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这么臭!读后感1000字
《什么这么臭!》是一本由[美] 布雷克·利利亚纳·赫尔曼 /著 / [美] 史蒂文·亨利著作,天略童书馆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 元,页数:4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什么这么臭!》读后感(一):快闻闻,你臭了吗
我们都知道,幼儿时期是孩子习惯养成的关键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促进孩子智力、能力和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此时。一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会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痕迹,并自觉地表现出来。可是怎样才能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呢?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言传身教深刻地影响着孩子的行为;其次是父母的坚持和鼓励,一个好的习惯的养成要有长时间的坚持和不懈的努力,需要宝宝和家长共同努力,一般21天为一个习惯养成期;再次,我们可以在平时和孩子多读一些习惯养成绘本,通过故事告诉孩子正确的行为准则。比如,《什么这么臭》就是一本不错的习惯养成绘本。
故事讲的是一个叫艾略特的小男孩的故事。一天早晨,他被一种很难闻的气味弄醒了。到底是什么东西散发出来的臭味呢?他开始四处寻找,但好像哪里都没有这种味道,却又无处不在。文字和绘画作者通力合作,为我们奉献出一个幽默有趣的日常生活故事。
巧设悬念找源头。这本书的名字本身就充满浓浓的探究意味——什么这么臭!不仅臭,还不知道什么臭!到底发生了什么故事呢?打开书,正文第一句话依然悬念满满,“一天清晨,艾略特被一种很难闻的气味弄醒了”,什么这么臭呢?艾略特很纳闷,我们也不清楚。随后,我们就随着艾略特一起找,床底下,没有;有臭鼬?没有;是豚鼠?不是;是鹦鹉?不是;是剩下的点心?也不是;是爸爸、狗狗、还是小宝宝?都不是;垃圾桶里也没有臭味;也不是奶奶乱七八糟的汤的味道。艾略特找了一圈找不出味道的源头,一头雾水。直到妈妈一声大喊:“小子,立刻脱下这件衣服!你该去洗澡了!”我们才明白,原来,味道的源泉就是艾略特自己!他的睡衣穿的时间太长了,都有味儿了!随着艾略特洗个香喷喷的澡,并换上新的睡衣,那股绿色的飘带一样的味道才终于散去!
作者运用倒推的侦探写法,通过艾略特寻找味道源泉,不断否定猜想,最终发现味道是从自己身上发出来的。整个故事就是一个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结局出人意料却又在意料之中,读来兴趣盎然。
“破案”过程有“味道”。在整个寻找味道源头的过程中,艾略特闻到了各种各样的味道。臭鼬会有臭臭的味道;剩下的点心会有腐烂的味道;早上起床的爸爸,身上有牙膏和洗脸液的香味;刚吃过培根的小狗有肉的味道;刚吃过枫糖浆的妹妹,有甜甜的味道;小宝宝身上有爽身粉的味道;甚至猫粮、奶奶做的汤都有自己独特的味道。每种东西的味道都不同。这真的是一场味道大发现啊!此时,我们可以和宝宝一起找找,身边还有什么味道呢?厨房里,醋是酸酸的味道;炒好的鸡蛋是香香的味道;盐巴,没有味道;大蒜有一种刺激性的味道,等等,进而,我们可以带孩子把发现领域拓展到超市啊、街道啊等有味道的地方。一边读,一边找,一边闻,亲子阅读的过程就是探索发现的过程。
轻松养成好习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有自己独特的喜好,比如特别喜欢某件衣服,穿上就不脱下来;喜欢玩水,却不爱洗澡。这时候,怎样说服孩子养成好习惯呢?当然是要讲究方式方法。打骂肯定是行不通的,讲大道理,他们听不懂。那么,我们可以试试故事书的魔力。这本书中,全程没有一句说教,也没有诸如“不洗澡容易生病”“不经常换衣服会有细菌” 等字样,可在小主人公寻找臭味源头的过程中,孩子会很清晰地认识到,不洗澡会有臭味,臭味会影响自己和别人的生活,是一种不好的体验。即使在故事的结尾,作者也没有给故事做深刻的总结,或者升华主题, 甚至没有直接说出是那臭味是因为艾略特长时间不洗澡产生的臭味,而是用画面体现了出来。画中,妈妈用食指和拇指捏住艾略特的睡衣,被臭味呛得扭头、闭眼、撇嘴,后来这股臭味随着妈妈来地下室,沿途把人熏得啊,妹妹捂鼻子,爸爸皱眉头,奶奶大疑惑,就连小宝宝都说臭臭。看着这些人的表情,谁还好意思长时间不洗澡呢?
