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写作是门手艺》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写作是门手艺》的读后感大全

2020-09-04 19:01: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写作是门手艺》的读后感大全

  《写作是门手艺》是一本由刘军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页数:316,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写作是门手艺》读后感(一):受益良多

  

期盼已久的书,挂网后立马入手。通读下来再反思自己以往的写作,有醍醐灌顶感觉。尤其是提问的三步法,从大到小,逐步聚焦,有助于清晰呈现文章研究问题老师以后再也不会说“你的研究问题是啥”了

  《写作是门手艺》读后感(二):一本不可多得的写作书

  

读完开头,实话实讲我的第一感受是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写作宝典然,想要读精、读深实难易事。六条线索紧织的“写作网”把读者编入“竞技赛道”(比较线),推动读者产生思维漩涡”(议题辩论),引领读者开动“头脑风暴”(主题写作/三五写作),最终还是会流连于“影视天堂”。作者设计例子总能引发我很多的思考,有些道理阐释的写作道理可以启示生活。有人说字如其人,其实风格更似人;你的文字腔调一面镜子,能向众人映射你的思维、职业习惯。不能一口吃个胖子,提问也一样我们不能总试图去解决事关人类命运大国博弈的大问题,要循序渐进从提小问题出发。同样,书中的公交车测验、送礼测验、谜题测验、情绪反应测验、多巴胺法则旗杆学问精简且有趣方便人的记忆,如果是枯燥叙述读者很容易忘记书中的内容,但是起一个这样生动总括且接地气名词,更容易形成长久记忆。最终成为作者写作过程中的非条件反射。不得不说,读每一章的感受都有一种感觉情理之中,意料之外,偶然中充满必然,必然中又有偶然。写作见人性,写作又见人心

  《写作是门手艺》读后感(三):很精彩书评—转自当当网购买到的一个无昵称用户评论

  

要写一本教写作的书,其实风险很大。要是写的不好,就会被读者piapia打脸:你说的好听你做到了么?!但这本书读完我竟然欲罢不能!用了一个周末和两个工作日就看完。当初买这本书是朋友圈一个有意思朋友推荐,先是出于好奇,再加上上半年刚写完论文并被评为优秀论文,于是就很好奇,我的论文按照作者老师的要求怎么样,看完受到很大启发,深感还有进步的空间。老师的书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写文章背后的思维方式阅读,这犹如冰山下看不到的,却最见功底。整个书清新知识量大却又通俗易懂。读到一个细节,里面有些人更是被真情真性情打动。称用的是“她”,原来是致敬夫人,再看后记,是真情真性情之人,做自己内心发出声音的事,可敬可叹

曾经有过参与6本专业书籍经历,其中有两本是作为副主编,深感出一本书多不容易,更知道出一本有趣的书更是难上加难!我的香港督导曾说,好的书写是有灵魂的。而这本书除了有趣,也是有灵魂的。在写了十万字以后我慢慢找到了一些感觉。希望未来再深化,出一本作者有自己的专属书籍。

读完这本书我和那个有趣的朋友分享。他说做出版最开心是写出的书有共鸣。这点我深以为然。每次出去听到读者说你们的书很好时就很开心。于是在有点颠簸的高速上副驾驶匆忙写就,为的是期待更多人可以读到这本有趣有灵魂的好书!这样的良心之作不光是针对本硕博的大学生,也值得每一个与文字舞蹈的写作者!

  《写作是门手艺》读后感(四):阅读这本书最搞笑的理由

  

★ 这本书可以在宿舍压泡面。

★ 卷毛教授:有些宿舍乱如猪窝。本书封面覆膜,手感细腻还能防水,更重要的是特别耐脏。哪怕粘上米粒、撒上菜汤,拿张纸巾就可擦干净。如果你用来做方便面的盖子,我没意见。

★ 据说,这本书用了童书的纸?

★ 卷毛教授:童鞋,你说对了,我们用了80克米黄双胶纸。为啥?天天盯屏幕刷屏剁手,你有没有问过那层薄薄的视网膜?米黄双胶纸色调柔和、非常护眼,一些童书均采用此类纸张。你们才二十来岁,眼睛不省着点用,将来怎么办呀?原谅我说话又有“爹味”了。嘘~~,求你千万别把这本书叫做“小黄书”……

★ 据说能保护头发?

