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尔克斯评传》读后感100字
《马尔克斯评传》是一本由(英) 哈特著作,漓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马尔克斯评传》精选点评:
●本书跟马尔克斯其他传记相比,最独特之处在于,把马尔克斯的生平故事跟对其作品的深度介绍和评析结合在一起论述,既具有文学批评的学术深度,又有着优秀传记所应该具备的客观态度和诗意文笔。非常值得一读。
●还行,对于了解马尔克斯够了。
●有些过度解读。
●对马尔克斯生平以及他的创作来源有兴趣的可以看看,可以帮助理解马尔克斯的“真实是文学,而魔幻亦是真实。”的创作理念。
●马尔克斯在生活里就把所有没意思的孤独看透了。原来这有个名字叫“创作性错误记忆”。
●作为传记还是不错的。
●这本书可以看出西方著书者的严谨。对马尔克斯,拉美文学感兴趣的人可以读读。
●结合马尔克斯生平,解析其作品,有利于对作品更深入的了解。分析了马尔克斯作品的主要特色和写作手法,也阐述了不同时期作品风格的变化。总体来说,这本评传还是给人以启发性的,作者在书中关于马尔克斯极其作品的观点未必属实或者正确,譬如反复强调的“身份的双重性”在作品中的体现就过于武断。
●喜欢,笔调和马尔克斯如出一辙,来自英国的作者笔下源源不断流淌的是一条色彩斑斓延绵不绝的加勒比的大河
●看得我百味杂陈,像在吃一块各种马尔克斯小说味道的压缩饼干,由作者捏出形状。
《马尔克斯评传》读后感(一):最狡黠的传记
在对马尔克斯实践多层次解读之时,“双重身份”是史蒂芬反复强调的概念。在他看来,“双重身份”以及围绕它所衍生的“异化”、“幽灵”、“目睹自我的死亡”等意象或情节,构成了马尔克斯魔幻现实主义的重要一环。值得玩味的是,史蒂芬时而犀利、时而黑色幽默、时而钝重的语言,辅以不安分的、跃动式的讲述节奏,从某种程度上与马尔克斯的写作语言渐趋相近,构成了一种暧昧的“双生”。在绝大多数的阅读时间里,我们都能感觉到,作者的讲述、马尔克斯的原文以及四面八方的引述,都被作者以一种从容的语言能力调和得浑然一体,仿若是马尔克斯的又一部巨制,好像他从未离开。这大概无疑是马尔克斯研究史上,至今为止,一次最狡黠,最优雅,却也最悲伤,但又最令人欣慰的致敬罢。
《马尔克斯评传》读后感(二):《马尔克斯评传》
读马尔克斯作品的一种直观感觉是即便头昏脑胀还是欲罢不能,在魔幻与现实之间徜徉,如梦如幻,如痴如醉,在无性之爱与无爱之性中徘徊。
本书分析了马尔克斯写作手法的五个关键因素:魔幻现实主义、时间的压缩与断裂、恰到好处的冷笑话、黑色幽默以及政治讽喻。
开篇提及马尔克斯的童年生活对其今后写作道路的影响、外公的身份双重性为他的作品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也让他认识到了无爱之性的危害之大,使他得以在婚后对妻子忠贞不渝,没有非婚生子。
书中还谈到马尔克斯与卡斯特罗的友谊,是古巴革命事业坚定的支持者,卡斯特罗为他在古巴提供创作环境,而他则帮助古巴声讨美国的强权政治,以他在新闻报道方面极有天赋的才华,在国际新闻界引起轰动。
《百年孤独》之于马尔克斯,好比“一书定终生”。借此,他成为了哥伦比亚的代表,甚至是拉丁美洲的代表。时至今日,《百年孤独》依然排名畅销书榜前列,马尔克斯的影响力也早已超越了文学,成为拉丁美洲的一张名片。
《马尔克斯评传》读后感(三):就像一张罗盘,可以看清马尔克斯的魔幻
1、马尔克斯从小就沉浸于两种故事里:外婆讲述的神奇鬼怪故事,外公和他的朋友们讲述的严肃战争故事,而马尔克斯后来的小说则是这两种故事魔幻的平衡。