如果孩子不愿意洗澡,那就使劲抽抽鼻子,问他们:“哎呀,什么这么臭?”洗完澡后,再靠近孩子,使劲闻闻,做陶醉的样子表扬道:“宝宝好香啊!”如此几次,你的孩子一定也会爱上洗澡的吧!
作者用日常小故事把一个爱洗澡,讲卫生的习惯故事演绎得风趣幽默,水彩和水粉相结合的画面清新流畅,细节满满,让整个故事锦上添花。
如果你的孩子不喜欢洗澡,那么,请赶快闻闻他,并和他一起来看这个故事吧!
《什么这么臭!》读后感(二):臭味哪里去了?
《什么这么臭!》这个绘本的写作者是布雷克·利利亚纳·赫尔曼,她有着异于常人的嗅觉,经常会嗅出神秘的东西。所以她的绘本处女作就跟嗅觉有关哦。而绘画者史蒂文·亨利,他已经创作了很多插画。他擅长运用交错的线条水粉和水彩,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
从封面上就能看出艾略特就是个淘气的小男生,谁知他大早晨竟然被一种难闻的气味熏醒了。他皱着眉头到处找,到底是什么这么臭让他连觉都睡不好!床底下、窗外到处看,豚鼠、鹦鹉、点心,连爸爸他都信不过,可是爸爸身上很香呢。
那就是猫粮了?再不就是垃圾桶?或者那个乱七八糟的大锅汤?再不,那一定是小宝宝了!看,他都趴在小宝宝屁股后面去闻了!可是小宝宝的屁股也是香香的呢。
后来别人也发现了,“什么这么臭?!”奶奶、爸爸、妹妹都这么说,也许那个臭味并不遥远。。。。。。
艾略特去洗澡了,他洗得好高兴呀,泡泡满天飞。而那个怎么也甩不掉的臭味,竟然也神奇地不见了。干干净净的小帅哥换上了他的新海怪睡衣,连小狗都为他欢呼呢。
这个小故事适合4-8岁的小朋友看,相信他们看完都会明白臭味是哪里来的,又到哪里去了。《什么这么臭!》就是告诉小朋友们要讲究卫生勤洗澡,干干净净的身体好心情也愉快。如果身上脏脏的臭臭的,不仅自己不舒服,也影响别人的心情。就好比谁喜欢在垃圾堆附近玩呢?那味道那环境会影响情绪呀!
相信每一个爸爸妈妈都会教育孩子要养成讲究卫生的习惯,但是太多的唠叨和斥责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而这本《什么这么臭!》脱离了说教,让小朋友在轻松愉快地阅读和欣赏中反省自己,原来讲究卫生并不是一个人的事,要是连刚学说话的小宝宝都嫌弃说:“臭臭!”,真是好丢人哪。
除了语言诙谐可爱,《什么这么臭!》的绘画也非常棒,每一个表情都栩栩如生。尤其是艾略特的妈妈4个手指拎着艾略特的脏衣服,虽然我们闻不到,却好似已经闻到了:臭死了,好恶心呀!妈妈那个样子太生动了。不讲卫生的小朋友看到也会脸红吧。
像艾略特这么懒惰的小孩子,却费尽心思到处去找那个味道从哪儿来的。去阁楼找,去地下室找,去阁楼地下室的每一个地方去找,甚至还跑到外面去看垃圾桶,可见那个味道实在是太难闻了,他才一定要找到它!
艾洛特找遍了所有的地方都没有找到,不过他洗完澡之后,却发现那个臭味竟然消失了,所以消灭臭味的方法是洗澡,并换洗干净的衣服!
小时候有一首歌叫《洗澡歌》,是这么唱的:白毛巾呀香肥皂,小朋友呀来洗澡,洗洗头发搓搓背呀,洗洗脖子洗洗脚。干干净净惹人爱,身体健康精神好。那就一边洗澡一边唱歌吧,让臭味跑光光!
