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万五千英里的爱情》读后感锦集
《两万五千英里的爱情》是一本由【瑞士】瑟奇·洛特里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4.00元,页数:25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有的人,注定一生都在追逐的路上。他知道自己的生命不应该在虚无度日中度过。自己的血液要一直在沸腾中,挑战自己,是他一生的目标。可是搞不懂的是,为什么他的老婆在陪他完成目标后而离开了他。是因为他的精力是无限 的,而她的是有限的吗?
●书里只是简单介绍他的历程,但是也能看得热血沸腾,需要多强大的内心和身体才能完成这种种“壮举“。大概是因为经历太多,一本书的长度没法完全表达,所以觉得内容有点杂乱,然后排版太浪费纸
●可惜,这样都没能还是在一起。或许这就是人生,分分合合,走到一起是缘分,到时候了就好聚好散。 三星半吧。有一定的可读性,可以随便翻翻
●不只是关于跑步,更多的是关于爱和希望。
●非洲那一段感动
●了不起的人,了不起的事
●昨天在图书馆随手拿的一本书,没看完,讲述的是作者精彩另类的一生,另类加引号,一个成功者背后一定有个好母亲和好妻子
●有趣的冒险
●我被他,对梦想,对喜欢的事情那种励志要做到最好而且坚持不懈的付出的精神所感动;也被他登山所经历的那些生死场面所震撼到。它激发了我心底对冒险的渴望,对体验异域风情差异的渴望。上路吧!
《两万五千英里的爱情》读后感(一):坚持
读书的意义在哪里,我觉得只要能从读的书中获得一条有意义的建议就值得看。这本书对我来说,最有意义的就是,告诉我要坚持,在有限的人生中,对自己所热爱的事情,坚持住。而且坚持的方法,不是紧盯着整个过程,要放松心情,一天一天的做,就像晚上开夜灯开车,只要看到车灯所照到 的几米处,你照样可以走到终点。那么,“不可能”这个词就可以从你的词典中滚出去了!!!
我喜欢读书,音乐,目前可以实施的只是读书。我希望可以一年读100本,目标好像定的比较高。一年十二个月,也就意味着我一个月要读10本书,可以试试,尽力吧!
《两万五千英里的爱情》读后感(二):两万五千英里的爱情
瑟奇的经历令人很佩服他的勇气。同时我觉得瑟奇也是自私的,抛下自己的孩子、母亲一去多年,没有尽到一个父亲和儿子的责任。可能这就是中西方思想的差异,所以我在感叹瑟奇的传奇经历以外还认为他是自私的。我不太理解作者的妻子妮可为什么会与瑟奇离婚,看路途中的他们,我一直认为他们是志同道合的伴侣。也许是对瑟奇冒险精神的恐惧,也许是再也不想每天担惊受怕了吧。
看了全书也希望能像瑟奇一样走遍全世界,但是我还没有那勇气和财力。大部分人除了体能和财力以外,更主要是没有勇气去走出那一步,体力和财力自然也就成了借口,而我也在这大部分人当中,也希望有一天我能成为小众。
并不是每个人都是冒险家,所以我羡慕瑟奇的勇气与睿智,也理解众人不敢踏出这一步。
《两万五千英里的爱情》读后感(三):归来之后,我们,还会是我们吗
佩服他的勇气,惊叹他遇到的景色,仅仅是文字,就已经让我对那些地方神往,但仍旧对他们的分离感到不解 ,或许是我年纪尚小,也或许,是我从没有他们那样的经历,不知道旅途归来,我们,是否还是我们。。。。。。
旅途中经历了疾病,风暴,贫穷,战争,但也有温暖,来自家乡的朋友,也来自旅途遇到的同道中人,在一次次挫折之后,总会有那些细微的感动让他们重拾前进的勇气和信心,让我记忆深刻的是那可爱小女孩给妮可的一块巧克力,也是乞丐感谢妮可时把妮可的手贴上她脸上的那份温暖。刚刚,我还在想,他们奔跑的意义,跑得再远再长,那又有什么意义呢,后来,我顿悟。瑟奇在书中一直提到的,我们奔跑,是为了帮助那些在困境中的人,去发现他们,让更多的人知道他们,呼吁世界来关注他们,这,是因为爱。是的,这是他们奔跑最大的意义 。当然,长跑,也是一种自我的挑战,这与瑟奇的性格,生活的环境不可分割,我觉得他精干利落的母亲对他影响很大。
《两万五千英里的爱情》读后感(四):慢慢读
1.
