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轮碎片读后感100字
《邮轮碎片》是一本由著作,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邮轮碎片》读后感(一):邮轮碎片:记忆中的弄潮儿
邮轮碎片:记忆中的弄潮儿
王淑杰
迟暮之年,刘心武先生推出最新力作《邮轮碎片》。书完稿于庚子年正月初一,首发《当代》第四期。
刘心武,当代著名作家、红学研究家。出生在成都,因很早就在北京居住,他的小说多数以北京背景来创作,凸显北京的地域、人物特色。如获得矛盾文学奖的长篇《钟鼓楼》,讲述的是发生在北京钟鼓楼的故事。《邮轮碎片》也不例外,背景不单是邮轮上,主要还是北京的地域和人物,作家用平视的视角描写他所经历时代的人事物。循序渐进的叙述,通过人物描摹时代、描摹人间百态。
故事讲述的是,在邮轮上一同出游的八个家庭,以碎片形式记录他们各自的故事。看上去彼此没交集,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看似简单清晰的脉络,故事复杂又多变。重点是这群既有一定的社会阅历,又有一定资历的时代人,讲述他们的人生故事,大多数都是由自己延伸出家族事件。我的性子够慢,依次递进式的阅读,还是提高不了阅读的进度,但润物细无声,终究被故事吸引。
小说的布局,看似刻意,也是刻意的人物铺衬,庞大的人物关系、知识体系,巧妙的融合,打开了阅读者的视野。从时间上看,作家是从自己经历中选取比较有代表性时间段,这也是萦绕于心,久久放不下,不吐不快的记忆。主要叙述一群曾在职场上叱咤风云,退休后的生活,回忆他们所经历的时代故事。我们仿佛从万花筒中看世界。
“某贝勒的私人花园”、“斯大林大街”、“陶然亭”……,贯穿的还有北京地理坐标。读到这些的时候,总是觉得这些人事物是真实存在的,作家用写实手法,把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交代的都很清楚。仿佛这些人事物就是作家生活中某一个又一个典型,读的不像是小说,反倒像是讲述身边人的故事。
在整个故事中,令我们耳目一新的,一是每位人物故事的曲折,次第就是作家的文学素养。作家用自己深厚的文学素养把这群时代的中流砥柱描写得恰到好处。文学素养拓宽了小说的宽度,使人回味无穷。
首发头条和豆瓣,用稿私信。
《邮轮碎片》读后感(二):捡起时间和空间的碎片回溯或抵达理想国
《邮轮碎片》是作家刘心武的最新力作。题目就颇有点刘心武当年在百家讲坛解读《红楼梦》的那种索隐气派。
邮轮是船,船可寓指国家,也可寓指人。所不同的是,邮轮不再像古代哲学中 “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船一样,具有明显的政治属性,在凶险的社会生活中乘风破浪;邮轮具有的是一种消费属性,它是现代社会的产物,重要的不是海上的乘风破浪,而是邮轮上的惬意消费。同样作为现代社会产物的,是智能手机带来的碎片化的生活。
