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无人读过的书》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无人读过的书》读后感精选

2020-10-07 20:2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无人读过的书》读后感精选

  《无人读过的书》是一本由[美]欧文·金格里奇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页数:345,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无人读过的书》精选点评

  ●1. 哥白尼是一名教士,卻熱愛天文學。因為中世紀的宗教壓迫,直到臨終前,他才把自己研究了一輩子的日說理論交給自己的學生去出版。而正是因為一個偶然因素,才讓日心說理論突破了中世紀的宗教限制,成為近代天文學的開端。 2. 近代天文學的發展歷程。托勒密用本輪和均輪構建了地心說理論,而哥尼的日心說讓天體都可以做勻速圓周運動,更加簡單實用。歷史上還曾經存在過不太為人所知的地日心說,是維蒂希和第谷提出來的。而開普勒最終用橢圓形軌道解決了哥白尼理論的缺陷,真正構建了太陽系的運動模型,這得益於第谷構建地日心說所測量的大量精確數據。 3. 無形學院的概念。在交通與通訊不發達的中世紀,科學們通過在書中做筆記的方法互相交流自己的科學理念

  ●有些琐碎纯粹记录作者收藏过程

  ●和“书痴”一起买回来想的书

  ●感觉不错.

  ●执着考究癖,竟然让我想到《荒野求生》的贝爷。外国人喜欢人迹罕至深海区扎个猛子。

  ●科学史家的孜孜不倦

  ●一本顶顶有趣的书。一个哈佛大学教授用三十年时间世界各地检阅了数百本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为的只是看一看这五百多年来究竟都有谁真正读过这本晦涩艰深的划时代科学巨著我喜欢这样的人,并且觉得人这一辈子就应该找点东西去追,成为一个偏门专家实在是件很酷的事。

  ●补标/还不错的一本天文学科普。

  ●其实我没怎么看懂

  ●科学史“花边

  《无人读过的书》读后感(一):今年是国际天文年,应该增加些天文知识

  作者用了三十年时间来调查一本书的故事,30年,是一个人三分之一的人生哪!作者整套严谨的调查方式,研究过程都全程纪录下来,哪怕一丁点细节都不放过,我觉得他的治学精神是比物理知识、善本管理知识令我获益更多的地方

  觉得很奇怪,西方的学者总能找到一些有趣的学术上面的细节,写出类似可读性很强的书。中国的学者肯定也有这个洞察力幽默感的,只是没想到自己还有写作这层本事而已。

  《无人读过的书》读后感(二):资产阶级就是腐败

  我读了第一章

  我再读第二章

  我读了第二章

  我再读第三章

  然后

  哈哈

  然后

  我就跳到第八章

  第一章这里有个问题,反正我是被绕进去了

  “但我承认,被盗的这本拷贝品相上不如伦敦的那本。最后,辩方还特意向陪审团展示了这本拷贝上的蛀洞,格雷厄姆再次当场提出反对,理由是我没有资格为书定价,这一次法官告诉他不要打断我的叙述。”

  因为辩方就是格雷厄姆,他反对谁啊,似乎前面应该为控方,还是怎么的

  最后说

  为啥我们没有哥白尼呢,第谷呢,牛逼顿呢

  李约瑟提问了,李约瑟说的对,我们的本草博物学太本草,就是个草本东西,基本是马尼奥尔或者图尔纳福尔的水平。

  《无人读过的书》读后感(三):足足两年才读完

  不知道还有谁像我这样花两年时间,足字足句的读完这本书。窃以为,读书人分多种,排名第一的是有钱有闲有学识的阶层,我称其为“太平时节读书人”,每天排遣时光的主要手段便是阅读闲书;第二类是买书不读的人,这类人逢书辄喜,一喜就买,放在书架后便忘之大吉;第三类是梓梓学子,每天泡在图书馆占位子心无旁骛。其他还有很多类,不一一而述。我呢,我是“食书者”——每本书从来不浪费一字,即使写得很烂很臭,只要买来便会静心一阅。我还有一个毛病,从来不读别人读过的书,所以,自打离开学校后再也没有去过图书馆,家里一应书籍全悉自购。有了这样的心态,在我的书架上便没有“未读书”,这本《无人读过的书》很有运气,你来到我手上字字句句都发挥了作用,作者欧文教授追踪哥白尼的辛苦,深入苏联时期列宁格勒的安危,与古人诸如第谷布拉赫、雷蒂库斯、赖因霍尔德等的神交,他写这些考证过程确实枯燥无味,但也真的让我增长见识。

  《无人读过的书》读后感(四):我们这一辈子说短不短说长不长是不是真的应该找点东西去追就算很难就算很无趣也要坚持到底?

  这本书远不像介绍中写的那样精彩好看,它吸引我掏银子的原因除了它的题目之外就是“我这篇评论的题目”。

  忽略掉书中关于天文学的部分和我们所不了解的欧洲科学史和偏门历史方面的东西,其余的部分……

  呃,的确只剩下一小部分,就是这哥们全世界搜书的过程,搜的这本书是哥白尼《天体运行论》的初版和二版,无比艰深难看但题目全世界小学生都知道的著作。

  他居然找到了几乎所有存世的此书,并且为此出版了专著,而他的这本搜书记堪称奢侈,一辈子的积蓄和半辈子的时光全都和同一本书在较劲,他还真行。

  不过对于那些珍贵的书本身命运的兴趣要远大于对他搜书过程的冗长记叙,他在我这里是失败了,这不是本好看的书。

  可是支撑着我看到头的是这位老金哥最初那个看上去简单得匪夷所思的理由:

  他要推翻这是一本“无人读过的书”的愚蠢判断。

  一辈子搭上了。

  成了偏门专家。

  好样的。

  《无人读过的书》读后感(五):略窥英美法系国家普通公民对刑事诉讼的态度

  最初读这本书是翻着看的,不料作者为了吸引眼球,将他平生第一次出庭作证的经历作为首章来描写,对英美法系国家的刑事诉讼过程我向来是充满兴趣的,这是我第一次见到以第一人称证人视角描写刑诉过程。

  该证人是纽约大学史学叫兽。也即专家证人。该专家证人熟悉刑事诉讼对证人出庭作证的要求,他懂得选择法官对证人证言证明力的影响,也描述了辩诉双方谨慎的选择陪审团的过程,这些法律人的专业技巧在其看来尚属可以理解和正常的,但该证人对辩方的交叉询问显然颇有微词,专家证人很想向公众展示他的渊博学识,但辩护律师只想让他说出该说的话。

  专家证人对演讲被打断感到非常不满。这里的辞句偶觉得很有趣,甚至可以做一对比性研究。在所有教新律师如何出庭应诉打赢官司的书里都讲到了该如何引导、诱导和覆盖证人,但没有一本书讲到被引导、诱导和被覆盖了的证人的心理状况,以及如何安慰他们。法律伦理学里也没有讲。但这显然是律师职业道德的一部分。

  史学专家不能理解法律职业行为。那么普通公民可能也不能。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