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两万五千英里的爱情》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两万五千英里的爱情》读后感锦集

2020-05-28 23:14: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两万五千英里的爱情》读后感锦集

  《两万五千英里的爱情》是一本由【瑞士】瑟奇·洛特里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4.00元,页数:25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两万五千英里的情》精选点评

  ●有的人,注定一生都在追逐的路上。他知道自己的生命不应该在虚无度日中度过。自己血液要一直在沸腾中,挑战自己,是他一生的目标。可是搞不懂的是,为什么他的老婆在陪他完成目标后而离开了他。是因为他的精力是无限 的,而她的是有限的吗?

  ●书里只是简单介绍他的历程,但是也能热血沸腾需要强大的内身体才能完成这种种“壮举“。大概是因为经历太多,一本书的长度没法完全表达,所以觉得内容有点杂乱,然后排版太浪费

  ●可惜,这样都没能还是在一起。或许这就是人生分分合合,走到一起是缘分,到时候了就好聚好散。 三星半吧。有一定的可读性可以随便翻翻

  ●不只是关于跑步,更多的是关于爱和希望。

  ●非洲那一段感动

  ●了不起的人,了不起的事

  ●人生的意义星辰大海

  ●昨天在图书馆随手拿的一本书,没看完,讲述的是作者精彩另类的一生,另类加引号,一个成功者背后一定有个好母亲和妻子

  ●有趣的冒险

  ●我被他,对想,对喜欢事情那种励志要做到最好而且坚持不懈付出精神所感动;也被他登山所经历的那些生死场面震撼到。激发了我心底对冒险的渴望,对体验异域风情差异的渴望。上路吧!

  《两万五千英里的爱情》读后感(一):坚持

  读书意义在哪里,我觉得只要能从读的书中获得一条有意义建议就值得看。这本书对我来说,最有意义的就是,告诉我要坚持,在有限的人生中,对自己所热爱的事情,坚持住。而且坚持的方法,不是紧盯着整个过程,要放松心情,一天一天的做,就像晚上开夜灯开车,只要看到车灯所照到 的几米处,你照样可以走到终点。那么,“不可能”这个词就可以从你的词典中滚出去了!!!

  我喜欢读书,音乐,目前可以实施的只是读书。我希望可以一年读100本,目标好像定的比较高。一年十二个月,也就意味着我一个月要读10本书,可以试试,尽力吧!

  《两万五千英里的爱情》读后感(二):两万五千英里的爱情

  瑟奇的经历令人很佩服他的勇气同时我觉得瑟奇也是自私的,抛下自己的孩子母亲一去多年,没有尽到一个父亲儿子责任。可能这就是中西思想的差异,所以我在感叹瑟奇的传奇经历以外还认为他是自私的。我不理解作者的妻子妮可为什么会与瑟奇离婚,看路途中的他们,我一直认为他们是志同道合伴侣也许是对瑟奇冒险精神的恐惧,也许是再也不想每天担惊受怕了吧。

  看了全书也希望能像瑟奇一样走遍全世界,但是我还没有那勇气和财力。大部分人除了体能和财力以外,更主要是没有勇气去走出那一步,体力和财力自然也就成了借口,而我也在这大部分人当中,也希望有一天我能成为小众。

  并不是每个人都是冒险,所以我羡慕瑟奇的勇气与睿智,也理解众人不敢踏出这一步。

  《两万五千英里的爱情》读后感(三):归来之后,我们,还会是我们吗

  佩服他的勇气,惊叹他遇到的景色,仅仅是文字,就已经让我对那些地方神往,但仍旧对他们的分离感到不解 ,或许是我年纪尚小,也或许,是我从没有他们那样的经历,不知道旅途归来,我们,是否还是我们。。。。。。

  旅途中经历了疾病,风暴,贫穷,战争,但也有温暖,来自家乡的朋友,也来自旅途遇到的同道中人,在一次次挫折之后,总会有那些细微的感动让他们重拾前进的勇气和信心,让我记忆深刻的是那可爱小女孩给妮可的一块巧克力,也是乞丐感谢妮可时把妮可的手贴上她脸上的那份温暖。刚刚,我还在想,他们奔跑的意义,跑得再远再长,那又有什么意义呢,后来,我顿悟。瑟奇在书中一直提到的,我们奔跑,是为了帮助那些在困境中的人,去发现他们,让更多的人知道他们,呼吁世界来关注他们,这,是因为爱。是的,这是他们奔跑最大的意义 。当然,长跑,也是一种自我的挑战,这与瑟奇的性格,生活的环境不可分割,我觉得他精干利落的母亲对他影响很大。

  《两万五千英里的爱情》读后感(四):慢慢读

  1.