小说一开篇,就点出了手机和今日头条这两个如今占据人们生活核心的事物。除此之外,小说中出现了第一个人物“她”,这个“她”至始至终都没有名字,都是“她”。从刘心武对《红楼梦》中众女子的美学欣赏和人文关怀,可以知道,这个命名的缺失是有意为之的,这不是一种歧视,毋宁说是一种视角,一种“女性主义”的视角。小说结尾处,一名男子决定写情诗给一名女子,以此满足多年的夙愿,此处决定权依然在女子:女性是消费时代的主力。当然,这不是一本女性主义的小说。女性主义是现代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维度,而刘心武小说的目的,在于从现代社会的碎片化生活中,呈现出现代社会的多元化的价值观,勾勒出现代社会的总体面貌。
小说的主线部分发生在邮轮及其一路的行程上。在一个有限的、狭隘的空间中,总是容易发生一些冲突、碰撞。小说一开始,就从一个对话中隐隐透露出某种悬疑色彩:“别又《尼罗河上的惨案》吧。”“还《东方快车谋杀案哩》!”刘心武当然不是阿加莎·克里斯蒂,《邮轮碎片》也不可能是侦探悬疑小说。但刘心武借鉴了悬疑小说的笔法,使小说充满了可读性。登上邮轮的8组家庭,粗看起来毫无关联,随着小说的推进和故事的展开,他们之间的牵连渐次展开。之后,邮轮上发生了一起离奇的暴力袭击案。而这个案件,当事人关心的不是侦破,而是它的新闻效应。传统的悬疑侦探小说,被现代社会的舆论至上和眼球经济消解。
《邮轮碎片》读后感(三):为时代画像 ——读刘心武《邮轮碎片》
时代飞速发展,推动着人物命运、历史向前发展。反过来,人物命运的不断前行,也推动着历史和时代的不断前行。
时隔五年,再次阅读《当代》杂志,是一种久别后的重逢。放在我手上的这本今年第4期《当代》,重点推出的是刘心武老师的《邮轮碎片》和邵丽老师的《风中的母亲》这两篇小说。刘心武老师的《邮轮碎片》是一部现实与历史交织的长篇题材小说,通过一个邮轮和它上面的国内出境旅行团团员的人生故事,讲述个人、家庭命运变化,并通过他们的故事拼凑出一个完整的时代记忆。看似每个个体的人生故事,好似时代的碎片,却将整个时代的画像拼凑完整,形成了一个立体的时代画卷。
《邮轮碎片》是著名作家刘心武老师的最新小说,从这部小说里,我们看到了由作家、官员、医生、大学老师、摄影师、导游等不同职业群体构成的故事主角,共同讲述了一个完整的时代故事。这个时代刚好是父辈们经历过的时代,也是我们80、90后所正在经历的时代。通过对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不同经历、不同命运的讲述,重点展示了改革开放以后的社会众生相。
旅行团共有19个人组成,其中一名领队兼导游,其余18人分布在8个家庭(组合)。他们是这个时代的见证者、亲历者和讲述者。他们的故事便是整个时代的故事。
故事开头出场的便是6号家庭(实际上他们是一对闺蜜组合),这对闺蜜是中学同窗,先后在不同的大学完成学士说是到博士的雪域,然后在大学任教。难得的是她们几十年一直保持着联系,不过她们一直没有过真正的恋爱经历,这劲也没有结婚。她们在一起的时候会以谈论男人为了,有时也会刻意接近某些激发起自己兴趣的男人,获得片时的隐形快感。这部,这对好闺蜜上传之后,最为关注的还是同船的男性乘客,聊的最多的是哪一位最有男性魅力。通过“她”与闺蜜“若瑟”的个人故事,刻画了在高校乃至当今社会上一个未婚高知的群体的生存面貌。他们拥有知识、稳定体面的工作,但是在感情上或许经历着空白,是当下的社会是一个常见的群体。
