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这座一直在等雪的书店,悄然为读书人和创作者储存了太多灵感 | “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这座一直在等雪的书店,悄然为读书人和创作者储存了太多灵感 | “

2020-05-26 18:15:41 作者:追光组 来源:文学报 阅读:载入中…

这座一直在等雪的书店,悄然为读书人和创作者储存了太多灵感 | “

  今天的乡村小镇,已不再是遥远风景,或想象中的田园牧歌

  来自城市联合新生力量,变成创作者设计师策划人,在文化地理中巡游大地历史四季,以文学艺术灵感再度激活地方文化生命力

  今年“两会”期间,许多提案讨论促进乡村文化振兴方面议题,其中一些设想有的已经变成了现实,有的还在深化熟成。又如近日启动的2020“新时代乡村阅读季”,已实践多年,不断引入新技术、新创意助力乡村阅读。

  我们希望媒体与阅读的力量见证参与这些变化

  一个全新的短视频栏目如今上线,与大家见面。

  探访文脉创新的呼与吸,

  寻觅深藏于街巷阡陌的美,

  推开一扇扇平凡神奇的门,

  那背后,有光的重新集聚,

  是文学艺术,是想象力,是无限。

  推开有光的门|短视

  第一集

  隐于古镇的灵感书店——南村映

  穿过“泗泾古镇”的牌树影摇曳中,安方塔伫立在不远处,风中传来的钟声伴随着鸟鸣声声入耳

  步行百米,就有几座青砖黛瓦的老宅子映入眼帘。其中有一座名为管氏宅,是具有近300年历史的明清建筑,一砖一瓦、一雕花棱角,彰显着岁月痕迹

  青瓦墙、木门石阶,“南村映雪”四个字仿佛落笔于水墨画上。不伸手去推,你也许永远想不到吱嘎作声的木门身后,藏着一家古宅书店——跨进木门,便进入了历史幽深之处,书店散发着桃花源般闲适悠然气息

  “南村映雪”这一颇有古典文化与画面感的名字与上海泗泾两位历史文人有关。“南村”是元末明初文学家陶宗仪寓居泗泾所住之地,他曾在泗水之南筑“南村草堂”,耕耘一方园圃,种植果蔬花卉,也在此挥洒笔墨。而“映雪”则取自其好友孙道明移居泗水之北所建的“映雪斋”,两人经常一起泛舟南浦,呼酒对饮,趁兴而歌。

  在这片二进院落中,入口正中间有一排灯带,恰似时光隧道,也将人们视线导向庭院深处。左右书架上,书籍摆设融合红色文化、江南文化、海派文化三大文化元素连接一进与二进的中庭,铺着一方白色鹅卵石,刚好呼应“映雪”一词。

  两处轩窗绿意盎然,四角翘檐倒映晴空,一地萤石间杂青砖,以“晴岚”“画檐”“秋光淡”三处精致实景读者展现江南文化的优雅秀美,处处氤氲水乡清幽,可谓移步换景,化虚为实。

  ——出自张养浩《水仙子·咏江南》的“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一段秋光淡”。

  作为新华书店文旅类实体店,在设计之初,就秉持着修旧如旧、因地制宜原则,请老木匠陈旧的校蔑、传统手工雕花方式参与补葺,地砖、屋面小青瓦铺设也都按古宅的风格搭建,中庭引入枯山水的陈设格局,以雪白卵石和绿植辉映出静谧感受,禅意十足。

  “面对实体书店的转型要求,应该强化什么?在‘南村映雪’这家书店中,我们团队的初心是两个字:体验。”书店负责人庄捷介绍。作为陪伴了国人80多年的文化品牌,新华书店在许多人眼里有“守旧”的一面,但恰恰自旧中酝酿出的新意,才如此令人惊喜。“南村映雪可能会颠覆大家对新华书店的一个传统印象——它的目标人群是广泛的,但也可以说是更面向年轻的消费群体。我们希望书店有自己的调性,而南村映雪的调性就是简约的、朴素的和艺术的。”

  不断有新的呈现,书店才能有更强的黏合性。开业几个月,南村映雪已经举办了多次展览,从国潮主题展,到楹联展等,传统古意与潮流时尚恰如其分地在此融汇。“如之前策划的国潮主题展,我想这会成为吸引年轻人来的理由,也会是我们区别于其他古镇书店的优势之一。”

  开业不久后,曾有一位网络作家每天都会来到这家书店,点一杯咖啡,静心写作。打字累了就在庭院走走,看这一方恬静。隐没于古镇的书店带给她创作灵感,也带来了繁忙之外的闲暇时刻。和庄捷的心愿相契合,他希望人们带着向往而来,可以享受宁静,也可以看见现实。“我觉得将来的南村应该是这样的:到这里来的人应是带着向往来,在这里找到他们的片刻宁静,享受下午茶的悠然,定定心心地晚上回家烧饭。毕竟最接近生活的才是最真实的。”

  在南村映雪,寻江南旧影,闻润墨书香。而对于泗泾古镇而言,改造不止于此。首批开放的三个古宅,除了管氏宅的南村映雪外,程氏宅入驻了茶文化研究中心以及乡音茶馆项目,展示中国茶文化;孙士林宅则成为文化遗产保护创新实践基地,由上海交大设计学院展示各类古建筑的构建、木料、技法,宣传古建筑修缮知识,上海音乐学院则在这里建立了贺绿汀中国音乐高等研究院的非遗实践基地。古宅在文化的滋养中重生,文化又在古建的质朴温润中持续生长——这“三宅又一生”里,既有对过往的珍重,也充满了对将来的向往。

  泗泾这座古镇孕育了文学家陶宗仪、沪上报业巨子史量才、中国教育先驱马相伯;也传承了如十锦细锣鼓、皮影戏、广利粽子等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江南水乡独有的烟雨长廊、明清建筑……与许多“格局已定”的古镇相比,泗泾古镇的未来充满了文化的可塑性。

  据泗泾镇党委委员晔表示,打造一座文史小镇,展现江南水乡文化是他们的寄望:“泗泾古镇的未来发展要依靠它丰富的文化遗产。”据他透露,目前古镇其他古宅改造正在陆续开展,而南村映雪所在的这一条老街将争取于年底与大家见面,包括古琴艺术、品牌文化、欧洲珠宝展示等在内的一批充满文化意蕴的新业态将在临街多处建筑中落户开放。目前也家族有从事文物保护和修复工作的民宿品牌正在接洽中,将来可能成为古镇别具特色的品牌。对比于同样来洽谈、已经拥有成体系和经验的知名民宿品牌,对张晔来说,这样的选择拥有从头开始的创新意义,也是古镇的格局所在:“站在当下,我们需要联通过去与当下的技术,也需要这种情怀。一座古镇应该与它自己的选择。”

  (文 / 袁欢)

  (拍摄花絮)

  新媒体编辑:郑周明

  配图:视频及图片素材均为本报记者摄

  2019合订本·微店

  文学照亮生活

  网站:wxb.whb.cn

  邮发代号:3-22

  长按左边进微店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