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伦》经典观后感1000字
《天伦》是一部由罗明佑 / 费穆执导,尚冠武 / 林楚楚 / 陈燕燕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1932—1937;以对祖孙四代的刻画来宣传尊老爱幼的传统伦理道德,并掩人耳目地为国民党造势
●我觉得费穆肯定受到过德莱叶的影响,尤其是在布景和摄影机运动上
●求65min版。。。
●整體場面調度尚算精緻,分鏡可圈可點,從細節看着實有不少瑕疵,例如好幾個鏡頭人物臉部沒完全拍進去,或是剪接突兀,或是表演生硬,故事方面就算了,基本就是生硬地宣揚中國傳統核心價值,於是人物設計都流於平面,只是作為導演眼中正反教材的存在
●配乐很有特色,全片都在传达很朴素的传统价值观,现在看来有些过于直白生硬了。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自有一种不疾不徐的好。刘天华,《病中吟》。半有声片。
●3.5 66min美版。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敦亲睦邻兼济天下,传统家庭观念深植的melodrama教科书。镜头语言精确优美,尤其几次归家的马车穿越乡间宛如剪影的画面令人印象深刻。时间转场的英文字幕卡都译得很委婉诗意“seven times the pear trees came into blossom”。
《天伦》1935:本以为老电影会枯燥无味,没想到老电影竟如春风拂面,黑白画面犹如动态山水画,成了近期我心中的小清新。如今流传的《天伦》版本虽是费穆导演(影片注明的导演罗明佑其实是当时联华老板),却是发行到美国后的美式剪辑版,充满好莱坞式的剪辑和美式对白。不过仍能看出费穆的原版拍摄功力。
影片充满了大量的象征镜头,牧羊人和小羊,小鸟喂雏,在那个时代,费穆已经开始运用长镜头,主观镜头,对比蒙太奇,还运用马蹄声、鸟声、碎茶碗声作为默片的同期声,民乐、民歌的运用在渲染情绪、促进情节、表达主题方面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影片表达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大爱观和百善孝为先的中华传统道德主题,不知道是不是在当时属于五四革命后十几年的一种反思,因为开篇介绍清末儿子的孝顺与另一个时代儿子的花天酒地,特别强调了一个时代的结束。另外美版充满了美式基督教的博爱、慈悲与重生平等。
影片除了那些传统教义儒家箴言,我对林楚楚饰演的母亲对私奔女儿的对白印象深刻:当你对亲眼所见都怀疑时,又怎能相信别人背后的言论呢?(大意如此)
费穆的导演处女作《城市之夜》是一部“强烈地暴露都市黑暗的影片”,在后来的影片中,他转向对中国文化和人文精神方面的探讨,初步形成费穆文艺片的创作风格。《人生》《香雪海》《天伦》是这种倾向的代表。
《天伦》用一个家庭轮回的故事阐释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中国传统伦理。从影片表面的主题上看,费穆的创作脱离了对现实生活的直接观照,而采用这种比较抽象的方式来表现和传达中国文化中代代相传的伦理美德,与新兴电影文化的主流似乎有些疏远,是当时电影文化潮流中出现的一种另类文化选择。但在影片的深层寓意上又似乎可以感受到他在这种民族危机的时刻,用一种浓郁的民族情感对中国伦理传统的一种颂扬,对古老文化的一种膜拜,试图以此来描述一种和谐的博爱的没有冲突的理想社会。因此也未尝不可以认为是他个人民族文化立场的宣誓。