1号家庭是书中的“大孝子家庭”,“大孝子”、妻子罗玉兰以及父亲和岳母四人组成,通过讲述了父辈经历的苦难及对子女的影响,探讨了特殊经历成长起来的人生故事。2号家庭是来自贵州的异性兄弟陆向东和郝向阳,他们共同的经历是知青,然后分别考上大学,之后在传媒行业工作。他们的经历,是伴随知识青年下乡、十年内乱等特殊环境成长起来的,尤其是郝向阳经历了家庭变故的时代记忆。3号家庭龙秉谦夫妇,牢牢借助和把握龙秉谦母亲和一位一贯表现正面的“大人物”的合影所蕴藏的无形资源,获得了人生的发展资本和事业资本,这是特殊时代背景下造就的特殊人生故事。4号家庭,在书中没有直接指出来,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小说的叙述推断是作家马自先和妻子那二朵,他们是二婚并且刚刚组合成一个新的家庭。马自先最先喜欢的那二多的姐姐那一朵,并且可以说是在那一朵作为文学编辑的直接关注和帮助下,他才能够一步步从一个文学爱好者而成长为一位在文坛有影响力的作家。他是那个时代作家成长经历的一个缩影,不过是与8号家庭作家宙玉鹏的成长经历是不同的,后者是引发2号家庭(组合)的郝向阳的父亲被无情批判的直接参与者并最终导致了陆父的死亡。通过马自先和郝向阳的回忆,我们还可以看到宙玉鹏在文学上的成就并非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而是“没有自己的观念,也没有自己的观点,他总是察言观色,左顾右盼”以及他的文学观点特别是关于京剧的观点,前后来了一个360度的大转弯,最终导致了邮轮上的一场殴打。5号家庭是秦淑慧夫妇,她和丈夫是同一个医院的医生和护士,其中秦淑慧总是喜欢提前为明天的事情煮好准备,她的丈夫由于结实的身材则是6号家庭(组合)讨论的目标。7号家庭是林珊珊和陈佳佳母女,书中着墨不多,主要是通过马自先的回忆展开。8号家庭则是上文提到的“教授夫妇”,他们的身上具有浓厚的时代印记,丈夫宙玉鹏和妻子“巧克力女士”都有独特的标志和性格,关于他们的人生故事及其引发的思考,在书中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除了描写团里的19人的故事外,故事着墨最多的还是来自同一艘邮轮的石可尔。他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听到了有关儿时的初恋林珊珊将要跟团出游的消息,而报名参加了同一艘邮轮的自由行,目的很明确,就是想通过这次旅行,与船上的、曾经的初恋林珊珊来一次“亲密的接触”,最好是能够从林珊珊那里找到他想要的爱情,以消解心中几十年来挥之不去的执念。他小心翼翼的找机会靠近林珊珊母女俩,不过,最终他们的结局怎么样,书中没有交代,留给读者很多想象的空间。
此外,关于90后的查查、努努他们的生活方式以及努努老家丧礼的习俗、活动策展人滕亦萝、石可尔的兄弟庄有德、温豪、莫大能及庄有德曾经的司机兼保镖雷富定、领队兼导游小张及其妻子、岳父岳母及其雇佣的小时工樊阿姨、马自先的表妹雪梅及其儿子、儿媳等人物之间的故事,则全景式的展示了当下社会的真实生活场景,仿佛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具有极强的显示表现力和感染力。
可以说,读者们通过《邮轮碎片》这部小说,以及通过小说里的邮轮这一个独特的载体和窗口,可以窥视整个中国社会的历史和现状。
《邮轮碎片》读后感(四):《邮轮碎片》|邮轮上的人生百态就是生活的横断面
前段时间看完了《当代》上的刘心武的长篇小说新作《邮轮碎片》,沉默了很多天,不知道如何去说出自己看了这篇小说的阅读感受。
