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社会的崩溃的读后感大全
《复杂社会的崩溃》是一本由(美) 约瑟夫·泰恩特 / Joseph A. Tainter著作,海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4.00元,页数:29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 中古史布置了关于罗马帝国衰亡原因讨论课时候去看的书。作者用了一套独特的理论(运用很多经济学方面的知识,我没有完全看明白),探究了许多历史上辉煌一时的文明的衰亡历程,阐释了“文明随复杂化而生,因复杂化而存,随复杂化消失而亡。”书中对罗马帝国衰亡原因的探究还是很典型的,从罗马帝国的产生,运用很多经济学、政治学知识从整个罗马的发展历程探究了衰亡原因。撇开其具体的观点,书中前言部分对为什么要探究衰亡史的总结很是到位,此外,对多种衰亡原因理论进行了分析,有理论有例子,是衰亡史很好的总结。
●思维锻炼,数学语言的结论反倒应证文明季候论的合理性,对汤因比的讽刺很自负
●问题定义得很规范 文献回顾做得详尽 一边批评过往理论一边给自己挖了个深坑 然后呢 diminishing marginal return一刚 这解释我觉得很投机取巧了
●此书值得推荐
●这本书表达了一种观点:当复杂社会的边际成本大于收益时,复杂社会的崩溃不可避免。
清理了一下思路,指出一下本书作者自己开始阐发的理论里最明显的问题,即虽然力图解释崩溃,但实际上边际递减理论是不适合的,因为新古典经济学的平滑曲线正是为了论证一般均衡存在性而发明的!在正是要解释为什么各类复杂社会作为一个系统会崩溃或者长期衰退到简单社会的地方,必须预先解释为什么社会不会在均衡状态停滞或者只是在规模和复杂化程度上衰退到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点上?
由此而来的问题比如查科社会在过度接纳聚落而衰落时、罗马帝国在崩溃时,为什么会最终解体而不是将规模缩减到原来的黄金比例?以玛雅的平等式城邦政体来说明封建欧洲的政体稳定性时,既无法说明玛雅诸城邦在面临同步衰落时为什么先行解体的城邦没有因为边际收益上升(作者的分析还自相矛盾的否认了这点!)获得了优势,反过来成为像日耳曼蛮族那样的征服者,也没有说明为什么封建欧洲的各小封建国家在互相竞争的过程中边际收益下降的速度会较之大帝国要缓慢,奇怪的是作者还认为这种政体互相之间一定会无休止地谋取优势并且向外扩张,在这种条件下边际收益的下降和边际成本的上升应该比其他政体更快才对。
由此必须谈一下这个作者提到过的罗马俱乐部的零增长观点,他说自己的观点与他们比较相似,但是他的论点不是建立在资源枯竭的基础上的。但其实他的整个论点的基础即边际递减法则和零增长理论是毫无相似之处的。零增长理论所建立的崩溃论,是说,自然资源在一定时间内的有限性,会由于人类的过度开采与污染,呈现一种边际开采量的非线性的下降。这种下降在开采量与污染量突破某个极限后就是长期不可逆的,因为它是自然系统本身的内在属性,绝不是开采和污染活动的暂时下降所能抵消的。只有在具备这种属性的系统里,边际收益递减作为这种内在属性的外在表现才能够解释突然的崩溃。但是作者并没有论证人类社会系统为什么也有这样的特点,并且相当自作聪明的否认自然资源枯竭说,给出的理论理由是枯竭说不能说明为什么社会不能提前对此作出反应,给出的历史反证是罗马末期实际上人口相当稀少并不存在自然资源的枯竭。所以,为什么崩溃与分裂中的罗马帝国的诸群体的所谓边际收益实际上并未上升因而无法抵御蛮族入侵,为什么因过度膨胀而分裂中的查科农业体系没有在某个点上停止衰退,这些关键的问题在作者这里是找不到答案的。本书写作于1990年,尽管是一本较旧的书,但是在零增长理论面世多年后还在理论上坚持如此简单的新古典分析方法,是不能原谅的。
《复杂社会的崩溃》读后感(二):沒什麼特別的創見,權當參考