《什么这么臭!》读后感(三):你和那个臭臭的艾略特谁更臭?
你们家的熊孩子是不是喜欢在泥地尤其是下过雨的水湾里踩水溅得满身都是,还欢喜地像得了宝藏?而你回家收拾洗澡的时候却像敌对双方在打仗?
是不是熊孩子一天需要换三四套衣服累得老娘半死,嘱咐了一遍又一遍还是没点干净的样子?你是看到孩子弄脏了,开始一边抱怨一边开始擦干净给换新衣服?还是告诉孩子自己去换干净衣服,自己在这里等他呢?
《什么这么臭》这个绘本就是关于个人讲卫生的。主人公艾略特被一股臭味熏醒了,他到处找是什么发出的这个讨厌的臭味,从里找到外,从上找到下,找了一圈都他没找到。最后妈妈给他洗澡换衣服了,臭味就消失了。看完这故事你会觉得哈哈大笑,原来臭味是从艾略特身上发出的。
《什么这么臭》作者是美国的 布雷克.利利亚纳.赫尔曼,她是科罗拉多大学的新闻学和英语学双学士,还拥有美利坚大学和布拉格电影学院电影制作硕士学位。她有个像侦探一样的鼻子,总能闻出细小的味道,让人觉得有点特别。
一、找啊找啊找什么的过程就是发现的过程
小朋友总是爱问问题,当他们有问题的时候,就开始探索,如果你直接给答案,可能他们会觉得没有意思。如果你让他们自己找,动手行动,最后找到的结果他们更愿意接受,也更锻炼了他们主动思考的习惯。
所以,这个绘本中,妈妈没有一上来就告诉他,是他需要洗澡,是他身上的臭味。当他找了一圈,从床底下到阁楼,从猫粮到垃圾箱,都没有找到答案时,他就会思考。
这个过程里,他看到听到别人的反馈,连小宝宝都说臭臭。你如果直接说臭,让他改正,他可能还不服气。可是经过大家的反应,他也认识到臭了,就是没往自己身上找。最后洗澡完了才不臭了。你给孩子读完绘本的时候,小朋友会不会觉得这个小男孩挺傻的,自己臭都不知道?然后哈哈大笑起来。当你再给他说卫生的问题,他自己就会主动配合了。
二、有了问题向外找,然后呢?
你看这个绘本里,艾略特向外面去找臭味的来源,他去找狗狗、猫粮、鹦鹉、爸爸、妹妹,奶奶的乱七八糟大锅汤甚至连垃圾箱都翻过了,可是没找到。最后妈妈要求他洗澡后才不臭了。你看,有问题向外找可能不一定会找到答案,还需要向内找,也找找自己身上有没有,才能多角度多方面去理解一个事物。
比如你家小朋友摔倒了会不会就去打沙发椅子地板?还是找找自己哪里没注意?如果你摔倒了就找地板问题,那么出了问题他们就形成习惯找外面的因素。这样会形成推脱的毛病,不利于孩子反省,也得不到成长的机会。学会勇敢承担,有问题及时承认,做个有责任有担当的小孩是每个家长愿意看到的。
三、放弃理所当然,用小朋友的视角来解释事情,才能获得理解。
对于自己喜欢的东西,小朋友总是爱不释手,一刻也不离开。他们会抱着自己喜欢的娃娃睡觉,出门,连上厕所都不放下。艾略特特别喜欢身上的这个衣服,因为它能在黑暗中闪闪发光,还有一幅与他自己身体骨架完全一样的图案。小朋友喜欢的东西总害怕失去,会有分离焦虑。
如果你能告诉他们这个只是暂时的,不会很久,它们也需要修整休息,用小朋友能理解的话解释就可以让他们不那么焦虑。比如小朋友爱看手机,可是手机需要充电。如果你说手机要充电不能玩,他们就会大哭。如果你说,手机肚子饿了,需要吃饭补充能量,你肚子饿了咕咕叫是不是也需要吃饭喝奶呢?他们就会理解了。
