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腊》观后感100字
《拉腊》是一部由扬·奥勒·格斯特执导,汤姆·希林 / 科琳娜·哈弗奇 / 希尔德加德·斯罗德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剧情像是强行捏起来的,一天一夜的设置,从公寓里开始再到公寓里结束,白天里遇见的人晚上又通过演奏会聚集在一起,这些精巧的设计让影片多少有些华而不实,故事性不足,人物的力度也有所欠缺。在表面的冲突和波澜之外,没有感受到过多让人回味和思考的地方。 - Regal UA East Hampton (10/11/2019)
●一部精致而张力十足的电影,用一天的时间来呈现女主的一生,这是一个big small story,情节非常简单,但每个转场和迷你剧情的展开都像一部精彩的舞台剧。女主演员演技太棒,非大开大合的表演,仅在微小表情和肢体动作中呈现的情绪足以打动人心。对于那些来自至亲之人和信赖之人的评价,我们是否有足够的勇气push through pains,并且live our own life,that matters. It’s still not to late beginning from 60 years, if you intend to.
●这个拉腊的译名真有点想翻桌。一场两代人的悲剧。男主自Never Look Away后怎么看怎么顺眼,但是最后也没能扳回一城。要说是编剧的锅,那到也不是,女主已然把那尖酸刻薄的女主形象演得活灵活现了。结尾收得不错。
●片子挺好的 小巧精致不沉闷又不浮夸 希林的角色是一如既往的憋屈类型 看完之后默默决定再追一场他的巡演 看他开开心心的在台上蹦蹦跳跳 (这个译名到底是个神马鬼???)
●三星半
●精致的无聊。
●#10/LFF,我真想扇一下这位vicious, controlling, manipulative, insanely ambitious but extremely insecure, snobbish, arrogant, ultimately facisit German bitch的耳光!! 不是让中年女性变态点,弹奏钢琴就能成为《钢琴教师》!哪有人会恶毒冷酷到儿子的演奏会中途离席又脆弱敏感到把老师的责骂当真放弃自己的passion!这么可恶自私的人就别想得到救赎了!亮点是汤姆希林和片中音乐会(注意到四位亚裔音乐家)。 看得我气死了,IMDB评分还不错,我想西方也有不少成年人持续扮演无辜的受害者,之后无能为力地再传递伤害。
●Lara
《拉腊》观后感(一):不懂练琴的苦,解不开电影的结
如果母亲的水平比儿子高,弹琴也不是儿子自己喜欢的事情,被强迫了这么多年,每天枯燥的3-6小时,成就了这么一个儿子,我很能理解。这是部教育电影,折射的也是现实社会,有一天某个成名的小鲜肉反抗逼迫他放弃同年的母亲,我也会很理解。自由与生俱来,命运却掐着每个人的喉咙,母亲是有天赋的,能对儿子的作品品头论足,虽然本来不想说,可是没忍住,应该也到更年期了。儿子不是冷漠,只是真实不会在母亲面前显现,最根本的问题,也就是儿子需要什么,当妈的不知道,长时间的隔阂造就了这个悲剧母亲,和多少广大土地上的母亲一样,孩子要什么她根本不知道。
《拉腊》观后感(二):只注重事业而忽视感情的家庭注定是悲剧