文明衰亡的討論本身就是個值得注意跟有趣的題材,關於羅馬的滅亡就不知道花去了多少筆墨跟口水,畢竟任何理性的人都應該會意識到,“沒有不亡之國”,今天我們的社會無疑是存在著潛在的危機,試圖從歷史中找尋經驗以迴避災難是個合理的做法。
《複雜社會的崩潰》就是一本這樣的主題。作者J.A.Tainter是環境與社會系教授,他嘗試用自己的學科領域的角度去討論。首先,他定義了“複雜社會”,然後再確認“何謂崩潰”,之後分析了各式的理論學說,最後再提出自己的見解做結論。其實看完之後,就會發現本書有頗多地方是可以省略,作者自己提出的也是被他歸類在“經濟學角度”的一種,是頗有說服力,但感覺不是特別有新意。
首先,作者是如此定義社會“複雜化”:一個社會的規模、其組成部分的數量和特點、其整合的特殊社會功能的多樣性、其擁有的獨特社會人格的數量及其多樣性以及社會功能整體凝聚機制的多樣性。這些方面的任何尺度的增家都會使社會複雜化...同時也具有“可分解性”,也就是它既可以複雜化,也可以退化。從原始的村莊聚落,到各種層次的社會、國家,就是這樣的理論的呈現。而崩潰(collapse)本身是一種“政治進程”:一個社會在社會政治複雜化的既定層次上出現快速的、實質性的衰敗,它就已經崩潰。
至於發生崩潰的原因有很多,作者做出了眾多的分析跟評論,但這邊並不想贅述;而他本身提出的見解,則從經濟的方面切入。作者提出了四個要點做為分析崩潰的概念:
1.人類社會是一個解決問題的組織
2.社會政治體制需要能量來維持其生存
3.社會複雜性的增強伴隨著人均投資成本的提高
4.作為解決問題的途徑,對社會政治複雜化的投資通常會達到一個“邊際回報遞減”的拐點
而真正最重要的是第四點,簡單來說,當社會發展到最高點的時候,就會面臨一個瓶頸,屆時繼續投資發展的投資會無法回收,導致停滯不前,甚至最後可能倒退。以羅馬帝國來說,它以征服取得戰利品起家,當周圍沒有相對應可以使戰爭投資獲得報酬,而科技的侷限又導致社會找不到相應的發展出路時累積財富,國家面對危機時,就會欠缺手段資源來應付,最後導致政府只能回過頭來壓榨社會求生,這種殺雞取卵的方法只會讓人民發現“維持一個龐大的國家還不如分割成各個小單元自力求生來得容易容易應付危機”,於是崩潰就開始出現。簡單來說,複雜社會做為人類一種解決問題的機制是有其侷限性,當它到達臨界點變的入不敷出之後,就很容易被捨棄而回歸到原本的“狀態”,直到條件恢復到社會再次需要它為止。
這種論點聽起來似乎有點耳熟,筆者回想起之前那位撰寫《西方憑什麼》(台版譯名)的I.Morris曾主張過的“社會循環論”(筆者暫名),就是早期人類社會受制於科技,一直處在複雜化發展→極限後崩潰→複雜化發展的無限循環,直到工業革命突破了這個限制後,才出現今日的世界。
這兩位作者的說法大同小異,或許這已經是一種學界共識,而大家最後的論點也都差不多。現在地球上基本上不存在“簡單社會”,又或者是說“複雜化”已經被認為是“常態”(雖然本書作者認為這有點吊詭,因為複雜社會其實占人類出現後的歷史時間表很短的軌跡),近現代以來我們不再看到社會崩潰的原因是因為有其它的複雜社會會取而代之,但正因為眾多的社會彼此息息相關互相聯結,而且同時存在著潛在的危機,要發生整體的崩潰並不是不可能(賈德‧戴蒙的《大崩壞》);要解決這樣的問題就歷史上的經驗來說,當然就是齊心合力的尋求新的“突破口”之類的論點。這幾年在討論的新能源取代方案或者是工業革命4.0等等,或許就是這樣的嘗試。
坦白講,本書有些地方的分析是頗為有趣,但其實也不用太整個把它詳細的看完,因為就是贅述的,比較重要的後面的作者見解,大概就是這樣選擇性的閱讀就好了。我會把它列入推薦的書目,但是是跟其它相同主題的書目中的一種,不是必要的。
《复杂社会的崩溃》读后感(三):当代社会文化崩溃危机
“文明随复杂化而生,因复杂化而存,随复杂化消失而亡。”
——约瑟夫•泰恩特
