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历史的叙述方式》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历史的叙述方式》读后感精选

2022-03-14 15:16:5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历史的叙述方式》读后感精选

  《历史的叙述方式》是一本由茅海建著作,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54.00,页数:29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历史的叙述方式》精选点评:

  ●茅师历史旅行笔记加会议讲话。

  ●一般般~

  ●读过几篇,感觉一般,还是要读茅的专著啊。

  ●《依然如旧的月色》的延续

  ●随便写写都有历史学家的敏锐

  ●过于平淡,怀人的文章写得很真挚。其他就记得作者在越南被飞车党抢劫了贵重相机。

  ●选读,有启发

  ●本书是作者数年来的随笔、游记与演讲集,虽然文笔放松,但观察深刻,对史料的运用也游刃有余。个中章节,比如从马戛尔尼使华到刘学询使日、康有为的大同说与进化论,都独辟新见,发人深省。

  ●一天读完,很喜欢。相对于茅老师学术书的冷峻,我更加喜欢他在《依然如旧的月色》和这本书里的温情,听师兄说,老师很严肃,但我在书中总感觉老师很孤独,总是想起陈旭麓先生。

  ●即使是散碎合集,茅海建这样的历史学家写的“豆腐块文章”比别的豆腐块稍有营养些,可当做消遣读物看看。

  《历史的叙述方式》读后感(一):“浅显”也自有其“深意”

  用茅海建自己的话来说,这本集字是不再敢“冒充”学术随笔了。但我不是专业读者,对作者的要求没有那么苛刻,反而觉得这样的“浅显”小文甚是有趣,也有灵性。再说,即使如此“浅”的学术知识,对于像我一般的普通读者来说,已经很有价值了,其中不乏新的见解。

  若每个学者出版的都是专业著作,岂不是将大众读者永远拒之门外,又怎能使“比生命更长久的思想”惠及众人?

  张库大道、“大同三世说”与进化论、辛亥革命的成与败、保路运动的始末、马嘎尔尼使华反映的问题、近代中日关系的延伸与扩展、甲午战败后的“三国干涉还辽”、孙中山的“军政、训政、宪政”等等,读后都有新知,且文笔清爽流畅。

  个人觉得可以作为茅海建研究领域的指南书来看待,看完本书后,再去选择阅读他的专著,效果更佳。

  《历史的叙述方式》读后感(二):没什么亮眼的,但8分应该还是当得起

  2019.12.03 11:30

  看完了这本茅海建自己称作不算随笔的随笔,与其他学者的随笔比起来的确是差了点,没什么动听的故事,平铺直叙,观点也都是他自己说的“老生常谈”,卑之无甚高论,但这种安然平淡与宁静也最真实。

  「在我研究的中国近代历史中,看到了太多的国家的激荡风云,由此更加珍惜那种人生的安然平静、社会的和风熙阳,更加珍惜那种普通人之间亲情与友情,更加珍惜人性中正直与善良。同学关系是特殊的,不夹杂着利害;同学之后的长久交谊,更多一些人性中的本色。我与李秋江的交往超过半个世纪,友情中包含着个人的全部生命体验,真实而自然,最为难得,最可珍惜,让我怀念。」

  「历史学所追求的,不是义理上的正确,而是事实的真相。揭露和批判是重要的,但这种揭露与批判所依据的事实,是由历史学家来建构的。历史学家要明确自己的责任,从史料基础出发,从史实重建出发,不增不减,不丑化不美化,不从臆测的前提出发,建造出一块块结实有分量的石块。这是我们的学术责任,也是历史的叙述方式」

  「历史学家不能提供解决现实问题的答案,但历史学家却能提供解决现实问题的智慧——历史知识正是观察与处理现实问题的必要条件」

  《历史的叙述方式》读后感(三):随笔价值

  看到评分才七点多,惊诧后也能理解:学术性确实不足,茅又不是文采斐然型笔者,这本书也自然少了许多“面子分”。茅先生自己也在后记里强调,这几篇文章没什么学术价值,大家可以“随便看看”。但身为一个非历史专业的读者,我读的非常非常愉快。不是由于信息浅显而不费力的“愚”快,是有所收获与前进的愉快。