尝试用小朋友的角度去看问题,用他们理解的事物去解释,就能够跟他们说上话,得到理解。艾略特洗完澡换上了新海怪睡衣,有真正的鳞片和又大又吓人的爪子,感觉很棒,没有因为换下了心爱的衣服而生气,所以用小朋友喜欢的方式,而不是上来着急就吼,这个是教育孩子应该注意的。
这个绘本跟小朋友一起读,可以引导、提问,在看到那个臭臭的小孩以后,小朋友就会自动选择讲卫生,而不需要再威逼利诱甚至用吼。
《什么这么臭!》读后感(四):别让坏习惯和我们“捉迷藏”
“当当当当!”我把新书递给刚刚上车在后座的小宝。今天周末,他刚和小姨家的弟弟在游乐园玩。挖沙子,滑滑梯,跷跷板,蹦蹦床……玩得超级嗨皮。小一岁的弟弟已经筋疲力尽,上车就瞌睡了,他还精神抖擞,神采奕奕。 “哇!是给我买的新书。谢谢妈妈。”他高兴地喊着,接过书翻起来。一会儿,他把书递回来:“妈妈,给我讲吧!” 看到新书,就迫不及待。于是,我坐在副驾驶上翻着书读,他站在后面静静地听。 “什么这么臭!”我先读书名。 “什么这么臭。”他跟读,很快,惊讶地问我,“妈妈,后面这个形状下面加上小圆点,是什么字?” 我惊喜于他的发现:“这个不是字,是一个感叹号,是一个标点符号。” 也许是对故事内容太过于向往,他居然没有纠结什么是标点符号:“快讲吧。” “你看,书名里有两个一样的字。”我故作惊喜。 “是——”他快速找到了,“什么——么!” “对,你真棒!这两个一样的字是'么'字。” “快来看,封面上画了一个小朋友!”我们开始读封面了,“他在什么地方?” “垃圾桶里!” “他在干什么呢?”我问。 “他在捉迷藏。”小家伙肯定地说,这可是他最爱的游戏。 “是捉迷藏吗?好的,我们去书中找找,和他捉迷藏的是谁呢?” 翻开环衬页,左侧写着: 有一股味道,非常非常臭!是狗狗的味道?是宝宝的味道?是垃圾的味道?还是奶奶的“乱七八糟大锅汤”的味道?什么这么臭!艾略特决定找到这股味道。 读到“乱七八糟大锅汤”,非非咯咯咯地笑起来。 “哇,原来这个小朋友叫艾略特呀,是什么在跟他捉迷藏呢?” “嗯……不知道,是一股臭味道。”非非犹豫了一会儿。 “真棒,哪来的臭味呢?我们一起到图中找找吧。” 环衬页是可爱清新的鹅黄绿,左右斜织的线条画出好多规则的菱形。每个菱形格子里,都有一样物品。 “袜子?烟头?靴子?蟑螂?虫子?洋葱?鱼骨头?马桶?纸尿裤?苹果核……”我们比赛着找,比赛着说,真来劲。可是,还是不能确认,到底什么这么臭。 再次认读书名后,正文开始了。非非目不转睛地看,竖着耳朵听。 “一天早晨,艾略特被一种很难闻的气味弄醒了。他皱着眉头,在房间里左看右看。什么这么臭!他想。” 我们也跟着在他房间里左看右看: 艾略特穿着一件好有特色的连体衣坐在床上,他捂着鼻子,手里拿着一个骷髅面具,房间里看上去很凌乱:玩具杂乱堆着,一只袜子孤零零地躺在地上,羽毛球拍的网全断了,桌上还有香蕉皮和吃剩的面包以及两个积木…… “是什么这么臭?”我们猜测着,往下看。 艾略特开始了他的寻找过程。而臭味的来源,真的在跟他捉迷藏。床底,窗外,所有的家人,以及所有的小动物,都不是。他到阁楼上找,到地下室找,在阁楼和地下室之间的每个地方找。 直到妈妈命令他去洗澡,扭着头,用两个手指捏着他脱下来衣服的样子,我们才恍然大悟。“是他的衣服臭,妈妈。” 可不是吗?