买这本书, 是因为想了解一个跑步两万五千英里的人, 在想些什么.
翻开书, 翻过目录, 入眼的标题是“跑步是孤独的----刘建宏”.
????
刘建宏是谁, 跟本书作者有什么关系? 是译者吗? 翻了下封面, 译者叫张惠哲.
读完了这两页半, 他写了下自己对于跑步的认知, 一点个人看法,
每周四五次, 每次六七公里, 周跑量24-35公里, 半马成绩两小时六分.
好吧, 这算是个入门级跑者.
还是不知道这跟这本书有什么关系, 也不知道这个人是谁.
有点莫名其妙, 为什么把一个入门级跑者的随笔插到书的序言之前?
末尾, 他写到: “所以说, 跑步不是万能的. 它只是我们的一个爱好.”
我想, 至少我不会在那个“我们”里面.
败了胃口, 先搁置一下, 换本书读读.
《两万五千英里的爱情》读后感(五):跑步是孤独的/刘建宏
无论现在跑步是一件多么时尚的运动,在公园里、健身房相约跑步的人有多少,在我看来,这也依旧是一件私人事务。
无论什么人向你宣扬跑步的好处有多少,跑步是一个多么神奇的运动,它其实就是个简单的事情,只需要你迈开自己的双腿。
虽然过程极为简单,却也给你提供了和自己独处的最好时机。跑步是孤独的,但也是有趣的。和自己对话,看到自己的心灵,这个时候你完全拥有自己,并且能敏感地感知到自己的一切。
我开始跑步的原因很简单,因为想保持状态,在尝试了健身器材之后,发现只有跑步是最经济实惠的运动,一身运动服、一双跑鞋,不需要别人同行,一个人就可以轻松开始。
我喜欢在早上跑步的时候思考工作,计划如何制定,各项安排如何展开,甚至一些主持和解说的桥段也是在这个过程里完成的。
我不喜欢在跑步的时候听音乐。虽然看起来戴着耳机奔跑很酷,可在我看来,难得的独处时间如果不留给思考,那么留给孤独也是不错的选择。
我曾经被人鼓动着去跑马拉松。从五公里开始,但北京马拉松从第一时间就破坏了我的兴致。首先是要早起,路上耗时很多,到了现场耗时更多。好不容易等到了出发,跑五公里的被安排在最后一组,在人群中蹒跚了很久之后,才能勉强放开脚步。
之后我又去厦门跑了十公里,感觉略好。但出发依旧是个大问题。就算风景好于北京,但整体体验也不是很满意。
去年的衡水马拉松,我决定挑战半马。这是我的第一个长距离,但很可能也是最后一个。两小时六分的成绩在我的意料之中,但完赛之后的反应之大还是让我有些痛苦。肌肉酸痛了好几天。整个人的状态也因此受到影响。
我不得不承认,看起来我并不具备完成全马的能力,而且就算能跑下来,我也不想再经历那样的身体不适。
于是,我果断中止了这样的尝试,回归常态,依旧是每周跑上四五次,每次六七公里的样子。这样的指标没有什么玄虚,只因为这是我觉得舒服的距离和强度。
这样的一个过程也帮助我完成了对跑步的一个循环式的思考。
不同人对跑步目标不同,方式不同,过程和结果也截然不同。我追求的是闲云野鹤式的漫跑,对,是漫,不是慢跑。所谓“漫”是指不给自己太多压力,不给自己太多标准,是典型的轻松舒适型。因为我一旦觉得哪里不舒服,我会马上停下来,确认到底出了什么问题。我知道坚持不懈的道理,但在实践中也开始运用变通的方式。我不再坚持每天早上必须跑步,有时候工作忙了,下午跑也可以,实在不行,晚上跑也能接受。甚至今天不跑,明天跑。我也不再坚持什么配速和时间。只要按照自己的想法跑就够了,就可以收工。所以我现在出去跑步,手表、手机啥的全都不带。我完全可以替自己做主。
我当然也羡慕那些生猛的跑者,但不攀比是我这些年慢慢明白的一个道理。你只需要跟自己较劲,让跑步成为习惯。经年累月,蓦然回头,那已经是一段长长的路途。
我不否认,我是特别的。但,你也是特别的。完全没有必要重复别人的道路。就像我推荐的这本书,也非常特别,有共同爱好和经历的情侣竟然在最后选择了分手。
所以说,跑步从来不是万能的。它只是我们的一个爱好。一个让我们体现出各自不同的爱好。
代序。
刘建宏于2014年8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