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工厂青年》经典观后感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工厂青年》经典观后感集

2020-07-02 22:50:0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工厂青年》经典观后感集

  《工厂青年》是一部由郭熙志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工厂青年》观后感(一):〈青年〉與小部份〈回鄉〉

  只欣賞〈青年〉與小部份〈回鄉〉,可深深感受到導演全然打不進這年輕人的世界,青年於鏡頭前交出許多,製作人未有理解便放棄而作出個人抒情式的總結,令人為片中人感到不值。可嘉之處全然歸功於受訪者的率真,令片段仍傳遞到他們可愛的現實的有血有肉的一些面貌

  模糊的感受到他們那只有現實考慮的世界。交女友,考慮流產,說的都是實際的理性的觀點。談及與丈夫分居兩地,與昔日閨密的疏遠,涉及感情處當事人是一派客觀的敘述與分析。他們的字典沒有浪漫理想,他們的世界裏感情不會凌駕現實生活。生活的不如意於他們是一種可被客觀分析的感嘆。在這個世界似乎沒有應然。公平孝道人道,太遙遠太複雜,之何益? 各有天命,共識、共有的感情與理念太不可能若人與人之間有什麼相通之處,大概就是各顧自己的態度吧。若相信的唯有自己,這樣的生命也許是最理性、也最脆弱的吧。

  《工厂青年》观后感(二):混沌食粮精神

  有很多想说的,让我捋捋

  首先非常感谢老师及各位一直在努力付出然后让这部片可以呈现在我眼前的小伙伴们,对于我而言,感触很多,触动颇深……

  大约是在将近18岁那年,我进了一家电子厂,我一直以为进厂工作是件幸福快乐乃至可以骄傲的工作,因为父母都是工厂青年,经济来源也都是由此而来,所以是怀揣着一些期待的;进去以后就像体验一样一样的,缓缓~缓缓的~缓缓的 #嘣@全线崩塌~崩溃 ,甚至开始怀疑人生,尽管我只呆了一个月,但是那种感觉观影时还是能感同身受许多,所以我特别理解影片泣不成声的体验者。

  然也会有很快乐时候,例如叔叔阿姨哥哥姐姐们和我分享这个美妙的世界时候,告诉我这个世界的善恶的时候,劝我还是要好好上学读书,听爸爸妈妈的话的时候,回头想来,真的很温暖,还有空闲时各自讲述各自的故事,有笑有泪,所以动人忘记;然后每天都能吃到不同糖果,因为工作单一还有些许枯燥,吃糖变成了我们最大的乐趣之一,每个人会不约而同的带来各种糖分给大家悄悄的一起吃,那种感觉真的有儿时坐排排,吃果果童真感觉,非常美妙

  《工厂青年》观后感(三):如果你想了解这个人群可以一下这个纪录片,不想了解就不用看了

  每次看到工作人员出现或者说话就火大,出现就出现嘛,你不能派一个情商高一点的,接地气一点的,问的问题说的话让人超级不舒服,可能潜在还是有优越感和代沟吧。。。纪录片本来立意很好,但是效果非常一般。

  看到了最后,有一个小姐姐在里头几乎体验了一个月的工厂生活,然后每次都讲自己工作时候的感受以及自己对于纪录片的困惑。这时候我觉得展现的并没有多少与工厂相关的东西了,但是作为同年龄段的我,还是能对于她的眼泪感同身受。我初入自己的行业,也是感觉非常非常困惑,感觉自己这个行业为什么呈现陀螺式的运转而且太多不合理的地方,自己的困惑很难从别人那里得到认同和解答,敏感的心还要遭受各方面的伤害。一切与我想象的都不一样,有时候我们想不冷漠,想不丢脸,但是还年轻的我们很难做到。我们都尽力去感受这个世界的温暖和力量,然后把自己青春的激情挥洒出来,但是我们似乎留下一身疲惫。最近一直在思考人生,考虑要不要转行,这部纪录片还是给了我一些启示。最后还是感谢制作这部纪录片的所有人,他们也是怀有理想才会做这件事情,而且这家工厂对于他们的限制也是我们看不到的,他们付出的努力是不可否认的。至少这部片是努力呈现给我们一些真实的东西,不再是一个童话世界,也不是魔鬼的故事。我完完整整看完了上下两部三个多小时的纪录片,也是你们的成果之一。