2、他的小说之所以如此真实,是因为很多情节本身就来源于现实,外公登梯子抓鹦鹉摔倒,变成《霍乱时期的爱情》医生之死的灵感,由母亲的话“我不愿意看到家族的血脉满世界晃荡”,演变出《百年孤独》最有名的那一幕:布恩迪亚家族的血在马孔多大街上朝着家门蜿蜒流淌,他的初恋是个有夫之妇,她的丈夫是海员,这个故事后来成为阿里萨的猎艳事件之一..... 越了解马尔克斯的生平,就越容易找到故事的原型,他很擅长如何将现实变成艺术。
3、他第一次留意到细节,可能是他九岁时说了一句“他再也不能下棋了”,这句话被家里的女人不断地重复,而且他们在重复同一个故事的时候,总会添加一些新的细节,最后各个版本跟原来的故事都有所不同,各种细节的叠加让故事源于真实,又不同于真实,《枯枝败叶》和《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都用了类似这样多视角的叙事方法。
4、马尔克斯的母亲一直是他小说的敏锐读者,她总是能一眼就看见他塑造人物的核心,分辨出他儿子笔下人物的原型。
5、他的童年结束于12岁,当时父亲让他去妓院带口信,结果他被一个妓女拉了过去,然后他体会到了“那销魂的一刻”,他在自传里描述“只觉得她大腿间像洋葱汤一样黏糊糊”
6、他相信自己跟女人之间有秘密的沟通纽带,并把这个归结于小时候跟家里女佣关系特别好,而《爱情和其他魔鬼》里谢尔娃·玛丽亚也是如此,她一直喜欢生活在女佣中间。
7、马尔克斯回忆波哥大动乱,说凶手是一个穿灰色西装的男人,而这个人在所有报道里都不曾存在,但他的描述非常真实,这种跨时间产生的,十分逼真却没有事实依据的错误性记忆,正是马尔克斯的小说令人着迷的所在。
8、《一个海难幸存者的故事》里,马尔克斯非常平实地描写了路易斯看见已经淹死的朋友海梅坐在筏子上,用写实的手法表现幽灵幻象,这成为他日后独特的艺术风格之一。
马尔克斯的小说之所以非常真实的原因,因为其中有五分之四的真实和五分之一的虚拟。但他的真实从来不是某个单一的事件,而是四个真实情景在美学上通融交汇所产生的一个艺术层面。这既是真实的,也是从来没有发生过的。 所以真实即魔幻,魔幻亦真实。
史蒂芬·哈特《马尔克斯评传》
《马尔克斯评传》读后感(四):书中文艺界和政治界人物列表
《马尔克斯评传》读后感(五):带我去见识冰块的那个人走了(郑亚洪)
“许多年后,面对行刑队,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将会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坦白地说,我的一篇随笔《梦见冰块的那个下午》题目完全来自《百年孤独》小说开头,现在它藏在仅十五万字的《天鹅斯万的午后》里,而写小说的那个人——加西亚•马尔克斯走了,这位小说王国里的王,人情世界的教皇,终于摆脱了人间无穷无尽的阐述。“刀客必死于刀下。”据说马尔克斯最后几年并不记得曾写过《百年孤独》,这完全正确,也是他的荣耀呀!我现在仍然清楚地回忆起马尔克斯去世,2014年4月17日,我正在医院里陪父亲看病的那个上午,我向手机里瞟了一眼“新浪读书”微博发出的消息,随后被无数马粉转载,一整天,微博里全在纪念老马,而我在医院里搀扶着老父亲,看他渐老渐衰的背影:“他父亲带他去……”,此刻是我现实中的父亲。同一个称谓,不同的指向,虚构与现实交替着出现,马尔克斯最拿手的戏。上大学二年级,我在一本英西文版《门与镜子》里读到马尔克斯的一个短篇小说《巴尔扎神奇的午后》,凭着好奇心,我把它翻译成了汉语,后来我从一本英文版《诺贝尔读者,诺贝尔文学奖中的短篇小说、诗歌与散文》书里翻译了《夏娃在猫的身体里》,我完全被马尔克斯的魔幻现实主义所折服,以至于可以忽视国内的所有当代作家,我买到了一本台版《诺贝尔文学奖全集加布里尔•贾西亚•马奎斯》,到2012年出版的《我不是来演讲的》,二十年间我收藏了14本关于马尔克斯的书,有来自南美大陆的《拉丁美洲散文选》(入选了马尔克斯《拉丁美洲的孤独》),这个被称为“最孤独”的大陆曾深深地影响了我的写作——南美大陆是一块发烫的冰块,马尔克斯引我去见识了它,二十多年后,回忆初次读《巴尔扎神奇的午后》那么近,又那么的远。
