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眼睛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眼睛读后感锦集

2020-10-11 19:4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眼睛读后感锦集

  《眼睛》是一本由[美]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5.00元,页数: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眼睛》精选点评:

  ●没明白的镜子

  ●我果然对这位作者的叙事方式很应付不了。说是“以不同的视角去审阅主人公”但仅仅4万字的小说都令人疲于去应对,疲于应付的主要原因是个人感觉全文散发着一种作者自说自话自己玩自己的孤傲自恋感ˊ_>ˋ

  ●孔雀街五号一次快乐的,轻飘飘的灵魂出窍 纳博科夫的文字读起来很轻盈

  ●寻找一种基本规律是件傻事,甚至比找到它更傻。某个精神猥琐的小人认定人的一生可以用冥冥中旋转的黄道十二宫来解释。

  ●虽然读起来有点苦涩,但读完之后还是感觉很有感觉……可以试着读第二遍……哇咔咔

  ●每次读纳博科夫都有种灵魂出窍的感觉。说的通俗一点就是我死了,但我还活着的感觉。

  ●文学的魅力,真切的感受到了

  ●三星半。落魄俄国小人物,戏仿和讽刺,对灵魂的刺探和追踪,还有一闪而过的蝴蝶,都是纳博科夫的标志。eye,刚开始觉得只是脱壳观察自己,但是VN从来不吝细节,而细节让故事丰富,也让故事不止于某一意义。不过整体上有点散,和后期作品相比。最后吐槽一下翻译:爱巴马儿,元子儿,痒抓抓,老鼻子…这是京味儿吗= =?

  ●The eye;the I.自我的消解,将自己放置于躯壳之外的一次审视。

  ●斯穆罗夫何许人也

  《眼睛》读后感(一):倒不如。。。

  倒不如给人一个模糊的世界

  反正也不能,将一朵花的

  香气收纳入瞳孔或心灵

  你陌生又破碎--你的名字

  你面具后面的脸,泪水涟涟

  头顶晚霞的颜色里有微暗的火

  那么多眼风飘来,如碎石如冷钢

  被遮蔽的眼睛本应如明镜

  倒不如,不给人一个世界

  《眼睛》读后感(二):一只眼睛看到的是自己眼睛中的他人,另一只眼睛想看的是他人眼中的自己

  一只眼睛看到的是自己眼睛中的他人,另一只眼睛想看的是他人眼中的自己,但不管哪只眼睛,看到的都是虚假的景象,或者说看到的都是自己想看到的——最终决定自己看到的是什么的是自己的内心。而可怜的斯穆罗夫在偷情被发现被差点打死,再加上自杀未遂后就已陷入了自己虚构的内心之中,最后对万尼亚的告白差点让他回归现实,可惜他最终完全沉陷回自己构建的窘境中去了。

  只有立即看懂的读者才会从《眼睛》中获得真正的满足——我大概没看懂,刚看到“我”和斯穆罗夫,我就知道斯穆罗夫就是“我”了,没得到什么满足,所以我说我大概没看懂。

  不管是写作技法也好,叙事模式也好,经过几十年之后,最终经得起考验的只有故事本身。最终,我看到的只是一个逃避现实的可怜虫,而且还可能是个精神病患者。

  《眼睛》读后感(三):寻找不同眼睛中的自己

  这本书说实话,就80页卖15.。。真心有点亏啊。。。当时没看字数,拿到手里后都愣了。。。这么薄。虽然书薄,看起来却有些费力。断断续续的用了两个小时看完了。

  老爷子是个狡猾的作者,希望用各种方式去挑逗读者,又不告诉读者答案。这本书也是这样,表面上是个因为被偷情被发现被打了一顿后自杀的事儿。其实却是一个实验。

  不同人眼中不同的自己,犹如多面镜子不同的反射一样。通过别人的眼睛反射出的自己是什么样的?温文尔雅,混蛋,小偷,还是说是个废人?每个人都有这个疑问,想要知道在别人眼中的自己是什么样。其实每个人并非是由主观上认为是怎么样而存在。每个人都是靠别人眼中的反射最终成型。

