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下功夫读不了《论语》
中国传统经典当首推《论语》,如果不知道几句“子曰”显得太没文化。两年前,我校给每位教师发了一本《论语通译》,直到现在我也没有读完。陶继新老师来胜坨作报告,又一次讲到读书的三个境界,第一就是坚持。听过报告之后我又拿起了那本《论语通译》,我发现越来越读不懂了。因该书仅是将《论语》中的字词作了注释和译成了白话文,能读懂了它的字面意义,仅此而已,故疑惑越来越多。举几个例子:
1、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2、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3、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译文】孔子在吊丧这天哭泣过,便不在这天唱歌。
4、子钓而不纲,戈不射宿。
【译文】孔子只用竹竿钓鱼,而不用网捕鱼;只射飞着的鸟,不射栖息在巢中的鸟。
都是杀生,钓鱼和捕鱼有区别吗。
5、康子馈药,拜而受之。曰:“丘未达,不敢尝。”
【译文】 季康子给孔子送药品,孔子叩拜之后接受了,并说:“我不了解它的药性,不敢试尝。”
以上几句,望文生义,难免有这些疑惑。我从网上查了一下,有的也没有满意的解释。如有的用圣人有恻隐之心来解释以上第4句就说不通。朱熹的《集注》中对第1句的解释很有道理:觚,棱也,或曰酒器,或曰木简,皆器之有棱者也。不觚者,盖当时失其制而不为棱也。觚哉觚哉,言不得为觚也。程子曰:“觚而失其形制,则非觚也。举一器,而天下之物莫不皆然。故君而失其君之道,则为不君;臣而失其臣之职,则为虚位。”范氏曰:“人而不仁则非人,国而不治则不国矣。”从一器具想到君臣之道,这些从字面上无论如何是读不出来的。
我想,同是读《论语》这样的经典,从浅到深可以有四个层次的读法:
一、只读原文。按照一般人的古文字功底,不但看不懂,而且字音也读不准。在《论语》中有太多的通假字,如不少地方的“齐”字通“斋”。我曾买过两本书,《四书五经》上、下册,全部原文,没任何注解,根本就看不懂。两本书已经成了摆设。
二、读原文、注释和白话译文。读上面提到的《论语通译》就是这个层次。只能读懂字面意思。
三、读原文、注释、白话译文和评析。不仅能读懂字面意义,也能大体了解其说明的道理。读经典最起码要到这一层。
四、读原文、注释、白话译文、评析,同时也读先贤、专家的训诂和有关论述。在这个层次上读,对经典不是了解,而是理解,理解之后内化于心,就达到境界了。
所以,读《论语》不可随便翻翻了事,须得静下心来下一番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