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十字:女人们的入伍通知单》经典影评有感
《红十字:女人们的入伍通知单》是一部由福泽克雄执导,松岛菜菜子 / 西岛秀俊 / 高梨临主演的一部剧情 / 历史 / 战争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红十字:女人们的入伍通知单》影评(一):虚伪的红十字
在门户网站看到了某些小编推荐的片子特意找来看,侧重点在于岛国的影片里八路是什么形象,看完之后感觉岛国人其实骨子里对八路还是很反感和厌恶的,跟中国的抗日神剧有所差别的话,抗日神剧是表面上丑化和矮化敌人,而本片则是在骨子里进行丑化,日军军官的残暴,苏联军官的野蛮霸道,都是为了反衬红十字的精神不屈不挠,下篇就是小蝌蚪找妈妈,战争中失散的母子最终相认,过程一定要曲折,二星。
《红十字:女人们的入伍通知单》影评(二):应该怎么拍一部以日本人为视觉的二战片
如果你是导演和编剧,你会怎么拍一部日本的反战片。 很多人说日本人拍得反战片是在洗白,那真的好好奇,如果你是导演你会怎么拍,要怎么拍,才会令你觉得这片不是在洗白。
是像南京南京那样的,还是像鬼子来了那样的?不应该以国内思维来看问题,拍出来如果不能在日本国内放映的话,那就没意义了。
所以在能在日本国内公映的前提下,怎么拍才能令到大多数国人满意?
《红十字:女人们的入伍通知单》影评(三):用日本人的眼光认识我们自己
整部片子很怪异。从头到尾有刻意挑选素材,美化粉饰的路数。但是,最后一个字幕又来一个纯属虚构。不知道这4个字是来自翻译小组,还是电视本身。另外,电视剧本身有很大的史诗野心。从侵华、内战到朝鲜战争,没有一个国内的导演能有机会拍这么大的跨度,这种在国内立项时就会被毙了。
最重要一点,无论是从场景,服饰,台词,意识形态……日本人对中国人的了解是很深入的。而且,我从上下集的集锦来看这不是制作最精良的日剧。所以,作为中国人除了匹夫之勇,口舌之快,我们更应该做的是认真研究日本人。在这方面我们远不及对手。
《红十字:女人们的入伍通知单》影评(四):总比脑残神剧好
反战、宣传中日友好的片子,问题是过于美化伪满洲国的日本人,美化殖民者是真心开创王道乐土(本片里面中国人都是友好的,土匪都是被逼的,人贩子还是日本人,黑窑虐待日本小孩也事出有因),坏人都是关东军和俄国人(苏军都是无差别屠杀平民杀人狂),主角是比白求恩还国际主义的圣女(真正感人的是军医),极度坚强又五毒不侵。当然你也不好骂它三观不正,毕竟是日本人拍的,屁股决定嘴巴,从日本人的角度还算客观。但总比无脑神剧好,起码人家不丑化对手,引发仇恨,起码人家正视关东军的暴虐,认同日本是侵略。片子拍的很唯美,后面洗脑和镇反是亮点。
《红十字:女人们的入伍通知单》影评(五):还是很值得看的一部战争中亲情电影
真不明白那些说因为没有“正视”历史的,而去给低分的人是怎么想的?涉及到日本侵略历史的电影就一定要把某些“暴力”表现得淋漓尽致?就一定要把日本人的残暴不仁全部表现出来?那《金陵十三钗》怎么不敢把日军挑孕妇的剧情拍出来,太难了,拍不出?还是太残忍了不敢拍给观众看?人家不是战争剧,只是以战争为背景的亲情剧,还是很感人的,而且人家也承认了侵略事实,也承认了战败,也承认了关东军的残暴,难道还要把南京大屠杀拍一遍你们才满意?最后美军的仁慈,我想是应该是剧情需要吧,太残酷的所谓的现实,没有一点积极向上的“特例”,你喜欢看这种电影吗?
