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夜》观后感100字
《第十二夜》是一部由Tim Carroll执导,塞缪尔·巴奈特 / 马克·里朗斯 / 斯蒂芬·弗雷主演的一部剧情 / 喜剧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第十二夜》观后感(一):忍不住笑出声
这是本次ntlive观看第九部,也是最开心最喜欢的一部。全男班的爆笑演绎把莎士比亚的浪漫喜剧全程嗨起!一群大男人怎么会那么可爱,扮女装居然完全没有违和感,实在是完全不像啊,哈哈哈哈哈,但是那种娇憨的滑稽的少女感真的是让人喜欢。这也是对观众最友好的一部戏剧,何谓高级喜剧,这就是模板吧!
《第十二夜》观后感(二):全男班Olivia与96版东方不败
看过Mark叔的Olivia之后,很难不联想到96版的东方不败,并下意识比较一番——一个是中年男人扮真少女,一个是中年男人扮自以为少女的中年男(阉)人,都很厉害。
在虚实来回切换间,Mark叔的外在形象逐渐消解,后三分之二的戏份在我心中都是一名真正的少女,神态和身段都绝了(特别是踩了平衡车一般的小碎步),只有在为了达到喜剧效果故意出戏时才会把我拉回现实。
看笑傲江湖原著的时候,虽然作者以种种笔墨刻画东方不败令人憎恶的一面,在我心里他还是有些其情可悯之处。但金庸的厌恶之情太盛,因此电视剧版的东方不败本来也许可以更娇俏动人,为了还原原作、达到作者的隐喻目的,这个角色可以说被牺牲掉了一部分。有点可惜……
Globe Theatre复古的剧场分明是个戏台子,水红色的大理石廊柱打光后秒变肉池酒林,加上莎士比亚时代老派的现场弹拨歌咏和全男班的演出形式,把这出喜剧的酒色财气烹煮得红油热火、地气冲天。
《敦刻尔克》中的老船长马克·里朗斯出演娇羞的奥利维亚,凭着一张面瘫白脸和自带滑轨、稳得像舰的步态,创造了一个很难被超越的喜剧经典角色。谁也看不出复排之初,里朗斯失去了女儿,为压抑生活中的悲剧影响到舞台上的表演险些让他情绪崩溃……
整套卡斯班底个个戏精,当代王尔德斯蒂芬·弗雷饰演骚断腿的老管家,有着浮世绘中女子般鬓发和白颈的红娘使女,一群歌艺俱佳的龙套……炫技式的噱头笑料提醒你伦家才是真正的国民编剧。爱情如来时,就连最英式的端庄典丽都会走光跑汽……套用在爱情片里跌打滚爬了一辈子的莎翁金句就是:Journeys end in lovers meeting(漂泊止于爱人相遇)。
《第十二夜》观后感(四):最完美escapism在剧场
4.22@环球映画。
第一次看环莎的剧,真的好莎啊我赞美,伊丽莎白式的剧院戏台,内场全站立的观众,开头可以看到演员在台背后上妆,连乐师的乐器和服装都带你回到那个年代,正常的光线,让故事和表演本身成为绝对的中心,能用心这样彻彻底底地让观众回到大师时代,是真正的escapism啊,有relate 到《莎翁情史》里的剧院!
全男班tbh开始我会觉得是否不够pc,7年后的今天还会有这样的casting吗,后来意识到男演女也是真正的还原莎翁时代啊!Mark Rylance爷爷!!真的是仙女(Ik)!还有油炸叔!以及到最后双胞胎同时出场时我才发现居然不是一个人演的= =还说哥哥和妹妹换着演太厉害了= =
全场都笑出鼻涕泡,一个各方面都完美的production!最后我爱莎士比亚,几百年来带来的欢笑和眼泪!谢谢环莎带来如此美好的3小时回到过去。这周看性转版,不知道是否从某种程度上也是对这版的一种回应呢?