影片在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费穆以一种近乎宗教式的情调和舒缓的情绪为基调,刻画出十分民族化的和谐的生活场景。影片已经透露出他在电影创作上的特点,就是通过对声音、构图和镜头画面的节奏处理,创造出一种“在默片中运用了声片的手法,尤其是细腻的内心描写”的独特电影表现特点和知识分子电影的特殊文化内涵。
《天伦》观后感(三):《天伦》:中国默片的最高峰
《天伦》:中国默片的最高峰
这部1935年9月7日上映的电影,是我们现在可以看到的、费穆现存最早的电影,由钟石根编剧,尚冠武、林楚楚、陈燕燕、黎铿、黎灼灼、郑君里等出演,郑君里由于跟蓝苹私交不错,在文革时被活活整死了。
这部宣讲儒家思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影片,在左翼进步电影思潮中似乎是一次倒退,然而在影片的深层寓意上似乎又可以感受到他在这种民族危机的时刻,用一种浓郁的民族情感对中国伦理传统的一种颂扬,对古老文化的一种膜拜,试图以此来描述一种和谐的博爱的没有冲突的理想社会。因此也未尝不可以认为是他个人民族文化立场的宣示。
看完这部影片,我才算是对“摩登圣人”费穆有了初步的了解,他的艺术追求、他的天马行空、他的美学修养,确实有着他自己独特的魅力。从这部电影来看,最为人所津津乐道是影片的开头,展示了一组小羊和母羊在广阔的早地上、蔚蓝的天空下(当然是黑白片,但能够感受到)相依偎的场景,寓意“天伦”,这一场景出自《圣经》。
《天伦》的一大特色是它的配乐。大部分中国默片的配乐采用的是西洋音乐,如《渔光曲》中大段使用柴可夫斯基的音乐作为背景,与影片的纯民族内容难免有些冲突。而《天伦》是用民族音乐配乐,使用了月琴、锣钹等民族乐器,主题曲《天伦歌》由黄自作曲,郎毓秀演唱,民族风味浓郁的音乐充分烘托了电影的传统主题,在当时被公认为配乐最完美的默片。
电影之外,1936年6月,《天伦》在美国洛杉矶等地公映,成为由美国商人主动购去并作公开放映的第一部中国电影,但可惜的是,“第一次走出国门,杀入好莱坞”的影片被无情的阉割,剪辑过度。
关于这部电影还有一个故事。1935年,联华由于营业不景气,收缩了公司规模,阮玲玉又在当年自杀,影片号召力大减。公司内部派系斗争日深,以吴邦藩为首的南派对以总经理罗明佑为首的北派甚为不满。罗明佑为了挽回颓势,耗巨资倾力宣传自己挂名与费穆合导的《天伦》一片,并在专映外国片的大光明戏院上映。但影片质量虽高,观众却并不踊跃,票房失败,罗明佑的威信一落千丈。吴邦藩乘机掀起倒罗风潮,逼走罗明佑,改组了联华,改变选片方针,全力投入有声对白片拍摄。此一事件对上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的发展影响甚大。
《天伦》观后感(四):天才的费穆,我爱的费穆
《小城之春》是中国最优秀的电影,这大抵是公认的,我亦如此觉得;费穆是中国最出色的导演,这大抵也是公认的,我亦这样认为。但有时候我会问自己,我们总这么评价,是不是因为我们太缺乏好电影和好导演于是好不容易从故纸堆里淘出来了一个,就狂热地造起一个神来了呢?大抵我们中国人,从来都是需要一尊神像来祭拜的。等看完《天伦》之后,这个疑问就烟消云散了,更准确地说,看过这部片子的开头,这个问题就不是问题了。这是费穆作品中现存最早的一部电影拷贝,且来看看本片的开头:
一、开场出现的竟然是民乐!我早已习惯了观看西洋乐包装之下的华语电影,不论是1930年代的国片,还是当下的大片。当突然听到民乐的时候真是吃了一惊!这个曲子听着非常熟悉,就是想不起曲名来,直到影片的结尾,郎毓秀演唱的主题曲响起时,哦,原来就是《天伦歌》!本片从头至尾都是民乐配乐,与其主题相得益彰。也难怪在当时被公认为配乐最完美的默片!