突然发现自己写的不像影评,额,针对工厂的思考我写在日记里了,哈哈

  《工厂青年》观后感(四):hkiff41影后談notes

  hkiff41看的第一部紀錄片 始料未及的長 主題空乏 敘事鬆散 鏡頭不斷亂變和刺耳的收聲非常不user friendly

  被觸動的幾個地方

  1. 跟拍應該是來自廣西的工友去跳廣場舞 如果時光回到被選拔到舞蹈學校的少女時代 她大概不會想到跳舞的夢想最後會通過這樣的形式延續 想到早上看的文章說 在國外朋友間經常會問喜不喜歡 並藉由此表達彼此的看法 而在中國大家都說 那有什麼喜不喜歡 就那樣過唄

  2. 在對故鄉的拍攝中 雖然對剪輯原則難以苟同 但其實是拍出了美感和想要表達(讓觀眾感受到)的東西 東南亞的芭蕉樹 對神明的敬畏 自然手工的食材 被礦業污染的河流 人煙稀少的村落

  3. 觀影過程中對導演的認識其實比較負面 像是執意加入的故弄玄虛的旁白和對學生自以為是的指責 但在影後談導演也承認了自己的老學究 反而變得有點可愛

  4. 學生最後崩潰的自白 其實特別能理解

  最後導演談到這部片子是對自己之前社會學侷限的方法論的實踐 體裁的放棄 希望以紀錄片的形式找到中國式的美學來實現自我式的表達 初衷是在富士康發生四起工人自殺事件後產生的問詰 通過300-400小時的素材 用七個月去尋找一種閒情逸致來對待無奈的殘酷現實 不同於以往紀錄片 對象化拍攝(eg Blue China)先入為主地聚焦 國際資本 血汗工廠 工人剝削 一廂情願的理解 不是理性心理的判斷 而是身體的介入

  一星給導演的實驗方式 一星給學生的付出 一星向工人們致敬

  「流水線旁我站立如鐵 雙手如飛」--許立志

  《工厂青年》观后感(五):氣話說在前面

  看到兩個小時的時候,終於忍不住離開了放映廳。

  導演把自己放到鏡頭前面(或者以畫外音、對話的方式“出現”在鏡頭背後),好多部分都是用面對面“採訪”的辦法拍出來的。可是為什麼?集結成文字都不會是整個stream一刀不剪地下來而是有導演的取向的,selective的啊?導演還坐在被訪者床上半倚著身子問話答話,那姿態,像是在傾聽,其實意味著別的東西。什麼是“傾聽”?導演還問年輕人,啊你沒有女朋友嗎你不是和那個誰誰關係很好嗎,你們沒有嘗試一下嗎之類的,excuse me?真是差極了的紀錄片,導演的差勁世界觀讓人一覽無餘。

  導演自己出現在片裡不一定不好,不過一定要很小心。特別是拍這樣的題材,要經過很小心的反省和自我審視,有沒有judge,有沒有“窺視”的意思。把那些日常對話裡的bullshit都剪進片子裡?就是那種接話,“啊那生活就是這樣的吧”,“啊這就是命”,被訪者說這些沒問題,導演在片子裡說這些是什麼意思?完全未經自我審視的人又怎麼能審視別人?

  何況,導演和被訪者之間沒有發生可見的化學反應,和信任。男導演在年輕人打遊戲的時候,拍攝他的背影,然後導演就在背後唧唧喳喳騷擾他問他女朋友的問題,我的天哪……完全是在窺視在judge,不自覺的窺視。導演都沒有跳出世俗的語境,沒有跳出沒關係啊,不出聲就好了,保持緘默,只是記錄。這叫藏拙。可惜導演並不懂得。

  電視的片子都不帶這麼拍的!真是病得不淺,拍完工廠的日常,拍他們的家,拍完他們的家拍他們的故鄉,就一路看到導演的intrusion,鏡頭底下人們的反應,都像是面對著鏡頭的自覺或不自覺的表演。說明拍的時間根本不夠長,被拍的人都沒能掉鏡頭的存在。

  經過這麼一看,覺得“工廠青年”是一個偽群體,他們不過就是一個個普通的年輕人而已,連許多大學青年也都是一個樣子。看許多大學宿舍,和所謂“工廠青年”們的宿舍豈不是一樣的?大家扎堆到一起就容易找到打遊戲、聊“泡妹子”和所謂前途之類的“最大公約數”(而導演毫不自慚地把自己放進去,用一些幾乎可謂bullshit的世俗話語和青年們聊天,或者故意挑起他們的聊天,真是比“工廠青年”們要不可愛一萬倍)。

