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楚汉》经典观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楚汉》经典观后感有感

2020-08-05 19:1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楚汉》经典观后感有感

  《楚汉》是一部由海金星,崔向忠执导,历史 / 纪录片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楚汉》精选点评

  ●项羽那个演员很帅啊!!这段历史原来酱紫的。ps配乐用的是琅琊榜里的哦。

  ●历史上的对手,都是彼此依存。 项羽的勇武韩信的兵略,张良的智计,萧何的筹谋,刘邦用人……常有人不上项羽(匹夫之勇云云)……看不上刘邦(人格污点云云),其实贬低哪一个,都是贬低其他: 项羽勇武的底线是,必须靠刘邦千古罕见的用人谋略,加上汉初三杰的卓越才能,方能搞定这个怪物 若项羽不是千古无二的勇武,那汉朝开国居然那么艰辛,好像也不大精彩了。 正是这些人物交相辉映,才成就了那段我们津津乐道动人史诗

  ●太棒了 看哭了

  ●真的超赞

  ●一段精彩的历史!

  ●自来水司马迁是怀着多么崇敬心情写《项羽本纪》的啊!两千多年后,即使以纪录片的形式再现,都让人喟然长叹、泪盈于睫。

  ●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2034963/看几集的题目基本也有预料了。。。击败了齐楚联军。。杀死了项梁。。。不对吧?。。。。秦国花费了五百多年的时间完成一统中国的想。。。。。。。8月韩同时派出2路汉军。。。。哈哈哈哈哈哈。。。他将韩信留在废丘继续围攻章邯。。自己亲率大军56万打彭城。。。。所以韩信完美避免了彭城被爆。。。真不要脸。。。看到这里估计这片编剧应该是韩信吹。。。。项籍极有可能空虚的彭城为诱饵。。。这么先进观点看来又是项籍吹。。。。某教授说。。再加上时历史记载这个项羽特别善于运用骑兵。。。求这个历史记载的出处!一个教授。。。纪录片。。。你吗都可以凭空造谣的?项籍走胡陵击败樊哙等部我就要问了既然这是你们的结论那能不能解释下为什么

  ●同事做的 真心推荐,无论是场景设计还是故事架构,都足够专业点赞

  ●cctv9拍纪录片的水准越来越赞了!

  ●央视的纪录片质量是真的高,秒杀大部分连续剧,贴近真实历史且剧情拖沓

  《楚汉》观后感(一):丧尽天良

  看几集的题目基本也有预料了。。。击败了齐楚联军。。杀死了项梁。。。不对吧?。。。。秦国花费了五百多年的时间完成了一统中国的梦想。。。。。。。8月韩信同时派出2路汉军。。。。哈哈哈哈哈哈。。。他将韩信留在废丘继续围攻章邯。。自己亲率大军56万打彭城。。。。所以韩信完美避免了彭城被爆。。。真不要脸。。。看到这里估计这片编剧应该是韩信吹。。。。项籍极有可能以空虚的彭城为诱饵。。。这么先进的观点看来又是项籍吹。。。。某教授说。。再加上当时历史记载这个项羽特别善于运用骑兵。。。求这个历史记载的出处!一个教授。。。纪录片。。。你吗都可以凭空造谣的?项籍走胡陵击败樊哙等部我就要问了既然这是你们的结论那能不能解释下为什么你途中和樊哙等部交战了你还能去奇袭彭城?前两集看下来还没说刘邦什么好话。。。英布改称自己为黥布????????纪信送死那段感觉在看科幻片。。。。不需要智商了。。。。。刘邦又被逃跑了。。。不过他并不担。。我就知道了。。。那个司马迁的小说人物韩信又要出现了。。。韩信势如破竹连续攻下了代赵燕齐哈哈哈哈哈哈哈导演编剧丧尽天良。。。看到三集半多点实在看不下去了。。。你怎么不拿个野史来拍纪录片呢?

