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妈妈,对不起,我再努力也达不到你的要求”:如果孩子注定平凡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妈妈,对不起,我再努力也达不到你的要求”:如果孩子注定平凡

2020-09-28 20:45:15 作者:晴岸 来源:三点一弯钩 阅读:载入中…

“妈妈,对不起,我再努力也达不到你的要求”:如果孩子注定平凡

  作者 | 晴岸

  三点一弯钩主笔团

  之前在网上看到一个母亲,说自家小孩“啥也不是”。

  自己为他付出了这么多,结果就换来这么个啥也不是的孩子,真是恨死他了,天天看着他都快要崩溃了。

  结果有个网友问这个母亲:

  “你自己是干什么工作的、做出了什么事业、一个月赚多少钱?”

  灵魂拷问过后,发现这个母亲也啥也不是。

  不知为何,我想起了那句,“一个破碎的我,该如何拯救一个破碎的你”。

  下面的网友评论,真相了:

  自恋的人是无法接受孩子平庸的,就像不能接受她自己是个普通人一样。

  其实,人都有自恋,都认为自己特殊、出众。

  这也没什么,但问题是:当我们的自恋被现实挫败后,相当一部分人,他们的做法不是自己努力加把劲儿,达到对自我的期望,而是自然而然地把目光转移到了孩子身上,让孩子为自己出人头地。

  同时觉得非常合理——你是我的孩子,你有义务替我完成我没完成的理想。

  这种做法相当于把自我寄生在孩子身上。

  前段时间,大家肯定都读过那篇爆款网红文吧?

  一个妈妈,为了把她资质平平的孩子推上清华北大,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同时也把孩子折腾了个够。

  文章是孩子爸爸写的。

  一开始就说了,他们的孩子是普娃,不是牛娃,初中时,孩子的学号是40,这意味着孩子入学考试的成绩排名是全班第40名。

  虽说这个残酷的数字要跟随孩子三年,但孩子并不在乎,整天还是开开心心的。对于小孩自己来说,能进重点中学,他已经非常满意了。

  在我看来,这个时候孩子的心态是非常良好的,没有被功利心所吞噬,但在他的父母看来,这一点充分说明这个孩子根本没有荣誉感和竞争心,让他们失望透顶。

  但就是这样一个“皮赖小子”,妈妈仍对他寄予厚望,目标:北清。

  孩子妈妈有一句名言,常挂在嘴边:“制定了目标,就没有达不成的,关键在执行。”

  孩子爸爸写道,妻子是文科出身,但为了实现家有北清生的梦想,几年来,她发奋自学高中艰涩的物理化知识,就为了更好地辅导理科儿子。

  先开始请家教,她怕孩子听不懂,都是陪孩子一起听。往往上完了课,儿子什么问题也没有,她却有一肚子的问题要问老师。

  问得多了,老师都要恍惚:这个家,到底谁才是考生?

  但对于妻子来说,儿子怎么样,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她自己怎么样。

  她坚信,只要她自己做到位了,儿子就一定可以考上北清。

  为了实现自己的“北清布局”,她把全国能买到的数理化资料全都买回来了,不给自己留下任何一个知识死角。

  儿子的时间也被严格规划到了以每分每秒计算,而且,这位母亲以身作则,从没在十二点半之前睡过觉。

  就连每天中午,也要从单位赶回家,就为给儿子辅导20分钟的功课。然后儿子睡午觉,她看着孩子睡着了再匆匆赶回单位上班。

  高中三年,风雨无阻。

  三年时间,她的头发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迅速变白。

  孩子爸爸写道:

  “窦娥的冤情曾感天动地,妻子这份可怕的执行力,是否感天动地,我不知道。但我每次想起,都会泪目,喉咙发涩。儿子对不起他妈妈这份比钢铁还硬的执着啊!”

  事情发生在高三时。

  孩子偷偷拿了妈妈的钱,买了一个手机,然后一直很靠前的排名急剧下滑了,并且与班上一个最差的同学打成了一片,两人每天交流打游戏经验,不亦乐乎。

  同时,与一个女孩谈恋爱,还加入了一个网群,每天花很多时间在里面。

  这些事,全部发生在妻子绞尽脑汁,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时候。

  距高考只有一个月了,不管夫妻俩怎么焦灼,但孩子的成绩就是上不去了。

  最后的结局是,孩子考上了武汉大学,亲朋好友得知后纷纷道贺,但妻子却失声痛哭,哭声里满是痛苦和不甘。

  这个妈妈,她当然付出了很多,但她最大的问题在于,她不能接受孩子本来的样子,一定要让一个平凡的孩子“不凡”,不惜余力改造孩子,让孩子达到她心中的标准。

  但她从来没有想过:当一个孩子,不能平凡,只能出色,而且没得选,这个孩子会怎样?