  所以,如果想要通過拍攝“工廠青年”去發生什麼關懷,發生什麼感應,那都是自己在感動自己而已。都是普通人,在中國,誰不是和他們一樣的普通人呢?他們的敘事,是早就都熟悉了的中文世界的敘事,導演又帶來了什麼新的故事,新的敘事呢?沒有。我看導演的簡歷,看到他原來是拍電視出身的。那麼,怪不得。

  《工厂青年》观后感(六):郭熙志:念诗的人

  1

  从片头六分钟左右的长镜头开始,整个《工厂青年》的基调应该就已经定下来了。

  这不会是一个正面纪录片。昏黄的灯下,偌大的车间整整齐齐的摆着几十牌车床。镜头横向来回几次,空无一人。他们去哪了?在休息,还是在吃饭,还是在来的路上?每个人都会结合自己对工厂的印象与了解,给出这一段的解读。是挺有意思的。

  刚开始的几个空镜头也完成了任务,勾勒出了压抑逼仄的环境,以及青年们低落,并不高扬的心理状态。按理说,之后的叙述应该就在这种语境之中展开,但是好像整个影片并没有很严格的贯彻这一点。近四个小时的片子中,在已经使用了分章节叙述方式的情况下,给予这种环境与气氛的叙述依然有点松散,甚至有些时候与之相背。

  《故乡》部分的确让工厂青年的形象更为丰满。但是作为一个1/4篇幅的部分来说,它没有传达出太多对主题表达有用的信息,如果看完这部分并没有起到对于观众的思考的推进作用,那这一部分应该就是应该适当精简的,毕竟没有人强迫一部片子一定要达到四个小时,该说的应该还是要简练一些,侧面描写可以,但是如果掩盖了主线,那就有点得不偿失。

  2

  虽然最后一部分《日记》依然算做正片的一部分,但是与前面三个部分的视角完全不一样,我认为值得单独把它拿出来讨论。

  在一个较大范围内的群像记录中,刚好拍摄对象也不是很能说出你希望的内容的时候,如何通过较为日常、普通的行为或语言,来反应人物的内心世界,甚至勾勒出人群的样貌与内心?一般情况下,拍摄者只能寄期望与谈话发掘或是冲突事件发生,让人物丰满,但是郭导的选择是“体验”。

  一方面来说,体验是作为一个非当事人去理解,去更好的解读环境所必须的。自己不亲身在流水线上组装一台手机,从事十几个小时的机械劳动,光站在一旁的摄像机后,无论如何都拍不出深刻的东西,因为不懂。

  另一方面来说,这种方法又是有失偏颇的。因为无论是让谁去体验,他们都已经不是真正的“工厂青年”,通过这种体验方式得来的状态与结论,还不如原生态的旁观记录站得住脚。被拍摄者的知识结构、人生经历、社会地位都并不是一个真正的工厂青年所有的。他们的共同点可能只有年龄相仿,但是这个跟前面的因素比起来,太无足轻重,所以很容易就能得出其实并非是“工厂青年”们的体验与感悟。

  有些有过工厂打工经历的人就对这部分持反对态度,因为他们的眼睛反而可能比导演看得更清楚,感受更贴切。他们自然不会接受一个“局外人”来代表自己。从这个角度来看的话,《日记》这个部分并不成功。

  3

  在这部片子上讨论“表达”与“效果”,是很有意思的事情。本片要表达的东西并不是非常隐晦,就算没有最后一步的升华(当然,也有些人认为这个部分毁了前三部),前三部分也已经堆砌起了足够的素材来让“工厂青年”们立体起来,走出屏幕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纪录片的主题表达与专题片相对,是隐晦的,但是应该也是有的。从艺术的角度上来说,艺术家遵从的应该是自己的语言体系与直觉,至于观众能不能接收得到是另外一回事。艺术应该是纯粹的。

  我对我自己的片子原来也是这样想的,你不能上来就问我,你这片子要表达的是什么,而是你应该自己看片子,你能得到任何的东西,那都是我的表达,至于是否达到了我的目的,那无关紧要。

  但是后来我发现,他们问“你想表达的是什么”的时候,他们就是因为看完片子没得到任何东西,所以才问的。那时候,你就无法坚持“我这是艺术,你不懂,不能怪我”了。纪录片毕竟还是要有观众的,它毕竟还是要表达,还是要有用。如果不是艺术偏执,那还是好好承认自己的叙述语言有问题。

  看完《工厂青年》后,如果是要从这部片子中学习纪录片的拍摄方法,你估计不会拨云见日,而是更为迷茫。

  在导演的追求艺术表达与方便受众理解之间如何取得平衡?