文化作为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及其重要的一环。虽然很多时候我们习惯把它拎出来单独谈论,或是与经济、政治结合在一起,但是我们不能忽略的一点是,文化确实是社会一步步由简单走向复杂的产物。同时,它也对社会的进一步进步(复杂化)起一个催化剂的作用。在本文的开头,我引用了作者在《复杂社会的崩溃》一书中的话,但是结合中国古代周朝崩溃和春秋战国分裂的史实,我一开始不禁质疑这个观点——毕竟那段大混乱的日子是中国主要哲学思想形成的重要时期。作者在后文中告诉我们:某些特定的政体可能在一种文明中兴盛衰亡,但文明的消失必须以政治复杂性消失为前提。这就很好的解释了关于春秋战国文化思想形成的疑问。
作为构成当前社会的不可或缺的要素,文化自然也有其复杂性。当我们把“社会”理解为一个政治词汇,就会发现文化酿造了这个“政治”的社会——当然今天我们看到更多的是,这个因科技发展、区域联系趋密的社会正在利用文化打造政治。但这种有意的“社会多样化”始终无法抗拒人类仍然存在时期的时代潮流。
避开晦涩的字词语句,联系实际想想我们当下的文化:
曾经孤立的、独立的各个人类复杂社会,因千百年来交通、科技等方面产业技术的不断发展完善,已经快要连接成一个整体——或者说——一个更具规模的复杂社会。文化的差异最初来自于地理的差异,而因这种地理差异的无形化,文化差异反倒显现出来:东西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巨大形态差异、各大宗教“争妍斗奇”的迥异教义,等等,都在世界融合的初级阶段带来复杂社会内部的斗争。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有经年不淡出视线的巴以冲突,还有给人们带来无限恐慌的带有宗教性质的恐怖组织。
事实上,当这个规模更大的复杂社会进一步发展,你会惊恐地发现:文化趋于同一化,许多灿烂的文化已经或正在走向灭亡。这种灭亡甚至不是因其本来复杂社会的崩溃而带来的,而是因为所谓的进一步“复杂化”和所谓的“沟通改变生活”。举两个个显而易见的例子:其一,我国推广以北方语系为基础的普通话,并以此作为唯一官方语言,许多孩子渐渐不会讲家乡方言,只会用普通话交流,小方言正在消亡。其二,大学里要求英语是必修,而大学语文却没有纳入必修,这种对外国语种的宣扬难保最终所有中国人都只会张口“HI”闭口“BYE”。在这样的趋势下,你也许会为保护文化独立性、多样性而战斗,但你却不能强求自己的子孙后代也跟你抱有同样的想法——就好比移民后代认为自己是移入国的人,而否认自己属于移出国民族——这便是为何某些亚裔被人称为“香蕉”(即外黄里白)。
而事实上我们也无法去确认这样的变化是好还是不好。《复杂社会的崩溃》一书中提起,政治体系必定经过集权、分权的多次循环,直至社会崩溃——文化领域也大概必须经历“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过程。先秦哲学家老子倒是对此一早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法:“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试想一下:基督教国家和伊斯兰教国家各安其邦,那人类历史上大概也不会有那么多打着宗教名号的纷争(当然我们说这种“宗教名号”也可能是统治者意志的借其之口的具体体现)。可是当我们探究人类本性时必然会发现,大多数人本能里都有侵略性——这使得道家的理想终究只能沦为幻梦。
在社会三领域中,文化总是最抽象的那个。首先它的存在是因人的存在,再而它可以在一个社会崩溃后以物质为载体保留承传(比如甲骨文、玛雅文字)。然而,研究历史时我们能看到,有时因为地理间隔、自然灾害等因素,各文明之间并没有直接的联系、文明出现断层或文化兼并吞噬,这就导致了某种文化的崩溃。当然这种崩溃跟本文主要讨论的当代社会文化的崩溃是有区别的,可我们仍能从其中找到一些联系:文化兼并吞噬仍然存在,并很有可能导致文化以致文明的断层。就我看来,应保护文化多样性,拒绝“大一统”的文化兼并。如此以来才,才能够更好地延续人类文明,让子孙后代了解历史、感悟历史、以史为鉴。
