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科洛的微笑》读后感1000字
《尼科洛的微笑》是一本由[意]毛里齐奥·维罗利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16图书,本书定价:27.00元,页数:26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尼科洛的微笑》精选点评:
●“真正的政治家是像神一样的,应该得到永恒的荣耀;同时嘲笑基督教的天堂与地狱。”
●玩世不恭的悍匪 伟大的爱国者 独树一帜的史学巨擘 马基雅维利是位伟大人物
●“在古代与同时代的导师们的带领下,尼科洛形成了一种对人生的独特见解,这是一种混合了慷慨、对丰功伟绩的热衷、各种强烈的感情、对生命之脆弱的领悟,以及对美的热爱——这在某种程度上是根源于对生活之残酷和人之恶意的理解——的丰富整体。”微笑之美和人生智慧的最终密钥:不嫉妒,不执拗,不显示骄傲,不野心勃勃,不追求自身利益,不发怒,深思罪恶的人类,不因他而高兴,不耽于虚荣,忍受一切,相信一切,期望一起。
●很好,给人很多启发,之前太小看马基雅维里了。也有趣。11月10日夜23点到13日夜23点,读本书。
●很好看的书,对马基雅维利和佛罗伦萨都是很好的入门读物。推荐
●我喜欢真实的家伙,比如这位“邪恶教师”
●翻译也好。
●重读还是非常爱他!
●“你的信使到来时我正坐在马桶上,而那一刻,我在仔细思考这个世界的荒唐。”
●“我们知道,那是一种凝固在唇齿之间、隐藏他的苦痛的微笑。马基雅维利对人类,对被激情驱使、永远在来来往往却不知道自己有多可笑的人们报以微笑。他并不觉得自己不属于或高于这个世界,而是认为自己是这人间喜剧的一部分。所以他能够跟他的男女朋友们一道,笑自己,因自己的笑与泪而发笑。”
《尼科洛的微笑》读后感(一):汪丁丁推荐
对于《君主论》这样的作品,每一个时代都有争论。引发无穷无尽争论的原因之一,也许是读者对作者身世与经历的不同理解。这部传记提供了一个新视角,让我们有机会重新解读马基雅维里的著作。并且,与目前普遍很差的译笔相比,这一作品的中译本十分流畅。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马基雅维里的性生活犹如那个时代一样混乱、荒唐、自由,堪与他的手抄本《君主论》在当时引发的情感相提并论。
《尼科洛的微笑》读后感(二):写作的目的与环境
“马基雅维利从未教导人们,目的证明手段的正当,或政治家可以做其他人被禁止做的事;而是教导人们,如果某人决定要达成一个伟大的目标,在无政府状态和暴政占统治地位的地方建立一个民族,建立一个国家,推行法律,创建和平,那么他必须不害怕自己被人认为残忍或吝啬,反而必须为达到目的去做必需之事。”(P151)
作者在第151页的这段话乃是对那些粗鄙、歪曲解释马基雅维利思想的最好回应。
能流传成百上千年的,被一再验证的伟大文本必然具有它内在的价值或功用。然而,即便如此,它也必需放在作者写作的历史背景之中去理解。最讽刺的是,即便不考虑马基雅维利写作的目的和背景,仅仅去看看《君主论》的文本,也只知道他是在说国家。一个君主,只有在为了保存国家之生存的时候才能够像上面说的那样去做。
此外,即便懂得这一点而无法实际操作的人也成不了伟大的君主。他们最多成为伟大的学者和顾问。
《尼科洛的微笑》读后感(三):最有魔力的笑
尼可洛的微笑
