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经济危机,只是穷人的危机?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经济危机,只是穷人的危机?

2020-07-23 22:36:38 作者:不是我吧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经济危机,只是穷人的危机?

  最近,联合秘书长古特雷斯说:世界一半财富属于26个人

  这些富豪绝对财富值,真的能占到世界财富的50%吗?

  显然没有。

  据统计,他们拥有的财富合计约为1.4万亿美元,而全球财富总和远超2.8万亿美元。

  单从这个角度,古特雷斯的言论并不准确。

  不过,事实上,古特雷斯采用的是另一套算法

  这26个最富有的人,与全世界贫穷的38亿人拥有的财富差不多

  而38亿人大概占全球人口的50%,所以26个人拥有了全球一半的财富。

  古特雷斯之所以这样去计算对比,就是想强调贫富差距越拉越大,是所有人都必须重视问题

  疫情下,全球经济衰退,失业暴增,还有70%的人口就连最基本的衣食住行都无法保障

  反观贝佐斯巴菲特富人,虽然之前遭遇4次美股熔断,可现在他们手上的股票疯涨,不仅抹平了之前的损失,还大赚一笔。

  所以,根本没什么危机可言,如果有的话,也是穷人的危机。

  前段时间,西南财大和蚂蚁金服联合发布《中国庭财富指数调研报告》:

  总资产5万元以下的家庭财富缩水最严重

  相反,资产超过30万的家庭,财富却有上升的趋势

  其中,金融资产超过300万元的家庭,财富上升幅度最大。

  有人说是疫情拉大了财富差距,我找了很久,没有找到支撑依据

  所以,一个合理的推论就是,两极分化的加大,是一个必然趋势,只是被疫情照耀的格外扎眼而已。

  小时候,以为财富是一小小的船票

  你在船上,我在岸上。

  长大了,才发现财富是一道深深的海沟,

  你在岸上,我却一直在游……

  抛开宿命这些不可控因素,你有没有想过,是什么让你和财富擦肩而过

  今天想和你系统聊聊这个问题,文章有点长,读起来也没刷抖音舒服,但很值得你看完。

  1

  没学好“马哲”

  这里的“马哲”不是单指马克思主义,而是泛指“哲学辩证性”。

  所谓的辩证性,简单讲就是不要设定标准答案,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问题。

  比如,马哲中的一个核心观点就是:用发展眼光看问题。

  我们学校学了不少马哲思想,大词学了不少,唯独这个法则却没怎么吸收

  这也是很多人与财富无缘的主要原因

  知乎网友Molly,曾说过自己事情

  2011年底,他在杭州参加一家小公司的面试,老板26岁,叫陈伟星。

  问他是否愿意加入公司一个新项目,就是做“手机打车呼叫软件”。

  他时觉得这个想法简直就是天方夜谭,绝对不可能实现

  一是技术上不可能。

  那一年智能手机和4G不普及定位功能也不准;

  二是需求上不存在

  到处都是出租车,谁会傻到用手机找车?

  最终,Molly拒绝了老板给他画的“大饼”,回到十八线小城公务员

  过了两年,他带父母去杭州玩,发现大家叫车都在用“快的打车”,创始人叫陈伟星,后来成为马云的“得意门生”。

  再后来,滴滴打车与快的打车合并,越做越大。

  就这样,Molly不仅错过了陈伟星,错过了快的和滴滴,也错过了一个时代。

  他自己说:

  回头看当时所谓的“技术上不可能”、“需求上不存在”,啪啪打脸;

  我没有意识到事物不是一成不变的,没有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错误地将技术局限在了当下,将中国的发展局限在当下……

  我们经常会面临很多选择,小到每顿饭吃什么,大到去哪个城市、行业和公司,和谁结婚等等,如果只用当下的眼光去推演未来,必然得出错误的预判。

  而解药就是: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这句话,也是一位老领导对我的劝告。

  17年前,深圳房价5000多,我的收入只有4000,虽然可以首付,但是每月要供2000多,感觉压力很大,犹豫要不要买。

  那位领导对我说:

  “你要发展的看问题啊,一是要看外部。肯定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来深圳发展,房子肯定供不应求,价格还会涨。

  二是要看自己,你难道会一辈子就只拿这么点工资?你肯定还会成长,还会赚更多的钱啊。”

  听完后,我这才下了决

  “坐地日行八万里”,这个世界在不停的变化,也需要我们对未来有一丢丢的想象力。

  现在做不到的事儿,不代表将来做不到,往往提前布局的人,才能享受时代的红利。

  最起码,不要简单用“不可能”这3个字,去封印所有的大门。

  2

  专注于障碍

  下场打高尔夫球时,发现成绩差的人,往往有个共性。

  不是因为技术不行,而是因为他们总是专注于障碍物。

  比如,如果面前有个水池,他们会反复问球童,这个水池有多大,打多远才能过去……

  结果一开球,小白球恰恰就会落入水池中。

  而高手们,则会直接问到果岭的距离,因为果岭才是真正的目标。

  其实,现实中,这个现象也很普遍。

  很多人总是把目光聚焦在困难上,凡事他们总会问自己:如果不成功怎么办?

  卓越点的人,会把问题放在目标上,他们的句式是:如何才能达到?

  不同的句式,在结果上往往会造成巨大的差别。

  我之前有个做销售的下属孔林,就是属于那种会自动过滤掉障碍的人。

  他个子很矮,学历很低,湖南口音重,说话不利索。

  头3年,孔林业绩很差,有时连生存都很困难,最惨的时候也睡过公园躺椅。

  有一次他看上了一家大型企业,跑进去推销,却被告知,门儿都没有,因为所有业务都由两个关系户把持着。

  按照这种情况,一般人都会撤退,因为希望不大啊。

  可孔林却像牛皮糖一样死贴着不放。

  隔三差五去晃悠一圈,逢年过节送些挂历……

  按现在的说法,就是经常刷存在感。

  这一刷就是3年。

  后来,他终于等来了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

  那企业购置了一批设备,周五晚上到货,因为第二天就要运营,经办人害怕有运营风险,所以希望尽快购买设备保险。

  可是找了那两个关系户,都回复说太晚了,公司已下班,周六日也不行,只能周一办。

  经办人不敢担风险,直接向总经理汇报了这事儿,总经理大为光火,问经办人,除了那两家供应商,还能找谁?

  经办人说,有一个姓孔的经常来,但是从来没合作过。

  总经理说,问问那个姓孔的,能不能加班搞,如果可以,这批业务就给他做。

  已经周五晚上了,孔林挨个给同事们打电话,请求支援,但几乎都被“婉拒”了:

  有的人和朋友聚会,有的人陪家人,有的人已经躺床上睡了。

  但孔林偏不信邪,一定要把这单业务给拿下。

  他就跑到同事家里,好说歹说,把出单员和审核人“引诱”到公司加班,最终保单全部搞定。

  后来,那个客户总经理把全公司三分之一的业务给了孔林,这笔大买卖,成为孔林业务上的第一桶金。

  没几年,他就在深圳买房买车了。

  美国作家吉米·马修曾说:“那些平庸的人,都是发现困难的天才”。

  猛一听,像鸡汤,其实是有科学根据的。

  大脑的神经元是具有可塑性的,你越关注什么,你就会对什么越敏感。

  当你习惯关注于:这个不行、那个做不了、时间太紧、资源不够……

  你就越会被这些东西所缠绕,最终让你举步维艰,行动上如此,心理上更如此。

  当然,我不是让你对困难视而不见,而是想说,我看到那些混的好的人,都是在战术上重视困难,而在策略上又轻视困难的。

  这是一种境界啊……

  3

  看空思维

  看空思维,简单来讲,就是用悲观的眼光和预期来看待所处的环境。

  先讲一个真实故事。

  平安集团还没上市时,有很多内部股,一块钱一股。

  然而,很多人并不敢买,甚至有时就是政治任务来下派的。

  马明哲开会时,经常会问下面的干部:你买了多少股了?