《复杂社会的崩溃》读后感(四):复杂社会的崩溃
关于社会的崩溃,斯泰恩提到以下一些理论:资源枯竭论、新资源论、自然灾害论、面向环境变动对策不足论、社会职能不适论、外来入侵论、冲突和矛盾和管理不当论、社会功能紊乱论、神秘因素论、事件连锁和巧合论,以及作者自己提出的边际回报临界点论。当然,既然是复杂系统,所有这些说法都对,那么也就可以说这些说法都有所欠缺。
文中提到,从柏拉图开始,Polibius、Sallust、Marcellinus这些人都认为社会和其他生命体一样,存在一个生长、成熟、衰败的循环。这是犯了一种过度类比的错误。虽然KK也提到过如同蚂蚁和蜜蜂一样,人类也能构成一种superorganism,但是还不足以把有机体的生命体特征转移给这些抽象共同体。关于资源枯竭论、自然灾害论、新资源论、外来入侵论,这些谈的是一些外在条件变化引发社会崩溃;冲突矛盾论、功能紊乱论、巧合事件论,是内部出事导致社会崩溃的理论。边际回报临界点论倒是有点特别,采用了把社会看做一个“公司”的观点,出发点就有一些问题。
假如把社会看做一个复杂系统,那么导致复杂系统崩溃的因素就很难说只有一个,甚至可能是一种复杂组合。这样的话,就得采用计算机模型来做研究,而难以用人脑来完成。也就是说,或许所有涉及复杂系统的研究,最后都给交给电脑来完成,比如这种社会研究。当然,或许会是未来的Homo Deus们,这些人类社会最后的一小撮精英,来完成对一切知识的掌握。
现在我只能做出一些粗糙的推想。
社会是一种social structure,由人群组成的一种类似superorganism。由于人与人之间存在一种利益的冲突,因此群体会构成一种homeostasis。当人数足够少,就构成一种松散的联盟,就如primitive societies的状态。人们凭直觉就能够感受到是否公正,比如是否受到压迫、剥削,是否出现了不平等,然后就可以抑制这种事情的发生。这种情况是不需要理性和智慧的,所以虽然原始共产主义能够实现分享食物或共产,但一点都不值得称赞,至少他们一点都不尊重女性,并不懂真正的道德。真正伟大的道德来自智慧,智慧来自思想,而思想来自深思熟虑的reason。他们的平等是一种自然均衡的attractor,因为他们虽然存在形成等级社会的条件,因为他们有剩余时间和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剥削的可能,但是却没有形成,因为在一对一的关系基础上,形不成。等到了集群增大,多家族社区出现,人们无法跟社区中的人维持一对一的关系,社区基础的unit就开始出现层级,于是就开始形成等级结构,存在几种形式:各个大型unit形成联合的民主中央权力结构,就如莫斯提到的例子中各家族酋长组成联合会,选出更大的酋长;以及古希腊联邦;另一种是构成君主制。这是集群生活必然形成的一种社会结构,不是意愿或设计的产物。
这样,就可以看到,社会存在于一个环境中,这个社会需要从环境中获得资源,即负熵,首先得满足整个社会的消耗,否则社会会崩溃,这就是自然灾害、自然资源枯竭导致社会崩溃的原因。风力长安没有了风,水力长安没有了水,可能都会完蛋。一个例外的情况是掠夺,比如罗马帝国,就是通过不断的掠夺维持的。但是跟玛雅文明的刀耕火种一样,等到支持性资源耗尽,这种文明必然遭受阵痛,要么变动出新的结构形式,要么倒台。最突出的是Ik人,跟台湾土著一样,被入侵的外省人搬离自己家园,驱赶到了山里,结果Ik人社会结构变化成一种令人难以置信的状态,比如3岁的孩子就被逼迫独自谋生。泰恩特以为这些复杂性降低是文明崩溃的一个特征,他不过是看到了一种superorganism的解体而已。泰恩特还以为这是因为成本产出比(或边际产出)出了问题,但社会不是一种公司盈利的状态,社会只需要稳住结构。就如中国文明始终没有崩溃,按照泰恩特的理论,必然是每次一个政权导致成本产出比达到临界点然后被农民起义下一个政权取代,试问在这种政权更迭中,如何实现的成本产出比又健康很多年?