如题,只注重事业而忽视感情的家庭注定是悲剧的结局,即使你有很多理由阐述自己的无情,也不能洗白自己缺失人味、忽略人伦、不知孰重孰轻的过错。剧中的女主就是这种不知孰重孰轻的人,明知自己都遭遇过刻薄批判带来的心理伤痛,——自己的教师伦霍夫刻薄无情批判她的左手像龟爪,首场演奏会注定是家人蒙羞的耻辱,——还不知轻重地将这种无情刻薄的教育又施加在自己的儿子身上,说你无情、缺失人味冤枉吗?事业前途再重要,也强不过家人之间的亲密感情、人伦温情;若家人之间感情都没了,那事业前途的发展还有什么意义?这跟丧失了灵魂、只剩肉体空壳活在世上有什么区别?剧中的女主就犯了这样的错误,导致丈夫离其而去,接着儿子也离其而去……
以下剧情简介:
天才钢琴手的拉娜·詹金斯因为当年老师伦霍夫教授的激励讽刺的话语而丧失信心放弃演奏生涯。结婚生子后,拉娜用自己的天赋教导儿子维特成为钢琴演奏家,但教导方式是严厉无情,导致做建筑师的丈夫不理解而最终离婚;儿子也因此而与拉娜感情淡薄,最终不愿与其生活而躲着她。拉娜不仅对儿子严厉无情,在其任职的市政部门,拉娜对其下属也严厉无情,在其退休去该部门送儿子的演奏门票时,接管该部门的卡塔利娜就说部门很多人对她恨之入骨,如玛丽恩拿到赠送的票却不去。离婚后,邻居切尼老头一直设法追求拉娜,但拉娜高傲而不愿理他,还故意向警方举报切尼的儿子在其家藏匿违禁物而使切尼家遭搜查,但切尼毫不在意,一如既往的追求拉娜……
维特为了报复无情的母亲,故意选择在母亲拉娜60生日当天举办首场演奏会,但却不给母亲送门票,反而给邻居切尼、父亲及其女友乔安娜等都送门票;即使拉娜与维特电话联系,维特也不接电话,让其母亲拉娜倍感伤心……拉娜一度在60岁生日当天的早晨想跳楼自杀……
最终,拉娜决定放手一搏……她先从银行把账号里的钱全部取出,再把演奏会场剩余的票全部买下,然后去找自己熟悉的人一一赠送门票,如自己退休前任职的市政部门职员、自己的曾经钢琴教师伦霍夫等……
拉娜最后来到母亲家,母亲却一针见血地指出拉娜的痛处“丈夫离开了你,现在儿子也开始离开你”……儿子回来,试着与母亲拉娜聊天,并询问自己创作的新曲如何,希望母亲不再刻薄无情的批评;但拉娜赞扬几句后,一如既往地又无情批判这曲子很俗套。维特听到母亲的批判,几近崩溃……
演奏会开始,由于母亲的批判使维特丧失信心,取消了首场演奏自己创作的曲子,改由演奏肖邦的曲子;接着,中场休息,在父亲的鼓励下,维特终于鼓起勇气成功演奏了自己的创作,赢得会场的掌声和赞誉……
演奏结束,维特与母亲拉娜简聊几句后,就躲避拉娜不再交谈,母亲的批判声早已在使耳朵都生茧了……即使在酒吧同事向拉娜庆祝时,维特见到母亲也没去打招呼,在相识的同事面前,使拉娜倍感难堪……酒桌上,当年的老师伦霍夫向拉娜道出自己当年刻薄的讽刺话的真意,——只是激励天赋的拉娜要有勇气扛得住打击……拉娜在洗手间与维特相遇,母子两人也形同路人擦肩而过……
最后,拉娜似乎看透了人生,改变了轻生念头,拿着香槟酒走进邻居切尼的家……
《拉腊》观后感(三):拉腊 钢琴家浓缩在24小时内的戏剧冲突
60岁生日清晨,沮丧的Lara醒来,眼睛空虚,悲伤的Lara起身,缓慢的走向到窗户跟前,打开窗户,踩在椅子上,有纵身一跃的冲动。接着门铃响了,警察需要她作证,关于Lara的过去一点点的展开。她住在柏林的一家饭店,之前是一名公务员,现在已经退休,她的儿子维特是一名钢琴家,晚上将要举行重要的音乐会,还会弹奏自己创作的曲子,但是音乐会没有邀请Lara,她打给儿子的两次电话都没有人接,她已经很长时间没有联系到维特。
60岁的Lara过的并不好,生日这天身边没有人祝贺,和老同事的关系也不好,或者说大家对她忍无可忍、恨之入骨。以为自己不够好的Lara尽管已经停止演奏,曾经亲自教儿子弹钢琴,培养儿子成为一名优秀的钢琴家,但是依然觉得儿子弹奏的不够好,维特被打击的毫无信心,非常介意母亲的看法,因为母亲一句有点流俗,差点临时换掉自己创作的曲目。 钢琴老师伦霍夫对Lara说,我能预想你的第一次公演是给你的父母蒙羞。受到打击的Lara再也没有练琴。这种苛刻,Lara把它带入对儿子的钢琴教育中,永远觉得儿子的表现不够好。Lara的妈妈对她说,你折磨维特这么多年,一下比赛,一下奖学金,每次快成功你就就打击他。你只爱你自己,现在大家都远离你,先是你老公,现在是你儿子。