  主题尚未振聋发聩,若影若现的情况下,对于那些并不直接与主题相关、分散观众注意力与思考的镜头是否应该舍弃?

  我应该是作为第三者消失在现场,还是加入他们,甚至变成他们?

  带着这些问题去看片子的话,不会得出答案。

  这是一部有足够价值的纪录片,内容上也许它并不精炼,甚至粗糙,但是更多的是它的形式价值。

  导演的散文电影风格与文人易趣的确让片子变得诗意了起来,有了平仄与韵脚,念起来应该是摇头晃脑的,听起来当然也不能停留在听大白话的水平,要想到云与月亮,想到穿林清风,想到车流与人海,而不是盯着片中打着撸啊撸没谈过恋爱的工厂青年,说,屌丝们真是无聊啊。

  嗯,是很美,但是把诗拿到菜市场去念的话,收获白眼也是自然的了。

  《工厂青年》观后感(七):社会是不是一条巨大的流水线作业?

  纪录片导演所追求的大概就是尽可能地记录事实,但是不管拍摄者怎样客观,都无法克服镜头和剪辑的主观性。郭导的《工厂青年》也是如此,与郭导先前的作品相比,可以看出作品的表达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最明显的就是郭导从幕后走向台前,毫不忌讳在镜头里出现。在“故乡”篇中,导演的即兴讲话,抑或作诗很抢眼,到现在我也没想明白为什么导演不用后期解说来叙述,这样做是想表达什么呢?

  《工厂青年》中的很多镜头的构图是基于导演对流水线上的农民工的理解,这既有记录,也有作者主观意识的表达。与他之前拍的《渡口》、《喉舌》相比,导演主观表达的内容更多了,《渡口》、《喉舌》的记录功能多些,而《工厂青年》除了记录还有探索和导演的理解。导演基于“工厂”“青年”中存在的问题,在“故乡”“日记”中去探索答案,为什么富士康的工人会跳楼?回不去的故乡和没有盼头、让人崩溃的工厂生活以及打工诗人许立志诗中对流水线的真实写照,似乎是导演在“故乡”“日记”篇中给出的答案。

  工厂、青年、故乡、日记四个部分,从现象入手,逐步探讨背后的原因,叙事层层深入。“工厂”和“青年”部分主要是记录,“工厂”反映的是工人们每天工作的环境、工序、工作内容,这一部分主要突出流水线工人的机械性,几乎没有个体表达。“工厂”篇里的镜头很讲究,第一个平移拍摄工厂流水线的镜头,长达六分多钟;还有从远处拍宿舍楼,从高处俯拍工人在地面流动,许多固定镜头拍摄工人工作的内容和各个工序,期间没有采访过个体,导演想传达给观众的是这些工人也成了流水线上的产品。看完整个记录片后,这些镜头很玩味,给人诸多无奈、机械、苍白的感觉,进而可以联系到在这里工作的工人,他们每天的心理状态,是不是也是这样无可奈何,没有出路。

  “青年”篇讲述了几个身份、性别、家庭背景各异的工人对于人生、工作、爱情、子女等问题的思考。很多是工人之间的对话片段,我想导演为什么没有选一个典型的人一直跟下去,为什们没有深入采访工人,观众作出判断的根据就只有农民工对话和生活的片段,而这些片段的是导演选择的,在导演的镜头中,没有表现个体的细节。没有人问问这些工人的生活怎么样,他们都没有说话,谁又知道他们是快乐多一点还是苦闷多一些。朱宇的《造云的山》同样是对最底层的石棉矿工人生活的记录,除了展现工人生活和工作环境恶劣外,还有许多镜头捕捉到工人们的生活趣事,他们有他们的乐趣,这在无形中调节了整个纪录片的基调,不是完全的沉闷、无奈,还是能看到生活的希望。郭导的《工厂青年》没有给观众一丝希望,我觉得郭导在这个片段镜头和剪辑过于主观了,抑或是郭导对流水线上工人生活的理解就是很悲观、消极,这个片段缺少对人物的深入采访,我更喜欢迈克尔·摩尔的记录片的叙事方式,会去采访当事人,了解他们的想法,这类似新闻调查节目,觉得这样能够较接近他们真实的想法,而不是导演用自己的理解代替被拍摄者来表达。