  这样一来,很多管理者多少都持有一些股票。

  然而,有些人对平安的未来缺乏信心,觉得这是家民营企业,肯定活不久吧?

  所以,不少人都想把手上的股票转让出去。

  我就认识一位领导,手上差不多有二十几万的股票,以1.5元的价格转让给了另一个领导。

  收股票的那领导,坚持看多平安,据说以1.5元的价格收了接近200万的内部股。

  当时还是有不少人笑他傻的……

  现在的结果不用说了,你可以倒推一下两方的损失和收益,很值得你震撼一把。

  而且,人生的节奏啊,往往是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

  收股票的那位,盈利的钱又投资房产什么的,在那个时间段的这种操作,该有的红利都吃到了。

  而卖股票的那位,不仅财富没有增长,仕途的道路也乏善可陈,很早就内退了……

  这是我亲眼所见,在一个节点上的不同选择,所产生的巨大分水岭。

  冯仑说:悲观的人也许正确,但乐观者才能成功。

  结合我的那个案例,总爱看空的人,不仅仅容易和财富相斥,也很难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有所作为。

  因为,人是欺骗不了自己的,投身于你自己都不相信的事业,你怎么可能成功呢?

  同样的,你如果觉得未来越来越差,你也会越来越发虚,干什么都不坚不挺。

  我见到成了事的人,基本都有一个特点,知道路难走,但始终坚信未来会更好。

  他们坚定的看多自己的行业、公司、国家,也因此可以享受丰富的红利。

  我认识几个总是宣扬“中国崩溃论”的朋友,这么些年过去,没有一个过的好的。

  罗振宇也讲过类似的故事,他的一位朋友,总预言中国要崩溃,十几年前就移民国外。

  每回和罗胖联系,那朋友都惊讶中国的高速增长,感慨如果当时不卖掉房产,财富不知翻了几倍,而现在,却在美国混的不死不活……

  你看,这人是不是活该呢?

  巴菲特曾说:

  没有任何一个人能依靠做空自己的祖国而赚钱。

  还真是这样,甚至咱们还可以延展一句:

  没有谁可以依靠做空自己的行业和公司而赚钱。

  4

  零和博弈陷阱

  所谓的“零和博弈”,比较学术的说法是:

  一方的胜利必然意味着另一方的失败,博弈各方的收益和损失相加是零,双方不存在合作的可能。

  我们说白点就是:“利己必损人”。

  拥有这种思想的人,往往会觉得财富是抢来的,而不是创造出来的。

  十年前,我们行业里有个优秀的培训师,啥都好,就是喜欢撬别人客户。

  比如,有些培训机构,会请他给自己的客户讲课,这哥们讲完课,就和对方领导聊,说你们以后讲课可以直接找我就行了,我还能给点优惠。

  靠这种方法,撬了不少培训机构的客户,前3年,也赚了不少钱。

  可好日子不长,培训机构就联合起来把他拉入了黑名单,没有一家再和他合作,同时还通过各种渠道给他抹黑。

  最后,这位培训师彻底凉了,我的老读者应该有点印象,我之前的文章写过他的惨状。

  雷军说:经商和从政的相似之处,都是把朋友搞的多多的,把敌人搞的少少的。

  这句话很有道理,想着大家一起把蛋糕做大,远比想着如何抢别人的蛋糕要高明的多。

  老朋友都知道,很多企业的文案是外包给良叔公司的,其实我们完全可以请几个专职写手,这样可以把成本降的很低。

  但是,我们却宁可和大量的兼职写手合作,每篇给很高的稿酬。

  这样成本自然抬高不少,看似不划算,但是通过这种方式,我们不仅网罗了更多优秀的作者,也最大化的传播了我们的品牌,吸引更多的企业来找我们合作。

  如果算大账,这是门好生意,因为各方都在这场交易中获得收益,也因此才能长久。

  你可能会说,你身边有个某某人渣,经常损人利己,还活的挺好,这怎么解释?

