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我评说》读后感摘抄
《任我评说》是一本由任志强著作,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的平装 胶版纸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26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任我评说》精选点评:
●这本在书柜里躺了12年了,今天才读完;简直错过了一个亿。这个年代说真话的人尤为可贵。1. 政府依靠房地产税收生存,不关心民生保障房。2. 政府部门无能和没有长期战略和规划,媒体迎合大众口味乱写和乱说,房地产利益面前一个字乱。3.贪得无厌政府目前,房地产不会跌...
●观点还是不错,中国的经济基本上就是政府主导的经济,市场规律在中国找不到。
●一多半
●强盗般的满足军人般的果敢,不可否认华远能成就今天的水平,准确来说就靠他一个人~~但这本书的确太糊弄人~
●思维很严密
●看任大炮怎么说
●值得一看!
●也真是佩服这个人
●内容分散。但论点多
●可见,能当上老总这么多年,是有道理的
《任我评说》读后感(一):倔强的受气小媳妇
发展商在政府面前是“受气的小媳妇”角色,在购房者面前是“奸商”的角色。而房价是地方政府+发展商与购房者的博弈结果,同时也是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博弈结果。购房者对房价有意见,要撒气,定不能撒到ZF头上,当然得小媳妇来受,这时的辩解,即便都是真理,必定被口水淹没......
非常同意老任是《皇帝的新衣》里那个说真话的孩子,他的观点,我一直很认同,虽然他有时表述得比较露骨。
《任我评说》读后感(二):任志强会载入史册
周末带gf逛书店,翻到了这本书。一看半下午,不想在这个还有点小清新的地方过多分析房地产的未来发展和房价的涨落。只想说,这是一本认真完成的有关地产业的通俗著作,值得每一个对这个行业和所谓的房价感兴趣的人好好读一读,个人认为,不读完这本书是不能对任志强和他背后的各方各面的力量做一个评述的,更不能对息息相关的房价有一个清醒和理性的认知。尽管,这也不见得就是最好的有关地产的书,但毫无疑问,它是最真诚、最坦率和最理性的一本,至少有一个之一。
书中很多新的观点让我反思良久,比如中国城镇化过程中有过的低成本阶段被无故浪费,比如城市居民用地被工业用地挤占等等。
未来人们会对近十年的房地产疯长有一个思想清算的。在这种历史回眸过程中,任大炮必将载入史册,而且,我相信,后人不见得再以过大的贬义来针对他。但无论如何,货币超发的悲剧不会因为任推理的正确而变的正义,相反,从另外一个角度证明了,任本身的价值,这就是理性推理,尊重经济规律。
《任我评说》读后感(三):任我评说-一个有内涵的地产商
《任我评说》除了展现任在1999-2008年期间对房地产的思考与观点外,还涉及到他的内心世界,无不透露出企业家的良心与责任。附录中朋友述说的几件小故事更是将他直来直去的性格展现的淋漓尽致。我由于是房地产的门外汉,对不少专业一些的术语完全没概念。作为一名普通消费者,我只想了解一下房产大鳄怎么看房产,并能对房地产的发展形成自己的判断。这也是我看此书的目的。任分析国家的政策,分析房价上涨或下跌的原因,并用多个例子与数据来支撑自己的观点,他掌握很多数据,他善于分析、研究。不敢说他的话全是正确的,但读后确实影响了我的观点。读这本书最大的收获是如何看待消费者购买的二套房问题。任在文章中讲,调查显示房屋空置率并不高,购房和租房都是解决居住问题的出路,尤其是当不能用不动产金融来建立租赁市场时,就只能依靠个人提供租赁性住房,否则就不可能建立合理的消费梯次增长的循环体系。这个二套房就能解决很多人的租赁问题。此外,我对现在的购房人群也有了新的看法:现在每家一套房的比例很高了,很多的购买者除了一些是刚性需求外,还有很多是为了改善居住条件而买的。
他广读书,他说每天都要阅览很多信息,每天都要读书,要读十几二十万字,出差时书陪伴左右,在机场时也在书店“耕耘”,他作为一个企业家,能保持博览群书的这种精神是非常令人敬佩,也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不禁自问:为什么自己总说最近很忙而没时间读书呢?