  在“故乡”篇中,导演说的那段话,我觉得导演个人的元素太强了,也就是主观性太强了,用自己的理解对农民工的生存进行注释,导演站在一个制高点去打量农民工的生活,认为他们回不去了,故乡的山被烧了,水被污染了。我觉得至少应该让被拍摄者说说自己的想法吧,再做定论。

  “日记”篇我觉得更是以偏概全了,不是所有的工人都会像那个助理那样崩溃,人们在工作的时候总有一些盼头,有的是为了让孩子过得更好,有的是为了父母有面子······为什么那些工人没有像她那样哭,在他们看来,这份工作(挣钱)能够成就其他让他们感受到幸福的事情,工厂工的收入总比老家的高,那这是不是流水线工作带给工人一些幸福感呢?认为《工厂青年》对流水线工作的讨伐过于苛刻勒,这种理解太绝望了,我接受不了如此消极绝望的表达。我可不可以认为是助理从来没有干过这样的工作,承受不了高度强压才崩溃的,这可能就是个体的原因,不能成为这个群体的常态,而且我觉得这个群体的常态应该是希望多过绝望的。

  但纪录片将“日记”单独成“篇”似乎是在告诉观众,助理的这种变化和崩溃的状态其实是“富士康10连跳”工人所面临的,抑或是工厂里农民工的共性。但事实上,片子并没有让工人自己去表达,因为纪录片采访有限,所以片子的基调很沉闷,让人看得透不过气。观众是能感受到农民工的无奈、机械、苍白,但这一切其实是导演一手加诸于观众身上的,实际上,很多工人并不会像助理这样敏感。

  在这个社会上,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体力劳动总要有人去做,这群工人从事的正是体力劳动,在这个世界上从来都存在脑力劳动者对体力劳动者的歧视。如果换个角度,所有的劳动都是公平的,都在为社会做贡献,都是有价值的,那还存在来自脑力劳动者对体力劳动者的怜悯吗?我觉得流水线上的工人,他们是一个普通到再不能普通的群体,他们从事的是体力劳动中的某个工种,他们也是工作、生活,他们中的年轻人会用游戏打发时间,会讨论各种话题,这个和从事金融行业的人又有什么区别呢,从事金融行业的人不打游戏吗?不想“泡妹子”吗?这不是人性的共同点吗?怎么在镜头里看出来的感觉就是,工厂里的农民工打游戏就变得很没出息了一样。从事金融行业的人每天要干的工作也永远都是那些,也是在不断的重复行业内的各种工作(工序),难道这不是一种流水线工作。再举个例子,人的生老病死,不断轮回,这又是不是一种流水线工作呢?

  为什么农民工回不去故乡,为什么要回去,为什么不能在城市生活呢?为什么回不去故乡会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呢?我们都知道的答案是因为农民工在城市活不下去,因为买不起房,因为没有户口,因为······美国的人口流动性就很强,而且属于搬迁性质的,但他们为什么没有存在返乡的问题,他们想的是何处不故乡。地域难道不是强加给人的一种枷锁吗?中国为什么会存在农民工这一尴尬的群体呢?有体制的原因,诸如户口、教育制度、社会保障等,有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

  当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变得本应该如此时,我就在想拍纪录片的意义是什么了?这个问题我还没想明白。

  总而言之,觉得郭导对流水线工人生活的写照过于主观了,导演已经有了流水线工人生活不幸福、很苦闷这种先入为主的想法了,再带着这种想法去拍摄片子,就自觉不自觉地凸显出对流水线工人的怜悯,以及认为他们这个群体面临归属感等问题。导演让人玩味的“方形构图”的镜头,想当然的觉得流水线工人的生活就像牢笼一样被禁锢在密闭的空间,业余生活很枯燥、机械,但实际上,这个社会上的人的生活,谁的不机械,枯燥,生存本身就是一直重复做很多事情,所以我不太认同《工厂青年》里对流水线工人的某些理解。

  应该说这个社会可能不存在纪录片,至少基于记录片客观记录的概念来说是这样的,对纪录片概念的定义,其实只是一种理想的状态,现实出永远都不存在客观记录这回事,人不可能去除本身存在的主观性。所以纪录片不要标榜反映现实,应该说是表达自己对现实的理解。

  《工厂青年》观后感(八):工厂青年:流水线上的兵马俑

  “随着关系拉近,生产线上的内容获得了延伸:准备打胎的大姐、对女工表白的小伙、思考未来的姑娘等主要人物,慢慢走了出来。”

