史,一定是希望的大敌——长久生活在没有历史思考的道德真空当中,任何社会都会很快走向装腔作势的虚假状态,人们在这里不会获得充实与宁静的生活。
《卡斯特纳与小星期二》观后感(十):清醒坚强又耐心地活着
突然想明白一件事,刚才在跑步机上边走边听毛不易的《借》的时候,忽然领悟出来的。
我一直不知道该如何评论卡斯特纳这个人。他最后幸存下来了,父子的作者自杀了,汉斯死在了战场上。
刚才,我突然明白了,我要像卡斯特纳学习,做一个清醒的人。愤怒冲动绝望都是最自然的反应,可帮不了自己也帮不了别人。也许在黑暗里,保存自己就已经是一种胜利了吧。
我记得剧中有次他和父子的作者对话,大意是,他说我们要尽可能保证我们的清白,父子的作者说,在猪圈里你怎么可能保持清白。后者说的是没错。但我想,卡斯特纳内心里是存有了一份不被污染的地方,这块地方永远不会被污染和侵犯。只要他还有一口气,就会竭尽全力去守护这份清白。人在最无奈的时候,更需要清醒、耐心,和一点坚守。很多时候,我们不是完全没有选择,是我们让自己陷入了绝望。我知道这不怪他们。但正因为有更多的卡斯特纳这样的人活了下来,德国才成了今天的德国,他们记录了历史,他们讲述了过去,德国才会不断做反思,才有更民主自由的社会。
我会带着卡斯特纳的精神继续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