★ 卷毛教授:如果你要吃何首乌、泡枸杞,还不如看这本书。这本书至少不会像何首乌一样损害你的肾。学会写论文,减少焦虑,头发自然得到保护。更重要的是它让你心里澄澈无比。

★ 我就是来看漫画的。

★ 卷毛教授:读图时代,承认自己是文盲也没啥。这些漫画亦庄亦谐,卷毛教授从100多个点子中选出25个创意,然后请清华美院的胡鈜熙专门绘制。每张画至少改过三遍。看官先别走,您不能光看呀,如果有什么好的点子也给卷毛教授提供一下。一经采用,会在右下角以姓名缩写表示感谢:xiezuo2020@sina.com。

★ 我就是来看电影的。

★ 卷毛教授:知音啊!我读本科时,下个片得几小时甚至一两天。看个片还有不学习的内疚感。如今我把看电影和学写作结合起来,一举解决了你的愧疚感。这就跟某某药酒让很多酒鬼找到了喝酒的借口一样。不过,你别光看热闹,还得看看相关的写作门道。下次跟别人聊电影的时候,你的逼格就非同一般了。

★ 女朋友让我看这本书,据说这本书里把“他”全部换成了“她”。

★ 卷毛教授:把非特指的第三人称“他”换成“她”,是我对人致谢的方式。这很私人,但如果能够治愈一些直男癌,卷毛教授也不胜欣喜。我在书里称屠呦呦女士为先生,也不要以为我弄错了哦。

注:泡面梗来自Kindle,特此致敬。

  《写作是门手艺》读后感(五):完成一下票圈作业

  

写在最前面,先对作者写作这本书的努力和时间致以敬意。

作为一个学术圈底层的码字民工,虽人卑言轻见识尚浅,但多少能窥见一些现状。作者自荐这是“一本不能填表的书”,确实是一个很贴切的表述。从书中脚注援引的相关写作书籍也能看到,基本都是译著。这反映的国内研究方法教学系列的发展情况,不言而喻。真心地希望这类的书籍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精品。

————————————

读到关于谜题和研究选题的章节,隐隐觉得有一小部分的表述颇有麦基的风格。比如讲明白怎么做,还在一个新的高度上,说清楚为什么这么做。这么巧,翻到第九篇,开篇引言就是这老爷子的一大段话。再往后看,所谓“出事了”,不就是老爷子的“激励事件”带来的原来的平衡被打破~

和李连江老师的前作相比,最大的贡献可能在于具体实操的方法介绍和全方位的补充举例说明。

不知道是不是出于作为读者的我的各项水平发展不均衡,整本书总有一种说理深度不均衡之感。有的值得细细品味,有的内容过于浅显。第一条短评作者,也是这本的责编说,希望自己本科的时候就能读到它;我倒是觉得,有的点到为止的内容,硕士生也不见得能真切的理解。而有的内容涉及到的,又是一个优秀高中生的基本素养。

这当然不必然算是一个缺点。anyway,于现在的我而言,这本更像是一个操作手册,属于工具书系列。

最最后,我想问,真的有很多大学教授的抽屉里都塞满了尚未出版的、写的很烂的小说么?感觉自己被监视了,并且有被冒犯到哈哈哈哈哈哈哈。

——————————

记得硕士研究生一年级有一门课讲研究方法,那是一门拼盘课。我向最年轻的一位老师询问参考读物,他推荐了研究方法的大部头。倒不是说那本书不好,事实上那是社科研究的五星书目。however,我依然真心希望,那时候的我,就能遇到这样的书。2020.08.12

年岁渐长带来的一个说不上好坏的客观事实就是,时间成本变得越来越醒目和沉重,甚至到了读书从不自由的地步。

冒着风险、以一种严谨认真的态度去翻开任意一本书,都变得需要小心翼翼。

这本大概是值得尝试的。但这不是因为作者的title。

你看,写个新书推介都这么逻辑与故事性兼备,还这么会取名字。那他讲故事的功力,是不是值得一窥究竟~

(好吧我只是觉得李连江老师那本实在是易读性好高,想在摸鱼的时间看看这一本究竟是讲了个啥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