  狡猾的作者以死掉为契机,用着一种类似于还魂的完全局外人方式来描绘他人眼中不同的自己。通过一个小圈子的不同人,来发射出自己的形象。而在最后,二者合二为一。虽然这是意料之内的事情,但以梦,幻想,和现实的交叠来进行,确实令人欣喜。

  《眼睛》读后感(四):生活的旁观者

  一只玻璃色的眼睛,在不为人知处闪闪地凝视。

  一段灰褐色的孤独,在鲜亮的街道上幽幽地徘徊。

  “可怜的斯穆罗夫只取决于在别人头脑中的反映”——然而,这幕独角戏中可怜的主角究竟是谁呢,抑或,谁在为谁嗟叹。

  三十年后再谈及自己当初作品的纳博科夫如同一个陌生的远房亲戚,在物是人非面前搜寻当初心绪的遗迹。只是,吞吐的烟圈再不是原来的形状。

  午夜迟早将合拢时间的锐角,精到的叙述与可在人心中开启那道暗门的比喻一同,赋予了《眼睛》一种冷若冰霜的魅力,不知要胜出那所谓《洛丽塔》前传的小册子多少倍——没有显赫的家世,伶俐的后生一样可以给如过度般毫不起眼的中年以光彩,只要你甘心隐没。

  巴金说自己是一团矛盾,那恐怕“我”就是一团猜忌,丝丝缕缕,紧紧缠绕,只留一束目光从这混乱中透射而出,映照着别人生活的表象。

  常常想,一个不被留意的眼神,一串无意识的小动作,当一个人的思想通过永不停歇的目光走进另一个人的心——一颗单相思般被一厢情愿创造出的心时,可有人听到观察者的足音,那如玻璃屏幕一般的眼睛里又是否沾染了别人的颜色……

  生活的旁观者,一同一只漂浮在城市上空的玻璃眼,它就穿梭在人群之间,却只是一只不动声色的眼。

  《眼睛》读后感(五):初品清香,再品寡淡,三品甘甜

  是在天津图书大厦里,你说纳博科夫是位伟大的作家。我于是挑了最薄的一本,盘算着也许可以用一两个小时的时间看完。翻过最初十多页的时候我好欣喜,这是几乎没出现过的情形。几乎每一个句子都饱含滋味,值得咀嚼,同时翻译的也十分到位,语言诙谐地道。我决定这本书不能作为一两个小时的消遣浪费,而需要更认真的对待。

  结果等我再看,从上次停下的地方开始,文章变得晦涩起来,幽默的语言似乎也不见了。等到我终于把这本小册子从头到尾的看完,竟然已经形成条件反射,一看这本书,就觉得有微弱头痛……等我回忆,发现自己只记得些只言片语,故事中点缀的些许小思量,而对整个故事说了什么却不甚了了。我想我一定是看的不够认真,所以才会一直看到最后才明白作者说的拟侦探小说的结构是什么意思,也直到那时候,我也才算找回了一点儿第一次看时的感觉。

  不得不重新看一遍。当然也因为短,不然再没看懂我也懒得再重看了。不再纠缠细节,我希望自己至少能看的到,这故事的脉络吧。发现有些东西竟然是你早就表达过,或我早就熟悉的,比如一个人,在不同人眼中是不同的样子;比如梦和现实的缠杂不清;比如人生是多么偶然,现世遇到的人是多么可能换成完全不同的另外一批,而生活本身并不会有什么不同。

  把“我”和斯穆罗夫装作是两个毫不相干的人使得作者可以从两个角度同时描写,这个人的内心世界如何,他给人的印象又是怎样。这真不错。一个人只能看得到自己的内心,和别人的外表,我是多么希望自己能够看见别人眼中的自己呢,在这小说里面,我好歹也算过了过瘾吧。

  而斯穆罗夫,在进入一个崭新圈子时,开始时一切都好,自己也很欢喜得意,渐渐的事情开始变坏,自信心减少,对自己的评价也一降再降,直到弄得不可收拾,只能破罐破摔。这难道不都是斯穆罗夫他自己一手造成的么?而他这么个腼腆的家伙,又那么想要得到认可,怎么能怪他呢。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眼睛读后感锦集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