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乡关何处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乡关何处读后感精选

2020-09-06 16:16:0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乡关何处读后感精选

  《乡关何处》是一本由[美]睿文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185,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乡关何处》精选点评

  ●就是这样走过来的。

  ●三部曲还剩一篇没

  ●书薄不欺人,好多没有注意到的细节隐喻,想再去看一遍电影

  ●不错结合书中提到的细节,又拉了一遍片子站台》《小武》,可能是美国人写的,翻译上有些拗口

  ●实力证明了什么叫做影评是对电影的二次创作,白睿文对“故乡三部曲”的解读贾樟柯的创作拔高到了神乎其神境界。太专业了,地道的不像一个外国人

  ●好书

  ●科长的确是从很早的时候开始,就有意识地在构建他的“电影宇宙”了

  ●10年1月一出版这书时我要是看过,人生估计就会来个大逆转了

  ●写《站台》的一篇不错

  ●别说这个美国人还真是挺懂贾樟柯的电影的,不仅从电影本身还从泛文本角度解读了贾樟柯早期的这些影片,将《小武》和鲁迅的《阿Q》作类比。对于和电影相关的一些台前幕后的资料也很清楚,不是水货,确实是个搞电影研究学者

  《乡关何处》读后感(一):“故乡”的母题

  一直是贾樟柯的粉丝,对其电影作品也是十分喜欢,所以也就买了关于贾樟柯电影的几本书,《乡关何处》就是其中之一。

  《乡关何处》的作者白睿文并非中国人,但作为研究当代华语文学和电影的大学教授,通过这本书就可见其深厚功力理论功底

  这本书介绍了贾樟柯的“故乡三部曲”:《小武》、《站台》和《任逍遥》。这三部电影也早就看过,疯狂喜欢上贾樟柯的电影也是因为这三部电影。

  我喜欢的是贾樟柯电影中沧桑时代感感情细腻度,但总归表达不好,或者说由于自己水平有限,无法意会到电影所要表达的深层次的思想情感。所幸《乡关何处》做到了这一点,而自己又很幸运的读到了这本书。

  了解一部电影,看看这本电影就够了;但要真正的理解这部电影,应该阅读关于这部电影的书籍然,我是指像《乡关何处》这样真正的影评书籍。

  作者在书中的很多观点都是具有启发性原创性的,这也是仅仅看这三部电影很难挖掘到的。贾樟柯的电影,似乎永远都有一个母题,就是自己的故乡汾阳,以及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时光,包括过去、现在和未来。而又不仅仅于此,汾阳是一个小城市,却是整个中国的缩影,汾阳和中国,汾阳的故事和中国的故事,是互文性的,两者并置,构成了贾樟柯电影的迷人之处。

  《乡关何处》极为精到地“压榨”出了贾樟柯电影的“原汁原味”,如果喜欢贾樟柯的电影,如果喜欢他的“故乡三部曲”,那么这本书一定不可错过。

  《乡关何处》读后感(二):《乡关何处》读书笔记

  整本书围绕贾樟柯早期三部电影展开。其中不少观点是我之前没有意识到的,既包括电影语言,也包括三部电影的内在联系。

  书中详细讲到每部电影语言上的细节。这些看似毛边感十足的电影有着严密的内部结构。

  《小武》中的对手的特写,多处细节所反映的主人公的阿Q精神。

  《站台》中站台和城墙的意象,以及倒数第二场戏中,当乐队最后到达黄河岸边,看到一艘装着彩色电视机的货船所反映的时代的变化和主人公理想时代的终结。

  《任逍遥》中金钱至上价值观带来的人的商品化,蝴蝶意象和主题的契合,斌斌、小济、巧巧以及乔三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对逍遥的理解。

  如果把这三部电影按照《站台》、《小武》、《任逍遥》这个顺序排列起来,它正好讲述了从七十年代末改革开发到二十一世纪初这几十年经济快速发展的宏大背景下,人们理的转变,从《站台》中理想主义的初步瓦解到《小武》坚持自我在面对社会巨变的无力感,以及《任逍遥》中金钱至上下人的暴力和恶。

  再后来的《天注定》中揭示的不正是这种暴力和恶的衍生吗?