在马基雅维利看来,政治史人类以情感、性格、想象力所进行的事业。因此,他总是尽力去寻找他遇到的君主的内心。
要想保有国家,就必须把基督教的道德标准丢在一边,在战争中尤其是如此。
很多时候,命运会带来永远无法愈合的创伤,一个生命的历程会分成前后两端。经过这一断裂的人会发现,从某天起,他们就不是以前的自己了,他们经历了从未有过的痛苦,他们在自己身上发现此前从未有过的能力,他们开始以一种新的冷眼看待世界和人类。他们或许发现自己更强大了,他们或许发现自己更加弱小了,无论如何,他们会发现自己判若两人。
马基雅维利除了自己亲眼看过的事情之外什么都不相信,他只接受那些似乎是基于可靠推理之上的看法。
所以马基雅维利描述了他的日子,这和维托里有着很大的区别,。尼可洛的日子在乡村的贫穷、孤独和挫折为背景,但是却洋溢着强烈的情感,伟大的思想,成就事业的决心。,以及向平庸和悲惨挑战的决心。
马基雅维利对乡村的宁静丝毫不感兴趣,他喜欢城市、街道、广场、柱廊以及公用的长凳,他喜欢结伴,笑谈日常之事,参加国家大事。
命运女神为了自寻开心,总是把人们突然推向他们意想不到的处境,有的人晕头转向,不知所措,斗志顿失,有的人怒气冲冲,诅咒命运的残酷无常,还有的人向他挑战,以他们自己的游戏回报盲目的命运女神的把戏。他们不会陷入恐慌,或皱起眉头,反而欣赏事情的转变,甚至设法嘲弄命运,。发生这种事情的时候,那些充满无聊和痛苦的日子就变得令人难忘了。
因为人世间每一个时代的事情在古代都有想对应的。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一切都是人的作为,而人类古往今来都有同样一些激情,因此必然会引出相同的结果,
战争的艺术既是公民生活的顶点,也是它的基础,没有武力支持,良好的公民生活习惯实际上是“虚的”,注定要失败。
在战争的艺术中,他写到奖掖英才,不必贫贱,重视军机军规,另公民互敬互爱,摒弃派系之争,中公益也不废除私利,重视其他一切合乎时代的事物。
马基雅维利写给儿子的信,如果你想让我高兴,想得到荣誉和富贵,那就去学,去好好干,去研究吧,因为你若成全自己,每一个人都会成全你。
如今我们知道,他就是用这微笑回应人生的苦难,使自己不被悲痛、侮辱和忧郁所压倒,使人们和命运女神无法因看到他哭泣而获得残酷的满足。
不嫉妒,不执拗,不野心勃勃,不追求自身利益,不发怒,深思罪恶的人类,不因他而高兴,不耽于虚荣,忍受一切,相信一切,期望一切。
《尼科洛的微笑》读后感(四):韩潮:马基雅维利这个人
有些思想家我们往往只闻其名,不闻其人,比如尼科洛·马基雅维利。所谓为了目的、不择手段的 “马基雅维利主义”,已是众人皆知的常识了。可是,关于马基雅维利这个人,关于这位人类历史上最为著名的“邪恶教师”的生平,我们却几乎近于一无所知。这个文艺复兴时代的佛罗伦萨人不幸地淹没在他的身后声名里。那些只知咬牙切齿、痛心疾首的道德饶舌,在漫长的时代里占据了主流,以至于在上世纪90年代之前,这位几乎和撒旦一样著名的人物,竟没有一部正儿八经的传记。
事情的转机出现于1990年,那一年的普利策奖颁给了Sebastian de Grazia的《地狱中的马基雅维利》。这部迟来的传记引发了人们的好奇心,以至于面目殊异的马基雅维利传记开始不断出现,最新也最具权威的一部就是这本由意大利学者维罗里教授撰写的《尼科洛的微笑》——事实上,人们总是想知道,马基雅维利本人是不是一个所谓的“马基雅维利主义者”?马基雅维利这个人是不是阴险狡诈、不择手段的邪恶之徒?