《马尔克斯评传》共七章,每章配上了新闻性标题“他再也不能下棋”、“一分灵感,九分汗水”、“他领诺贝尔奖为什么要穿得像个厨子?”,噱头十足。传记者斯蒂芬•哈特是伦敦大学电影与文化教授身份,写评传自然从传播学考虑,你可以将它当作一部小说读。第一章揭开了加西亚•马尔克斯的身世、那个有着同样姓氏马尔克斯家族犯下的情事:加西亚小时候跟着外公亲眼所见长辈们之间的偷情、他遇见了妓女,童真丧失,“剩下就全是她一个人的戏了,直到我骑在她身上,独自体验了那销魂一刻,只觉得她那小牝马似的大腿间像洋葱一样粘稠的。” 此刻我信然了,也释然了。为什么会在《百年孤独》里有那么多自然的偷情与乱伦?为什么在《霍乱时期的爱情》里有不可思议的忠诚苦役犯?为什么马尔克斯在他七十七高龄还写《我忧郁的妓女回忆录》?为什么老马会在克林顿莱温斯基绯闻案上为总统挺身一辩:“总统想做的,不过是普通男人背着妻子一直在做的,开天辟地,从来如此。”?一个写作如此强大的作家,他的性欲能力必定是强大的,而且是前所未有的。我迄今记得一个名叫夏娃的女孩突然进入了猫的身体里(《夏娃在猫的身体里》:“她突然之间发现自己的容貌已经踪影全无了。那曾经像肿瘤,像癌症一样折磨过自己的漂亮长相竟然消失殆尽了。”我读到这篇小说的时候,国内文坛写实主义正走俏,先锋作家余华格非苏童们写出了模仿大师的作品,莫言的小说《丰乳肥臀》在三四年后才发表,而马尔克斯早在1947年就很好地处理了小说的真实与生活的真实之间的关系,“潜意识”、“魔幻”、“生死转化”、“怪异”、“荒诞”等等在《夏娃在猫的身体里》普通得如一个形容词。马尔克斯提拎起南美大陆这张“枯枝败叶”:腐败、独裁者、军事叛变、香蕉、热带雨林、南瓜、山药、茄子、天竺葵的絮语、村庄、文明进化器、黑色幽默与政治讽喻等等,统统糅入了写作里,然后创造了一个新词:魔幻现实主义。斯蒂芬•哈特谙熟写作之道,他追溯到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偷自行车的人》对《百年孤独》的影响,美国新新闻学又是怎样影响了马尔克斯的写作(第三章);他从小说技术层面漂亮地分析了著名的中篇小说《没人给他写信的上校》(第三章)、《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第五章)、《霍乱时期的爱情》(第六章)。“他坐在燃烧的泥炉子旁边,等着茶水煮开……这时,上校觉得好像内脏里有毒蘑菇和百合在生长。”这个怪诞不堪的意象组合不是老马独创,诗人T.S.艾略特描写过“四月是最残忍的季节”,有不止一位著名的中国小说家使用着意象。《凶杀案》像棱镜一样折射出事件的不同层面,“各个章节滑动连接,产生新的互文共鸣”;《爱情》的叙述形态像漩涡一样,小说结构像“流浪汉小说”,曲折甚多,漩涡潜流,过去的事件不断重现;《孤独》最本质的层面剖析(第四章),马尔克斯在写作时有意给读者制造阅读障碍,同时给自己留出容纳描写所有事件一个空间。马尔克斯从普鲁斯特福克纳博尔赫斯等人身上学习到了很多,又通过他的小说在中国的传播,教会了中国小说家。
我多么喜欢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用羊皮纸占卜未来,一边跳读着翻页,一边预测读完羊皮纸书后的情景,看见死亡在远处等着。《活着为了讲述》,老马再次玩弄了一回他精湛的小说之道,模糊了历史、未来、现实、虚构,在马孔多的辞典里没有时间线性概念,一切都可逆回,唯独那个带我见识冰块的人,再也走不回了。
2014年6月13日
作者:郑亚洪
发表于 《文汇读书周报》2014年7月9日(发表有删节)http://book.ifeng.com/shuping/detail_2014_07/09/105409_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