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昂》的观后感大全
《德昂》是一部由王兵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香港 / 法国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已睡 没看完
●王兵的镜头力求真实地表现果敢难民。黑夜蜡烛不是意象,但烛光微弱、难民护烛还是在电影语境中产生力量。影片结构是两部分,先由边境进入中国乡镇,然后镜头直接推到战场附近。力度递增,感觉下一步镜头可见炮火。但是两部分详略悬殊,结尾也没有力道。影片内容以女老幼为主,男为次,我觉得素材稍偏。6
●7.5分。影厅里面炮火连天,影厅外面灯红酒绿;忧愁与无忧,大人与小孩,逃亡的生命如烛火,在夜风中飘摇不定。全片从未出现过战争场面,是游离于战争边缘的影像;后半程渐入佳境,尤其是镜头深处战争附近,能闻见炮火之时,窥见村里百姓的反应之时。佩服导演深入战地记录时代的胆气。-举重若轻影展
●纪录片是一个在拍摄中寻找故事的过程,遗憾的是本片还停留在浮光掠影的层面,展现了某种生活状态,但还不具备震撼观众的力量。
●后半感觉太对
●越发觉得王兵是一个苦行僧的存在,他把自己置身于和战乱民族不断迁徙的过程中。难民望向可能被炸毁的家园,王兵的镜头望向这些难民。大人们大多焦虑,小孩子却可以开心的学着炮声。“回去可能会死”,“怕什么死”。
●夜与日
●隔一座山,战争背后的人穿越边境。
●第一次大庭广众之下看王兵的纪录片,但是这次和国情环境不一样的是缅甸边境的难民,由于很多画面是篝火
《德昂》观后感(一):自由的王兵
导演自己说,基于短时间的拍摄,所以结构上采用最简单明了的三段式。第一段松散无序的组接让人很难进入,第二段火堆和烛火下的人群和其相对隐秘的谈话让人印象深刻,但仍然很难进入,让我怀疑采取如此纪录方式的动机,第三段却突然有了状态,中缅边境的一个大家庭在枪声的背景下,停滞、彷徨、游离,这是战争状态下有价值的文本。
我对直接电影并无好感,因为那是作者的伪装,但王兵现场对电影自由性的表述,让我深以为意,由此也知道王兵追求的并不是怀斯曼,只是外在形式比较相近而已。
《德昂》观后感(二):一种关注
“德昂族,居住于云南与缅甸果敢地区接壤边境山区,总人口约80万人,拥有独立的语言,使用泰文和汉字作为记录文字。是一个饱受战争之苦不断迁徙的民族。”
导演采取冷眼旁观的方式记录缅甸难民的生活实况,男人们搭建帐篷,女人们闲聊吃饭,孩子们在杂乱的黄土地上奔跑嬉戏,路过时好奇的盯着镜头看,男子坐在地上抽竹筒烟,妇女给家人打电话后念家哭泣,一群人围着火堆取暖……日常琐碎被不动声色的记录,但也能从难民不自然的眼神里看到摄影机镜头的存在,这种感觉很特别,一种不介入又被动介入,不存在,又被拍摄对象反映出来。这也许就是“直接电影”的魅力所在,不经过任何修饰,尽可能的还原生活本身。
在一个个看似枯燥乏味的镜头拼接中,其实藏着很多看点,比如这个民族的食物,衣着,装饰,喜好的音乐……都是平日里很难见到的异族文化,收甘蔗,生火,不停的搬家,修补衣物,计算收入,也都是难民生活的一部分。前方无路可走,后方有家不能回,饥饿,疾病,战乱引发的对死亡的恐惧笼罩着他们,而这一切都被导演的镜头所捕捉。无论是难民围着火堆聊害怕又好笑的事,还是在黑暗之中讲述伤心的事,讲过去已经发生的事件扑朔迷离,跟随这些镜头,我们不仅能看到难民流离失所的生存状态,更能深入到他们的精神世界。勿需更多言语,因为关注,记录,传播,本身已足够体现出导演对众生平等的一种理解、尊重与关怀。
《德昂》观后感(三):缅甸的前世今生远比电影有意思
很容易联想到艾WEIWEI的《人流》。都是难民,都是因为战火流离失所,背井离乡,逃亡异国他方。
缅甸这个地方,地域独特,多民族,军方对政权的稳定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虽然民选出了总统,而反动派的昂山素季也成了精神领袖,但一向主张民主的她也不得不为维持各方势力的稳定而继续某些政策,少数民族的利益依然被牺牲,中缅边境的族群尤其。晚明和民国在缅甸造就了特别的一群华人,他们是原住民心目中的外来者,外国人,注定了被排斥,不同的文化风俗,注定了即使千年也难以融合。
德昂族是争取民族自决的几个少数民族之一。为了独立,各族都成立了自己的武装,以对抗中央政府军队,枪杆里才能出政权,有枪才有谈判的筹码。可缅甸都民选了,战争反而又打了起来,或许是缅甸军方在争取政治筹码。
说回本片,冗长的2个半小时,只记住了开头的红旗飘飘,中间的手机,后面的点点摇曳风中的烛光。兵火对人民之误的刻画还是不够。整体有点流水账泛泛而“谈”了。
:因为本片了解了一下缅甸的民族历史。多民族的国家真的不好管治,尤其是经济还不怎么发达的。缅甸的国父昂山,为了反抗英国的殖民统治,把日本侵略者引入国境,这让人想到了吴三桂和民国的某些汉奸卖国贼,受伤害的始终是普通老百姓。在日本摇摇欲坠的时候,昂山马上见风使舵联合英国人反抗起日本人来。有意思。
《德昂》观后感(四):我只是一个格格不入的闯入者
导演王兵,记录的是2015年春,德昂族的女人老人孩子们从缅甸逃亡中国边境的日常生活,导演的拍摄手法,和之前看大“三姊妹”手法很像,是很平实的记录手法了。甚至总体上又有些松散无序,很难去抓住电影中心,我实在是需要很大的耐心才能坚持从头看到尾。但是不妨碍这部影片能成为一部出色的人类学影志。
看完影片后特意搜了一下关于缅甸多民族文化冲突的相关背景,可能才又“懂”了些导演的用意。在世界的某个角落,几乎被遗忘掉的少数民族,他的镜头里没有特意去丑化或者政治化任何人和事,一切如此日常和写实,夜晚篝火下,他们围着谈笑着,私密的对话像是我这个观影者也坐在旁边倾听着,却又赶不上节奏,只因语言不通,我活脱脱成了个外来闯入者。我想着把“我”这个“现代人”装进镜头,竟然有了一种时空错落感。这种感觉时常会出现,除却观影,更多的时候是在自我“迁移”之中,旅途中,工作中,出差时,甚至是有时候就是静静地在一处慢慢行走中。。。
回到电影,不得不承认,一个民族的顽强是让人佩服和感慨的。
如果想政治话去解读该纪录片,也未尝不可,缅甸政府权力下的被牺牲的群体。不过我也只是外行,留一个参考文章,文章来自于澎湃新闻,写的很好。题目为:历史与现实共振的缅北民族冲突对“一带一路”有何影响?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565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