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存的孩子》经典影评1000字
《幸存的孩子》是一部由申东锡执导,崔武成 / 金汝珍 / 成侑彬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韩版《地久天长》
●8.1/10 核心还是常见的社会问题,但拍出了新意。通过不同的视角把影片完全引到另一个方向,再通过反转把真相和核心问题一并抛出,非常好。三位主演的演技都非常可圈可点,也使部分情节虽俗套但看着不累。没强造泪点和开放式结局加了分,但过于细腻而显冗长的问题没能解决。
●校园暴力全世界都存在 造成的伤害不只是受害的孩子的家庭 而是所有参与其中的家庭 学校和家庭都有直接责任 面对校园暴力要让自己的孩子知道敢于面对敢于站出来与之对抗 不光有父债子还 现在孩子的债也要找父母还 导演从一个新的角度让我们知道 校园暴力之后对家庭的影响有多严重
●父亲说 就算你是帮凶 我也无法真的掐死你 我做不到 那个孩子说 为了悔恨和痛苦 我自杀 愿你们好受些 我活着无用 我活着是毒瘤 害人害己 咎由自取 但不是母亲的母亲还是救了他 那未来是什么样呢 导演不知道 他认为开放性结局是妥帖的 救赎吗 那是不可能的
●看完思考良多。
●5/10整体结构有些问题,前半段太慢,后半段太赶。情绪铺垫起来最终结为有些草率。虐心和痛苦有点无从落脚。几位主角的表演也浅些火候
●没有大起大伏却可以使人在观影过程中不断产生疑问,保持对影片中事件走向的好奇。电影没有刻意去解释每件事情,对于人物情感的刻画十分克制。但是随着剧情的发展,各个人物的形象逐渐丰满,他们的动机也就不言而喻。也因此,每个人物的伤痛也就变得十分深刻。电影整部下来叙事细腻流畅,充满力量。韩国电影人在对于社会现象,和一种社会环境下的人的伤痛的刻画与展现真的很厉害。
看完了,明白了豆瓣评分较低的原因,本片有大多数韩影的特点,报得很细腻,演员演技也不错,但太细了,节奏感太差,冗长,再说剧情,死者父母为什么要杀死奇铉呢,是因为只有他一个人说了实话,还是因为他无父无母,还是认为他是主谋,有证据吗,其实我认奇铉是个有良知的孩子,剧中他因为说实话还被同学们殴打,就凭这一点他绝不是主谋,其实这种校园霸凌案无法翻案的,所有孩子口供都一样的,你怎么翻?我给3星是因为结局,不好,杀了无父无母的奇铉对吗?PS 6⃣️分
《幸存的孩子》影评(二):好片,希望不会被无知的观众埋没!
又是一部值得让人深思的人性灾难片,弱势群体的力量永远都是单薄的,只能选择逆来顺受,目前看到此片的人不多,打三星以下的,如果哪天这样的事情发生在你家,你会怎么选择?是你看不懂此片还是你对电影的审美不够还是你的良知就摆在那里?
纵观去年韩国重量级的几个奖项(青龙,釜山,大钟),此片都入围了,估计是对手太强了还是导演的知名度太低了,导致此片只是陪跑,但是去年除了《燃烧》,《特工》,《我能说》之外,其他获奖的电影在这个片子前只是渣,如果此片的导演名字换成李沧东,估计也就没《燃烧》的什么事了,这个是继《北逃》,《熔炉》,《素媛》以来最虐心的了,虽然这样赞誉有点高,但凭作导演的处女作,完成度非常之高,无可挑剔,
为什么我会说这么多,因为不想让好片被那些二逼观众毁了。
《幸存的孩子》影评(三):哪里是校园暴力滋生的温床?哪个是幸存的孩子?
虽说导演近乎白描的手法,的确不太像那些节奏紧凑更富有观看性的作品,但此片所包含的深刻反思和表现手法,完成度其实不低,只得到这样的分数,也许与这两年韩影评分普遍走低有关吧。
倒是很符合我个人的取向,从题材到呈现。整个氛围压抑、沉静、冷峻,所有情绪跟人物关系都淡淡的,但内在张力却始终很足。
中年失独的夫妇,想要摆脱悲痛重新开始,笨拙地努力着。看到替儿子活下来的同学,心情纠结复杂却又善意“作祟”。
看他懵懵懂懂无所事事,会不会懊恼为什么是他替儿子活下来?
看他可怜巴巴无从依托,小小的年纪被迫快速成熟,会不会也想帮扶一把,起码不要辜负了儿子的这条命?
从某种意义上,奇贤的确是没有辜负的。那些无法开口的罪责感,让他最终揭露真相。
但真相,却不在众人口中,甚至不在心里。怎么办?
简直憋屈死了。
无法感同身受的亲朋好友、和稀泥的警察、为了一己私利而模糊是非的其他家长...都是真实的人性。
结尾爸爸怒起杀心的一段,看得人郁闷到心痛。当恶被趋利避害的人性所掩盖,正义根本无从彰显,剩下有良知的人在相互伤害。这是为什么?