  当然书中也有不妥之处。如书中有这样一段:

尽管甚至在浮出地表同国内电影制片厂合作拍片之后,贾樟柯仍然异常忠于自己的艺术理想,但就算是他也不能免疫于商业主义的诱惑,2007年他为福特汽车公司所拍的短片以及为玉兰油等公司所拍的电视广告就是最好的例子。

  这里有一定的误导性。在贾想中,贾樟柯讲到自己想要一些新的尝试,所以将这些商业上的合作理解为对商业主义诱惑的无免疫并不准确。

  《乡关何处》读后感(三):贾樟柯的乡关何处

  《乡关何处》是研究贾樟柯“故乡三部曲”的专著。这个书名翻译得实在是贴切:既点明了“故乡三部曲”的主要内容——乡关(故乡),又道出了“故乡三部曲”的潜在内涵——何处(“故乡”已经回不去了)。

  全书除《附录:与贾樟柯对话》外,共有五章。首尾分别是《序曲:乡关何处》和《尾声:从故乡到世界》,中间三章从不同的角度,对《小武》、《站台》和《任逍遥》进行了个案研究。作者找到了贾樟柯每部电影之间内在的脉络,并非是相同主题的反复书写,而是同一个主题的不同变奏。

  书中的某些观点颇具启发性。在分析《小山回》的时候,它说“由于将安阳设置为小山的家乡而愈益具有一种反讽意味”。因为“安阳丰富的历史使这座城市不仅是小山的家乡,也是中国人本体论意义上的故乡。”(第18页)这里虽然不免有过度解读的嫌疑,但这个思考的角度堪称新颖。

  作者还不止一次地阐释了贾樟柯电影和鲁迅作品的关系。他认为,小武实际上是对“阿Q所作的后社会主义的再想象”。对比这两个形象,不难发现:他们都缺少身份,需要在同其他人的关系建构中确立自己的地位,赵太爷/靳小勇、吴妈/胡梅梅、小D/三兔是阿Q和小武身边可以一一对应的角色,甚至小武的形象也被“赋予了他自己版本的精神胜利法”。(第52—57页)而《站台》里崔明亮遇见表弟三明的场景,则使作者联想到了“鲁迅的短片杰作《故乡》中叙述者和闰土那有名的碰面”。二者相似之处在于,“两部作品都对震动了主角的悲剧、不公平和哀伤发出了深深的感慨。”

  在分析《任逍遥》的部分,作者通过对影片英文片名来源的追溯、对流行歌曲《任逍遥》的引用、对贾樟柯之前作品的自我指涉和对美国电影《低俗小说》的模仿/戏仿,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任逍遥》的后现代色彩比此前的贾樟柯电影浓厚得多。”

  或许因为作者是外国人,能够轻松跳出我们习以为常却不自知的文化惯性,得出一些新的结论。尽管一些表述乍听起来可能会感到突兀,但并不能掩盖这本书本身的参考价值。

  《乡关何处》读后感(四):生命是一种纯粹

  野夫只有这本能体现他,因为这本浸透人的血肉。

  ——记潜行读书会第十四期

  今日小满,一切都显得刚刚好。入夏时节,温和舒爽。潜行读书会第十四期关于野夫的《乡关何处》,我们看见一个用力书写的野夫,也看见一个用力分享真诚主讲人,看见用力生活的平凡面孔。

  当罗小义还没坐下,便拿出一沓稿纸,而后听她把经过提炼的一字一句用力说出来时,我突然觉得真诚二字在野夫和她的身上的具备,这是一种奇妙的连接,超越了书籍本身的内容情感和思想。冥冥之中,相似的灵魂在不断地靠近。一如罗小义分享所说的她、他、他们和我们。故土上发生的故事,还是故人最可爱最迷人,母亲外婆,幺叔大伯,刘镇西苏家桥王七婆......生活里发生的现事,还是一个个丰富而有趣的人最可爱最迷人。