◇ 纪录片《工厂青年》剧照。

工厂、青年、故乡和日记

  撰文/沙丘 编辑/张建林

  文章首发于腾讯新闻谷雨计划

  喧嚣一整天的深圳“睡着”后,郭熙志出了门,踱步到机房,独自对着电脑整理下一部纪录片所积累的海量素材。

  这对郭熙志和他的团队来说是一个艰难的工程。看素材不仅是体力活,还需要耐心,郭熙志不得不为此耗费一个又一个通宵。谷雨采访他时已是凌晨,他说采访结束后将去机房。他的团队因为受不了剪辑的枯燥,已经“逃跑”了好几波,他需要及时地进行沟通和指导。

◇ 纪录片导演郭熙志。

  53岁的郭熙志是中国最早进行纪录片创作的导演之一。从1996年开始,在《东方时空》举办的第一届和第三届纪录短片大赛上,他的作品《光明行》《渡口》分别获得银奖和金奖。

  而在此之前,因为中央电视台《生活空间》栏目“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的推动,他已经开始在铜陵电视台尝试一些新的纪录片的拍摄方式:摒弃专题片的制作方法,聚焦普通人,采用同期声跟踪拍摄他们的日常生活。

  二十多年来,郭熙志先后拍摄了《渡口》《迁镇》《典型》《回到原处》《喉舌》,见证了中国纪录片从Beta时代到DV时代的起落流变,经历了“体制内”纪录片走向低谷,独立纪录片迎来高潮;他的工作单位也从铜陵电视台到深圳电视台,再到深圳大学。

  2017年,郭熙志完成纪录片《工厂青年》的拍摄。该片对他来说有着标志性的意义:这是他第一次和学生合作完成的纪录片,他尝试了新的拍摄方法,将近些年在教学过程中总结的纪录片理论用于实践。

  影片分工厂、青年、故乡和日记四部分,讲述深圳一家电子厂青年工人的生活日常,还将镜头延伸到他们的故乡,呈现城市化进程中正在“沦陷”的乡土家园。最后,将两位女学生安排到工厂里,在和工人一样高强度的工作后,呈现身体的本能状态。

  《工厂青年》的拍摄,源于郭熙志一位学生的课程作业。他教的每届学生都有一个不变的作业——记录城市同龄人,这位学生通过父亲的关系进入工厂,完成了一份让郭熙志意想不到的作业。而拍摄工厂是郭熙志多年的愿望,他立刻“抓住”学生父亲的关系,投入对工厂的拍摄中。

  没有提前调查和准备,他带领自己的学生团队住进工厂,“直接开拍”。但是拍到第三个月,郭熙志发现根本没有拍到想要的素材。他不得不让那位学生父亲取消特殊照顾,让他们跟基层工人住在一起。

  “随着关系拉近,生产线上的内容获得了延伸:准备打胎的大姐、对女工表白的小伙、思考未来的姑娘等主要人物,慢慢走了出来。”

  缓缓移动的镜头,将一个冰冷、整洁、充满秩序感的现代工厂里生产和生活的场景展现出来。每天早上从高喊企业口号开始,工人们身着统一服装,在一条条流水线上,按照规定的程序运作,不间断的重复安装、检测、打包电子产品。为了防止偷窃,下班时他们必须排着长队,依次过安检口,将皮带、钥匙放下、拿起,放下、拿起,一天的工作才算结束。

  “这些不分昼夜的打工者,穿戴好静电衣、静电帽、静电鞋、静电手套、静电环,整装待发,静候军令,只一响铃功夫,悉数回到秦朝。”影片中许立志的诗集引起了工人们的骚动,他们争相传阅,仿佛从诗人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处境和迷茫的前景。

  回到宿舍,“流水线上的兵马俑们”终于可以从紧张中放松下来,他们打游戏,玩手机,聊各自的爱情、婚姻和家庭。男工人约女工人吃饭、喝酒、唱歌,朦朦胧胧地表达着暧昧。对于现有的工作,他们也吐露了真实的想法:不满意自己的现状,但没有一技之长,只能进厂,但也许很快会离开。

从哪儿来,到哪儿去

  一般说来,待纪录片拍摄完这些人物故事,就该结束了。但郭熙志的拍摄才刚刚开始。

  影片中,郭熙志一个人拿着摄影机游走于工厂青年成长的地方,陪他们见儿时的朋友,在甘蔗地里干活,去曾经游泳的小河,展示乡村的家族形态、生活方式、民俗传统、祭祖仪式……

