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真意》经典读后感有感
《幸福的真意》是一本由[美]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319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009-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通过controlling self-consciousness建立意识的秩序,避免陷入原始的混沌状态
●中文版就黄了
●:B82/5844
●福至心灵
●自控自律
●此书的前半部分关于心流的概念,如何产生心流,产生心流的障碍,以及心流的优点和缺点,写得很不错,值得一看。但是后半部分有点走进了励志体,吓了我一跳,特别是看到庖丁解牛的时候还有点怀疑这是不是同一个作者写的,还好网上查的结果是一致的。。。后边的展开有点陈腔滥调的味道,论述力量不够。遂降分。
●幸福是一种充溢在心中的希望之光。
●作者契克森米哈融是积极心理学的发起人之一,1934年生人,曾任芝加哥大学心理系主任。远在积极心理学的概念提出之前,他就对一个问题颇有兴趣:“为什么人们会专心致志,浑然忘我?”。那时,他还是位年轻的心理学博士,通过对艺术家等创意人士的研究,他提出了一个创新的概念:人类的最优化经验(Optimal Experience)。之后,他用了二十多年的时间,完善自己的理论体系,这就是:心流(Flow)。
●“We hold these truths to be self-evident, that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 that they are endowed by their Creator with certain unalienable rights, that among these are life, liberty and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
《幸福的真意》读后感(一):先见恨晚的书
此书和马丁塞林格曼的学习乐观达到同样的高度。flow理论把每个人的经历给予系统理论化。流的几大要素(目标明确、及时反馈、挑战感、胜任感、时间感消失),以及如何达到的各种途径写的非常到位,有字字珠玑之感。这是本需要不时重读的书。
《幸福的真意》读后感(二):让人迷惘的幸福
看了很多的让人幸福的书,记得在高中的笔记本上,我的理想就是要追求快乐,但是走着走着,发现自己离幸福没有很近,反而平添了烦恼。所以重新拿起书,寻找幸福。
1、以前生活:每天锻炼(瑜伽,游泳等);工作时尽量纯粹,用自己的本意;对人对事都是顺其自然;吃尽量按照健康,外面少吃;从来不专注的处理问题,兴趣随着本意经常改变;或者宗教;购物来换取快乐
但是本书告诉你安静,专注非常的重要,向宗教寻求慰藉,往往不得不把有关这个世界的许多知识抛在脑后,以换取心灵的宁静。应该运用心理学,因为这是一门现代的又活力的知识,要控制意识(瑜伽修行者),15分钟冥想,对一件事物深入研究(自己感兴趣的)用心做一件事情
《幸福的真意》读后感(三):幸福
整本书有321页,可能是翻译的原因,或者是对心理学术语的应用,有些内容没有办法真正理解的读完,但是终于读完了,自己最大的收获就是更明确的告诉我们快乐是什么,快乐就是设定目标,知行合一,有反馈,不断努力的过程,原来大师已经在仔细研究什么是快乐,并且给很多人指明了方向。
最近在考虑体系框架的问题,原来快乐也可以成为一个体系框架的问题,可以检查出我们哪里出了问题,所有一定要有框架。
我一直喜欢说一句话,参与决定了你的收获,书中提到只有不计较好坏,全身心投入生活的每一个细节时,才会觉得幸福。
这段要摘抄一下:
描述最优经验的共有特征:觉得自己的技巧足够应付当前的挑战,在一个目标明确、规则分明的行动体系中,对于自己表现的好坏,随时可得到清楚的回馈;注意力非常集中,完全没有空闲去思索任何不相干的事,或烦恼其他问题。
书中描述道的投机,眩晕,模仿都会有这样的效果。生活的本质主要由两大因素决定,工作与交际。
《幸福的真意》读后感(四):幸福,其实有迹可寻
幸福,或许是一个世界上唯一不会被拒绝的礼物吧
书中的幸福,不是感官的愉悦,而是深切的对生活的掌控感
掌控感出现在无尽的心流之中
心流的产生有必要的条件,七种之一是在智力或体力之上挑战极限
从这个意义上讲,幸福与愉悦在某些时候会背道相驰
换一种说法,幸福根本上并不是愉悦
这也解开了我一直以来的迷惑,我已然无法从感官的愉悦之上获得幸福
“已经吃了禁果走出了伊甸园,便再也回不去了”
你和一个人相处很开心,很轻松,你们很聊得来,那是一种愉悦
但如果你期望从关系中获得更多,比如智性之碰撞,那么如果仅仅限于愉悦,关系也就止步不前
推广开去,学习、工作都是如此
我明白了,我的幸福其实更加深入地扎根于智性的磨练、提升
并建立对自己的认知、身体的理解
那么,更加坚定了我要坚持拿下博士学位的信心和决心
因为,除了此路,别无他法,并且没有比此路更好的路
走下去,坚定地选择幸福
《幸福的真意》读后感(五):自我成长的老师
不故弄玄虚,在我看来,如果不细细体味,是根本无法理解到书中幸福的真意的。这是一本社会科学类图书,之所以强调科学,相信大家都有这样的体会:有太多所谓励志类的书籍,不是无病呻吟,就是歇斯底里。而它是基于对人类认知以及科学测试得出的一些结论,对于坚持唯物主义,以及相信科学的人们来说,应该是可信的。
书里面并没有道出究竟幸福是什么,这个答案还需要我们理解了书中的理论,并真正讲这些理论运用到日常生活中之后,才能体会到。如果不下功夫,或许连作者的真意都无法理解,更别提去按照书中的理论去训练了。
关于书的内容,就不写那么多了。反正书中有很多名词,诸如:资讯、意识、企图、注意力、自我、独特化、整合......它们是相互联系的。
最后要说的是,原著的写作风格,以及译者的风格。首先要说的事外国人写的东西,跟国内的不太一样,它不太具有逻辑结构性,它不是一步一步,稳扎稳打,当出现一个名词就详细解释,层层递进,而是具有一定的发散性。这不但是在整本书的结构设计中,还是每一章节的结构设计中,都感觉得到。此外,翻译方面,作者文笔很好,单是把词汇量不是很丰富的单词翻译成词汇丰富的中文词语,就需要费煞一番功夫。而翻译的作者也很好的把握了这些,而且整个翻译文字优美,引人入胜!但是,也许我这个人太习惯于结构化思维了,就感觉翻译作者在组织文章架构时不是很合理,而且我感觉里面很多小标题应该是翻译作者自己加进去的。对与我这种不擅长这样读书的,还要好好的给文章分分层,写写段意,才能理解得到!我现在才知道,为什么小学、初中的时候学语文老师一直叫我们这些,终于用到了,哈哈!
以上只是业余爱好者个人之言,目的是为了和众多书友交流学习,希望再此能抛砖引玉,相互学习。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