我第一次了解他入狱,是在网络上得知的,只记得当时网友说他曾经入过狱,却还津津乐道,引以为豪,到处炫耀,不知羞耻。后来我得知他是无罪的。读了这本书后,我更能理解任为什么会经常提及他的入狱经历。一是本来就是无罪,没有什么好隐瞒与不光彩的;二是他现在的遵纪守法,与20世纪80年代入狱有很大关联,他内心是感激那段岁月的。
任有着一副严肃的面孔,即使笑起来也不会为他的形象加分。他言词犀利,留给大众的俨然是一副硬汉子形象。然而,此书中却有着他柔软内心世界的描写。看到他与员工以及员工亲属的互动、对妻子的愧疚,才发现原来他有着很深的人情味。
这本书的语言还是很平和的,朋友讲的事例中也透露着他不甘人后的坚强性格,也许只有这样,才能带领好一个公司,干得出一翻事业。
《任我评说》读后感(四):地产商的秀点
近日华远老总任志强在博鳌论坛房产分论坛又大放厥词:“中国的房价相对工资没涨”,也又遭到群起攻之。这是“任大炮”与其对头的保留节目,据说他在“全国人民最想扁”榜上坐第三把交椅,看来只可能上升不可能下降,任总继续努力。各位看官则不妨一笑而过。就他炮制的众多话题,已有太多“仁人志士”讨论,本文就不续貂。这里试讨论一下“任志强现象”。
其象征意义大于实质内容,也就是作秀。任的性格有愤青的一面,但本质上还是个商人,那么他实际想成为的人和商业要求他成为的人之间就有相当的距离。360行除了某些特殊行业,比如特务,都免不了作秀,地产业特别多。作秀方式也有很多种,任是比较特立独行的那一种。
商业文化还和地域有关。北方历来是政治中心,有官商传统,特别是北京的生意人,总自觉带着中央的眼光。南方商人务实低调,但深圳平地而起,汇集了当年全国的热血青年,也有理想主义气质。
在行业和地域文化的限定下,商人发挥其个性。地产业秀场最具代表性的有四个人。牛皮不是吹的,珠峰不是飞的,万科的管理和文化多有可圈可点,王石做人确实做到了一个高度,可比南帝。
潘石屹,任志强嘴里的小潘,出身甘肃天水的穷孩子。历史上这样的杰出人物,通常对上流社会持有某种矛盾的心理:既急于融入,又挥之不去疏离感甚至敌意。SOHO现代城、长城脚下的公社,潘在秀场的作派,都隐约有这个意思,可称为西就。
这些秀点各有千秋,但中国地产业的大环境决定,就像黄仁宇<万历十五年>最后的总结,都不能避免被天下人唾骂,只成就了易宪容老师的美名。易老师替平民代言,符合孟子的中心思想“诚”,诚意。但不如意事常八九,可对人言无二三,如果诚意和诚实冲突,该怎么办,圣贤没说。易老师生于江西,求学上海,可称东诚。
任志强则比较诚实,但缺乏诚意,毒舌业内国内无双,可称北毒。整个行业名誉败坏如此,王和潘便称英雄也枉然。任破罐破摔,却也不能再坏。易任两人多有高论,但都深知政策的宽容度,不越雷池一步,聪明。能在江湖上扬名立万,并称四绝,是有道理地。
2009.4.23
本文授权<新快报>
《任我评说》读后感(五):任我评说
此书分上下两编,上编“地产十年记”以年份为小标题,分别摘录了作者1999年到2008年之间的28篇文章,下编“不得不说的话”则又分为两部分,“我到底为谁说话”和“我也有一颗童心”,分别摘录了19篇和11篇文章。这些文章虽然各自年份不同,依据的评论事实也各自不同,但统统指向一个主题:房地产开发商的炒房无罪。这也这是作者的言论遭到很多人指责的重要原因。
很多人都说,作者是目前为数不多的敢于说真话的人。
“政府是保护群众利益的最后防线,因此,政府需要做的不是去委托或组织拆迁,而是应制定对群众的财产利益和生命安全有效保护的法规,并同时用法规保护投资者的利益。政府不是去拆迁,而是去监督市场中的拆迁主体最有效地执行政府的法规。当政府从具体事务中脱离时,才可能成为公正的裁判者和执法者,才能保证政府行为在无利益追逐条件下的公正性和可信度。”