  此时,郭熙志和拍摄对象的关系不再像前两部分一样冷漠和疏远,他从摄影机后面走了出来,与村民们展开琐碎的对话,甚至在触发自己情感的场景面前,进行大段的“即兴讲解”。

  “水库的水被污染了,是因为上游开矿,围沙坝的水流入水库。阿东小时候在水库游泳,阿东吃水库里的鱼,阿东不相信山上有神,阿东拜祖宗。阿东说,对面的山被火烧过,也不知道是谁纵的火。这条河流看上去,非常有诗意,但其实里面漂满了污水,缓慢而黏稠。尽管如此,那些草丛中间的鱼,树丛中间的蛙,水中间的生物,只能活在这里。”

  郭熙志认为他的“即兴解说”是神来之笔,“像古代文人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我推崇的随意性、散文性全在里面。那些评论完全不懂我”。在他的结构中,第三部分故乡是介绍工厂青年“从哪儿来”,第四部分日记则是解答工厂青年“到哪儿去”。

  虽然写日记的是学生,不是工人,但郭熙志说,他用最接近工人的方式去体验他们劳动后的身体反应和情感变化。影片中,郭玥涵从第一天好奇、兴奋,到第二天不适应、想放弃,再到第十二天完全奔溃,她面前的DV记录下整个过程。

  在郭玥涵的讲述中,流水线上的时间变得无比漫长。为了不让产品在面前堆积,她一刻也不能放松,不断重复的机械性工作,令她的身体和神经难以忍受。第十二天,她回顾了自己学习纪录片的经历和当下的感受,当浪漫的理想与残酷的现实对照,加上对未来的迷茫,深深的沮丧和挫败感击溃了她最后的底线。影片结尾,她在哭泣中,一遍又一遍的重复着“我觉得好累啊!我觉得好累啊!”

  但郭熙志的这种创新,并不是所有观众都买账。影片上映后口碑两极分化严重,有观众认为,前两部分有大师之相,第三部分不知所云,最后一部分画蛇添足。也有观众认为《工厂青年》是一部视觉化的生命哲学,“它超出一般意义上纪录片的边界,迅猛地突入了视觉艺术和纪实艺术的形而上学疆域,做出本体论层面的深刻反思,从而是一部具有哲学品格的纪录片”。

  郭熙志接受所有的批评意见,但不认为自己的方法有问题。最被观众诟病的后两部分,恰恰是他的最爱。他不想将《工厂青年》与任何工厂题材的纪录片相比较,不想满足观众对工厂已有的想象。“这完全不是一回事儿,不管其它影片获了多少奖,我一看就知道他们用的是原始方法。我看透了,他们无非就是花点耐心,多观察了一点”。

  “如果你敏感,你坚持不住,也许你就去跳楼了。”郭熙志对观众没看出这层深意而遗憾。随后,似乎又为自己的巧妙设计而骄傲,他狡黠一笑说,“‘到哪儿去’这个问题,不能细想啊”。

我们都是工厂青年

  谷雨:《工厂青年》包括工厂、青年、故乡、日记四个部分,为何不像名字一样,只拍摄前两个部分?

  郭熙志:第三部分“故乡”,主要介绍农二代从哪里来。我们拍摄的工厂青年是农二代,所以必须回到故乡去看。农村的传统很有意思,他们有宋朝祖坟,有祭祀仪式,有和城市不一样的生活方式。但是那里河流是被污染的,山是被火烧过的,青年人也在烧烤摊上公开接吻,这让你觉得有点礼崩乐坏、乡土沦陷的感觉。

  第四部分其实还是“工厂青年”,就是他们到哪里去。

  有人建议把影片结构分为:《工厂青年》上下部,但是比较碎,既没有意思,也没有力量。现在是不对称的结构,所以不容易看出深意来。

  谷雨:我看纪录片的前两部分,有点景观社会的感觉,充满冰冷的秩序感。你在剪辑时,是如何进行结构的?

  郭熙志:工人玩机器有的像弹钢琴,有的像跳大绳,我称之为“看山不是山”。影片中有个细节,男工人把皮带解下来,那状态像在监狱。还有那些呆呆地看着镜头的工人,都是他们无意中拍下来的,每个镜头都是精挑的。

  像影片第一个镜头的来来回回,虽然表达的是一个巨大的舞台开始了,但里面似有千言万语。反正我就是凭感觉,第一个镜头推过来有三分钟半,然后又推过去,我觉得这样很好,就这么干了。我也讲不清楚为什么,就是完全自由的。

  谷雨:故乡部分有很多你即兴解说的旁白,为什么这样呈现?