  文中的男孩与最差的同学混在一起、谈恋爱、逃遁到手机里,其实这些都是必然结果。压抑太多,一定会反弹。一条根本不是自己选择的路,拿什么热情走下去,又拿什么热情克服其中的困难呢?

  最苦的人生,不是吃糠咽菜的人生,是没有选择的人生。

  也有很多家长说,道理我明白,可是现在社会竞争这么激烈,压力这么大,平凡的孩子有多少机会呢?不使劲逼他一把能行吗?

  朗朗就是被逼出来的啊,可是如果当初他父亲不逼他,他就是一个普通人,能有现在的成就和名望吗?

  的确,朗朗自传里说过,他弹不好他爸就逼他从楼上跳下去,他不跳他爸就拿药逼他吃,自杀。

  他妈妈从外地来看他,几年没见,走的时候朗朗伤心极了,但他妈刚一出门他爸就逼他弹琴,因为“没空浪费在伤心上”。

  朗朗后来出了大名。

  但当时他用头撞墙,宁可折断手指也不想练琴,这样的痛苦已经随着他的成名被忽略不计了。

  多少几近残忍的故事,只因为主人公最后的成名,就带上了一层光环。

  然而,你看到的是一个走出来的朗朗被无限放大,你看不到的,是千万个一生就此被毁掉的朗朗。

  有时候,成功和幸福并不是一回事,不能只看那些被逼成功的个案,却没看到绝大多数被逼失败的下场。

  “为了父母,我必须考上一流的大学。”

  “如果不是为了父母,我早不想读书了。”

  “我妈快把我逼疯了,整天和我念经,谁家的孩子又考上了哪所重点大学,为什么你成绩就总不见起色……我现在极端厌学,根本学不进去。”

  “我爸从不打我骂我,但我特别怕他。只要我的成绩不进步,他就拉下脸来,整天整天不理我。光考高分还不行,必须有进步他才会高兴。明年就高考了,我担心极了,要是考砸了怎么办?天啊,我一想到爸爸的反应,就觉得自己快要崩溃了。”

  心理学家徐浩渊说,他收到过的数千封中学生的信中,很多孩子提到了父母给的压力,上面几段话是最平常不过的片段。

  为什么父母给孩子制造这么大的压力和痛苦?

  徐博士的解释是:

  1. 父母将自我厌恨投射到了孩子身上,就像文章开头的那个嫌弃自己孩子“啥都不是”的母亲,其实她真正不能接受的是,是她自己“啥都不是”。很多家长不能接受孩子一事无成的真正原因,是不能接受自己一事无成的事实。

  2. 父母将自己的焦虑转嫁给了孩子,他们自己的成长完全停滞下来,对自己能否适应社会产生了巨大的焦虑,但他们不是通过自己的成长去解决,而是将希望更多地寄托在孩子身上,结果让孩子承受了双倍的压力。

  徐博士说,即使父母控制住了孩子,让孩子照着自己设计的路线去发展,他们如愿以偿了,但是会引出孩子一系列的心理问题,给将来的生活埋下痛苦的种子。

  那么,我们该如何改变?

  首先,给孩子空间。

  如果父母包办孩子的成长,什么都替孩子做决定,那么孩子就学不会自己做决定,也学不会果断和思考。父母只有和孩子形成必要的“心理疆界”,给孩子留出充裕的个人空间,孩子才会发展出完整的独立人格。

  其次,自我成长。

  快节奏的生活难免让父母焦虑,但是,如果他们更多地去关注自身的成长,完善自己,就不会动辄干涉孩子的成长,或把自我寄生在孩子身上。一个身体只能背负一个灵魂,孩子无需背着父母前行。

  最后,允许孩子平凡,试着接纳真实的孩子。

  多少被逼着上进的孩子心中都有一个疑问,一句想问又不敢问的话:

  “爸爸,妈妈,如果我没考好、没得奖、没成功、没有达到你们的期望……你们还会爱我吗?”

  

  归根结底,父母和孩子之间,最重要的是爱和接纳。

  允许孩子平凡,并不意味着孩子必将颓废。

  父母把自己人生未完成的遗憾和愿望从孩子身上挪开,孩子才有机会活出真正的自己。

  就像朱生豪先生的那一句:

  “我一天一天地明白你的平凡,也一天一天地越发深切地爱你。”

  而一个被好好爱过的孩子,是不会舍得放弃自己的。

  - End -

  关于作者晴岸,心理学硕士,年轻妈妈,大千世界里一个耐心的倾听者、记录者。文章首发于公众号三点一弯钩(),转载请注明出处。

  图片声明:文章配图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你可能还喜欢

  

  “我曾经深爱他,现在最恨的人也是他”:从恋人变成仇人,“报复”是一条必经之路吗?

  3.6亿的热搜,揭穿基层婚姻的遮羞布:这场残酷零和博弈,如何破局翻身?

  

  “北大最土女网红”李雪琴:段子背后,是我丧到死的25年

  点击小程序,预约心理咨询

  一起“在看”,在一起看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