《第十二夜》观后感(五):一次值得记下的放映
Globe Theatre 的这种制作,总让我觉得清冷遥远,因为完全是为现场而设。没有 National Theatre那种舞台的技术支持和剧作本身的别致的设计,只有忧伤的文艺复兴音乐和传统舞台,对于不在现场而是看视频的人来说总是不够友好。如果能被触动,大概很大程度上依赖演员本身的魅力和观者的脑补。
上一次被打动,大概是As you like it。连细节都记不太清楚,但是那种心动的感觉仍然鲜活。
这次的Twelfth Night,完全超出预期。一场放映能够带来的兴奋莫过于此。
Mark Rylance 从体态、表情和语调都很细腻,除了出彩的喜剧效果以外,这个少女角色完美地令人信服。
有一处印象深刻的片段。Orsino和 Viola 一同听Feste 唱“Come away death”时候,一起坐在长凳上,Orsino 几次亲密的动作,虽然引人发笑,却又真实地在心里漾起涟漪。
外面风很大,剧场非常冷,中场排队买了杯非常寡淡的咖啡暖手,当下半场已经开始,我听到 fanfare 的召唤,给了我迟到的缓冲时间。再次感到这种演出属于现场,台上明确告诉观众“我们在表演”。
一部喜剧看到眼泪汪汪,在演员谢幕起舞时候心情不能平静,实在是值得记下,而这只是一场放映。
《第十二夜》观后感(六):第十二夜
最近看了莎翁的《第十二夜》里面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让我印象深刻。看莎翁的作品,不论悲剧还是喜剧,其中关系爱情的内容都有举足轻重的成份,这篇作品也是如此,因为爱是人类的太阳,爱情是生活的阳光。 这个戏剧故事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文章中女主人公的果敢和胆色,着实令人钦佩。还有那个美丽的公主,她的性格和女主人公的性格形成鲜明的对比。但这篇故事,似乎是些没事找事的无聊把戏,其与社会性和现实意义都不大贴近,好像在反映人们爱情或人性中可笑的成份和弱点。比如管家马伏里奥对主人奥丽维霞的爱就是没有自知之明而迷了心窍的笑料;而安德鲁爵士对奥丽维霞的爱也是昏了头的疯狂之举。奥丽维霞这位已故伯爵的女儿,因其富有和美貌还让一位大公爵害着百折不回的单相思。因她爱着的薇奥拉是爱慕公爵(却还要苦苦为公爵与她牵线撮合)的女扮男装者,最后是天公作美,把面孔、声音和装束都与薇奥拉相同的薇奥拉的哥哥瑟巴斯辛替换给了她做真的如意郎君。这对儿形同一人的兄妹,是遇海难分散后分别被船长安东尼奥相救脱险又相援求生的。当公爵得知对奥丽维霞的爱永无结果而又发现薇奥拉原来是爱着他的女儿身之后也就转爱给薇奥拉了。第三对成双的是奥丽维霞的叔父托比和她的侍女玛莉霞,他俩没有感情基础,但地位和等级还算相当。他们结合的理由也不充分,只是托比这个寄于侄女奥丽维霞篱下的空白爵士,为作践看不上眼的管家马伏里奥而让玛莉霞写了一封奥丽维霞向马伏里奥示爱的假信。因此仅仅为酬劳玛莉霞,托比才决定与其结婚,真是玩笑一样,其实又不是玩笑。因为本来爱情就是没有界线的:它不分等级职业,不分地域肤色,不分长幼学识;爱情也是不守教条的:它没有公式,没有程式,没有套式;爱情还是不讲条件的:它不要求等价交换,不要求前因后果,不要求礼尚往来。
《第十二夜》观后感(七):这些男演员的反串,认真起来,少女感满满!
一个晚上刷了两遍的《Twelfth Night》
Mark Rylance的反串加上Stephen Fry的“闷骚”管家,简直完美。许多错乱巧合,“大团圆”式结局,这部莎翁的喜剧很值得回味!