奇贤是个仍有羞耻心的孩子,所以被负罪感折磨,而其它少年,恐怕并不能以无知来形容。那样麻木而理所当然,令人毛骨悚然。
校园暴力之所以滋生,到底是个社会问题,家庭、学校、父母、家长,均逃不开责任。
善恶或许是一种天性,但更可能,是一种选择。
然而,解在哪里呢?
《幸存的孩子》影评(四):不抵达便无法离开
有大量剧透,慎入
韩国电影《幸存的孩子》与中国电影《地久天长》是相类似题材的影片。都是关于哀伤和分离的片子。
陈成哲夫妇唯一的孩子陈恩灿,死于溺水事故。事后被追封为义士,政府给与荣誉和抚恤金。但是这些无法将这对中年夫妻从丧子之痛中拉出。对于这对夫妻来说,他们仿佛沉溺在一个哀伤的海洋之中,周围的朋友非但不理解他们,还无意识地将他们固定在哀伤者的位置上。夫妇俩试图想通过再生一个孩子来重拾生活的努力也无法成功。妻子美淑陷入抑郁,要靠安眠药才能入睡。丈夫陈成哲则相对隔离和否认,投入的工作中,避免自己的悲痛。
事件的秘密沉重地压在肇事者之一的尹贤奇身上让他不堪重负。现实中父母的忽略让他的生活难以为继,但是更让他痛苦的内心的自责和罪疚感。他试图说出事情的真相,却受到其他参与者的威胁。尹贤奇同样被周围的朋友陷落在内疚和自责的位置的上,不允许离开。
在创伤事件后,他们三人都被抛到了一个痛苦的深渊,凄凉而且孤独。他们都重复着陈恩灿在水中努力要呼吸又再次被推入水中的情境。相同的处境让他们相遇,他们三人在心理层面展开自救。
爱的客体的失去,让这对夫妻将爱投向了尹贤奇。陈成哲将尹贤奇带到了自己的装修公司,引导他学习技术并获得技能资格认证,更重要的是陈成哲承担了父亲的功能,教给尹贤奇社会的规则。尹贤奇渐渐地步上正轨。美淑对此先是不接受,后因为尹贤奇是儿子救活的人而逐渐转变态度接受了尹贤奇。三人重拾欢乐,像是一家人一样相处。夫妻俩将对儿子的爱投注在尹贤奇身上。但是这样的爱也让尹贤奇愈感沉重和罪疚。终于对美淑说出了事件的真相。这让夫妻俩与男孩的关系陷入爱与恨的矛盾之中。
他们三人试图去搞清楚真相,但其他当事人的回避,相关方的息事宁人的态度,让真相终不可得。夫妻俩的愤怒聚焦在尹贤奇的身上。夫妻俩决定离开这个城市,但是他们最后把尹贤奇带到了事故发生地不远的地方,安排了一次聚餐。在聚餐中,陈成哲终于难以抑制自己的愤怒,想要杀死尹贤奇。但在最后关头放了尹贤奇。尹贤奇认同了陈成哲想要他死为儿子报仇的愿望,长时间的内疚和自责让他决定自杀。他在口袋中装了石子想让自己沉入水底,一命换一命。与丈夫相同的愤怒让美淑意识到自己的丈夫要杀害尹贤奇,她及时赶到,最后和丈夫一起救回了孩子。从内心的层面上来说,他们相当于救回了自己的孩子。他们重现了儿子溺水的情境,但最终通过努力从这里走出。真相终于抵达,他们终于可以完成他们的哀悼,面对新的生活。
恨需要被表达以后,爱的部分才能看到。许多人对陈成哲要杀死尹贤奇的举动不理解,而因此对电影给予差评。而电影的导演兼编剧对人性的理解更加深刻,对哀伤的过程更加清晰,才让这个关键的部分得以呈现。这个部分是必要的,愤怒若不表达,这三人是无法完成哀悼的,也是无法重生的。
他们完成了哀悼,离开了深渊。那么其他当事人呢?他们真的可以如他们以为的那样平安无事地过着自己的日子吗?怎么可能?由于他们的回避和不努力,他们将永远被封存在那个深渊,余生在自责、内疚和恐怖中度过。
相较于中国电影《地久天长》,影片中的三位主角对自己命运更加主动和积极。《地久天长》中的夫妻通过离开生活的城市来隔离伤痛,无法表达愤怒。通过对继子的占有来防御自己的伤痛,也给继子带来了很大的困扰,两代人之间的关系更加恶劣。最终更多是通过时间的变迁来消磨伤痛;另外肇事者的母亲的癌症离世某种程度了消解刘家夫妇的哀伤。从而让这对夫妇慢慢地完成哀悼,从而慢慢站立起来,不再要依赖继子,归还了继子的身份,两代人达成和解。总的来说这个过程相对更加被动和无力。
《幸存的孩子》影评(五):柿子找软的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