妈妈所过之处,怨声载道,妹妹、爸爸、奶奶,甚至小宝宝都在喊:“什么这么臭!” 艾略特洗完澡后,那股可怕的臭味也不见了。 故事并没有到此结束。艾略特穿上了新海怪睡衣,再也不想脱下来了。 这句话留给小朋友们无限的遐思:之前的能在黑暗中闪闪发光的有身体骨架图案的衣服,他也不想脱掉。不知道不久后,艾略特是否又开始了和臭味捉迷藏的游戏呢? “会!”非非肯定地回答。 “所以,我们再喜欢一件衣服,也要勤更换。对吧?” 非非点点头。他发现了艾略特的问题所在:垃圾不扔进垃圾桶,玩具乱扔,床底下不干净,还好久不洗澡。 “什么这么臭!”我故意吸着鼻子在车里闻。小家伙连忙躲开了:“回家我要洗澡。” 这下,我又多了艾略特这个帮手了。在非非不愿意洗脸的时候,不愿意洗头的时候,还有不愿意收拾房间的时候…… 孩子们就是这样,命令无效,说教没用。只有通过故事,让他自己去发现,去感受,才能真正明白道理。 艾略特也在教育着我们每一个人。给大些的孩子读,一定会引起他们的思考:为什么他穿着发臭了的衣服,却要四处寻找臭味的来源? 非非说:“因为他不知道。” 质朴的语言,往往揭示最真的道理。一不小心,坏习惯就跟我们捉起了迷藏。很多时候,我们何尝不是揣着错误而不自知,明明养成了坏习惯,却如入鲍鱼之肆而不闻其臭? 找到问题的根源,才能最快捷准确地解决问题。艾略特在家的里里外外、上上下下找了个遍,也找不到和他“捉迷藏”的臭味来源,所以无法去掉这股味道。只有把衣服换掉,彻底洗个澡,才能换来清新的空气和舒适的感觉。 为什么自己的问题最难发现呢?因为我们往往很难去审视、观察、批判自己,总是把怀疑的目光对准外界的一切。 难怪曾子要说“吾日三省吾身,则知名而行无过矣”。多多“省吾身”吧,别让坏习惯和我们“捉迷藏”。 “什么这么臭!”床上,洗过澡的非非又在翻这本书,嘴里还念念有词呢。仔细听,故事讲得不赖哦!这就是好的绘本:语言轻松,容易模仿,通过精美有趣的图画和简单易懂的文字,传递爱和温暖,帮助孩子养成好的习惯。
《什么这么臭!》读后感(五):别让坏习惯和我们“捉迷藏” ——《什么这么臭!》
“当当当当!”我把新书递给刚刚上车在后座的小宝。今天周末,他刚和小姨家的弟弟在游乐园玩。挖沙子,滑滑梯,跷跷板,蹦蹦床……玩得超级嗨皮。小一岁的弟弟已经筋疲力尽,上车就瞌睡了,他还精神抖擞,神采奕奕。 “哇!是给我买的新书。谢谢妈妈。”他高兴地喊着,接过书翻起来。一会儿,他把书递回来:“妈妈,给我讲吧!” 看到新书,就迫不及待。于是,我坐在副驾驶上翻着书读,他站在后面静静地听。 “什么这么臭!”我先读书名。 “什么这么臭。”他跟读,很快,惊讶地问我,“妈妈,后面这个形状下面加上小圆点,是什么字?” 我惊喜于他的发现:“这个不是字,是一个感叹号,是一个标点符号。” 也许是对故事内容太过于向往,他居然没有纠结什么是标点符号:“快讲吧。” “你看,书名里有两个一样的字。”我故作惊喜。 “是——”他快速找到了,“什么——么!” “对,你真棒!这两个一样的字是'么'字。” “快来看,封面上画了一个小朋友!”我们开始读封面了,“他在什么地方?” “垃圾桶里!” “他在干什么呢?”我问。 “他在捉迷藏。”小家伙肯定地说,这可是他最爱的游戏。 “是捉迷藏吗?好的,我们去书中找找,和他捉迷藏的是谁呢?”