《尼科洛的微笑》是部妙趣横生的传记,除了满足我们对待邪恶人物无伤大雅、还远远不算邪恶的好奇心之外,这本传记的最大特点是为我们传达了一个哲学家对待邪恶的独特态度。读完这本传记,你可以发现,马基雅维利或许是唯一不把自己打扮成道德家的哲学家。他有一种癖好,就是夸大自己身上的邪恶,并且终其一生乐此不疲——当然,要论上真正的邪恶,马基雅维利还远远算不上,在那个布克哈特称之为意大利历史上最为道德败坏的时代,我们的“邪恶教师”除了对他的妻子持续的不忠之外,几乎可以算得上一个好公民了。书中对马基雅维利最有趣的评价莫过于他的一个朋友对马基雅维利的指责:“你太迂腐,你从未给过他们好处”。
可这部书最值得琢磨的地方也就在这里,为什么这个迂腐先生偏偏对人类的邪恶有一种偏爱?答案或许很简单——因为,那是必然的事情。如果恶是政治世界的某种必然,那么你就应该承受这一切,或者以微笑面对这一切,相反的方式无非只是印证了你的孱弱,你不可能因为孱弱而严肃、令人尊重。马基雅维利在临死前做了一个梦,他梦见自己在地狱里,和哲学家待在一起。他告诉他的朋友,他不愿去天堂。就凭这句话,他配得上是一个哲学家。
《尼科洛的微笑》读后感(五):伦理多元与去神秘化
人类文化史上,可能还没有一个名字像“马基雅维利”这样富有争议性、遭到憎恨,从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至今的400多年中,曾是意大利佛罗伦萨共和国国务秘书的他不断地被当作最玩世不恭、愤世嫉俗、不讲道德的恶魔那样被谴责。的确,一个鼓吹如下信条的人难免不被人当作恶魔:君主们应该杀掉他们的敌人,而不是没收他们的财产,因为蒙受掠夺的人,可以图谋复仇,而那些已被铲除的人,则不可能这样做了;加害于人时,应该坏事做尽,这样,对伤害的品位瞬息即逝,伤害所带来的痛苦也就较轻,而施惠于人的时候,则应该细水长流,一点一点地赐予,这样,恩惠就会被人更为深切地感受到;人们对于谋杀他们的父亲,与丧失他们的祖传财产相比,忘却得更快……
伯特兰·罗素对马基雅维利的名著《君主论》给出的评价是强盗手册,他这么说的时候,可能刚好想到一个人,本尼托·墨索里尼,后者很想成为书中所描绘的新君主,还为新版的《君主论》写了序言;而第三帝国元首阿道夫·希特勒枕边的常备读物据说就是《君主论》。
“君主必须善用兽性,既像狮子,又像狐狸,因为狮子不知道防备陷阱,狐狸则无力防备豺狼”,在近代历史上,有很多不错的例子能证明马基雅维利的理论对现实政治的影响,比如说弗兰西斯科·佛朗哥,在二战期间,他利用西班牙参战的可能性,一边向希特勒提供有限的支援,一边从同盟国那里获得援助,并坐收两方争斗之渔利。
而当代最成功的例子,是英国前首相、铁娘子撒切尔夫人,她被认为是一个天生的马基雅维利主义者,尽管没有证据说她曾经读过《君主论》,但她忠实的助手、当时英国的议会主席麦克艾尔潘曾写过一本给政治家和他的支持者看的书《公务员:一个新的马基雅维利》。
撒切尔于1982年发动的福克兰群岛战争是一个作假的杰作,这次简短而惊人的胜利,继而被她用来压制英国国内对她的立法方案的反对。
查理·戴高乐、弗朗索瓦·密特朗都是典型的既是狮子又是狐狸的现代君主;而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的例子则印证了“不能信任你伤害过的人”这条铁律。
那些历史上影响最深远的政治家对马基雅维利政治哲学的身体力行,正如我们后来知道的,是建立在对他误读的基础上的,不考虑任何前因后果,单纯地坚持《君主论》中宣扬的理论,并把它运用到现代政治中。甚至还有基于马基雅维利的理论而著的“处世书”一类读物,期望在个人生活中能够尽量做到趋利避害,这也就难怪有中国读者拿《君主论》和《厚黑学》做类比了。
马基雅维利的确是个对人性最敏锐的观察家,他认为对政治的思考,必须建立在“人心险恶”的基础上:“一般来说,人都善于忘恩负义、反复无常……避险则唯恐不及,逐利却不甘人后”,这种对人性邪恶的道德悲观主义遍及《君主论》一书各处,但是,《君主论》的目标读者是统治者而不是平民,一贯憎恶个人利益和预测任何一种注定会让它兴旺发达的社会的马基雅维利并不讳言,如果人们把《君主论》的信条带入日常生活,那一定会是一场灾难。