  《楚汉》观后感(二):楚汉(纪录片)

  最近看中国通史的时候,特意把楚汉这段历史拉出来重新看了一遍。

  楚汉这段历史,最为我耳熟能详的就是鸿门宴了。结果看完,韩信的“明出子午,暗度陈仓”的军事攻略令我折服,项羽以三万之师大败刘邦五十六万军队的彭城之战叫我大呼过瘾。荥阳之战(首攻),先有随何诱说英布,后又项羽围困刘邦,最终却因陈平反间之计挑拨范增和项羽,致使七旬范增郁郁而终,令人唏嘘。潍水一战,韩信对龙且,再断项羽左右手,百战百胜的项羽距胜利愈发渺茫。垓下之战,项羽败撤,深夜觉醒,四面楚歌,英雄末路,当别虞姬。 “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昙花一现出场,惊鸿一瞥落幕,泪目了! “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骁勇善战,半生戎马,最后带着尊严,乌江自刎,完成人生绝唱。哎,项羽这该死的人格魅力。 如果说项羽最后能胜利,那绝对是项羽的胜利,而刘邦的胜利,是文之萧何、良、陈平……武之韩信、彭越、英布等众多人的胜利。 总的来说,项羽是英雄,但绝非帝王之才。刘邦是小人,却有帝王之雄心。说刘邦知人善用,我倒觉得是刘邦自己无才,只能依靠身边的人给他出谋划策,习惯性得顺听罢了,相反项羽刚愎自用,过于自信,不听劝诫,“双拳难敌四手”的道理终究不懂,落此结局也是理所应当。

  《楚汉》观后感(三):楚汉英雄今安在?成王败寇后人哀!

  《楚汉》以《史记》为依据,通过真人演绎+场景模拟+专解读的方式,展现了秦末以刘邦和项羽为主要势力的楚汉两方政治军事角逐。主要角色刘邦、项羽、韩信、彭越等人均真人演员演绎,然而如哑剧一般,台词并不多,寥寥数语也都是《史记》原文。

  戏剧化的布景,阴冷的色调,冷兵器时代独有的青铜质感,形成了本剧冷峻的整体风格,特别是多次出现的舞剑和对视,充满着楚汉相争时,对阵双方的政治角逐和军事对峙。

  若以成王败寇之逻辑,项羽实在算不得成功者,然而古往今来,他却一直以悲情英雄的形象出现在人们代代相传的故事和各类文学作品中。再悲情的英雄也是英雄,是人们推崇的英雄逻辑,然而,项羽垓下自刎,刘邦成就帝业,自然有英雄逻辑之外的道理。我们知道古往今来,多少人戎马倥偬干戈一生,却不一定就是登基称帝的料,这个世界上会打仗的人太多了,但到如今,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真正成功的帝王又有几人?正如毛泽东所言,“五帝三皇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有多少风流人物?”更何况在克劳塞维茨的眼中,“政治是头脑,战争只是工具,二者不可能反过来”,而政治是需要一定手段的。51岁老谋深算能屈能伸善于用人的刘邦和27岁年轻有为一夫当关万夫莫敌的项羽,谁是真正的政治家?乌江边,身处绝境的项羽,以“天生的战争机器”总结了他辉煌而有短暂的一生,然后至死他就只道是“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都无法从政治观点去回顾他失败之因。不论从经营能力、心态、策略,其实贵族之后项羽都不及平民出身的刘邦。真要顺着他所谓“非用兵之罪”说的话,也是格局之败,战略之败。于是,军事上一直胜利一直胜利的项羽,最后一次失败,全盘皆输;战场上一直失利一直失利的刘邦,文有张良、陈平,武有韩信、彭越,最后一次决胜,满盘皆活。笑到最后的是刘邦,长袖善舞游刃有余,却未必有后人传颂,悲情落幕的是项羽,宁死不降光明磊落,这种贵族范却由后人赞为虽败犹荣。其实成王败寇的逻辑下,哪有什么真正的虽败犹荣,只是百姓的英雄情结罢了,如果这个故事里还有一些“霸王别姬”的英雄美人故事,那就更完美了。《乌合之众》有一句话,“人类只有怀抱着那些希望和幻想,否则就无法活下去。而这就是诸神、英雄和诗人得以存在的原因。”