60岁生日Lara开始补救,她取出所有钱,购下儿子音乐会所有的余票。她把票赠送给维特的女友,女友直接拒绝,说你应该对你儿子有信心。出租车司机说,已经买了票,得知Lara是演奏者母亲的时候,钢琴老师伦霍夫露出了鄙视的神情。因为一句评价,差点毁了儿子的音乐会。Lara做的越多,越来越多的事情越失去了控制。
伦霍夫对Lara讲,他对所有人都说,不成功便成仁,让所有人觉得自己不能够成为佼佼者,就是测试看看谁能够挺过去。而Lara也把这种屈辱教育赋予了自己的儿子,打击的儿子觉得自己没有天赋。
编剧巧妙的把所有冲突安排进一天之中,关系破裂的女儿和儿子,自己和丈夫,自己和母亲的关系都支离破碎。Lara给人一种傲慢和苦涩的感觉,她把所有期望都寄托在儿子身上,儿子却断绝了和她的联系。Lara一直有一种深深的不安全感,觉得自己不够好,害怕采取行动,不停的抽烟排解压力。Lara最后才意识到,她可能只是偶然的错过了自己的机会,她不能把所有期望都寄托在儿子身上,当她带着香槟到了出租车家中,疯狂的弹琴,她开始找回自己。
(文中图片来源《拉腊》,侵删。)
《拉腊》观后感(四):过不了批评关,音乐之路走不远
看完电影《拉腊》(Lara 2019),感触良多。这部影片让我认识到了音乐教育有残酷的一面,也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过不批评关,音乐之路走不远。以前看《爆裂鼓手》(Whiplash 2014)时,就对那个老师的变态教学方式颇感不适,现在看来,这算是正常。在音乐界,要想成为人上人,除了要有天赋,要能“吃得苦中苦”外,还要有强大的心理素质,这种素质才是决定一个有音乐天赋的人到底能走多远,而这种素质的训练,无论是否需要通过残酷方式来进行,但可以肯定的是,温情脉脉的方式是起不到多大作用的。否则,如同本片所展示的,一位母亲为了培养孩子,有必要闹成那样吗?
拉腊就是因为当年没能过伦霍夫教授的批评关而导致中途放弃音乐的。教授在后来才明确说明,他的批评只是一种“测试”,即看看“有谁会真正挺过去”。在教授看来,天赋只是基本条件,有强大的内心才更为重要。拉腊会错了教授的意,放弃了钢琴,从此便万劫不复,最终成了个想自杀的抑郁症患者。
“角色错位”是她人际关系失败的主要原因。本来不是钢琴家,却整天把自己当成个钢琴家,想着音乐上的事,行为处事当然会有问题。关键是她以前玩的是古典音乐,这类人,正如她母亲所说的,“假掰”、“势利”,就是说总觉得高人一等吧。如此,她当然就容易得罪人了。在家庭关系上,她母亲就反感所谓的“古典音乐”,而且不认可她对儿子的批评挫折教育;她丈夫是建筑师,曾希望子承父业,当然不理解她在孩子身上的音乐梦。在这样的家庭中就必然出现“愚者的天堂,智者的地狱”的状况,如同一个明白人在一群不明白的人中,结果会怎样呢?要么你难得糊涂一下跟大家同流合污,要么你孤标傲世形影相吊一辈子。对于她这样玩“高贵”音乐的“自我中心者”,她只能是后者。
