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抗日“烂剧”中的“女太君”统统赶出荧屏 --三大“神奇标配”恰
三大“神奇标配”恰恰是三大历史虚无
(下篇)
就在抗日“神剧”中,编剧和编导恣意为“女太君”量身定制的“三大标配”泛滥,恰恰就是胡编乱造的三种历史虚无主义成灾,也恰恰是自改开以来影视剧亟须改变的状态!
1.对历史学的虚无。这种“女太君”充斥荧屏,更是对日军侵华史的虚无。经查:南造云子被誉为“帝国之花”,作为日本第一女间谍,也从未被授过军衔,都算不上真正的军人。而且,有关南造云子的传说,真实性仍存异议。目前,没有任何证据显示在日军作战部队中有“女太君”。至于在日本侵华军队(包括谍报人员)中,被授予士官军衔的一个都没有,又何来大佐、中佐、少佐军衔的女“太君”?
有人可能说,川岛芳子不被授了军衔吗?可川岛芳子非日本人,她是一个清皇室的格格。1931年施连环计,为帝后团圆、创建“满洲国”,可谓立下了“汗马功劳”,日本关东军才作为特别嘉奖,授予川岛芳子一个陆军少佐军衔,这是日本侵华部队唯一被授少佐军衔的“女太君”,也是唯一被授予军衔的“女太君”。1933年,川岛芳子被任命为“满洲国”的安国军总司令,率领一支3000人的杂牌武装,身穿镶有大将军衔的服装,但这个军衔是她自己伪造。像川岛芳子这样“功勋卓著”的日本女特务,在日本侵华军队中无人能出其右,才作为特别嘉奖授了个少佐军衔。而抗日“神剧”中,被编剧和导演凭空授军衔,造出了一批批的“女太君”,这不是瞪眼瞎编的历史虚无?
2.对人种学进行了历史虚无。人种,指人类在一定的区域内,历史上所形成的、在体质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性状的人群。作为日本人种,基本是98%的大和民族与2%的琉球人构成。1878年的统计:成年男子身高一般在1.55厘米左右,成年女子身高1,50厘米左右。
改良日本人种,这是日本人念念不忘的一个计划,这“人种改良”计划,在“二战”后怎么改良,那不是本文研究的内容。现在改良后的日本成年男子168厘米,成年女子155厘米(北海道的数据高于平均数据,为男子170厘米,女子158厘米)。肤色同“二战”前的日本艺妓对比,白里透红发生很大变化。在1955年至1995年的40年间,日本成年男子的平均身高差不多长了9厘米。
反过来说,日本侵华时的人种,日本的女人普遍在152厘米左右。至于普遍有没有罗圈腿,腿在身体的比例短不短,肤色是否灰黄,那就不必深究了。现今中国国产影视剧中的“女太君”,个个美若天仙、亭亭玉立、高挑出众,这是日本杂种吗?这能负载真实的日本人种信息吗?
3.对社会学的历史虚无。所谓的日本军国主义,是带有很强封建色彩的帝国主义,这种特点决定其残暴性和落后性,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体现在天皇高于一切。近代天皇制本身就是日本军国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个体制中,天皇是“兵马大元帅”,军队是“皇军”,士兵必须一心一意为天皇卖命。
在这样一个极为保守的社会体制下,日本十分重男轻女,日本女人根本没有社会地位。特别是“二战”期间,那个时代的日本对女人的思想灌输是,日本女人报效国家的方式就是做慰安妇,就算是将军的女儿也不例外。在这种体制的约束和思想灌输下,以至很多日本女人,甚至有踊跃当慰安妇报效大日本帝国的行为。即使在某些间谍机构和一些卫生部队里,有极少的女兵存在,但授什么校佐军衔的“女太君”,那也是一个也没有。
抗日“神剧”中编造的“女太君”无处不在,这不是对社会学的一种历史虚无?“如此“女太君”无处不在的影视剧,能负载什么有效信息,又能传递出什么正能量?又该如何误导年轻的观众理解抗战史?
俗话说,剧本、剧本,一剧之本。荧屏中的“女太君”如此大放光彩,根子就在一些混账作家和编剧的胡诌,可中国有关抗日的影视剧咋成了一些低能和白痴作家和编剧的“天堂”?作为中国各级政府的宣传、文化、广电、作协、文联等,这可是世界各国中最庞大的管理文化的机构,却怎么都视而不见?又怎么就让这些二百五的作家、编剧、导演,包括让一些扮演“女太君”“贼二”的演员,放开手脚地骗人,大把大把地“捞金”?
这种极具中国“特色”的“女太君”“神剧”,早让观众愤懑不已。而老百姓愤懑的不仅是“女太君”的影视剧多么荒唐,更愤怒的是电视收费却一分不少,这种让老百姓被强迫着出钱,去养着这些“二逼”的“女太君”霸占荧屏,咋心思也窝火。这种极具中国“特色”的“女太君”“神剧”,还不该早日休矣?!
(文中配图选自网络,特此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