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母亲》读后感100字
《寻找母亲》是一本由(韩) 申京淑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8.00元,页数:22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等你時於肯德基看完。。。
●拜托了,请保佑我的母亲
●写得真好
●只有失去才懂得珍惜!如果提升上来,拥有时即感恩、珍惜,人类世界或许会更加光明……
●还行。这就是千千万万母亲的缩影,她们为了家人自愿或非自愿(勉强自己居多)的奉献自己。身为父亲的还可以选择逃避(找情人)选择发泄(发泄对象往往要么是妻子要么是子女),但是身为母亲她们就仿佛天然有了绝对奉献的必须,把苦往肚里咽,实在真的太不容易了。不过这样母亲是很伟大,我们要好好对待她,但是我们更应该不让这种「伟大母亲」继续出现,父亲决不应在家庭中缺位。
●第一次看的韩国文学作品,文笔很细腻,叙事手法挺新颖的,值得一读。
●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母亲,有一天却突然失踪了。丈夫和子女开始追寻她的痕迹,复原她的记忆,母亲的消失成为不可多得的事件,让家人获得了重新走近她的契机。丈夫和子女散发寻人启事、刊登广告,想方设法寻找母亲……小说中的母亲也是我们每个人的母亲。她们在家庭生活中湮没了自我,她们的存在既是不可或缺,然而又是可有可无,尤其在家庭成熟、子女成人之后。作家的深意正在于此:通过生命中的深情回望,重新寻找和发现母亲,并且在被社会生活填塞已满的心灵深处重新留出母亲的位置。 此书连续14个月销量突破120万册,被韩国家庭奉为必备藏书的“母爱圣经”。 在南国书香节买了这本书,感动到自己,发现自己对母亲的突然依恋,希望所有天下的孩子善待自己的母亲,
●申京淑,我要记住这个名字
《寻找母亲》读后感(一):子欲孝而亲不在
关于母亲,一定要看的这本书。
每读到一个章节,你都会从中感悟许许多多,虽然生活的环境不同,但母爱的价值永远不会改变的。
《寻找母亲》读后感(二):看得让人崩溃
看得让人崩溃。不停的煽情,无数琐碎的细节,支离破碎的回忆,不停的悔恨,愧疚,自责。传递的不过是一种简单的情感,对母亲的爱。看了这本书,我高度怀疑韩国没有搞清楚什么是文学。这样的作品,中国的高中生就能写出来,而此人却是韩国“一流”的作家。
韩国文学最大的特点在于内容上的空洞无物。除了感动韩国人自己以外,这种流水帐似的“文学”感到不了任何人。
《寻找母亲》读后感(三):寻找母亲不仅是寻找母亲
寻找母亲这本书并不是在寻找母亲,而是在寻找一个感情寄托的地点。作者很巧妙地运用亲情来打动我们,同时采用第二人称的写法,让她对自己的责备变成了对我们读者的责备,确实是比较高明的一种写法。
但是这篇文章采用第二人称也有问题,在另一个女人这一章中常常让人感到一头雾水,不知道到底是谁在说话,反而让读者失去了阅读的兴趣。不知道是不是翻译的问题,但是这本书的两位翻译家确实很厉害(看过他们翻译的《春香传》就知道了),应该不会有太大的翻译问题。同时在书中加入母亲年轻时遇见的男人有些多余,感觉是强行插入的。
总的来说,和平是发展的趋势,作家也无法写战争,只能从我们的日常入手,从我们最细微的感情入手。
《寻找母亲》读后感(四):献给所有儿女的一本书
此书终于出了中文版,真的是很力荐的一本书,当地销售百万册还停留在畅销书榜,如果只让我推荐3本,此书会是一本,其他一本会是活着和卖血记中一个,另外一个保留权利...
书中描述一名到首尔看望子女的母亲在火车站丢失家人后, 从母亲角度对儿子,女儿,丈夫, 还有秘密的一个人讲述未说完的话, 原文是以平实叙述的感动多于文章的绚丽和故事的曲折, 传达的感情很细腻, 就像是讲述发生在自己的故事.
之前没想过一生哭的最多一次经历竟然是看一本书,可能表明人生经历还少,但此书确实给了很大的感动,作者并不是刻意用不平凡的故事感动, 而是以母亲的话语讲述平凡又不平凡的人生,
母亲把一生默默奉献,而希望的回报可能就不过多通几次电话,通电话时多问候几句,通完电话慢慢挂电话,而做为子女总是理所当然的接受奉献,很少想过, 问过母亲需要什么.
希望更多的人了解此书, 相信能够找到与故事中子女相似的细节和感觉,也希望此书能够提供更多与家人沟通的契机,不管是通过电话上的问候,真正在旁边陪着,或者只是心中多想着...
《寻找母亲》读后感(五):写给母亲
在这世上,每个人都是来的来,走的走,似乎只有母亲能证明我们曾经出现过。分娩的痛苦是那么强烈和明显的记忆,乡下的老人总是说那是女人在鬼门关转了一圈。我不理解那种痛楚,但我能感受到她们想要形容的心情。从出生那一刻,我们都和自己的母亲有了一种注定的关联,似血与水,恰骨与肉。那又好像是一场剥离,预示着我们原本生死与共的一体,开始了各自长大的分别。于是,我们渐渐地强大了,而母亲静静地老去了。理所当然的生活让母亲慢慢地淡出了我们的视线,她的生活,她的存在,她的容貌……
母亲的家
亨哲母亲的家里就像个工厂,一年四季都在为城里的人们准备着什么。
这让我想起一个已经结婚的同学,他说每次从老家返城的时候,他和老婆的车后备箱里都装满了两家母亲给准备的东西。是啊,从放下孩子回家的电话开始,母亲就开始了计划,孩子到家前的这几天怎么打算,孩子要求的和可能要求的,孩子需要和可能需要的东西,孩子要带走的东西哪天去买,孩子到家马上要吃的东西哪天去买,买回来哪天开始准备,孩子到家的那天几点开始准备饭食,因为想着孩子肯定会因为赶车饿着肚子。这个时令家里能买到的食物,如果孩子不回来自己可能都舍不得买,可是只要是孩子回来,这些食物都会出现在家里。母亲总想着孩子在外面吃的不顺口,过的太艰苦,忙的很辛劳,时间长了,连孩子自己都认为我在外面是那么的不容易,回家就应该享受和休憩。可是,是这样么?