翻开环衬页,左侧写着: 有一股味道,非常非常臭!是狗狗的味道?是宝宝的味道?是垃圾的味道?还是奶奶的“乱七八糟大锅汤”的味道?什么这么臭!艾略特决定找到这股味道。 读到“乱七八糟大锅汤”,非非咯咯咯地笑起来。 “哇,原来这个小朋友叫艾略特呀,是什么在跟他捉迷藏呢?” “嗯……不知道,是一股臭味道。”非非犹豫了一会儿。 “真棒,哪来的臭味呢?我们一起到图中找找吧。” 环衬页是可爱清新的鹅黄绿,左右斜织的线条画出好多规则的菱形。每个菱形格子里,都有一样物品。 “袜子?烟头?靴子?蟑螂?虫子?洋葱?鱼骨头?马桶?纸尿裤?苹果核……”我们比赛着找,比赛着说,真来劲。可是,还是不能确认,到底什么这么臭。 再次认读书名后,正文开始了。非非目不转睛地看,竖着耳朵听。
“一天早晨,艾略特被一种很难闻的气味弄醒了。他皱着眉头,在房间里左看右看。什么这么臭!他想。” 我们也跟着在他房间里左看右看: 艾略特穿着一件好有特色的连体衣坐在床上,他捂着鼻子,手里拿着一个骷髅面具,房间里看上去很凌乱:玩具杂乱堆着,一只袜子孤零零地躺在地上,羽毛球拍的网全断了,桌上还有香蕉皮和吃剩的面包以及两个积木…… “是什么这么臭?”我们猜测着,往下看。 艾略特开始了他的寻找过程。而臭味的来源,真的在跟他捉迷藏。床底,窗外,所有的家人,以及所有的小动物,都不是。他到阁楼上找,到地下室找,在阁楼和地下室之间的每个地方找。 直到妈妈命令他去洗澡,扭着头,用两个手指捏着他脱下来衣服的样子,我们才恍然大悟。“是他的衣服臭,妈妈。” 可不是吗?妈妈所过之处,怨声载道,妹妹、爸爸、奶奶,甚至小宝宝都在喊:“什么这么臭!” 艾略特洗完澡后,那股可怕的臭味也不见了。
故事并没有到此结束。艾略特穿上了新海怪睡衣,再也不想脱下来了。 这句话留给小朋友们无限的遐思:之前的能在黑暗中闪闪发光的有身体骨架图案的衣服,他也不想脱掉。不知道不久后,艾略特是否又开始了和臭味捉迷藏的游戏呢? “会!”非非肯定地回答。 “所以,我们再喜欢一件衣服,也要勤更换。对吧?” 非非点点头。他发现了艾略特的问题所在:垃圾不扔进垃圾桶,玩具乱扔,床底下不干净,还好久不洗澡。 “什么这么臭!”我故意吸着鼻子在车里闻。小家伙连忙躲开了:“回家我要洗澡。” 这下,我又多了艾略特这个帮手了。在非非不愿意洗脸的时候,不愿意洗头的时候,还有不愿意收拾房间的时候…… 孩子们就是这样,命令无效,说教没用。只有通过故事,让他自己去发现,去感受,才能真正明白道理。
艾略特也在教育着我们每一个人。给大些的孩子读,一定会引起他们的思考:为什么他穿着发臭了的衣服,却要四处寻找臭味的来源? 非非说:“因为他不知道。” 质朴的语言,往往揭示最真的道理。一不小心,坏习惯就跟我们捉起了迷藏。很多时候,我们何尝不是揣着错误而不自知,明明养成了坏习惯,却如入鲍鱼之肆而不闻其臭? 找到问题的根源,才能最快捷准确地解决问题。艾略特在家的里里外外、上上下下找了个遍,也找不到和他“捉迷藏”的臭味来源,所以无法去掉这股味道。只有把衣服换掉,彻底洗个澡,才能换来清新的空气和舒适的感觉。 为什么自己的问题最难发现呢?因为我们往往很难去审视、观察、批判自己,总是把怀疑的目光对准外界的一切。 难怪曾子要说“吾日三省吾身,则知名而行无过矣”。多多“省吾身”吧,别让坏习惯和我们“捉迷藏”。
“什么这么臭!”床上,洗过澡的非非又在翻这本书,嘴里还念念有词呢。仔细听,故事讲得不赖哦!这就是好的绘本:语言轻松,容易模仿,通过精美有趣的图画和简单易懂的文字,传递爱和温暖,帮助孩子养成好的习惯。
《什么这么臭!》读后感(六):好绘本不说教,幽默又日常的故事帮助孩子养成良好卫生习惯
夏至刚过,天气明显变得越来越热了。即使是在上午或者傍晚,孩子在外面玩一会儿也会出一身的汗儿,那两只小手更是脏的不行。因此,一回到家我总是第一时间喊他们洗手,而两个孩子总是磨磨蹭蹭的,好像洗手是为我洗的一样,颇让人有些无奈。