索性静了几天,很多时候,表达没有找到合适的角度和出口,可能会词不达意。
刘心武今年算下来已经是78岁高龄了,依然笔耕不辍,坚持写的还是信息量颇大的长篇小说,不是水文,这样的创作态度以他的名气和资历来说,绝对是作者的福音。
他始终在给大家提供一种思考的样式,小说的创作一直以来因人而异,没有什么所谓的固定写法。
即便这样,读完《邮轮碎片》,我还是很震惊,对于这样的一种表达方式和如此大的信息体量,这都是需要作家踏踏实实地做上一段苦行僧的码字工的。
邮轮,是一个非常好的用小说来展现情节的场所。
就好像民国时期,我们会说茶馆适合用来写小说或者剧本,因为那个是很多人聚集的地方,三教九流,都可以粉墨登场。
01 邮轮上的人生百态是展示人性的最佳载体
比较巧合的是这几天看电视剧《三十而已》,里面在奢侈品店当销售主管的王漫妮因为签署了400万的销售大单拿到了升职和邮轮游的双重奖励。
对于没有见过什么世面的普通女子王漫妮来说,邮轮游是她想要钓到金龟婿梦想的一个机遇,所以哪怕是借了好友顾佳的裙子来的,她依然花了18000元升舱,并如愿在行政舱餐厅里偶遇了她以为的白马王子。
你看,邮轮旅游对于绝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并没有那么友好,在这样的一个大轮船上,环境也是按照你的费用人为划出了三六九等的一个地方。
《邮轮碎片》里主要写了8个绝不相同的家庭(暂且定为家庭),邮轮像联合国。各种肤色,各种语言。这些家庭依次在作者笔下登场并通过手里的书籍、相伴的同行者,慢慢展露出自己独特的风格来。
这里就是鲁迅说的典型化写法的绝佳场所了,可以“杂取种种特点”,集中在邮轮上出现的某个人物身上,再把他所在家庭的关系和整体面貌呈现出来,作家的如花妙笔下,普通人在一生中为数不多的邮轮游中或约束或释放着自己的天性,不是很巧妙的设定吗?合理而自然。
02 人生过半,回望的激情和尴尬也就一瞬间
台湾作家曾经写过一篇小短篇小说《姗姗,你在哪里?》就是写一个中年人,忽然得知自己的初恋的小姑娘姗姗住在哪里,激动得立刻坐了公交车找了去,也只是想看看姗姗生活得好不好。
一路上他陷入了温情的回忆中几乎不能自拔,想起姗姗的小时候有多么乖巧可爱,想起自己没能和姗姗走在一起的人生遗憾。想得一路恨不得重写历史,车上唯一的不愉快则是总被一个大声说话的胖得体态臃肿的妇人打断他的回忆。
可是到了下车的姗姗的地址,他大惊失色听到下车的胖女人被同行的另一女子叫着姗姗的名字,于是落荒而逃……
刘心武《邮轮碎片》里也写了一个类似的林姗姗。对于少年石可尔来说,林姗姗是初恋的小学同年级同学,是石可尔惦记了一生的一个人。
妻子死后的石可尔唯一心愿就是找到林姗姗,机缘巧合在旅行社门店里听到了年轻女士来办理邮轮游的时候,业务员的问话:“林姗姗是你母亲?”石可尔鬼使神差地也买了这一趟旅程的地中海邮轮六国游。
石可尔也找到了单独和林姗姗说话的机会,并拉着她一起回忆,然而对于石可尔刻骨铭心的东西,于林姗姗却是毫无记忆的!
石可尔悟出了:“人生的悲苦之一,是你觉得能伴随自己一生的甜美的瞬间记忆,那涉事的人,却是并无恶意地早就从记忆藤筐的缝隙,将其筛掉了。”
相比较石可尔的失意,其他家庭中不乏夫妻同行者、闺蜜相伴而行者,孝子陪伴老父老母一同出游者,有作家、教授、舞者、老板……
邮轮旅游中的各种小插曲和人生回忆,在作家有条不紊地语言组织下,编织出了一张密不透风的生活的网。
噩梦醒来是清晨。
东方水平线逐渐明亮。