母亲就这样为这个孩子,那个孩子忙碌着,家里的东西一批批地从充盈到空无,再充盈再空无。所有人都理所应当的认为人就应该这样生活的,包括母亲自己。可是老家和母亲难道只是物资供应站和管家兼保姆吗?母亲不是厨房,母亲不是食物,厨房也不是母亲,食物也不是母亲。因为有我们,母亲才是母亲。
其实我们没有那么忙,也没有那么累。我们只是得到母亲的爱太容易,生活在母亲的爱里太安逸,忘记了根源,也忘记了思考。
母亲的话
每当母亲问你为什么要去某个地方的时候,你总是简短的回答,有事。
你觉得跟母亲说自己的事情很麻烦,似乎认为自己所做的事和母亲的生活毫无关系。
母亲都爱事无巨细的打听孩子的一切,有关生活的,有关工作的,有关感情的。就连那从来没听过的模块算法、评级制度、KPI考核等等一切,她都耐心的听着。没有几个孩子有耐心的解释这些虚无的东西都是什么,对自己有着什么影响,可母亲总能从孩子紧皱的眉头、浮躁的语气中读懂这些关乎着孩子职业、关乎着孩子的薪资,关乎着孩子的未来。于是,她不问了,她只说,吃点好的,别省着。
于娟说“哪怕就让我那般痛,痛得不能动,每日像个瘫痪污衣垢面趴在国泰路、政立路的十字路口上,任千人唾骂万人践踏,只要能看着爸妈牵着土豆的手蹦蹦跳跳去幼儿园去上学,我也是愿意的。”这是于娟作为一个母亲,看着自己刚刚三岁的土豆说的话。在一个高学历、高智商的知识分子眼中,形象与尊严比起孩子来,简直微不足道。
母亲和孩子之间的表白永远都是不对等的。因为去爱的人,总是很卑微。因为被爱的人,总是很“高贵”。
母亲的手
当亨哲看到连夜给他送去毕业证书的母亲时,他抓着母亲冰冷冻僵的手,暗暗发誓一定要让这双手的女人幸福。
母亲的手啊,从接我们来到这世上,到自己垂垂老去握着我们的手离开。这双手,也曾经十指纤纤,也曾经细嫩光滑,渐渐的爬满倒刺,布满老茧。就是这双手,让一家人饱饱地过了春天和冬天,暖暖地过了一年又一年。一个女人的伟大,就在于哪怕是在荒郊野外,也能让你喝上一口热汤,枕上一床暖席。母亲这双手,在孩子看来总是无所不能的。可是母亲不是天生就该干这些的人。在我们春风得意之时,有着各种各样的计划,独独没有母亲,没有母亲那双摩挲腼腆的手。有多久没有轻轻地牵起母亲的手了?我不知道那有多久,当我握起母亲的手,鼻子瞬间就酸了,母亲的手永远是那么温暖,那暖意总能立刻到达我心底。因为常年的操劳,手指变粗,一道道的褶皱和老茧。可我知道,那些都是爱的勋章啊!
母亲的故乡
亨哲的母亲总是登上丘陵,望着亨哲外婆家的方向,即使那已经是个了无人烟的地方了。
在我们眼里,母亲就是母亲,就是要保护和负责我们一切的人。我们从来没有想过,母亲也有故乡,也有母亲。在那个家里,母亲也有无忧无虑的童年,也有懵懵懂懂的少年,只是从那个家里出来后,她就变成了别人的母亲,开始了用肩膀撑起别人天空的日子。从那以后,她把自己的胆怯和恐惧都深深的埋起来,她不能无赖的撒娇,不能随心所欲地生活。我们都以为母亲是个变形金刚和大力士,没有人能摧毁她,没有人能撼动她。
当外公、外婆先后离世,在外婆的葬礼上,五十多岁的母亲撕心裂肺地喊着“我再也没有家了,再也见不到妈妈了….”。我才知道,母亲也还是个孩子,不是年纪小的孩子,而是别人的孩子。变成了没有家的孩子,在这世上再也找不到自己生长的地方,是件多么可怕的事;变成了没有母亲的孩子,在这普天之下失去母爱庇护着生活,是多么寂寞和无助。
母爱,让她坚强;母爱,也让她不堪一击。
我想我即使穷尽一生,也不能完全读懂母亲,读懂母亲的心。哪怕将来我自己也成为母亲,我想我依然读不懂母亲。上天就是这样周而复始的让女人重复着从母亲的女儿,到女儿的母亲,从不理解母亲的女儿,到被女儿不理解的母亲,从忽略母亲的女儿,到被女儿忽略的母亲。
可是,我已经开始明白我要竭尽所能的去爱你,就像你带我来到这个世上,就像你把襁褓中的我抱在怀里,就像你牵着我的手教我走路,就像你送我上学久久不肯离去的模样,就像你在我出嫁时纵横的老泪,就像黄昏时分你在门口等我归家的背影……
妈妈,我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