这是《此类观点不可取》中的一段话,这篇文章批驳《土地资源要牢牢地掌握在政府手中》,大约作于2004年。主要批驳的文中观点有四:将香港的土地收益与内地的情况类比,寄希望于土地收入成为地方政府的第二财政来源;土地的增值收益不能再让开发商拿走,下一阶段就是要把开发商的土地收益拿回来;政府拿土地收益作为搞土地一级开发的原始资本,并更多地用银行贷款解决政府土地储备;由政府进行一级开发中的拆迁,避免开发商损害群众的利益。上一段话就是反驳其中的第四个观点。
这段话时我觉得非常有道理,并且在这本书中类似的观点作者也多次重申。政府在房地产发展过程中的“拆迁”中究竟应该负有什么样的责任和义务,作者在这里说的非常明白,也非常在理。但有时候,法律的执行肯定有其不完善和自由裁量不公正的客观因素的存在,想要法律的制定和执行的完全公正又是不可能存在的。作者在这里,只是片面的反驳别人的观点,却没办法系统地,全面地阐述自己的观点,所以难免会存在偏颇,也难怪会有媒体断章取义,说其是“黑心的房地产”了。
“在所有国家的法律与法规中,商品房都不是公共政策的讨论范围。商品房的属性在《房地产管理法》中被列为“以盈利为目的的商品”。国务院“23号文件”和“18号文件”都明确商品房是三种供应体系中完全市场化的部分,并且面对中高收入家庭,而另外两种供应体系(经济适用住房与廉租房)才是公共政策和政府责任的部分,是带有社会保障性质的。因此商品房中才有住房与非住房类产品之分,有别墅、公寓等高档商品房与普通商品房之分。而公共政策性质的经济适用住房与廉租房则没有非住房部分,也没有高档住宅与普通住宅之分。因此,自“23号文件”之后,文件与法规中都明确规定商品房价格为市场调节价,而不属于《价格法》中应受政府监督与管辖的政府指导价与政府定价的范围。这本来也不是政府应该管的事,更不是应受公众监督的事。”
这是《别把驴子当成马》中的一段话。作者在这里厘清了商品房的性质,即是三种供应体系——商品房、经济适用房、廉租房中完全市场化的部分,本来就不是政府该管的的事,更不是应受公众监督的事。可以说,在此之前,我从来没有从这方面考虑过房价的问题。作为一个家境不算太好的90后,我总是想着怎么样把这过高的房价降下来才是正途,房子并不能算是完全的商品,因为房子是公众生活的保障和基础。但既然法规的确规定了房子是完全市场化的商品,作者说“炒房无罪”也就是基本正确的了。但之所以只能说“基本正确”,是因为现在的房价的确是过于高了,任何商品,即使不是商品房,都不能价格过于高而影响公众的正常生活,一个商品的价格过于高了,国家宏观调控就可以并且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抑制它的过快上升。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经过长时期的实践经验,已经被全世界无论是社会主义国家或者资本主义国家所承认。所以作者在这里说“这本来就不是政府应该管的事”肯定是有失偏颇的。但作者这里的有失偏颇,纵观整本书,也是有自己的解释的原因——作者从不承认现在的房价是过高的,但这从作者作为房产商这个利益群体来说,也就可以理解了。
讲完以上两点,我们才可以来讲作者一句遭来了几乎全社会责骂的话:“商品房是给富人盖的”。
作者对这句话的解释,在《开发商该盖什么房子?》中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和阐述。