这就涉及第二个问题,社会的结构是一种状态变化。首先,它存在一种稳定态,原始社会的原始共产主义,农业社会的君权制,都是如此。风力长安和水力长安可能能量来源不一样,可是最终却很可能产生同一个社会结构,这是一种趋同演变的结果(稳定态选择很少)。其次,它是一个变动的过程。有些条件下形成一个复杂结构,有些情况下形成一个简单结构。有些时候从简单结构变化成复杂结构,有些时候从复杂结构变化成简单的结构,这些都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是只要有人群在,总会形成一个社会结构。原始社会仅存在平面结构。农业社会则是双层结构,即农民和贵族。
对于农民来说,他们利益本来就很少,因此假如再受到剥削,就会处在一种饿死不如革命,饿死不如引领入侵者干掉当权者的处境。莫言在《丰乳肥臀》中借上官吕氏之口说,日本鬼子来了也不用跑,只是换了个来收粮食的罢了。一样道理。所以泰恩特说,农民革命总是跟知识分子联系在一起,不然,农民革命和野心家也联系在一起,因为农民或无产阶级自身要求也并不高,所以总被野心家和知识分子煽动,革命完了换个皇帝、老爷而已。这就是农业社会的弹性,假如社会利益或产出受损,可以让底层的农民受损,贵族变动换个皇帝,然后励精图治,重新繁荣几十年。这就是泰恩特理论出问题的地方。在所有这些君主制的社会里,最大的问题在于agents,尤其是上层结构中的agents,由于人的本性问题,总会decay,即文中许多人包括马基雅维利众人反复提到的decadence。换句话说,往往一个政权的第一代人还是有理想能抵抗腐蚀的(有才干)人,接下来的上层系统中的二代、三代就会腐败,权力就称为剥削的工具,然后社会由于这些昏庸、无良的人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走向衰亡。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柏拉图们才误以为社会存在一种周期循环。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可以说腐败和剥削是权力和等级的必然伴生物。这也是所谓一人独大或一party独大的政权都是不良政权的原因,这也是民主是更好制度的原因,因为民主能够阻止坏蛋上位。
《复杂社会的崩溃》读后感(五):我们在崩溃边缘吗
作者给出的四条结论大致如下,具体怎么说的我忘了,看完有几天了。
1.社会是个解决问题的组织。
2.社会是个需要能量来运转的系统。
3.社会的复杂化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
4.复杂化会达到边际效益递减的拐点,拐点之后的社会有崩溃的危机。
从这几点,不妨说文明社会是个耗散系统。作者的主要论点是第四点:每个快崩溃的社会都边际效益越来越低的特点。
这样的论点不难看出马尔萨斯影子。马尔萨斯更关注人口和行政效率,而本书的论点更抽象些。
书里举了三个崩溃例子:罗马,玛雅,查科。首先关于罗马,作者认为罗马如此强大的帝国都会崩溃,实在是一件很难以想象的事情,也是现代人最该警惕引以为戒的事情,因为现代文明“流着的是罗马血统”。其实罗马的崩溃不难理解,反而是罗马帝国竟能持续好几百年,才是最难以想象的。
罗马起源于数个拉丁部落社团的联合,部族联合成为了城邦,进而成为帝国,按本书的说法这是一个复杂化过程。罗马的繁荣是靠军事征服带来的红利,但每当征服完一个地区,也要付出相应的代价来管理、建设、防止叛乱、驻扎军队等。渐渐地当帝国规模大到一定的程度,征服不再带来红利,反而成了一种负担时,罗马帝国就走向崩溃了。帝国运用了很多手段给自己续命,雇佣外族军队、贬值现有货币,四帝共治等。但这些手段无法真正阻止崩溃,最后帝国正是毁在了外族军队手里,而四帝共治让帝国的一半:拜占庭帝国存活了下来。