  从知识的角度来讲,密集度最高的是《辛亥百年》与《康有为大同三世说》,前者比后者更加裁弯取直、更好消化。我由于专业原因对辛亥兴趣更大些,一字不落读完心中似已累积石块:保路是多方博弈劈出来的偶然,但清倒塌却是无可避免的必然。物必自腐而后虫生,最终对清手起刀落的队伍,多数来自清的内部。这段史是茅的精耕处,文章化繁为简值得一看。

  《西伯利亚大铁路》《晚清的思想革命》尚可称为“学术随笔”,而《在越南的学术访问》《逝去的人们》《培养出超过自己的学生》《思想比生命更长久》则是纯粹小品文,也许其价值应用真诚与反思来衡量。尤其是作者缅怀好友那篇,平静之中暗潮汹涌。

  回到开头,什么才是读者想要的“价值”呢?茅是注重考据的史学家,他追求的是客观和还原真相,他研究这些的目的则是以史为鉴。读者千人千面,所求不一而足;但凡是有追求的读者,总是希望借书来“启蒙”的:从书中寻找精神资源,以求人格独立、思想独立。这也是我给五星的理由:在这一意义上凡是有此功效之书皆具价值,因为启蒙精神不死不灭。茅已进古稀之年,但他的学术生命正是成熟期。在这本“随便看看”的书里,读者有所精益、有所转变就够了。借用作者的话,思想便比生命更长久。

  《历史的叙述方式》读后感(四):茅海建:一个孤独的历史叙述者

  茅海建:《历史的叙述方式》,上海三联书店,2019年版

  20190830草就

  又一次蓄意邂逅茅海建,依然是追星的效应。茅海建是中国近代史领域的三个学术明星(张鸣所谓罗志田、茅海建和桑兵)之一。虽然是半路出家,但我对三位老师的学术造诣还是有一点涉猎,最开始迷恋的是罗志田,总是在阅读中被他那些长长的页下注所吸引,特别能写特别能说,有时候都觉得太啰嗦,打扰了我正文阅读的思路。按张鸣的认识,罗的确是一个能言善辩的人,可能与他治思想史有关,思辨能力和史学理论特别强。换而言之,就是特别能建构和解构历史吧,所以他的书我基本上也买了大部分,不过最喜欢也是最认真读过的还是他唯一的非学术论文集——《再造文明之梦——胡适传》。桑兵的书也有买一些,不过这个经常出现在顶级核心刊物的学者,我总觉得他的文笔也太快了,经常有多部新书出来,让我总觉得不那么“踏实”,真的是“学术明星”,这可能是我实在没有读过他任何一部代表作有关。茅海建以《天朝的崩溃》而闻名于世,我也粗略看过,不敢说认真读过,观后感是,考究很好,但没什么意思,可能是我本身民族主义心态,就不喜欢近代这段屈辱史。虽然会被学术舆论带着,也买了张之洞阅读笔记之类的,不过也没坚持看完。最认真看完并且喜欢的是他第一部散文随笔集《依然如旧的月色》,读得特别有感触。还是那个最简单的原因,追求史料、史实的茅海建,在学术著作中是一个正襟危坐的学者,基本上就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只有那些不那么正式的文字,才能让读者感受到一个具象的学者,他会喜怒哀乐。其实,我一直比较困惑的就是那些学术成就极高的人,如果一生不曾留下除了正经的学术作品,后人如何来认识、研究与评价。当然可能会在学者逝世周年出版追思回忆文集,但这些肯定不如学者生前自己的文字。我想未来,当茅海建成为学术史或者历史教育等方面的研究对象时,最能体现他的学者“人间情怀”的绝对是他的这两本随笔一般的文集《依然如旧的月色》和《历史的叙述方式》。

  茅海建,依然是那个月色里孤独的历史叙述者。

  以上所思所想纯属单方面臆测,请茅海建先生的亲朋好友见谅,如有不敬之处,万望海涵。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