以外行身份干着内行的事,或说圈外人干着圈内的事,这可能是她常被误解的主要原因。在音乐上,她其实是个行家,但她没有业内的任何身份、头衔,干出的事当然就易被误解,即使提出的是恰当的专业意见,也往往不会受尊重。在古典音乐界,这种歧视所造成的痛苦可能会更甚。比如她对儿子音乐教育的方式,就不被自己母亲和丈夫认同,母亲认为是“折磨”,丈夫认为她“胡说八道”。试想,如果她是个音乐教授、钢琴家,她的家人可能就不会那么看她了。事实上,在通往钢琴家的路上,她那么严酷地教育儿子是对的,不仅学院派有惯例(比如伦霍夫教授),就连她的同事都间接地承认了效果,比如,儿子首演成功后,她的同事以赞赏口吻说:“现在独奏都不害怕了。”这充分说明儿子曾经的心理素质是有问题的。对于一个动辄要面对上千人盯着,有那么音乐家配合你的场合,心理上先出了问题,那会让所有的努力都付诸东流。这可不像科学实验,可以有上千次的试误机会,一次失误,甚至弹错一个音符,恐怕就砸了全场,毁了前程。相对于如此恐怖的后果,音乐家成才路上的那点挫折教育算得了什么呢?心理脆弱者,通过和风细雨般的谆谆教诲来得及吗?光靠“信心”是培养不了钢琴家的。外行可以不理解这一点,内行若不理解,就不可饶恕了,所以,她折断了儿子女朋友的琴弓,是愤怒,更是告诫。
她并非不关心自己的儿子。如同对一个呕心沥血之作,在儿子的艺术成就上她也想获得专业意见。所以,她去找她曾经的教授。当伦霍夫教授给她儿子正面评价时,她难得地露出了笑脸。对于儿子开始作曲,她的担心跟教授是一样的;对于儿子首演自己创作的曲目,她的看法也跟教授一样的,因为教授只是首肯了前半场,即他演奏的肖邦的曲目。在首演之后,她儿子虽然也得到了许多当面的奉承和肯定,但她是知道利害的。所以,在后台她虽承认了儿子一直以来的努力,但由于人来人往,她一直无法说完她想说的话。我想她想说的一定不是想跟儿子拉家常,一定是告诫的话,她儿子是了解自己母亲的,他在躲避,这不是个好兆头。希望他不被这暂时的小成功冲昏了脑袋,希望他再跟自己母亲联系,要是他不想再听母亲的批评,他的音乐之路走不了多远。
她为何要中途离场?她儿子为何在咖啡馆见到她时仍想躲避?她自己给出的理由是想出去透透气。事实是,她出去是买香烟了。显然,她想平息某种情绪。这种情绪应当是她儿子的自创曲目的主旋律所表达出来的东西引起的,而这种东西只有他们母子俩才能明白。可以想象,这里面应当有不满、控诉和怨恨,都是针对她的,针对她平时的批评挫折教育的。既然如此,她只能离场出去透透气。然而,她毕竟是母亲,已经做过的事,该做的还得继续做,即便做个完整的“恶人”,否则,所有的辛劳都会前功尽弃。她儿子当然知道母亲已经明白了他的意思,所以,在咖啡馆再次见面时,他不敢跟母亲有过多的目光接触,这一幕的确伤人心。接下来,我想她不会再想不开了,她会珍惜她的天赋,她会开启新的生活,毕竟儿子的教育可以告一段落了,可能也只有等到他教育自己的孩子时才能回味起母亲当年的苦衷了。 (文/石板栽花 2020年6月8日星期一)
《拉腊》观后感(五):一位女性的谱曲,悲剧的成因。
首先,对于指责电影里面角色谁对谁错的人不必要看下去我的废话连篇了,谢谢。
清晨女人打开一扇窗,天还未亮,天色渐蓝,她为什么要搬把椅子到窗前?又一个悲剧的故事基调符号,一个人到了要自决的地步必定是人生周遭已经毫无其它出口,那么我们探讨一下这个女人如何让自己走上了绝路的路口。
急促的公务人员敲门声,是要她为搜查邻家作证,一种对照开始展开,邻居单身老父亲要为了儿子私藏家中违禁物品而担惊受怕,还有弄乱的整面墙物品,尤其是要被恰好是公职人员的邻居检视这件家丑,这种局面的一天展开是否足够可悲的了?(伏笔之一,对照女主后面的剧情,对照女人自己的家庭人生)
女主来之前需要了一点时间,而不是蓬头垢面的穿着睡袍直接去的,她打开了一衣柜的衣服,挑选了一件红色的大衣,梳洗一番,打扮精致,头发一丝不苟体现出这个女人以往的态度;是清高? 是对人生是负责态度? 还是她迫不得已要认真对待这一天的开始?