二、片头用的是象征主义!一个年老的牧羊人费劲地找回了离群的小羊羔,其表达的含义是不言而喻的,片中也还多处用到了这样的表现手法。我想,在当时的国片里,恐怕是找不到第二例了。片头牧羊人的形象一出来,我立马联想起了伯格曼,因为一种宗教的意象扑面而来。
三、开场不久出现了快速运动的长镜头!首先是近景,然后特写疾驰的马蹄,再然后就是策马飞奔的一个长镜头,非常流畅!再特写马蹄,同时叠印到老人奄奄一息的脸。这样一组镜头的运用和剪辑已经充分展现了导演的功力,同时代有其他国内导演用过这样的长镜头么?我倒是想起了若干年后黑泽明的电影,比如《蜘蛛巢城》,比如《罗生门》。
以上这么三点,绝不是我刻意地关注,刻意地把它和大师们的手法相提并论。而是我在第一次观影的同时,脑海里即时闪现的联想的记录。由于本片的原版已经失传,现存的美版在某种程度上已经窜改了原片的主旨,所以很难从主题和内涵上来对其进行全面和深入的分析。但是,单从电影本体层面,上述三点已经大大超越了它所处的那个时代,这是毋庸置疑的。更何况本片的几个“第一”还不止于此。这就是天才,天才费穆。
美版《天伦》把全片由十四卷缩减为七卷,65分钟,而现在我们看到最多的则是一个不到50分钟的残本,英国电影学院1980年在伦敦老电影院仓库里发现的。一个长片就如此这般地被剪成了一个短片,于是很多东西都无从谈起了,我只想说说结尾。美版的结尾是典型的Hollywood Ending,一家人其乐融融,仰拍着祖父母二人结束了全片,多么美丽的人性哇!多么美好的世界哇!而据钟石根所写的剧本来看,原版的结尾应该是祖父在妻子、儿孙和众孤儿的默祷中含笑而逝(而非起死回生)。最后还搭了一个很大的龙舟,用了一个很长的长镜头。这才是费穆嘛!这才是《小城之春》的那个费穆啊!开放式的结尾,引而不发,这不正是艺术的味道么?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美版的瑕疵颇多,主要体现在中英文字幕的一些错误。最大的纰漏在于,它把本来只是挂名以响应“新生活运动”的联华公司老板罗明佑当成了导演,而费穆反倒成了副导演。本片当年是在专门放映外国电影的上海大光明戏院首映的,可见罗老板对其之重视。不过叫好不叫座的状况,导致了罗老板的下台,改组后的联华公司全面开始了有声片的拍摄,这里说的是本片的一点历史作用,从反面推动了电影技术的发展,哈哈。对了,八卦一下,孙子幼年的扮演者黎铿就是《神女》里头那个可爱的小朋友,不过他妈妈林楚楚在本片扮演的却是他奶奶。他老爸黎民伟则和罗明佑一样,同为联华的创办者。而孙子长大成人后的扮演者则是当时的名角日后的名导郑君里,因为和蓝苹的私交不错,在文革时被活活整死了。
其实关于《天伦》有很多值得讨论的地方,它绝不是一次不合时宜的复古,我把它解读为,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知识分子对激进主义的一次反思,对传统文化可取之处的一次呼吁!不过超越时代的人往往是可怜的,费穆亦然。他的那些在如今看来地位不可撼动的经典作品,当时往往是叫好不叫座,甚至连叫好的都没有。费穆的心情或许一直都是苦闷的,就像在关锦鹏的《阮玲玉》里见着的那般文弱。1949年以后,因为意识形态的对立,他的心情恐怕是愈发郁闷的,以至于英年早逝。又因为连年的战乱以及历次的运动,费穆本来产量不高的十来部作品多半已不存于世。如果他能够活得再长些多贡献一些作品,或者他的作品都能够完好保存下来,他进入电影大师的殿堂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儿。要知道,他逝世的那一年,33岁的伯格曼还基本上默默无闻,41岁的黑泽明才刚刚捧回一座金狮,而他也不过就45岁。他是乱世中诞生的天才,乱世成就了他,乱世也毁了他。
【附】天伦歌 作曲:黄自 填词:钟石根
人皆有父,翳我独无?
人皆有母,翳我独无?
白云悠悠,江水东流,小鸟归去已无巢,儿欲归去已无舟。
何处觅源头?何处觅源头?
莫道儿是被弃的羔羊!莫道儿已哭断了肝肠!
人世的惨痛,岂仅是失了爹娘?
奋起啊,孤儿,惊醒吧,迷途的羔羊。
收拾起痛苦的呻吟,献出你赤子的心情,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收拾起痛苦的呻吟,献出你赤子的心情,
服务牺牲,服务牺牲,舍己为人无薄厚。
浩浩江水,蔼蔼白云,庄严宇宙亘古存,大同博爱共享天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