《红十字:女人们的入伍通知单》影评(六):部分日本人对战争还是反省的
部分日本人对战争还是反省的,就像本片的导演,正视了战争对本国民众的伤害,但他可以回避了日本的战争罪行,只是简单的以关东军在满洲的残暴一语带过。
日本二战死亡人数近300万,其中士兵死亡约190万(日本历史教科书上写185万),其中在中国战场死亡人数约44万(我们现在教科书上写的135万是胡扯);在东南亚被英军、中国入缅远征军(消灭日军1万还多)、游击队杀死约18万;在苏日战场死亡10万余人;在太平洋与美军战斗中死亡约120万;志愿人员、童子军死于战争近40万;平民被美军原子弹、炸弹炸死人数约在55万人以上(日本方面统计)
《红十字:女人们的入伍通知单》影评(七):被卷入战争的无辜人,都是受害者
如果你是带着愤怒的心情来看,我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我觉得这是一部极具感染力的片子,站在人性的角度去思考战争。片子里说,被卷入战争的人,不管是敌是友都是受害者,我很认同这句话。日本人站在了很高的思维角度去看待战争,这点值得我们学习。我们纪念抗日战争,不该记住恨,我们该记住的是和平的宝贵,愤怒带来的也只有愤怒和战争(比如希特勒)。作为真正的爱国者,我们不要为了自己一时的痛快抒发愤怒,而是要思考如何避免战争,记得曾经战争给国人带来的痛苦。这片子也侧面的表达了日本对中国的歉意。我也希望日本政府能够早日正视历史正式的给中国道歉,化解中日矛盾,愿我们永远和平
《红十字:女人们的入伍通知单》影评(八):战争没有赢家
就像大竹医生说的,战争降临后,一切都变得虚妄。
这是今年看的最赞的反战影视作品。
能够感受到反省的深刻,实际上我觉得这样的反省,从小人物的视角去看待战争,其感染力远远胜过说教,口诛笔伐,控诉。
2015年是二战结束70周年。这个片子首播时间是今年的八月一日,
希望能有更多的中国人,日本人都能看到这个片子。
战争没有赢家,苦难总是属于百姓。
最后要称赞松岛菜菜子和饰演大竹医生的演员。
另外一部片子也很想推荐来看:
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4881646/
2010年的<归国>
《红十字:女人们的入伍通知单》影评(九):不要让反战与反日划上等号
中国作为当事国,也许不论日本怎么拍都不会满意,那么评价怎样都不要紧,但如果一部剧在讲述惨绝人寰的战争时只有表现了最血腥的一幕才叫程度合适,那究竟要怎样让一部分人(这样的人现在很多)在看完之后,在脑海里记住是反战而不是复仇,恰恰只有从普通人的身上出发,身临其境的感受战争的残酷是无差别的,才是当下对于此时代的中国观众更需要的反战形式,我们的反日的情绪太高了,高过了反战,那么,和平还好,反日可以大致与反战划等,但是,假设,有那么一天,战争又来了,反日不反战的浪潮终又回把我们变成当年它们的样子,两国最恶心的都是激进的右翼民族分子,一边是把日本往战争拉(但实话,绝大数日本人现在的观念不可能再被鼓吹侵略了,宽松世代平成废柴不是白叫的),一边是中国越来越高涨的民族情绪期待万国来朝复蹈天朝体系(反倒对比显得更危险),记住,爱国,不要被政治机器绑架,你爱的永远仅仅应该是这片土地,纯粹的爱国是理性的,夹杂太多的爱国往往会被利用成为权力的工具。
我喜欢看小人物在战争的故事,都是不容易,高层的阴谋害的小人物无家可归,小人物就是炮灰。女护士的儿子和大地何其无辜,大地死的那幕很凄惨,这中国女人有本事自己找日本军队拼命,欺负孩子有个毛用,这部剧里的中国人好冷漠无情,做坏事的是关东军啊,拿孩子撒气,额,好吧孩子也会长大,只有满洲国的拓荒村的中国人和地主对两个日本小孩非常好,给人真实还原中国人的善良一面,可惜地主人很好但是被枪毙囧,好人不长命。大结局挺感人,母子终于团聚了,挺好的战地母子情。
共产党也有一天流利说日语的日子,抗日剧里日本人也是一口流利的中文。这部剧国民党没什么出场有点可惜,被沦为美国的爪牙,不过算算时间国民党那会也不行了,其实人国民党也干过好事,很多国家不接受犹太人,但是国民党就接受犹太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