  可惜,历史是那样写的,故事却是这样讲的。

  《楚汉》观后感(四):性格决定命运的失败英雄

  英雄气短,儿女情长。 对于西楚霸王项羽和汉高祖刘邦,后世的人们似乎总是更偏爱前者,虽说历史只论成王败寇,但在文学和戏曲中,霸王这个充满人情味的末路英雄却被反复咏叹,人们怀念他的勇猛刚毅,更叹息他的悲凉结局。 两相对照,汉王刘邦则总是被说成是市井无赖,阴狠狡诈,形象十分不堪。比起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小混混,一个有血性顶天立地的大英雄,天然是更让人仰视的。这样的非凡人物,他的传奇与落幕,还有他家喻户晓的爱情故事,都完美地符合了“把美好的事物毁给你看”的悲剧设定。 司马迁著《史记》,对很多历史事件惜墨如金,但是对项羽,太史公却丝毫不掩饰其无上敬仰之情,备述生平之余,还将其列入本纪,笔端尽是怀念和叹息。 然而,项羽是大英雄,却不是大政治家,是将帅之才,而非帝王之才。这一点,韩信看到了,范增看到了,刘邦也看到了。韩信看到了,弃暗投明投奔了刘邦阵营;范增看到了,骂他“竖子不可与谋”;而胸怀大志的刘邦,更是坚定了与其一争天下的决心——虽然在战场上屡战屡败并且三次死里逃生,亦不改其志,正是看透了项羽的弱点。 人们盖棺论定,称项羽是“有勇无谋”。若论及政治韬略,诸如运筹帷幄、用人设计、笼络民心、求贤纳谏,项王的确不及刘邦之万一。 他有平定天下的志向,却一心只有国仇家恨,意欲复仇,杀了子婴和秦朝宗室,火烧阿房宫,大仇得报,却给秦人留下残暴的印象,以至于自此思念约法三章的刘邦; 他有平定天下的武力,却没有治理天下的智慧,分封降将引发义军不满纷纷倒戈,屠杀齐地致使人心尽失;只为光宗耀祖就定都无险可守的彭城,更是极度缺乏政治智慧; 他格局有限,看不到天下一统的大势,看不到自陈胜吴广起义以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世道人心;他意欲恢复王政,却不懂挟天子令诸侯的谋略,暗中诛杀楚怀王,被刘邦占领了道德高地,举起反楚大旗; 他刚愎自用,绝少虚心纳谏,猛将名士纷纷投奔敌营,失去政治同盟的他,从天下共主沦为孤家寡人;战争相持阶段,在楚汉共同争取韩信以扭转战局的时候,韩信也没有选择他;人心不附,又怎能成就大事? 他好大喜功,行事冲动,缺乏战略定力,依靠一支楼烦骑兵在正面战场无往不胜,并经常被胜利冲昏头脑,身后的楚国却捉襟见肘,腹背受敌; 他出身贵族,好以道义自缚,每临大事往往优柔寡断,不够心狠手辣;鸿门宴上不听范增之言放掉刘邦,把这位老亚夫气得够呛;鸿沟对峙时急于决战的他,对刘太公和吕后也没有痛下杀手;同时也以道义度人,被狡诈的刘邦利用,撕毁合约,终致其败; 他从不知人善任,徒逞匹夫之勇,对自己的武力和声望过于自信,缺少容人之量,导致众叛亲离,甚至中了陈平极为低劣的反间计导致范增之死,最终无人问计…… 项羽的悲剧是性格决定命运的典型。过于明显的性格缺陷,导致他一步步走向无可挽回的境地。 贵族出身的项羽,与平民出身的刘邦,形成了极其鲜明的对比:一边是天真幼稚,一边是老谋深算,一边是冲动任性,一边是审时度势,一边是高傲自负,一边是洞察人心,一边刚猛易折,一边能屈能伸……政治水平云泥之别,即便正面战场刘邦从未胜过项羽,但最终的胜负却早已注定。 可怜西楚霸王至死都不明白自己错在哪里,垓下兵败被围,竟留下“天亡我,非用兵之罪”的遗言。谁知大势已去,即便有万人敌之勇也于事无补,空余四面楚歌,为英雄美人的悲壮结局凄然做挽,留下千古遗恨。 作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项羽之死足够体现一个战国贵族的血性,与其喊出“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先祖遥相呼应,慷慨悲壮的画面令人扼腕;他对江东父老的不忍,也让一千多年后的李清照留下了“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名句,使人怀念。