  买这本书, 是因为想了解一个跑步两万五千英里的人, 在想些什么.

  翻开书, 翻过目录, 入眼的标题是“跑步是孤独的----刘建宏”.

  ????

  刘建宏是谁, 跟本书作者有什么关系? 是译者吗? 翻了下封面, 译者叫张惠哲.

  读完了这两页半, 他写了下自己对于跑步的认知, 一点个人看法,

  每周四五次, 每次六七公里, 周跑量24-35公里, 半马成绩两小时六分.

  好吧, 这算是个入门级跑者.

  还是不知道这跟这本书有什么关系, 也不知道这个人是谁.

  有点莫名其妙, 为什么把一个入门级跑者的随笔插到书的序言之前?

  末尾, 他写到: “所以说, 跑步不是万能的. 它只是我们的一个爱好.”

  我想, 至少我不会在那个“我们”里面.

  败了胃口, 先搁置一下, 换本书读读.

  《两万五千英里的爱情》读后感(五):跑步是孤独的/刘建宏

  无论现在跑步是一件多么时尚的运动,在公园里、健身房相约跑步的人有多少,在我看来,这也依旧是一件私人事务。

  无论什么人向你宣扬跑步的好处有多少,跑步是一个多么神奇的运动,它其实就是个简单的事情,只需要你迈开自己的双腿。

  虽然过程极为简单,却也给你提供了和自己独处的最好时机。跑步是孤独的,但也是有趣的。和自己对话,看到自己的心灵,这个时候你完全拥有自己,并且能敏感地感知到自己的一切。

  我开始跑步的原因很简单,因为想保持状态,在尝试了健身器材之后,发现只有跑步是最经济实惠的运动,一身运动服、一双跑鞋,不需要别人同行,一个人就可以轻松开始。

  我喜欢在早上跑步的时候思考工作,计划如何制定,各项安排如何展开,甚至一些主持和解说的桥段也是在这个过程里完成的。

  我不喜欢在跑步的时候听音乐。虽然看起来戴着耳机奔跑很酷,可在我看来,难得的独处时间如果不留给思考,那么留给孤独也是不错的选择。

  我曾经被人鼓动着去跑马拉松。从五公里开始,但北京马拉松从第一时间就破坏了我的兴致。首先是要早起,路上耗时很多,到了现场耗时更多。好不容易等到了出发,跑五公里的被安排在最后一组,在人群中蹒跚了很久之后,才能勉强放开脚步。

  之后我又去厦门跑了十公里,感觉略好。但出发依旧是个大问题。就算风景好于北京,但整体体验也不是很满意。

  去年的衡水马拉松,我决定挑战半马。这是我的第一个长距离,但很可能也是最后一个。两小时六分的成绩在我的意料之中,但完赛之后的反应之大还是让我有些痛苦。肌肉酸痛了好几天。整个人的状态也因此受到影响。

  我不得不承认,看起来我并不具备完成全马的能力,而且就算能跑下来,我也不想再经历那样的身体不适。

  于是,我果断中止了这样的尝试,回归常态,依旧是每周跑上四五次,每次六七公里的样子。这样的指标没有什么玄虚,只因为这是我觉得舒服的距离和强度。

  这样的一个过程也帮助我完成了对跑步的一个循环式的思考。

  不同人对跑步目标不同,方式不同,过程和结果也截然不同。我追求的是闲云野鹤式的漫跑,对,是漫,不是慢跑。所谓“漫”是指不给自己太多压力,不给自己太多标准,是典型的轻松舒适型。因为我一旦觉得哪里不舒服,我会马上停下来,确认到底出了什么问题。我知道坚持不懈的道理,但在实践中也开始运用变通的方式。我不再坚持每天早上必须跑步,有时候工作忙了,下午跑也可以,实在不行,晚上跑也能接受。甚至今天不跑,明天跑。我也不再坚持什么配速和时间。只要按照自己的想法跑就够了,就可以收工。所以我现在出去跑步,手表、手机啥的全都不带。我完全可以替自己做主。

  我当然也羡慕那些生猛的跑者,但不攀比是我这些年慢慢明白的一个道理。你只需要跟自己较劲,让跑步成为习惯。经年累月,蓦然回头,那已经是一段长长的路途。

  我不否认,我是特别的。但,你也是特别的。完全没有必要重复别人的道路。就像我推荐的这本书,也非常特别,有共同爱好和经历的情侣竟然在最后选择了分手。

  所以说,跑步从来不是万能的。它只是我们的一个爱好。一个让我们体现出各自不同的爱好。

  代序。

  刘建宏于2014年8月5日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