邻居的邋遢儿子还问候了她的儿子怎么样,她一直在礼貌的避让着,保持距离的回答着,似乎保持着一种高傲的尊严。从检查人员要身份证后透露了今天却是女主一个重要的节日;她的生命中重要的六十岁生日。她不好意思的若有所思。
人生如果在这样重要的一天,她为何却想走上绝路?导演在层层铺垫的悲曲又将是怎样弹奏? 我们继续看她的一天是如何度过的。她收到了邻居的花,她执意要拿走是一种要躲避的不自在,她取走了银行里所有的积蓄,这种反常的举动是放手一搏还是最后一击?
她去买了件连衣裙,当一个女人还想打扮的时候,证明她是要重新开始的,她内心深处有某种冲动也好,或者说下了某种决定,重新开始的决定。女服务员在保持礼貌的试探性的情况下给她推荐了一件得体的却又显现魅力的,可以吸引眼球的蕾丝裙,她害羞的说是否太紧了,但豪不恭维的说六十岁的女人如她这般,这样的女人内心怀揣的尊严绝不会低下。她举起香槟一饮而尽。
她又去找了自己的儿子,遇到了毫不对付的前夫,两人的冷言冷语可以看出,前夫的态度决绝,并且十分不愿她去打扰自己的儿子。她像是一个穿着新裙子就被泼了冷水的女孩儿吃了闭门羹后逃离而去…
她不甘示弱,她跑去买了儿子演奏会的所有剩下的票,她为何又去拜访了自己的老师? 这里又一个小插曲,导演在这里埋下了伏笔,她薄凉的对那个停下弹奏的小男孩说了一通成人式的讥讽,这似乎就在印证她变成了某个人,或者说我们都会靠近一点点我们内心怀恨的那个人,就像网路用语说;长大后,我们都变成自己最讨厌的模样。
第二个伏笔来了,与她迎面而出的那个女孩儿追上了她急促的脚步,她跑到餐馆似乎是把一部分男友的气撒在了这个女人身上,她抱怨的话直挫心窝,她儿子的不自信,疏离感,正来源于这位母亲。女主憋着一口气都无处可撒,她怒不可言,再次骨子里的清高让她选择折断了那个女孩的琴弓!她固然有错,儿子的性格是她一手造成,但是作为外人或者说年轻人指责长辈就固然不对了,年轻人的事还是要自己去解决的。
她又匆匆的买了蛋糕,走在了满是萧瑟落叶的路上,她饶了个小圈证明她改变了去路的方向,又再次遇到好心得邻居司机,她并不关心这位邻居对她三番五次的好意,她冷漠的让他调大广播音乐,外人自然不会知道如此幸运的女主为何如此这般自作自受,这样打比方说;白天不懂夜的黑。
她来到了儿子的外婆家,自己的母亲家,可是母亲张口就是赶客的话,然后又是一杯冷水浇下,她买的蛋糕糟糕透了,自己已经做了,女主吃了一块儿,但是却是伴随着母亲的阴阳怪气的埋怨,甚至点露女主像是她父亲一样不讨人喜欢,一个巴掌是这个本应该成年自重的女人最好的表态!不明智的父母永远不懂语言上的刺痛远远大于这一巴掌的响亮!(这个伏笔埋下了女主为何人生沦落于此的关键之一,童年的不理解与毫不关心)
她转身逃离到楼上,看起来了儿子的手稿,不巧被回来的儿子发现,坐在花园里可以看出儿子对她的防备之重,她尴尬的俯身拍去儿子身上的灰尘,但儿子架着胳膊裹紧了大衣的姿态表现出对她的厌恶感。俩人寒暄过后,儿子似乎给了这个女人一个机会,询问她手稿的曲子怎么样?她客套之后却没忍住,一针见血的评价了曲子的弱点。这让儿子几近崩溃,楼上的老母亲看在眼里。(导演似乎这里在对比两代母亲的形象,老母亲帮儿子洗内裤,慈祥宽带,而她却刻薄冷漠,毫不理解儿子,毫不鼓励)但我想说,谁又去理解了女主的内心苦痛,天才永远不懂钝才得痛,可钝才也不理解天才的偏激!