  《楚汉》观后感(五):杜牧笔下的《阿房宫》是虚构的吗,真的阿房宫去哪里了?

  

相信很多人第一次听到“阿房宫”这个词,都是通过杜牧的《阿房宫赋》。“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这是何等宏大,何等壮丽,何等浩瀚?

可是这里有个明显的问题,出生在唐德宗时代的杜牧怎么可能见过1000多年前的古建筑?更何况秦末暴动四起,烽火连天。咸阳所有的官方建筑几乎都没有留下,未央宫是萧何后来督建的;并且,这一宫殿也没有相应的画作流传,杜牧是怎么写出这篇千古散文的?答案只有一个,就是文人特有的想象。

杜牧的目的,只是劝诫唐敬宗不要大兴土木,免得被若干年后也被项羽烧毁,也免得“后人复哀后人也”。但当时的杜牧已经是全国知名的文学家了,这劝诫文章也必须要写的出彩,写的旷世,这,才是杜十三。于是就有了文中描写阿旁宫的字句。这样的阿旁宫,只是浮现在杜先生的头脑中的。

究竟有没有阿房宫呢?

有。不过可能和大家想的不一样。

秦始皇嬴政统一六国后,迫不及待的开始了秦国的“四大工程”:始皇陵、秦直道、秦长城和阿房宫。

但建造阿房宫的想法不是从开始就形成的。

随着统一后咸阳人口的增加,嬴政为了躲避喧闹,在渭水之南的上林苑选中了一方土地,决定建造史上最雄伟的阿房宫。

阿房宫是公元前212年修建的,不到两年后,嬴政就驾崩了。由于当时始皇陵还没有完工,全国所有的精装劳力都被拉去修陵墓了。(据史料记载,约30万人)阿房宫的工程就搁下了。刚修完皇陵后一年,二世又被赵高逼死了,天下大乱,阿房宫就彻底成了“烂尾楼”。

《长安志》记载:“秦阿房一名阿城,在长安县西二十里。西、北、东三面有墙,南面无墙。”为什么南面无墙?因为还没建。

2004年11月开始,国家考古队重点寻找和确定阿房宫遗址的范围。经过3年时间,基本确定了未修建完工的秦阿房宫的范围与现认的阿房宫前殿遗址的范围是一致的。也就是说真正的阿房宫就是一个差一面墙的“前门楼子”。

如果阿房宫根本就没有建完,项羽烧的是哪?

项羽烧毁阿房宫的说法,最初也是起源于《阿房宫赋》: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史记项羽本纪》中写道的是: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可见,这把火项羽确实是放了,但依照项羽的性格,肯定不会大老远的跑到荒无人烟的咸阳郊区去烧一个还没完工的“前门楼子”。他烧的,肯定是秦始皇和秦二世居住的咸阳宫。“秦宫室”,不仅有宫,还要有室,能住人,能生活,方为“室”。当时的阿房宫距离能住人恐怕还差着十万八千里。

另外,考古队在阿房宫遗址的考察中,并没有在表土层和深土层中发现红色焦土和草木灰的痕迹。这就也从考古上证明了这里并没有发生大规模的火灾,这个没有建完的“前门楼子”是由于年代和风化自然倒塌的。

其实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中,也曾提到:“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古人的“文章启”,必定要说明文章的选定出处等,这则启中没有说明文章的史籍依据和典故摘录,可见,阿房宫的规模确实来源于杜牧的想象。

个人微信公众号:秦南姑娘,诚请关注~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