邮轮两侧的排浪声渐渐舒缓。
人生的这些记忆和回望或是激情,或是尴尬,或是温暖,交织在一起的时间线,就这样在邮轮上把这些人的人生做了一个小结,也许在他们心里,这就是出门这一趟的意义吧。
03 结构上的橘瓣式写作手法极大地考验了作者的语言组织功力
这篇小说的结构上来说是直接列了447个小结,没有其他章节和小标题,就是每个小结前有个序号,从1一直排到了447。
这种写法不仅考验阅读者的耐心和分辨力,也极大程度考验着作者语言组织的功力。稍有不慎,表达上就会陷入陈述不清楚的困境,对于作者而言,一旦如此便是写作上的“滑铁卢”。
然而,我们通读下来,跟着作者也做了个邮轮游的梦一样,跟着开篇最初的若瑟和闺蜜、马自先和新婚妻子那二朵、1号家庭两代四口人、3号家庭龙秉谦夫妇二人、5号家庭秦淑蕙夫妇、2号家庭陆向东和郝向阳“兄弟”、7号家庭林姗姗陈佳佳母女、独行侠石可尔、8号家庭“巧克力女士”副教授和宙玉鹏教授夫妇、客房部的罗菱娜、保安部的华瑞生……
每一个人身后都有着一张深深的网格化的生活网络。这些网络的交织,在邮轮这个旅游的时空中,凭借着不疾不徐的娓娓道来,读者跟着这些家庭的故事在字里行间体会着生活的本质。
每一个家庭都像是橘子里的一瓣橘瓣,围在一起,作者的语言组织功力面对着非常大的考验,如果没有张力和似有似无的悬念,那这种描述可能就会陷于一盘散沙,那对于长篇小说来说将是一场灾难。
然而刘心武毕竟是功力深厚的作家,语言的组织功力不可小觑,他将如此多的家庭通过一艘豪华邮轮组合在一起,并用自己独到的叙述方式将这些人的人生故事陈述出来,冷静的字里行间也有温情和悲悯,这真是作家一次成功的尝试。
邮轮上的人生,是这些人的人生驿站中的一次小憩。整理好了再出发,或再回归。生活本来就是如此。
(全文完)
《邮轮碎片》读后感(五):一个时代的人物群像
最早听说刘心武的名字,因为初中文学常识中背过“《钟鼓楼》作者刘心武,获得第二届茅盾文学奖”这样的知识点,最早阅读刘心武是高中以后的事情了,且不是最早知道又获得大奖的《钟鼓楼》,而是他的成名短篇《班主任》。这是我第一批真正自发性阅读的文学作品,印象极其深刻,这一批作家也就成了我此后多年阅读过程中一直关注的作家,包括莫言、余华、苏童、残雪、刘心武、贾平凹等。
2020年第四期《当代》杂志发表了刘心武的最新长篇《邮轮碎片》,感谢人文社书评圈能让我在第一时间拿到杂志以飨大餐。
整部小说构思十分精巧,以一艘去往欧洲的邮轮上参加旅游团的八个家庭(准确来说是九个,八号家庭途中更换)和一个散客、一个领队兼导游、一个活动策划人为标本,写出了这个时代各个不同职业不同阶层人的生活,极为巧妙地勾勒出这个时代的精神本质,绘制了一幅这个时代的人物群像。
八个家庭构成的社会群像
一号家庭,外人看来和谐幸福的家庭,两个晚辈领着两位老人旅游,但实际并不和谐。两位老人并非夫妻,而是年轻男子(大孝子)的父亲和媳妇的母亲,因为媳妇母亲年轻时有过不太幸福的遭遇,所以心理并不健康,看不得女儿幸福,是社会和命运给一个人带来的人性扭曲。男子在努力做一个好儿子好女婿,这次旅行就是在完成一桩“再耽搁就无法完成的事”。
二号家庭是一对摄影发烧友、传媒人、同性恋者,一路上各种拍照,曾经一起插队,一起这么多年看似也生活也很随心,但郝向阳内心深处一直独自背负着时代给予的巨大仇恨,直到在这艘邮轮上两人联手报了仇,吐露了埋藏多年的秘密。