  我想说,上面写的那个培训师,前几年也活得挺好。

  所以,遇到这种人,别着急,放他几年,再来看看,盒饭也许迟到,但从不缺席。

  5

  混淆了钱和财富

  美国纪录片《货币背后的秘密》的第一句话是:

  你真正的财富是你的时间和自由,金钱只是用来交换时间的工具。

  这句话很值得你收藏,因为对于大多数人来讲,其实并没有搞清楚财富和钱是两回事儿。

  同样的,下面这段话也值得你反复阅读。

  钱其实只是一个记账符号,它本身并不珍贵,因为这玩意可以再生,央行一发话,要多少有多少。

  真正的财富,是你的时间,因为不可再生,也不能重复使用。

  现在温饱已不是问题,所以从本质上来讲,大家都是花时间赚钱,然后再去花钱买时间。

  比如,你3个月的工资,可以交换一周的海岛游。

  然而,这个交换过程,却是穷人和富人的最大区别。

  穷人往往赚回的时间,会再加倍还出去。

  很多人一天也就100多的工资,晚上下班,有点累,那就玩把“王者”放松下吧。

  结果,买一套皮肤就花出去了100多,与此同时,还付出了时间、身体和注意力。

  你看,你这一正一负,一天过去了,你没有为自己创造任何价值,甚至还倒贴了不少。

  所以,什么是财富?

  那就是,你在单位时间内,为自己创造了多少价值。

  上面那个,就是一个零价值或者负价值的案例,而更多的人,则是沉浸在低价值的事中。

  我有个朋友,是名程序员,夫妻两口,月薪加起来有四万多。

  然而,他们却不愿意花2000多,去请个钟点工,宁愿自己动手。

  结果,两人因为家务事,经常“动手”……

  勤俭持家,当然没错,但是因为这些锁事,浪费这么多精力,还经常坏了心情,真心不值。

  而且,以他俩的收入,又不是负担不起,这种时间兑换的价值太廉价了。

  那朋友对程序很精通,花点时间,在“某乎”上打打个人品牌,或在“某八”上做做兼职,创造的价值肯定高过做家务。

  是的, 知道财富底层逻辑的人,都知道尽量把时间花在高价值的事情上,而把低价值的事情包出去。

  我做项目时,认识一位国际著名咨询公司的总裁,她有两个助理,一个管工作,一个管生活。

  当时,在我眼里,那位管生活的助理完全没有必要。

  但有一次我们喝咖啡聊起这个事,她说:

  钱不是问题,我的时间和注意力才是大问题,因为脑子里一直在思考公司和项目的事情,就常常忘记很多细枝末节的东西。

  比如我之前就曾经一个月丢了5件衣服和3个包包。有了生活助理,很多事情我都不必操心,做事情会更专注。

  这个钱,花得值。

  可能多数人不能像这位总裁这样,但是起码我们都要有“把钱当作一种资源”的理念,尽量把注意力集中在高价值区。

  以前我写一篇文章,自己校对,要花30多分钟,自己排版,还要花30分钟,这1个小时对我来讲单位价值就太低了。

  当时,虽然公众号还没有收入,但还是请了助理,把杂事都包出去,自己则可以用更多时间来构思文章。

  此后,才创造出了更多更优质的文章。

  所以,赚钱的本质就是交换,低买高卖才是正确的姿势。

  6

  写在最后

  “富有”真的不是很难的一件事,只要你拥有一颗想富的心。

  你可能有点惊讶,难道还有谁不想富有吗?

  其实,多数人并不是真的想富有,或者说他们的动机还不够强烈。

  多少人不都是,晚上睡觉前,责骂自己怎么又荒废了一天,“不行,我要奋斗,我要发财,我要买个别墅靠大海”。

  第二天清晨,刚想起床,心里就又跳出另一个声音:“算了,又不差这一天,多睡会吧……”

  是的,你不是想致富,你只想躺赢。

  你可以扪心问问自己,为致富这件事儿,自己到底付出了什么呢?

  如果你不是全心全意、毫无保留、不计一切代价地去创造财富,那么你终其一生也很可能创造不出多少财富。

  就像美团王兴在他40岁生日时,所说的那样:

  极度渴望成功的人并不多,愿付非凡代价的更少,所以大部分人,都是平凡人。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