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个外教进校园
我很羡慕有些城市学校聘外籍教师,可惜我们农村学校不具备这个条件。我一直有个想法,请个外教来校只讲几节课,浓化一下学校的外语学习氛围也是可以的。今天,我凭借亲戚关系请了个老外来上了两节课。
老外名叫King,具有美国和加纳双重国籍,操比较标准的美式英语(我听不出来,是听英语教师这样评价)。汉语说得比较流利,甚至我们说的地方话他也能听懂,但汉字却认识很少。我给他一本《山东教育》杂志,一篇文章题目十多个字,他只认识其中的三个。他谈起他学习汉语口语的经验做法,并把中美两国的学生(也包括成年人)在学习外语口语时的表现作了比较。他说,当中国的孩子遇上老外时,都要躲着走,根本不去利用送到眼前的练习口语的机会。他以自己学习外语口语为例,强调语言氛围的重要性。他说,自己在学习法语时,主动去结交法国朋友,在学习汉语口语时,尽量争取和中国人在一起的机会。他一再提到学习外语要“敢说”。其实,他的这番评论对我们而言并不新鲜,我们都是从这个角度来反思我们的“哑巴”英语的。请老外来,和我们的学生零距离接触,就是让其在“说”上给我们的学生壮壮胆。
Mr.King在阶梯教师给八年级和六年级的学生各上了一节课。给八年级上课前,守候在教室门口的学生开始只是盯着老外看,我提醒他们和老师打个招呼,没人说话。我提意齐声喊 “Hello”, Mr.King回打招呼,做个鬼脸,一下拉近了和学生的距离。在课堂上,学生们的表现出乎我的意料,都争抢着回答和提问,六年级的小学生们在下课时竟争相让King签名。同学们没有了初次与外教接触的局束,我非常高兴,Mr.King对学生的表现也评价很高。和其他外教的上课方式一样,Mr.King的课也是以活动作为课堂组织形式。King在谈到如何上课时如是说:都认为我们美国人上课很随意,其实我们是有内在的严谨的。这话很有哲理,让我很受启发,轻松活泼似是其课堂的外显,其实是对教育规律的尊重。
在私下交流时,Mr.King谈到了美国的教育制度问题。和我国比较,我国禁止的留级和分快慢班在美国(不只是美国)恰恰是被提倡的。我想,这不仅仅是制度问题,而是有其深层次的社会文化原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