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18岁成名,张爱玲亲赞,与王家卫合作,这个女人有何传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18岁成名,张爱玲亲赞,与王家卫合作,这个女人有何传奇?

2019-08-30 07:30:16 作者:饺子 来源:新经典 阅读:载入中…

18岁成名,张爱玲亲赞,与王家卫合作,这个女人有何传奇?

  本文共3388个字,阅读需要8分钟

  1983年,一位正在安雅堡密西根大学读二年级年轻女孩,收到一封“来自洛杉矶的信”,信里满是赞赏鼓励

“晓阳小姐,多谢寄书来。前一向实在贱忙,没能早点回信……耽搁了这么些时,真对不起。动人爱情故事实在少,难怪《停车暂借问》这样轰动……”落款张爱玲  二月廿五

  这是张爱玲与钟晓阳仅有的一次联系,却以意味深长方式完成了一次文坛的传承。

  凭借《停车暂借问》成名,被誉为“张爱玲的继承人”的钟晓阳,成为彼时文学热潮传奇

  盛名之下,也曾璀璨,也曾沉寂。

  如今携“小说三部曲”《停车暂借问》《哀伤纪》《遗恨》重新出现读者面前,她又多了几重身份:《是这样的》(《阿飞正传片尾曲)作词,《花样年华》《2046》《蓝莓之夜》文字编剧……王家卫最经典作品也刻上了钟晓阳的名字

  文坛、词坛、电影界,钟晓阳的一生,注定是由无数传奇聚成的一生。

《花样年华》剧照

  十八岁成名的天才作家

  1980年,十八岁的钟晓阳随母亲回东北沈阳探亲。回港以后,用十几天的时间完成《停车暂借问》的第一部《妾住长城外》。

  随后两年,继续写出二三部《停车暂借问》和《却遗枕函泪》,1982年在朱天心、朱天文等人创办的三三书坊结集为《停车暂借问》出版

  这部讲述东北女性宁静一生爱情传奇的文学经典,第一版就卖出40万册,几乎成为当时每个文青的必读书目

  写的是细腻纤巧的爱情故事,但是乱世流离的大背景——从抗日时期内战时期,再到1960年代的香港,让这部小说多了少女难见的敏感苍凉

  结尾处赵宁静和林爽然在十五年后久别重逢,最终又寂寥收场,不得不让人想起张爱玲的《半生缘》,都有些命运的仓惶难顾在里头。

  朱天心说她“才情之高和出手之大气魄,真叫人惊心和佩服”。

  詹宏志则夸她“十八岁就写出了不可轻狎的世故把握”。

  这股风刮到大陆,还是文学青年的黄磊说道“以为是张爱玲写的,但读完,发现是很年轻的女孩的笔触,她比张爱玲轻,有棉花要远行的味道。少了张爱玲对人的利刃对白也格外地温柔”。

  和自己偶像张爱玲一样,钟晓阳也趁早出了名。

  从毫无知觉地在书架上抽出一本《张爱玲短篇小说集》,到十八岁被人说行文里掺了张爱玲的遗风,钟晓阳的成名之路顺畅地几乎没有什么周折

  有古典传统美学趣味,也会在繁密精巧的文句里铺排氛围,更会冷冷地给一个悲剧收尾——“今天好风,衣服想必很快就会干的,宁静的眼泪,很快的,也就干了。像从张爱玲残留的光里走出来一样,钟晓阳的身上,也过早地出现了对人生微微疏离淡漠

  后来写散文集《春在绿芜中》,记录亲戚朋友,贩夫走卒,四季风物文章里依然是沉静老到口气日子深深魆魆的隧道,好长好长,永远没有出口,整条隧道是自己的回音

  到写小说集流年》,就更是张爱玲的样子。还是写爱情故事,却已经有了人情编织算计,有了恋爱幽微难言的暗面。前一句还会让人物相思中煎熬,后一句就急促安排“不到半年,潮信便和香伦结婚了”

  这种不知从何而来的悲凉调子,放到年少的钟晓阳身上,有种错位的惊异感,但它又实在发生了,难免让人有种意外之喜。大概正像那句话讲,是“天上掉下来妙年英才,自此,钟晓阳的写作也不再是个人的写作,而是所有人都有期待的写作。

《重庆森林》剧照

  转场电影,与王家卫合作

  那是钟晓阳的黄金时代

  靠着天才的面目,加上常年维持的写作水准,在文坛风行多年,永远舒展轻巧地,泄露着自己像是使不完的灵气。写小说,写散文,写诗歌,写歌词……几乎没有她不会的形式,每一样都有代表作

  24岁的时候,将自己的诗略略改动成歌词,用到张艾嘉的电影《最爱》里,随后就入围了当年的金马奖最佳电影插曲

  唱了许多年,直到今天也仍是经典曲目2016年的《我是歌手》上,杨宗纬选了这首《最爱》,拿了半决赛冠军

  但就像是聚集了人生所有的光辉热烈的一阵闪烁之后,便是相形之下的晦暗,钟晓阳的黄金时代并没有超长续航。经过十余年的修炼,每个人都在期待这个天才下一次的闪烁。

  她写得并不勤勉,每隔四五年才有新作问世。而这种近乎玩票性质创作,逐渐占据她生命中越来越大的比重

  更致命的在于,当年不吝赞美的王德威,论及钟晓阳《停车暂借问》以后的作品也说:“皆能维持水准,却似乎难有突破

  如同一个圈,钟晓阳被困在张派作家的体系里,困在祖师奶奶影子里。

  1996年,她写了一部长篇小说《遗恨传奇》后就此封笔。小说讲豪门纠葛金钱恩怨,人情争斗……通俗完全不像是她旧日的精致诗意

  主角于一平的命运和世纪末香港的命运,到了九七都算尘埃落定,而这却只是钟晓阳翻天覆地的人生的开始

  没有了任何下笔欲望的钟晓阳,淡出所有人的期待视野,开始了和导演们编剧们的周旋。

  和导演王家卫的合作更是长达20年。

  先从《阿飞正传》片尾曲的填词开始,伴随着结尾梁朝伟走出阁楼,梅艳芳的低沉嗓音唱的是:

  “来日的问昨天便可知/难料的是这心没法知/期待中渡过一生散聚……”

  “有天有人传了《阿飞正传》的主题曲《是这样的》的带子给我——我都忘了是谁传给我的,好像不是王家卫本人——听了我就填词。”

  随后是1990年《阿飞正传》中文字幕翻译饰,到2000年《花样年华》的故事大纲和对白,再到2004年《2046》的故事大纲,中文字幕翻译和润饰,直到2007年的《蓝莓之夜》也仍是如此。

  现在想来,那个阶段的钟晓阳和王家卫也许正是恰巧契合。重情绪,轻情节的王家卫式电影,无疑给了笔下低迷感知却细腻的钟晓阳一个新鲜出口。

  而王家卫电影中痴男怨女的相遇,失魂落魄的爱情,加之灰扑扑的宿命感,又无一不是钟晓阳旧日所长

  《阿飞正传》剧照

  人到中年的钟晓阳,生命突发褶皱和凝滞不动的状态,在这里似乎都被短暂地抚平了。

  填歌词写本子做翻译,和这个世界其他人建立微弱联系,就像找到了另外一个发光的场子,终究是拯救了她孤身一人进行的写作。

  被马家辉劝服,重拾写作

  那是钟晓阳告别文坛的十年。在评论家和读者这里,却也是钟晓阳燃烧殆尽、就此黯淡的十年。

  直到2007年,《明报》主编马家辉找到钟晓阳邀稿。12篇的专栏,成了钟晓阳重拾写作的契机

  经过人生一次次的试炼,摊开自己所有的阅历技巧心态,封笔又复笔的钟晓阳,已然不是当初的明澈心境

  她变得更加老练,通达,沉静,且收敛。磨掉了过去十年怀揣的纠结紧张,开始从容地面对自己生命和创作的关口

  人到中年,少年时的易感与热烈衰退之后,钟晓阳不再全然倚重她的灵感才气天赋,开始与过去的荣光告别。

  2008年《停车暂借问》再版时,钟晓阳在书后附了两万余字的《车痕遗事》,数尽自己家族的辗转流离,也交代完自己当初写作的始末细节。没有任何怀旧的心思,只有梳理记忆的珍重。自此“停车莫再问”,将过去的这段时间彻底封箱。

《阿飞正传》剧照

  随后是不断的自我修正和重写。

  24岁的作品《哀歌》,钟晓阳花了五年时间续写出另一部分《哀伤书》。28年后再次提笔,剔掉了年少的倔强心性暧昧所致的忧郁,却发现恍然到了中年,正如多年前的分离一样,重逢依旧没有好的结局

  “二十年没有多长,不够我们脱胎换骨,只够我们世故些、困顿些、幻灭些。”在最终成书的《哀伤纪》里,钟晓阳隔着遥远的时间,恍如隔世回应着当初的青涩,却也分明直指生命的细碎无常。这时的钟晓阳阅历和笔力都恰到火候,文字克制凝练而不乏诗意,唐诺推其为“几近完美的作品”。

  而另一部作品《遗恨》几乎是推翻重写,花了三年多的时间,2017年写成。在新添加的细节里,钟晓阳将背景拉大,香港社会成了人物活动疆域。去掉了“传奇”二字的《遗恨》,忠实地记录起世纪末香港的各个阶层都市空间,以及身处其中的于一平,甚至每一个被时代裹挟的无奈命运。张大春说这是他近二十年来读过的最跌宕起伏、最惊心动魄的小说。出版当年就拿到《亚洲周刊年度大小说。

  有了《哀伤纪》和《遗恨》的钟晓阳,分明已经再次成了一个传奇:毁弃雕饰的文字,让生命的自然体悟进场,再度聚集起让人无法忽视灿烂光辉。

  这个传奇不借助于任何他人的力量,全然是她用今日的自己对抗过去的自己,硬生生地留下了一个独属于自己的新地标

  《钟晓阳三部曲》

  如果说《停车暂借问》是钟晓阳早慧的产物,在不知道爱情的千百种滋味时,石破天惊地写了一个传奇,那么《哀伤纪》《遗恨》就是钟晓阳的生命之书。

  在第一本小说出版将近40年后,她用惊人体力勇气毅力,将自己从自我循环的,日渐衰退的状态里拯救出来。逆着时间,成为文学世界里又一个成熟稳定写作者

  ▂

  ●在你生命中有遗憾错过的人吗?

  点击图片购买

  钟晓阳小说三部曲

钟晓阳 著从《停车暂借问》到《遗恨》,从「一生只爱一个人」的纯情到「他唯一的错,就是爱错了人」的奇情…… 何以不断书写爱情? 钟晓阳说,因为这题材可以写到老,从十几岁到七八十岁都会有爱情。 

  版权说明

  本文版权归新经典公司所有,本期编辑:十七

  图片来自网络封面图来自《花样年华》

  欢迎转发朋友圈转载请在后台回复“转载”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