  我们在读书,也在读人。用古朴的语言为身边的人立传,让卑微与渺小的生命不被遗忘,是类似《乡关何处》这样书籍的意义。

  一个个时代裹挟着向前的生命,长成各种姿态。外婆和母亲的隐忍与坚韧,幺叔和大伯的顺应和自足,刘镇西苏家桥王七婆的遗世独立.......每一个故事背后都是张具体的面孔,他们有棱有角,在时代的潮流中完成自己的一生。他们是不幸的,似乎生不逢时,他们也是幸运的,生命的张力和野夫文字的张力契合,在我们这些素未谋面的陌生人面前惊涛骇浪,波涛起伏,扬帆远去。在这个大海里,也有我们的影子,多多少少折射在字里行间,擦拭掉厚厚的灰尘,我们也应该可以轮廓分明。

  眼前每一个书友的言语,书里每一个人物的故事,回忆中每一张熟悉和陌生的脸都在我脑海里交叉重叠,不断闪现。我看见的生命韧性来自于——只求动荡中对家庭的责任,乱世中对自我的保全,喧嚣中对宁静和清醒的珍视。没有半点奢望,没有多余的杂质,这个世界不能向外求得,只能反求诸己。如此,无论面对哪个时代的重大命题,我们都可以成为一杯会自我沉淀的清水。

  生命可以是这样一种纯粹,不是筑起密不透风的堤坝,是在海上自由航行,迷雾中也不会失去方向。有小满而未有大满,是因为完美大可不必追求,纯粹却可躬身践行。

  《乡关何处》读后感(五):一种跨文化的视角

  《乡关何处》是研究贾樟柯“故乡三部曲”的专著。这书名翻译得实在贴切:既点明了“故乡三部曲”的主要内容——乡关(故乡),又道出了“故乡三部曲”的潜在内涵——何处(“故乡”已经回不去了)。

  全书除《附录:与贾樟柯对话》外,共有五章。首尾分别是《序曲:乡关何处》和《尾声:从故乡到世界》,中间三章从不同的角度,对《小武》《站台》和《任逍遥》进行了个案研究。作者找到了贾樟柯每部电影之间内在的脉络,并非是相同主题的反复书写,而是同一个主题的不同变奏。

  书中的某些观点颇具启发性。在分析《小山回家》的时候,它说“由于将安阳设置为小山的家乡而愈益具有一种反讽意味”。因为“安阳丰富的历史使这座城市不仅是小山的家乡,也是中国人本体论意义上的故乡。”(第18页)这里虽然不免有过度解读的嫌疑,但这个思考的角度堪称新颖。

  作者还不止一次地阐释了贾樟柯电影和鲁迅作品的关系。他认为,小武实际上是对“阿Q所作的后社会主义的再想象”。对比这两个形象,不难发现:他们都缺少身份,需要在同其他人的关系建构中确立自己的地位,赵太爷/靳小勇、吴妈/胡梅梅、小D/三兔是阿Q和小武身边可以一一对应的角色,甚至小武的形象也被“赋予了他自己版本的精神胜利法”。(第52—57页)而《站台》里崔明亮遇见表弟三明的场景,则使作者联想到了“鲁迅的短片杰作《故乡》中叙述者和闰土那有名的碰面”。二者相似之处在于,“两部作品都对震动了主角的悲剧、不公平和哀伤发出了深深的感慨。”

  在分析《任逍遥》的部分,作者通过对影片英文片名来源的追溯、对流行歌曲《任逍遥》的引用、对贾樟柯之前作品的自我指涉和对美国电影《低俗小说》的模仿/戏仿,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任逍遥》的后现代色彩比此前的贾樟柯电影浓厚得多。”

  或许因为作者是外国人,能够轻松跳出我们习以为常却不自知的文化惯性,得出一些新的结论。尽管一些表述乍听起来可能会感到突兀,但并不能掩盖这本书本身的参考价值。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