也许,作为父母都有这样的感受:对于孩子,一次两次的说教会很管用,而说的次数多了则大打折扣,不仅没有什么效果,反而还会影响自己的心情。那么,这样的情况究竟能不能避免呢?我觉得,只要用对了方式,其实也没有那么想象中的那么难。
孩子需要父母催促或者提醒的根本原因是因为他们没有意识到不讲卫生是一种坏习惯,会对身体产生不好的影响。而只要让孩子意识到这一点,问题自然就会迎刃而解了。
美国童书作家布雷克.利利亚纳.赫尔曼是一位拥有着异于常人嗅觉的美丽女士,她的处女作《什么这么臭!》是一本非常有趣的绘本。整个绘本图文并茂,通过一个贴近孩子日常的生活故事,告诉他们做好个人卫生这件事很重要。
当然,其中少不了插画师史蒂文.亨利的帮助。假如,你正在为孩子没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而发愁,那么我想它会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1.孩子是具有侦探潜质的,一些细微的变化都能够引起他们的注意。
一天清晨,艾略特被一股极难闻的气味弄醒了。于是,他皱着眉头,在房间里左看右看,想要知道是什么这么臭。是床底下有东西吗?是窗外有臭鼬吗?是小狗迪西身上的味道吗?是垃圾桶里发出的气味吗?……很快,所有的疑问都被否定了,因为这种气味明显不是由它们散发出来的。
而探寻的过程本身是充满乐趣的,难怪孩子们总是利用时不时冒出的思想火花执着地去做某件事情,似乎一定要得到答案才开心。小男孩艾略特就是这样的孩子。
那股难闻的气味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在后来妈妈对艾略特的话语中,我们仿佛已经看到了答案。吃早饭的时候,妈妈说:“艾略特,今天不能再穿那套衣服了。”之后,又说:“小子,立刻脱下这件衣服!你该去洗澡了!”从妈妈一前一后的语气中,不由得让人猜测:艾略特可能已经穿了这件衣服很久了,也因此很久没有洗澡了。
当妈妈拿着那件艾略特刚刚脱下来的——尽管看上去酷酷地实际上却散发着臭的衣服,家里人明显的表情,已然再次印证了我们的猜测。
2.当孩子喜欢某样东西时,会在一段时间内频繁使用。
通过故事可以知道,小男孩艾略特非常喜欢这件能够在黑暗中闪闪发光,并且与他身体骨架拥有着一样图案的衣服,甚至觉得这是他有史以来最好的衣服。因此,自然不想脱掉。
这是一种非常正常的儿童成长心理,相信父母们在与孩子的日常相处中都曾遇到过。比如,孩子因为喜欢某件玩具,然后和它的玩具形影不离,连睡觉都要在一起,也会像故事中的小男孩那样因为喜欢所以舍不得脱掉。
3.即使喜欢,也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在这种喜欢的背后,其实是孩子的害怕失去的不安在作怪。那么,想要化解这种隐藏在孩子内心的感受,只要让他们意识到自己喜欢的东西不会突然消失就可以了。
小男孩艾略特最终听了妈妈的话,洗了个香香的泡泡浴,那种难闻的气味随着水流被冲进了下水道。再穿上他拥有着真正鳞片和又大又吓人的爪子的海怪睡衣,那种感觉可真好。
“然而,他再也不想脱下来了。”在书籍的最后,一个令人遐想的结局给小读者留下了充足的思考空间,假如艾略特再次因为喜爱而久久不想脱下他的海怪睡衣,那么那股难闻的怪味肯定会再次出现的。
好绘本不说教,《什么这么臭!》正是通过这样一个幽默又日常的故事来引导孩子即使再喜欢某件衣服,也要定时更换,并及时洗澡,做一个浑身上下透露着香香味道的好宝宝。同时,也能让孩子明白只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告别难闻臭味道,才能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