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维辛》读后感精选
《奥斯维辛》是一本由[英] 劳伦斯•里斯著作,理想国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64.00,页数:35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奥斯维辛》读后感(一):事实是如此的残酷,还好有丹麦人
事实是如此的残酷,匈牙利的犹太人,法国的犹太人很多都成了受害者,而丹麦的犹太人则得到了保护,95%的丹麦犹太人得到了保全。这本书揭示了各方面的复杂性。施害者的复杂性,纳粹分子为了更好地杀人,充分的发挥了他们的自主性。同时,屠戮也给他们带来了心灵的创伤。之所以用有毒气体,就是为了减少血流成河的场面。受害者为了活命,也不得不做一些不光彩的事情,尤其是一些女性。真可以说是千人千面。虽然如此,作者还是相信善的,明显的他对于丹麦全体人的表扬,表达了对于这种善的向往。
《奥斯维辛》读后感(二):血与泪,阴暗与死亡—奥斯维辛
让我对这个模糊的历史有了清晰的认识。用“累积式激进”来说明屠杀犹太人并不是希希特勒一个人的决定。也让我看到了人性的阴暗面和各个国家对待犹太人的态度.不论怎样,最佩服丹麦。这本书也让我对苏联红军有了个新认识,因为深受历史教科书的毒害,原来在印象中苏联红军就是老大哥形象,没想到竟然这么颠覆想象。看来还是历史学的不够好,看的书不够多..
最后引用书中作者的一段话:他们的所作所为既然已为世人所知晓,我们必须从中吸取教训。这段历史对我们、对后人将永远是一个警示。
《奥斯维辛》读后感(三):一部血泪史
《奥斯维辛》读后感(四):奥斯维辛的悲鸣
看完了,很震撼。与其说奥斯维辛是希特勒个人行为和个人意志所导致的悲剧,不如理解成它是为了迎合纳粹集团发展需要,由众多纳粹高层冷酷执行命令,而逐渐形成的人间地狱。
在极端情况下,人是很容易被改造的,人性会产生巨大的变化,不光是行为上的,更多是思想上。残忍的纳粹分子是很普通的人,然而这却是最可怕的地方,你永远无法判断,在另一种环境下,人心会产生怎样的变化。
而战后,大批的党卫军仍不承认罪行,以及没有受到相应的处罚,然而众多犹太人逃脱奥斯维辛苦海,却不被社会认可,即使到现在仍被歧视的现实,让奥斯维辛成为人类史上永远抹不掉的污点。
《奥斯维辛》读后感(五):为什么人们提到二战集中营只会想到奥斯维辛呢?
为什么人们提到二战集中营只会想到奥斯维辛呢?奥斯维辛并不是一个典型。
还有比克瑙、索比堡、布痕瓦尔、 贝尔赛克……
记住其他集中营的名字,是铭记这段历史的一种方式。
关于这本书我没有什么更多的想说的,读完心中久久不能平静。很多案例,都是在和平年代无法体会到的事情。和母亲分别最后一句话,是在计较牛奶的人,他一生都在为最后一句话说的不得宜而后悔;发生在集中营看守和女犯之间的爱情;和姐妹失散后苦苦追寻53年,却发现两人在医院分别后,姐妹几天后立刻去世…………
历史螺旋上升,却又不断倒退。如果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我也一定和一粒沙子一样,在历史的车轮下被碾碎。
《奥斯维辛》读后感(六):想哪说那
《奥斯维辛》读后感(七):笔记
在看这本书之前对纳粹屠犹的历史大多是从《辛德勒的名单》《美丽人生》《钢琴家》等电影里了解到的,但其实真正背后的原因和历史远比电影还要更深刻更黑暗更龌龊更卑劣。大约100万犹太人死在奥斯维辛,我们必须记得,他们之所以在奥斯维辛被夺去生命,只因为他们在纳粹眼中犯有一种“罪”,那就是生为犹太人。屠杀犹太人的决定并不单单是希特勒一个人提出的,甚至在纳粹之前就存在仇视犹太人。奥斯维辛还告诉我们人的处境对个人行为的影响远远超越出我们的想象,没人真正了解自己。离开集中营的大多数犹太人并没有获得公正的对待和补偿,悲剧远远没有结束。历史并不公平公正。(整个读书记录写的如此混乱,是因为内心久久不能平复) “人类从内心深处需要这个世界有公道存在,需要无辜的人最终得到补偿,有罪的人最终都受到惩罚。但奥斯维辛的历史没有给我们这样的慰藉”——《奥斯维辛:一部历史》劳伦斯·里斯
《奥斯维辛》读后感(八):即便是一心向善的人也需要知道,恶会以什么样的方式引诱他
“但丁所描述的地狱与这个真正的地狱相比根本不值得一提”,“这个真正的地狱”指的便是奥斯维辛。说起犹太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苦难,相信很多人都看过《辛德勒的名单》和《钢琴家》。电影在现实的基础上升华,注重情节,以情动人;而本书则立足于访谈和史料,试图还原历史,分析成因。欧洲人排犹的动机是什么?一向以文明、发达自居的欧洲何以在70多年前走向“最终解决方案”,走向奥斯维辛?集中营里的日常和细节是什么样的?战后,那些迫害过犹太人的人怎样了,重获自由的犹太人面临的又是什么?