作者认为,富人在现在,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升入,已经成为劳动致富的光荣形象了。“建立和谐社会的中国,不是要消灭现在已有的富人,而是要消灭所有的贫穷,让所有的穷人都变成富人,不能变成富人的少数人也应在政府公共产品的支持下过上有基本保障的幸福生活,这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
作者以五星级大酒店和商品房打比方,来说明商品房和五星级大酒店一样,是一件主要提供给中高收入家庭消费的产品。“为什么社会在五星级酒店为富人提供服务的问题上没有争论,但在商品房为富人提供服务上却有大量的争议呢?人们会说住房是城市居民的必需品,说住房带有公共产品的性质,说住房是生活的基本权利……五星级酒店是面对少数人的,而商品房是面对全社会的。”
作者进一步说理,说明商品房只是一个完全市场化的商品,这个道理在全书中重申过多次,并列举了一系列数据说明具有居住功能的商品房不是就代表了一切住房,更不是面向全社会的生活必需品。“从全国住房的存量统计中可以看出,商品房(包括买卖的经济适用住房)只占全部存量住房的22.3%,而房改房占52.0%,政府提供的标准租赁公房占9.5%,原有私房占11.4%,租赁私房为2%,其他为2.6%。”
这样说理和数据并存的分析,不得不让人信服:商品房是给富人盖的。
接着,作者就开始讨论起开发商是否应更多的承担起为穷人盖房子的问题,从反面来论证商品房是给富人盖的这一论述。
“市场做市场的事,政府提供社会保障与公共产品,这本是分工不同的两件事,但每到讨论市场的问题时,人们总爱将社会保障与公共产品放在市场竞争中混淆视听,似乎市场的失灵是因为市场没有提供公共产品与社会保障。中国的低收入家庭难道不应享受免交出让金的住房保障吗?”
到此为止,作者的观点就得到了全面的论述,我也随着作者的说理更深刻地理解了商品房的某些原理。
前面说的那么多,还有作者的一个观点没有解释,就是为什么作者不认为现在的房价过高。
在《大城市效应》这篇文章中,作者就很好的回答了这一问题。
“从2005年全国商品房住宅的销售价格看,只有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广东六个省市的房价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009元/平方米),其他绝大多数省市的平均房价尚不到2000元/平方米(1910.68元/平方米)。”
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不仅是因为是因为土地价格高,更重要的是现行的财政政策让大城市拥有更多的公共资源和福利,形成了公共资源对消费能力的掠夺。大城市的医疗条件、教育条件、就业机会、创业机会、公共设施与保障等都比小城镇中的好,加大了大城市的人口和财富聚集。很多专家表示,当我国小城镇的发展战略能解决城市化的问题时,大城市的房价就会平稳或下降了。这确实是解决人口向大城市过度集中的办法。
“至少在未来的十几年中,大城市的生活质量优于小城镇的现象不会改变,大城市吸纳外来消费能力受益的现象也不会改变。同时,从中央到省会再到地县的塔式管理体制也不会在未来的十多年中改变,那么分层级而形成的公共资源配置就更不可能改变了。”
未来的十几年之后,房价会怎么变我们不得而知,也许是小城镇的房价跟着大城市的房价一起涨高,或者大城市的房价随着小城镇的发展而趋于平缓,无论怎样,未来十几年的房地产价格可能正如作者所说的,降下来的可能微乎其微。可能正如温总理所说,“我们说住有其居,并不意味着住者有其屋。从方向上看,应该鼓励更多的人租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