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张爱玲:我们与母亲总是,一边相爱又一边相杀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张爱玲:我们与母亲总是,一边相爱又一边相杀

2020-07-28 12:45:13 作者:碧读·六子平 来源:碧读好书 阅读:载入中…

张爱玲:我们与母亲总是,一边相爱又一边相杀

  好书碧玉一般珍贵

  原创文章新书资讯、必读书单等,伴你成长

  文|六子平

  “生在这世上,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

  24岁那年,张爱玲在她的小说《留情》里便写下了她一生情感预言:与朋友人、父母热烈真挚的情感中,掺杂着淡淡的悲凉

  与朋友炎樱,从大学时闺蜜室友,到后来同在异国窘迫爱玲对已富有的炎樱三缄其口

  与爱人胡兰成,从一开始就毫无保留一往情深,到后来对方背信弃义

  与父母亲间,彼此相爱,却不知如何爱,终爱得“心力交瘁”。

  尤其是与母亲间的情感交织,算是一语成谶。

  终其一生,母亲一边劳神费财地替女儿谋划未来,一边又时常脱口而出刻薄言语敏锐的张爱玲在不理解中“委曲求全”般依赖着母亲。

  即便母女间兹生了情感裂痕,也磨灭不了彼此内心深处的爱。

  张爱玲与母亲一路走来,在恩恩怨怨的情感里磕磕绊绊,一边相爱又一边相杀。

  

  一张刻薄的嘴,一颗悲怜的

  无论母亲的境遇多么荒凉子女一直都是她内心柔软牵绊

  张爱玲父亲答应母亲戒烟戒赌,撵走姨奶奶后,离家出走四年多的母亲终于回来了。

  迎接母亲归来的那天,张爱玲和弟弟特意换上了自己喜欢衣服,翘首以盼等娘归。

  可是,他们等来了久未谋面的母亲,却没有等来母亲温暖的怀抱和怜爱。

  相反,是毫不留情面的打击,母亲对张爱玲说:“怎么能给她穿这样小的衣服,刘海太长了会盖住眉毛的。”要仆人把她刘海剪短。

  转过来又对旁边的弟弟说:“哑吧……不叫人”

  饭后还训话:“受教育要紧,不说谎、不哭、弱者才哭等等”

  之于母亲的种种,张爱玲很有意见,认为短短的刘海显得傻相,最气人的是对她最喜欢衣服的批评

  母亲总是,按她固有的理念去教育子女,对孩子总有一肚子倒不完的教育课,而子女则大多用沉默方式抵触

  相比母亲的说教父亲更武断,因继母片面之词,张爱玲被父亲狠打,不得已投奔了母亲,而她说此时母亲的也不复柔和了,因为母亲也常为些小事出言尖酸。

  有一次她得了严重伤寒,母亲找了一位法国医生来医治,她自己负责照顾女儿每日的饮食起居,弄得烦闷时候便抱怨起来:

  “你就是个害人精!只会拖累别人,真不该管你”。

  每每此时,张爱玲陷入内心自责又纠结的旋涡……

  而事实却是,母亲刚经历了恋人战争丢了性命,在英国工厂学做定制手袋到东方没市场,感情不顺与事业挫折,太要强的母亲不愿透露给女儿,让张爱玲产生误解,以为自己是母亲的累赘

  母亲总是这样,一边在付出爱,一边又浑然不知地留下了伤害

  尤其是像黄梵这样情绪化的女人,生气时挑最伤人的话说,不经意间伤害了身边最亲的人,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然而,任何人不要让你脱口而出的痛快,湮灭了你小心翼翼付出爱。

  

  母亲的遗憾,总希冀在女儿身上

  张爱玲4岁那年,母亲因嫌弃父亲堕落,以陪姑姑留学为借口去了欧洲,在国外的几年里母亲学会了英文、游泳、滑雪……每每说起这些,张爱玲都心生向往,母亲也希望将女儿打造成欧洲上流社会的淑女。

  她这样维护女儿,归根是,对她的母亲忽视她读书的遗憾,及对男尊女卑思想的憎恶。

  因此她很重视女儿的教育,在离婚协议上加了一项特别规定:小煐(张爱玲)的教育必须征得她的同意,包括读什么书,上什么学校。

  长大后张爱玲问过母亲,嫁父亲缘由,母亲只幽幽的说:“你外婆要强好面子,都说你父亲家大就定了,反悔要遭人笑话,末时声音一低‘我们这代人是晚了’。”