不禁联想到15年David Suchet反串的《The Importance of Being Earnest》。
就剧本相似之处而言,王尔德也玩着“文字游戏”,台词里夹杂着对社会人生的种种感叹与嘲讽。同样的反串,两位老戏骨将自己的戏份发挥地淋漓尽致。Mark Rylance居然把少女陷入爱情的错乱害羞感演得比前几年的新版还要真实,David Suchet在王尔德的喜剧里,则把夫人的尊贵傲娇展现得头头是道。
看来男演员的反串不仅是带来了视觉上的新鲜感,演员如果把握到位的话,竟然还能更加突出角色性格,毕竟这反差感是强烈的。
最近的快乐源泉就是重温老戏骨们的舞台剧!
《第十二夜》观后感(八):零散考古
连Globe官网都上不去的我敢写这种trivia,胆儿也是很肥了。
权当是抛砖引玉吧,欢迎补充!
lt;Twelfth Night>由环球剧院(Shakespeare's Globe)于2002年排演,属于”Season of Cupid & Psyche”的三部作品之一。与Globe出品的早期OP (Original Practices,Globe的特色之一,由Rylance在97年提出的概念,该类剧目旨在探索莎翁时期的舞台表现方式)相比,<TN>更为彻底地还原了莎翁时期的现场氛围,喜获大量正向反馈后,Globe在之后两年迎来了OP大井喷。并且,Rylance在05年卸任艺术总监后的Globe再登场,也是复排的这版TN。
【好像无意中看了部很牛掰的剧作呢:)
lt;TN>02年1月受邀到Middle Temple Hall演出, 以庆祝1602年TN在此处首演,之后在Globe的演出季继续上演,03年前往美国巡演。12年在Globe由原班主创重排,并转战至西区的Apollo Theatre和百老汇的Belasco Theater,口碑票房双丰收。
在68届托尼奖上成绩喜人,获得七项提名,包括最佳复排、最佳导演、最佳服设,以及表演部门的三个男配提名(Rylance, Fry&Chahidi)和一个男主提名(Barnett)(& Rylance也凭借同班底出品的<Richard III>拿了男主提名),最终拿下服设和男配,大小姐托尼三杀哟哟哟。
里老师在台上深情赞美了Sam Wanamaker对重建Globe做出的卓越贡献。【跟08年和11年的致辞相比可以说是非常乖仔了XD
该版本的导演Tim Carroll是Rylance担任Globe艺术总监期间执导次数最多的导演,一共排了十部戏。而Rylance本人作为导演只排过一部(99年的<Julius Caesar>),但他在卸任之前每年都会作为演员参与演出季。
由于Rylance担任AD时期导演的地位相对没那么强势,演员会有很大的发挥空间,有些导演也很提倡演员们随机应变。Carroll在排演时没有规定固定的站位,演员可以根据故事的进展自行在台上活动。【是自由也是挑战呐
首位饰演Viola的是Eddie Redmayne。
影像化版本里饰演哥哥Seb的三苗在百老汇版本里饰演妹妹Viola。B站上有段宣传视频→av8280101,姑且望梅止渴吧朋友们_(:з)∠)_
Orsino和Viola一起听Feste唱歌那段可是公认的高能时刻呢,诸位有时间再细品品呐XD
除了全男班卡司,OP规格的<TN>还有很多与现代戏剧区别较大的细节,比如:
※场内没有扬声设备;
※没有舞台专用灯光。Globe是露天剧场不必多说,在Belasco Theater演出的时候,以烛光照明为主+电灯辅助,但不会有台上追光,而是始终与台下保持亮度一致;
这点加上剧院本身的布局,使得台上台下的互动成了Globe最为人称道的现场特色之一。其实现在观众的反应已经温和不少了,Globe开张头几年,纸媒经常揪着不放的槽点就是聒噪的台下。比如97年的亨五,可能是归功于附近有个菜市场,台上的法国军队们没少被菜叶袭击【据说还有扔法棍的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现场乐队位于舞台最上方,现场演奏伊丽莎白时期风格的曲目(btw作曲Claire van Kampen也是Rylance的夫人);
※演出结束时会以终场舞(jig)结尾;
【前几天在管子上看到了03年理查二世的jig,瞅着还挺累人的其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