而玛雅社会,作者所说不够详尽,只是把玛雅文明作为“多个复杂化相同的社会一起崩溃”的例子。玛雅的复杂化程度根本不能和罗马相提并论,玛雅社会由于地理条件限制,发展的很畸形,其历法、宗教、艺术、数学极为发达,但是军事、农业、卫生等真正赖以为生的知识简直少的可怜——甚至连轮子都不会用。所以玛雅不是没有建立其一个类似罗马的大组织,而是它根本无法建立,所以这些复杂程度相同的单位它们面临的问题也是相似的,一起崩溃在所难免。
查科文明作者是将其作为低复杂化程度社会的例子,来说明不论何种程度的复杂化都可能崩溃成更低的复杂化程度,但就我个人倒不觉得查科比玛雅低到哪去——玛雅太畸形了,所以让人印象深刻而已。书里藏着一个更好的例子说明了这一点:伊克族。伊克族甚至崩溃的家庭都无法维持,族内每个人作为个体进行着真实版荒野求生。
玛雅和查科两个例子比较一般,反而我觉得中国的古代社会是马尔萨斯理论完美的实验田:单一的复杂国家,游牧民虎视眈眈(同时是王朝最好的试金石),由于黄河水患和大陆性气候的不稳定,需要复杂的帝国来管理和解决这些问题,这给了人们趋向复杂化的意愿。在王朝统一和分裂的韵律中,我们不难看到马尔萨斯的幽灵从中作祟。
从这些例子里,可以提炼出作者没有明说但贯穿始终的另外几个原则:
1.任何社会都可能崩溃成复杂化程度更低一层次的社会
2.复杂化相同的多个社会可以一同崩溃
3..崩溃的社会必须满足周围地区不存在复杂化相同且处在边际效益递增的社会(拜占庭帝国没有崩溃而是慢慢死亡因为有同等级的波斯不断蚕食她)。
那么按照上面七个原则能否知道现代社会是否处在崩溃边缘呢?
现代社会的问题很多很复杂,比所有的过去帝国都复杂的多。
主要有以下几个:
1.资源 现在社会运转目前依靠石油资源,地球上的石油资源是有限的,所以如果不在开采石油的边际效益降低之前找到新能源,毫无疑问,现代社会会崩溃。
2.环境 虽然是老生长谈了,但事实如此:石油媒天然气都是要加剧温室效应的,而地球的环境自调节能力有限,如果不想到解决方法,现代社会会崩溃。(而且崩溃的很快,因为温室效益是个正反馈过程,所以其进程会越来越快)
3.科学研究 以上问题的解决需要科学研究,但科学研究自己也成问题。随着研究越来越难,越来越深入,产出新成果的难度在变大、投入在变大、可能性在变低。而且很可能研究成果的重要性也在变低,依靠个别天才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科学如今是专业团队的专业工作,这是边际效益下降最直观的体现。
4.恐怖主义 就算是标榜文明的现代社会,也有很广大的地区根本算不上文明:中东地区是火药库,撒哈拉以南非洲是贫民窟,相比之下朝鲜都有资格自称文明了。这些地区如今是大国博弈的棋子,也是现代文明的伤疤。都市人以为这些问题和自己的生活毫无葛,但要是问题一旦爆发,我们普通人很可能从温暖和平的过家家状态被拽出来,直接面对恐怖和血腥。欧洲频发的恐怖袭击已经是警钟在鸣。而环境和资源问题又反过来会激发更多的极端思想形成。
5.幼稚病 还是欧洲,福利和政府管理让人们吃了很多甜头,左派抬头不是什么好兆头,而左派已经抬头很多年了。加之放开的移民政策,民主的选举制度,外来移民逐渐会占据越来越多的话语权,可悲的是与此同时,欧洲人本土白人的生育率已经是负的了。欧洲人会为自己的过分“文明”埋单吗?还是说欧洲会用自己的崩溃给其他人打一记幼稚病疫苗呢?
作者在书中还有一个有意思的判断:现代社会国家崩溃会有几种象征:财政破产;外来债权人试图干预;国家内部分为两派,一派支持接受外来债权人,一派反对。呵呵,这不就是希腊这个逗比吗?我非末日贩子,只不过觉得现代社会的危机确实远比多数人想象的要大(很多人都觉得没啥危机)。
人类社会究竟会去向何方,崩溃还是继续繁荣一如既往?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我们大可不必慌张。有幸目睹眼前的文明景象,已经是残酷宇宙里不朽的荣光。
(最后一不小心押韵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