三号家庭是退休官员龙秉谦和他的妻子。龙秉谦的发迹史就很魔幻,属于这时代的魔幻。他爸爸早说逝,妈妈在改革开放后也去世了,子女分遗产时,他表现的极为大度,将稍微大一点的房子让给了妹妹,其他的遗物也一样不要,只要妈妈的几张老照片作为留念,并很快挑出一张夹在书中。原来那是妈妈与一位在政治极为动荡的年代始终处于正面的大人物的合影,他利用这张照片从工厂到机关,从工人到官员,官位从低到高,以副局级干部身份退休。而他的太太,是一个典型的只有金钱而没有思想,极为肤浅的官太太形象。从听到别人谈米勒她却想“西洋油画怎么会有弥勒佛的味道”,到山顶参观雅典娜神庙抱怨“花大笔钱,出大力气,爬老高,累断腿,就会看这些个破石头柱子呀”,可见其愚昧与无知。她的眼里只有钱,只在乎钱,就连丈夫的哥哥去世后留下了一些母亲的遗物她也只关心算不算古董值不值钱。
四号家庭是作家马自先和妻子那二朵。这个家庭牵扯出的人物很多,包括马自先的父母、姨父姨母(他的姨父曾给他母亲写过一封情书,一直在他姨妈那里藏着)以及表妹雪梅、他妻子的姐姐那一朵和姐夫、他和前妻的儿子马驰以及马驰的女朋友唐笠、他的堂侄孙渣渣、因他没有留宿半夜坐出租惨死的女作家。单就这一个家庭的人物关系网就足以撑起一部长篇小说,但刘心武只是把它作为九个家庭中的一个,足可见这部小说的结构之复杂。马自先是整部小说中我认为最复杂最丰满的一个角色,他有才,通过对一号家庭关系的分析也可见他对社会敏锐的观察力,他写出过一些在文坛比较有影响力的作品,从他能够在这个圈子里混这么多年依然有头有脸,也可以看出他是懂经营的,从那一朵、那二朵的感情婚姻问题上可以看出他并不是一个专一的人,但作为普通人,并没有做什么大恶,就算是在他心中一直耿耿于怀的女作家的死,其实也和他并没有直接的关系,不留宿是一个正常人道德和家庭的考虑。从马自先身上我看到许多中国当代作家的影子,作者写他的写作风格从写实到浪漫到全凭想象又极端到只以形式唬人玩魔幻意识流最终又回到讲故事,写到一号家庭老太太的扭曲人性时写“人性是怎样的复杂深幽啊?那马自先自称要探究人性,他探究得到这样的层面么”,不乏讽刺之意,这是作者对中国当代文坛的讽刺,其实也何尝不是作者的自嘲。
五号家庭是河南一对老夫妻,丈夫是退休返聘又退休的专家医生,妻子是退休护士。这是典型的中产阶级家庭,并不大富大贵,一生辛苦工作,生活不奢侈也不窘迫,所以对这次旅行很知足,他们的工作、经济条件都决定了一辈子肯定也没几次这样的旅行。他们也是被这个时代物物欲冲击最小的,从丈夫对当年同插队推荐上“工农兵改造大学”而被他顶替之人的跨越四十余年的愧疚可以看出他们人性中温软的底色尚未丢失。
六号家庭是一对闺蜜,两个老处女,被调侃为这个时代独有的除了男人女人之外的第三类人——女博士。她们的人生没有什么远大目标,但是学历高工作肯定也不错,无聊的时候聊聊男人尤其男体,在这次旅行中各自猎取心仪的男人。是这个时代有高学历而没有高质量精神追求的一类人的写照,她们空虚、寂寞、无聊。
七号家庭是一对母女,还牵扯到另一个因为她们而上船的散客石可尔,石可尔又牵扯出他的姐姐,那一朵的闺蜜石可菀,他的曾经是高级记者又成为部长并在石可菀死后以植物人的状态在高干病房为儿孙挣了上百万离休金和级别津贴的姐夫,他的三个兄弟庄有德温豪莫大能,以及庄有德曾经的司机兼保镖雷富定。通过这些人一生的命运和遭遇从侧面展现了这个时代的特质,展现了人生的千种百态。
