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没有办法的办法也是办法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没有办法的办法也是办法

2020-08-22 08:19:42 作者:晓叶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没有办法的办法也是办法

  抱着琪琪回班,是件及其困难事情

  她挣扎着哀吼着,将身体扭曲成一个躁动的大“C”,试图从我的怀里挣脱下来,嘴里还不停喊着:“我要找妈妈,我要找妈妈……”

  有些心疼,但还是倔强地把她放在教室凳子上,而她在坐下的一瞬,顺势一滑,就地就是几个滚儿,泪人一样匍匐着爬上讲台,然后又从讲台爬出教室……,无比“悲壮”。

  但似乎过于俗套孩子们兀自读书,或摇头晃脑,或引颈高歌,只有几个“不务正业”的孩子嗤嗤笑着,“幸灾乐祸”地。

  “这孩子难缠。”几个老师办公室探出身子无奈摇摇头——这套路,他们似乎早已熟悉

  班主任从教室追出来,一手拉着孩子胳膊,一边尴尬苦涩地说:“两个月了还没有入学状态根本不进教室,无论怎么哄都不起作用工作十年了,头一次遇到这样的孩子。”

  我蹲下身子,一边拍打着她背上的尘土,一边绞尽脑汁地找一个安慰孩子的话题,但无论你说什么,都无法打断她连绵不绝的哭诉:“肚子疼,妈妈说给我拿药,她跑了,不要我了,她骗我……”

  第一次见到琪琪,还要开学第一次升旗仪式庄重肃穆,而一阵撕心裂肺声音操场北角传来,一个娇小身影胶带一样缠在妈妈的腿上,任凭她如何腾跳闪挪也无法逃脱孩子带了勾的双手,无奈,妈妈将她一顿痛打,最后还是抱着走了。

  班主任说,报到的第一天就闹腾着回糖果小红花、小伙伴安慰、老师的夸奖,什么“诱惑”的方法都用上了,但都被她一一“识破”并用“哭闹”轻易化解,孩子的“成熟老道”与“果决执拗”,让全校老师都为之惊叹。而她妈妈在几次“遣送”无果后也辩称“孩子中邪了,回家烧吧烧吧就好……”孩子顺理成章地在家休起假来。但问题并未解决,随后的几次入学,都因女儿的不懈“坚持”而妥协,两个月了,每每把孩子送来,琪琪都会泪如奔,“涛声依旧”。

  一般来说,孩子刚上学哭闹,是由于和亲人时分开,出现恐慌焦虑情绪引起的。毕竟,孩子从小如果离开亲人单独与外界相处较少,一旦进入一个陌生环境,走进一个陌生的集体,面对一群陌生的面孔,势必会恐慌和担忧

  除此之外,是否还有第三个、第四个原因

  走访并与孩子同村居住的老师座谈得知,孩子的父亲做铝合金门窗生意人母亲在外打工是个“不好缠的角儿”、“干事大气”、“好耍心眼儿”、“谁着她孩子一指头,就像着了马蜂窝”“不缺吃不缺喝”……

  短时间内,我无法也不能仅凭一面或两面之词去评判这个家庭对孩子影响善恶好坏,但可以揣测的是,父母平时的举止言谈家风对孩子影响很大,加之因生活迫于压力忙于生意,所以极易忽视对孩子的关注、陪伴和引领,早期教育缺失,不能有效形成入学和向学意识和兴趣。同时,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过度溺爱和过分保护造成孩子懦弱、自私、任性甚至叛逆的性格和行为,以至对外界不适应而心生恐惧,产生逃避或者排斥心理。

  今天,家长又一次把孩子“塞”进学校,说:“孩子最听老师的话,孩子交给您了,多操心。”然后趁老师安稳孩子之际,溜之大吉。

  她在期待,学校一天的教育就会让她的孩子“懂事”起来。

  记得,教育家裴斯泰洛奇说:“为克服家庭局限性的消极后果,人们建立学校。但是,人们决不能因此而期望,学校包括了对人教育的全部内容,也绝不能因此而期望,学校能替代父母和家庭生活的地位,能为心灵、精神和职业教育做必须做的一切。”在极短的时间内,在现行教育制度、半封闭状态的学校教育和班级授课制之下,让一个孩子一下突然放下糖果,放下游戏,放下放任自流去爱上学习,爱上老师,爱上课堂,坚持是异想天开——这应该是家庭教育和学前教育的责任,家长难逃此咎。

  这种局面确实让班主任老师手足无措,我也有点无计可施。

  “给我站起来,要不我把你扔出去,再也不让你上学了。”董校长不知何时站在孩子面前,脸色冰冷,话音铮铮如铁,他的骤然举动让我有些惊恐——吓着孩子怎么办?

  但他并没有停留在“恐吓”的层面,走过去一把把琪琪提起来,琪琪竟楞个楞地站起来了。她似乎感觉得势头不妙,或者套路不再有效,哭声慢慢停了下来。

  董校长招呼众人说:“都走吧!越管她就越精神,让她自己呆一会就好。”果不然,半个小时后,在班主任和小伙伴的劝慰下,琪琪竟回到教室,竟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一样,很快融入了孩子们欢乐的课堂。

  当下大兴尊重、赏识教育学生至上的教育形式下,这种“违犯”常理立竿见影的解决问题方式我并不推崇,但确实非常奏效。这让我想起一个故事:一群五六岁的孩子在玩具店一个电动木马前排队等候,前面的一个孩子已经晚了许久,但一直没有停下来让其他人玩的意思。父母、玩具商和等候的家长,无论怎么劝说都没有任何效果。这时,一个儿童心理专家正好经过,孩子的父母请求专家出面,想一个好的办法让孩子让出木马。于是专家走到孩子面前,苦口婆心里讲了半天,但他无动于衷。正当人们觉得专家也没有办法的时候,他却凑到孩子的耳朵面前小声说了一句。孩子就立即跳下木马,拉着爸妈的手迅速地离开商场。其他家长都觉得很纳闷,专家到底说了什么?那个刚刚跑到门口的孩子喊道:“妈妈,他说,‘再不下来,我就拧断你的脖子’。”故事是否属实,无从考证。但印证了马卡连柯的一句话:“如果需要生气的时候,生气比和颜悦色更有效力”,洛克也有类似的说辞:“儿童一旦懂得尊重和羞辱的意义,尊重和羞辱对于他的心理便是最有力量的一种刺激。”

  其实谁也知道,没有强迫、规训和批评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雷夫也曾将违犯班级公约的学生暂时隔离在集体活动之外。当然,仅有这些也会使教育陷入偏颇的状态和行动。

  与董校长、班主任商量,“稳住”和“胁迫”纯属无奈之举,如若不然,孩子就会陷入“反复门”,久而久之就会变得更加“无赖”“耍泼”。要通过班教导会让其他老师特殊“关照”琪琪,无论是课上还是课下,都要抓住机会赞美孩子每一点精彩的改变和表现,让孩子先尝点上学的甜头。还要找几个小伙伴组成“帮扶小队”,形成一个愉悦的圈子,让她感受到班集体的快乐等等。当然,还要让家长在家也要鼓励孩子,告诉孩子,当她第一次坐在教室的凳子上开始,老师和同学就都很喜欢她,希望她能的表现越来越棒。

  面对儿童错综纷杂的心理和行为问题,一线教师很难也无法迅速寻找到相应的理论支持和策略应对。这个跟苏霍姆林斯基的“三朵玫瑰花的故事”一样,掐花和破坏生态是不对的,但直觉、经验和爱孩子的“冲动”,不失为老师们处理身边棘手问题的最好的办法——只要你能了解你该了解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