  后来张家玲从长辈的闲谈中拼凑出,当年的母亲是不太情愿嫁父亲的,说要读书,外婆三天两头找母亲哭诉,说舅舅气她母亲也气她。

  没多读书,成为真正的上流人士,早早嫁给不作为的父亲,便成了母亲的遗憾

  所以母亲在培养女儿成西式上流淑女的道路上,扮演着尽心尽力的角色。

  当说服不了守旧的父亲坚持在家请私塾时,她便独自领着张爱玲去朋友的黄氏小学校报了名,还给她挑了一位白俄钢琴家做钢琴老师。

  当父亲不同意她出国留学时,她则用她不优渥的财力,请上海租界的英国老师给女儿补课,在母女俩的共同努力下,张爱玲取得了伦敦大学入学通知书。

  何为母爱,母爱就是,把儿女朝她自认为最好的地方带。

  然而世事无常,计划不如变化来得快。

  满怀希望的留学梦,因欧州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而暂停,后来改入香港大学,后又因战争终未毕业,以至于后来在美国做翻译工作时吃了“敲门砖”的亏。

  天下母亲都是,用尽全力不让子女,踏足她曾摔过的坑;再走一遍她曾走过遗憾的路。

  母亲的希冀,张爱玲除没考得母亲期许的那张学位证书外,其它方面已远远超出了母亲的期望。

  

  年轻时不懂得,年老时才歉然

  因为年轻的不懂得,才有后来的内心亏欠。

  看过一段形容母爱的话:“妈妈们都有个通病,只要你说了哪样菜好吃,她们就频繁地煮那道菜,直到你厌烦地埋怨了为止。其实她这辈子,就是在拼命把你觉得好的,给你,都给你,爱得不知所措了而已。 ”

  母亲爱子女,都易犯“不知所措”的症结。

  从张爱玲笔下的文字,不难发现母女间的那份爱是不知所措的。

  “有两次她领我出去穿过马路的时候,偶尔拉住我的手,便觉得一种生疏的刺激感。”

  “反正自己的事永远是美丽高尚的,别人无论什么事马上坏的方面去。”

  爱得不知所措,是一种对你的爱无处安放的情感,亦或是不知怎么爱,实则是不理解。

  年轻的张爱玲是不太懂母亲的,一次不小心打破了母亲的一个茶壶,花高价钱也要买相近的英国货,来赔给母亲。

  “琵琶(张爱玲)打破了茶壶,没敢告诉母亲,怕又要听两车的话。”

  然而知道事情原委后的姑姑却淡淡的说:“不就一个茶壶,你二婶不稀奇,至于你跑上几条街。”

  张爱玲在《小团圆》里不止一次说过:“我知道二婶(张爱玲母亲)为我牺牲了很多,我将来一定要还钱给二婶的。”

  她总是,用自己那点“小九九”跟母亲这样暗自较劲,用自己不太成熟的认知去理解母亲的一言一行。

  可当她把一箱子钱递到母亲面前时,母亲却是又惊又愧,哭着说不要,张爱玲到底还是不理解一个母亲的心思。

  年轻时不懂得的爱是,彼此间小心翼翼、亲密有距离、时常以自我为中心般计较到泾渭分明的境地。

  可怜天下父母心,张爱玲不止一次说过:“父母大都不懂得子女,而子女往往看穿了父母的为人。”

  未必如此,张爱玲终其一生没做过母亲,但她的《小团圆》里说过:

  “害怕生了孩子会对她不好,替她的母亲报仇。”

  张爱玲到底还是知道对母亲有所亏欠的。

  毕竟,母亲晚年在伦敦病重时,希望女儿能去看她一趟,状况窘迫的张爱玲,只随即汇了一点钱及文字资料给母亲。

  几天后,当她打开母亲从英国寄来的箱子时,泪流满面随即大病一场,原来母亲已病逝,箱子里装是,母亲留给她的满满一箱子古董。

  因一直对母亲的不理解,因还没来得及去和解,母亲便走了,所以后来,才有“低徊愧人子”的眼泪。

  面对母亲的遗物,她与母亲执拗多年的倔强,此刻已化作决堤的泪水肆意流淌,歉疚不已。

  

  三毛说过:“父母子女间心灵上的隔离,是爱的方式不很有技巧而造成的。”

  为人父母,对子女有技巧的去表达爱,是好父母必修课。

  张爱玲对母亲的训斥一直耿耿于怀,以至于晚年给宋淇夫妇的中还要说:“家长对孩子最好多夸奖少批评,这样孩子容易建立自信。”

  别让我们不会表达的爱,成为对方的伤害。

  母亲对她的情感,在她的《天才梦》中母亲告诉她:“我宁愿看你死,不愿看你活着使你自己处处受痛苦。”

  这是母亲爱女儿,爱到骨子里的感言,与其看到你活在世上的不快乐,我宁愿你从未来过。

  她对母亲的情感,从不理解到有亏欠的醒悟,从未来得及去和解到后来愧人子的眼泪。

  她是爱母亲的,所以在她的《爱恨录》中,是将母亲最终归入自己爱的人。

  毕竟,血浓于水的母女,能有多大的理由,不真心相爱呢!

  愿我们付出的每一份爱,都被温柔以待。

  本文为“碧读好书”原创,好书像碧玉般珍贵!提供原创文章、新书资讯、必读书单等,伴你成长!

  ▼ 碧读矩阵号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人生课堂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