八号家庭,真的是两个奇葩,这个时代造就的奇葩。妻子“巧克力女士”就是一个典型的投机分子,曾经看到某出版社主编有较大前途就通过各种无理手段破坏人家的家庭而追求这位主编,不成功,又以同样的手段拿下了笔名“宙斯”的作家,用作者的话说“她要嫁的是名气地位头衔待遇”,与爱情无关。在她的世界里只有利益,就连丈夫被打送医,在她眼里也是需要谋取最大利益的突发事件,“认认真真地把这件事当成一笔资本,畅畅快快地做笔生意”。宙斯就是一个哗众取宠的小丑,却在这个时代如鱼得水名利双收,他没有自己的价值观,只是察言观色左右逢源,所以才会讲出的话前后矛盾。他在四人帮时期因相应对《海瑞罢官》的批判而出名,口口声声说着“江青同志”并以“反江青”的罪名将郝向阳父亲揭发批斗,可后来以“革命志士”的身份演讲中不仅痛批江青还直接拿来郝向阳父亲曾经的观点标榜自己。
活动策划人滕亦萝,他是“骗子吗?算不上,就是一个成功的活动策划人”。这个时代这样的人随处可见,靠一张嘴招摇撞骗,对社会不创造任何价值,但深谙人心。他的策划生涯里最精彩的一笔就是为一个青年作家的成名而做的策划,初看荒诞至极,细思又随处可见真实至极。
艺术虚构背后细思极恐的社会真实
《邮轮碎片》是一部小说,情节虚构,人物虚构,但是每一件事情我们似乎都隐约见过或有所耳闻,每一个人我们都似曾相识,这便是作者的伟大之处。作家有一个很重要的责任就是记录时代,不必刻意,但在虚构的作品中渗透出的是一个真实的时代,一个时代真实的精神特质。
第一:这部作品中充斥着这个时代特有的标志,比如爆款媒体软件《今日头条》、相亲节目《非诚勿扰》、所谓艺术家的聚集地宋庄、以及诸多网络流行词汇。
第二:作者通过马自先的忏悔文章在媒体引起的波澜以及各媒体断章取义删减重点也就是作者的精神忏悔而大篇幅记录作者与女作家的八卦,反应当今信息泛滥时代媒体信息的不可信及其对舆论的错误导向,是对那些以别人的忏悔与痛苦为兴奋剂的标题党、网络喷子、无知吃瓜群众、键盘侠的无知亢奋的深刻批判。
第三:在美丽的旅游景点,中国少年的极度快乐的表达方式,竟然是在恬静的环境中毫不顾及他人的感受而疯狂尖叫、砸陶罐、污染泳池。巴士第二排本应是一号家庭两位老人的座位却被两个打耳钉纹纹身的青年占着,坐在座位上如龙虾似海蟹一般。想起前些年不断报道的中国游客在国外的不文明行为,真是叫人脸红。这是作者对改革开放后只以经济为主而忘记国民素质提升导致一代接着一代道德沦丧问题的思考。
第四:这部作品中提及了很多中国当代作家,连近几年才在网上红起来的“脑瘫女诗人”余秀华的《穿越大半个中国来睡你》也顺带调侃了一下,而滕亦萝策划的马耳他诗歌颁奖活动正是当代中国文坛乱象的写照,很多的颁奖只是商人、投机分子沽名钓誉的把戏,甚至于一些人投资一个***国际大奖,又颁给自己,看起来挺唬人,其实跟艺术半毛钱关系也没有。
第五:作者用很长的篇幅写了一场葬礼,一场农村葬礼,这是对即将消失的农村葬礼仪式的一次记录,也是对物欲与艳俗冲击下传统表达哀思的葬礼已经不伦不类的一份哀叹,是对后代晚辈对于这个民族传统文化完全丢失的一种担忧。
……
这部《邮轮碎片》字数并不多,但人物繁多,从1994年出生的渣渣,到80后老处女闺蜜,再到经历过上山下乡一代的退休人员以及他们的父母辈,时间跨度极大。结构又以许多家庭各不相同的众多故事穿插连铎而成,极为复杂。
刘心武用极小的篇幅勾勒了一个空前的大时代的精神本质,用八个家庭衍射的几十个人物为典型,绘制了这个时代人们的精神面貌,成就了一幅独属于这个时代的人物群像,值得一读,值得深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