这些问题的答案,有些和我们的认知契合,有些则是我们意想不到的。奥斯维辛本身有终点,但对它的反思不应有终点。书中,一位受访者表示:“人类的堕落没有底线,这是永远不会改变的事实。它是个特别愤世嫉俗的看法,但是根据我的亲身经历得出的。”这句话偏激、逆耳,但值得思考,即便是一心向善的人也需要知道,恶会以什么样的方式引诱他。
《奥斯维辛》读后感(九):生而为人,生而为犹太人
人们常说:“生命大于一切。”但在纳粹德国统治下的奥斯维辛等各个集中营,生命成了最不屑一顾的东西,而犹太人的生命更是不值一提。人们也常说:“生而为人,请务必善良。”但在纳粹统治下,生而为犹太人似乎与生俱来带有一种罪恶,一种无法洗刷、只能灭绝的罪恶。
《奥斯维辛:一部历史》全书大体以时间脉络的形式讲述了奥斯维辛集中营从1940年迎来第一批德国刑事犯,到随着纳粹极权统治的“累积式激进”逐渐成为一个有进无出的人间炼狱,同时为减少党卫队部下的心理问题,屠杀手段由枪杀改为毒气,屠杀效率大幅提升;最后到随着德国战败,奥斯维辛被苏联红军解放,幸存者迎来本以为的新生和春天。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奥斯维辛的解放并没有给幸存者带去春天和温暖,反而是另一番屈辱和苦难。以苏联战俘为例,这些曾在战争中被德国俘获的苏联战俘在解放后并没有受到同胞的欢迎,反而是被当作间谍被囚禁和审讯。据统计,有超过100万名苏联士兵被这样囚禁了两次:一次被德国人,一次被自己国家的同胞。
《奥斯维辛》读后感(十):奥斯维辛没有结束
书写得不错,稍显欠缺的是对排犹主义的批判不够透彻。 书里很大的篇幅揭露了一个残酷的事实,以奥斯维辛参与者为代表大多德国战犯并没有什么负罪感,有些人甚至还觉得很光荣。奥斯维辛只是欧洲上百年来种族歧视的一个缩影,日耳曼诸民族在工业革命时期一马当先,跑到了世界前列,一直对其他民族有很强的优越感。无怪乎今天他们连中国传染病死人少的事实都无法接受。因为缺少了对种族主义的检讨和批判,几十年后波黑战争卢旺达大屠杀中残酷的一幕一次次重演。 种族主义的核心不是种族,而是歧视。如果换成两种信仰,两个地域,两种方言,甚至两个社会阶层,不难发现它们之间斗争的手段与种族主义没什么不同。在全球化蓬勃发展的今天,各民族如何在保留文化特性的同时平等交往,很快就会成为每个人面临的问题。 遗憾的是,大多数人不愿意“浪费”时间反省。如今极右翼势力在欧美重新抬头就是很好的说明。如果再有世界大战,某些民族恐怕会遭到犹太人相似的命运吧。只能祈祷自己是大国公民,背后有强有力的支持震慑敌对势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