故事到这里,我想我已经通过这几个伏笔梳理出女主的人生痛点,亲人的众叛亲离的惨状。可是这都是表面现象,根本性的问题还没有被导演给剥离开来,重头戏在演奏会上。
她重新去见了自己的老师,恳请他来到自己的儿子演奏会一探究竟,她还在希望什么?难道不相信自己的直觉,希望自己当面否定打击自己的老师给以一个隔代的肯定?她自嘲般的说老师是自己儿子的间接老师,念念不忘当年老师的讥讽,刻骨铭心的一段话原来截然改变了女主的一生。。。
俗语有讲;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我看评论区有人指责女主,说她咎由自取,说她不理解老师的用意,甚至辱骂老师的错误。我想说你们这些人首先没有同情心,更没有理解能力!你要回顾前面我说的伏笔,她当年还是个孩子,一个极其要强,抱负极重,可能有个非常像她现在一样甚至更甚,对她期望极高的父亲,在这样的重重重压之下!这一番话简直是致命一击,没错,女主是天才,可是断送在她的意志力薄弱上,断送在她的成长环境里。老师当年可能也是想刺激女主一下,但他殊不知女主背后的成长环境,尤其是还有一个不理解也不爱她的母亲。没有一丝鼓励的她需要的不再是冷言冷语的刺激……
演奏会开始了,这一天的遭遇让焕然一新的女主厌恶到极点,她换下来新买的礼服裙,扔进了垃圾桶里,就像她本来精彩绝伦的人生一样,埋没在了她那件精致得体的红色呢大衣下。这时卫生间遇到一个女人夸了一句她的大衣好看,这真是一句讽刺!这是导演埋下的不显眼的伏笔,那件外套就如她的生活精准体面但掩埋本性,可是那件礼裙才是她自己!
她还是去到了现场,像是一个为了自己儿子肺腑之言的好母亲那样,她担忧之中,给陌生人发了票,开心自己老师的到来,偷偷的跟去前夫到了儿子的身边,偷听谈话,前夫看似扮演一个好父亲的角色,可那个类比让观众看到母子连心。只是女主没有明白自己的儿子尽力都在取悦她,却没有天赋的命中注定。
果然,演奏会一开始,一旁的老师连连吐槽早已剧透结局,没有天赋就是没有,但是一句技巧性的夸赞也表明儿子为母亲尽了全部的力。结束表演,儿子始终没有埋怨,他的结束语还是表达这场演奏会为母亲的生日礼物,这个女人为何一开始就奔门而逃,作为普通人的我们都觉得这个女人真是该死!这样的薄情寡义,可是谁又理解,这是对女主一生的惩罚,这是一种煎熬,这是一种折磨!一种展示失败的宣告。女主能做的就是在门缝里看到儿子的真情独白,然后茫然的在人潮中不敢相信这一切的落幕。
在一群不懂行的外人连连称赞与祝福中,唯有他的老师依然比她更薄凉的在发表骨感的意见,女主明白一切,我猜她放下了,去后台找了儿子祝贺,像和儿子沟通解开彼此的心结,但是一个个陌生人的热情点评让她又本性难改。正如印证了前面女主说的话一些人在捧儿子的臭脚,儿子却喜欢沉浸在里面。最后,休息室的门紧紧一闭。
在对面的酒馆,我们熟知一切的女主淡漠的和一群三教九流坐在一起,在一群人的荒唐中,竟然引出了老师对当年的解释,原来是好心会错意。女主已经在人生结局面前又痛遭一击,一切的根源竟然是女主自己的决定,当你毅然决然的消失,再到选择结婚生子直到面临如今的局面,一切的一切都在当年女主一时的念头。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儿子在另一桌喧闹中和女主在厕所如同陌生人般插肩而过。这是女主的选择报应,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
回到家中,女主又打开了那扇窗户,窗外已然暮色苍茫,一转眼女主颓然在沙发上,又继续麻木的吃了儿子送的礼品篮,为什么导演没有选择让女主夺窗而出呢?这不现实也不符合电影一开始的基调,现实是女主一步步在沉默中消亡地。
她拿起了一瓶香槟假模假样地作为去对她有爱慕邻家的礼物,再然后默然的走到了早上她看到那架钢琴旁,坐下慷慨激昂的弹奏了她内心的愤恨……
一首女人的悲愤谱曲,悲剧绝不是一人所为,悲剧是在层层叠叠的选择与错失中铸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