还有一个原因是,如上对马基雅维利方法的运用尽管有趣而富有启发,但相对而言也是肤浅的,因为他们都忽略了马基雅维利所说的最基本的约束,积极的公民义务与政治参与。
关于马基雅维利究竟是一个君主主义者,还是一个共和主义者的争论一直持续不断,但可以肯定的是,马基雅维利本人从来都不是一个马基雅维利主义者。在《君主论》写作的大约同期,被复辟的美第奇家族解职的马基雅维利还写作了另一本书《论李维》,与《君主论》的言简意赅、易于诵读,但又恶毒而危险不同,此书篇幅甚长,怀古之情洋溢,也不易索解,但它显然是一本“有益”的读物,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共和主义情怀。
英国著名思想家以赛亚·柏林认为,马基雅维利最大的贡献,在于他为后人竖起了一块“永恒的问题之碑”,他从马基雅维利造成的基督教与古罗马异教伦理的对立中,看到了近代以来价值多元化的契机,“他实事求是地认识到,各种目标同样终极,同样神圣。”关注现实中的人民的自由,而不是理想中的人民的自由的马基雅维利不像其他一根筋的人那样,认为只有一套准则是真实的,因此不管是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体系,还是马克思的唯物主义经典,都不是可取之道,基于这样的一元主义和理性主义信仰而造成的所有狂热、强制和迫害行为,在马基雅维利的伦理多元化面前,统统失去了其“伟大的理由”,而马基雅维利这种精神取向,也成为一切偏执狂式的信仰最有效的解毒剂。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谬误的?在《论李维》中,马基雅维利写下了题为“民众比君主更聪明、更忠实”的一章,在他看来,人民可以为他们自己做出正确的判断。
但需要注意的是,马基雅维利的共和主义中同时包含着君主制和专制的成分,用简单的非此即彼的方法来判定他究竟是共和主义者还是君主主义者是行不通的,考虑到后现代的多元文化、实用主义以及相对主义,使400多年前的马基雅维利如今看起来好像成为了最先进的思想家。他对公民精神的强调尽管被很多人认为对人民的要求有点过高,但是考虑到如今这个跨国公司掌握大量资金并极大摆脱了民主的束缚的时代,愈演愈烈的全球化和新自由主义浪潮正为这个世界所带来前所未有的危机(这次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就是一个警告),重新思考马基雅维利变得意义重大。
《尼科罗的微笑:马基雅维利传》一书的作者毛里齐奥·维罗利,现为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政治学教授,这本写于10年前的书尽管被有的人视为不够厚重,但是400多年中总被“一大群势同水火的反对者、支持者以及殷勤周到的评论家包围”(阿尔都塞语)的马基雅维利从来也不缺乏厚重,读者们需要的显然是对他这个创造了谜一样的体系、且观点历久弥新的人有个更直白的解读。
而作为一个“一直沉迷于马基雅维利,沉迷于他的政治思考和著述,尤其沉迷于他对生活和其他人报以微笑的方式”的人,毛里齐奥·维罗利通过书信、逸闻和当时的文献档案给我们还原出一个活生生的,吊儿郎当、玩世不恭、天生有一种极其微妙的智慧、不关心灵魂、永生或罪的问题的马基雅维利,那些被其他传记作家修改或删除的、出自马基雅维利本人的相当粗野的话,他原封不动予以保留。而通过对马基雅维利几次爱情事件的考察(甚至在去世之前两年,56岁的他还爱上过一个比自己年轻很多的女人),也能让我们看到一个从来不在乎别人的看法,在生活中信奉“为而后悔总比后悔不为好”的马基雅维利。
马基雅维利曾在《论李维》中说,民众爱共和国胜过爱君主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居住在共和国的人,都能相信自己的子孙可以因其德行而成长为君主。我们可以把这个观点做一种位移,《尼科罗的微笑》一书对马基雅维利所作的“去神秘化”处理,也可以看作是一种秉承马基雅维利精神的处理手法,让读者能通过多面向地深入了解他生活的各个方面,而有所借鉴,有所启发,有所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