  郭熙志:我其实是想从摄影机后面跳出来。因为他们的故乡也是我的故乡,我当然也会有所感触。很多人喜欢这部分,因为它行云流水——早晨起床时,在南方的芭蕉树中间,那种风吹田野的感觉……我不把自己理解为做纪录片的人,我就是拿着机器跟他们在一起的人。

  有人理解为这是央视记者下基层,这就没法讨论了。这完全是古代文人的“悠然见南山”,所以那些评论完全不懂我,那个段落是非常郭熙志的,随意性、散文性全在里面。

  谷雨:我感觉整个故乡部分的镜头没有前两个部分丰富,有点像很多返乡文一样,只顾情绪的表达了。

  郭熙志:情绪也没什么不好啊,难道要去搞社会调查报告吗?控诉的、揭露的、曝光的,这是我绝对不想干的。我就在他们生活中间行走,散步式的拍片。

  谷雨:这部纪录片是否就是你曾经讲过的电影的散文精神的运用?电影的散文精神具体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会推崇这种拍摄方式?

  郭熙志:电影的散文精神是我的一个美学。我认为电影实际上有两个模式,一个是故事模式,一个是状态模式。核心是故事模式,大家看到的大部分电影都是这个模式。而状态模式,就是体现出电影的散文精神的一种模式。

  另外,电影的散文精神是根据焦点透视并列提出来的,焦点透视有个核心,散点透视有很多核心,它一直在漫长地舒展开来。这种漫长舒展开来的随意性,表面上是整个状态,其实有自己的故事在里面,或者有个轴心在里面。所以散点透视不是流水账,它有很多像珍珠一样通过随意的感受连接起来的东西,就像散文的核心:形散而神不散。

  当然,电影的散文精神也有对空间和时间的拆与建。电影时间在移动过程中会形成不同的源头,新的故事新的段落产生了,就会有自己的源头。

  即兴的随意书写或者空间的生产是保持一个作者性的根本,它不能最终完全散掉,你必须保持它的统一性,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主题的指向性。

  谷雨:影片最后日记部分,只有两个学生对着镜头讲述每天的感受,为什么没有他们在工厂劳动时的画面?

  郭熙志:不需要。因为工厂和青年两部分已经呈现过这种状态了,没必要再去重复,只需要她们身体挤压出来的感受就好。十二天之后郭玥涵把镜头拿掉,工厂日记的部分就结束,因为她已经把身体的东西呈现出来了。

  我对日记念白的要求是,首先不能抽象,只允许马上流淌出来的感受,所以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的那种东西。

  后来郭玥涵崩溃了,甚至有了抑郁症的倾向。我认为她的奔溃跟工厂的关系密切,这就是机械的零件化的工作造成的。

  女工人念许立志的诗歌也是一个暗喻。如何变成身体式的答案,这是我要回答的。《杀戮演绎》这部纪录片让杀人犯再现杀人现场,杀人犯对杀人现场产生本能的呕吐,其实这就是身体的方法,对我的影响很大。

  有人问我影片是不是走偏了,其实我是不再满足于纯粹观察式的方法。对我来说,当代纪录片出现同质化是很糟糕的事情。但有时我也会发现纯粹观察式纪录片也有它的魅力,比如王兵的《疯爱》就把观察式做到了一个极致。

  谷雨:有观众认为日记部分的两位女生毕竟不是工人,所以再怎么感受工人也是无意义的。

  郭熙志:这是个好问题。有一篇影评,《当世界成为工厂,我们该成为什么样的青年》,我觉得它可以回答这个问题。这篇影评说这是一部生命哲学的电影,就是可以把它放大到每个人都会考虑的问题上。

  我不是要拍工厂题材,我是要拍世界。因为你和我、我们大家都是工厂青年。其实你看《喉舌》就能感觉到,我们都在一个困局里面。可能我作为中年人挫败感更强烈,我感觉自己在监狱里面,就算出来了,无非又是一个更大的监狱。

  最后一个部分不是工厂青年反而好,因为表现的是世界青年的普遍性。她的困局很多是外面带来的,可能是她拍片的挫败、多年考研的压力,然后爆发出来了,这难道不是对主题的升华吗?我不想就事说事,我们就是他们,这是我对哲学的思考。

  我关心的是我怎么样,从我怎么样到我们怎么样,这是一个去题材化的片子。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