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业余选手》的影评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业余选手》的影评大全

2020-10-19 23:22:2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业余选手》的影评大全

  《业余选手》是一部由Ryan Koo执导,Michael Rainey Jr. / 莎朗·莉尔 / Ashlee Brian主演的一部剧情 / 运动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业余选手》精选点评:

  ●一个运动天才开挂的故事。剧本有点简单,打磨不够,但小演员演的不错,篮球技术也过关。

  ●挺业余的。。。。

  ●跨越障碍

  ●最后面向球网和自己过去的决裂真是让人痛心,特别是最近ncaa贪污的事情。

  ●好喜欢他的笑。

  ●一个差点被直播软件毁了职业生涯的少年篮球明星以及他真的脑子有问题的爸爸。话说这是不是以穆迪埃以为原型写的剧本啊,如今各个篮球联赛美国外援越来越多,很多篮球运动员就是通过这条路开启职业运动生涯的,即使不能通过上大学,有一技之长,终究还是有办法改变生活。

  ●看起来很流畅,也很篮球

  ●篮球神童成为商业奇才

  ●精神可嘉,但这个男孩的智商真的不行

  ●看起来像是Lamelo Ball的故事拍成了Netflix的网大,有些虎头蛇尾,欠缺真正的高潮,但依旧没办法抗拒运动题材的吸引力

  《业余选手》影评(一):规则就是用来打破的

  如果对美国职业篮球比赛略有了解,就可以知道NBA选手的晋级选拔也是有一系列规则和要求。天才选手的职业生涯如果没有按照“游戏规则”发展,就无法取得参赛资格。所以,影片就是在这一基础上完成的。

  “业余选手”违反了游戏规则,因为经济的压力,和自身对数字的阅读障碍,Terron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收费”打球,规则并不会因为某个人的特殊而改变。“业余”并非指的是Terron的球技二流,而是他的身份。Terron也并非天才少年,或许他在自由球队里的表现独一无二,但那只是剧情需要,所以现实的结局就是,少年的自我拯救。帮助运动受伤的父亲得到工作,帮助母亲支撑家里的开支,帮助自己实现既能继续打球的梦想又摆脱了经济的限制。

  出演教练Ganies的是出演过The Good Wife里的Will,精明如一。唯一有些障碍的部分是Terron在网上爆了他和父亲争吵的视频,害得自己无球可打,也害得Ganies丢了教练资格,但是最后两人却能携手合作。或许没有永远的关系,只有永远的合作吧。

  《业余选手》影评(二):如果你也曾想要为梦想孤注一掷

  因为喜欢篮球所以看了这样一部电影,比起许多篮球片这部电影可以算作是不错的了。

  我喜欢里面关于梦想和现实之间矛盾的探讨。

  如果说从概率来看,特伦进入NBA的几率是微乎其微。而数盲也限制了他的进一步发展,无论是从学业上还是打球来说。但他凭借自己的天才还是得到了教练的认可。

  他爸爸之前是一个典型的梦想主义践行者,坚持梦想,只专注一件事。但是他被现实摧毁了,他经历过了。所以他告诉他儿子,不要相信教练的鬼话,而且开直播让更多的人关注到你才是王道。于是,小特伦的才华逐渐被人们所发现。

  而妈妈则是典型的现实主义践行者,凡事考虑现实,一步步走上更好的学府才是正确的,无论从机会方面还是个人的知识素养方面来说都如此。所以她会担心自己儿子将来得不到打球的机会怎么办,像他老爸一样因为伤病而毁了前程又该怎么办,这都是现实问题。而且她们家庭现在经历的就是因为失业而要搬家这个艰难的过程。

  而到了小特伦身上,他糅合了两者的梦想与现实的特质。他知道自己想打球,但他同样也在担心自己会走上老爸的旧路,所以他一边听着老爸的训导,一边又会考虑学习课程的问题。说是糅合了两者,但此时的特伦其实内心是迷茫的。他看不到发自己未来的路,他一面疑心教练会控制自己的篮球发展——一切听他的准没错,一面又想要听取高年级队友的想法和建议——打球为了品牌,还有就是老爸为他找的其他队伍的路子——加入排名第一的队伍会有错吗,这让他也无从分辨孰对孰错。

  这也是我们现在大部分为理想奋斗的年轻人的担忧和顾虑。前面有很多的道路,但不知道那一条才是对自己来说是好的;有很多指路人,说往左往右的都有,以自己这般年轻的阅历根本无从去分辨对错;还有各种各样的现实问题,经济基础,家里的条件,自身的条件等等,无一不再逼迫着你去放弃那个所谓重要有意义,但却有赚不了一分钱的理想。这时候,大部分人都会因为恐惧因为风险而选择求稳,这时候求生大于了梦想。

  这是主人公特伦所面临的最大的困境,现实与梦想之间的冲突,左右人生的一个转折。这就是影片带给我们最为现实的思考,这也是我所喜欢的部分。

  然而我却不喜欢影片特伦找到出路的部分,影片里特伦因为找了之前的教练,选择去海外打球,而此时的赞助商纷纷向他跑出橄榄枝,这样不但为他解决了家里的经济问题,个人职业生涯的保障,还顺带把价廉,父母等一干人的事情都解决了。这样的处理对我来说,实在显得太直接粗暴了些,太happy ending了些。虽然说是篮球独创的一项出路,但论起实际操作,里面还是相差巨大,所以这部分也远没有之前梦想现实的冲突更能引发人的思考。

  最后点睛之笔。

把那个战术簿熟读啊小伙子

  《业余选手》影评(三):数盲福特的球场人生

  特伦福特是名校队球员,作为美国50万同类人中的一个,身高不高的他有两样不同使得他与一般高中球员区分开来。

  一样是他的技术,速度奇快的福特,是队内最好的组织后卫,他的存在,让学校的同学们对校队比赛保有期待。另一样则是他的数字认知障碍,这件事影响了他人生的大部分时段,除了应付日常的课程令他头大,球场计时器、战术执行版都成了制约他变得更好的绊脚石。

  整个影片的前半部都在讲福特作为球员的这些阴晴圆缺。他从大胆转会,到与更高龄球员们适应环境,再到后来攻克战术板获得球队地位。这些一步一脚印的刻画都是励志运动电影最日常的脉络。

  故事的转折发生在福特老爸进入球队工作。作为一名已退役的橄榄球球员,他一手把儿子领进球场,并挖掘了他的天赋。尽管因为运动而造成身体机能受损使得福特老爸有了易怒、冲动,充满控制欲的性格,但在儿子最初的球场生涯里,他一直扮演着紧靠身边一步不离的重要角色。

  直到教练的出现,这种关系都一直牢不可破。福特因为父亲的推荐转会,也因为父亲的撮合,走上了背井离乡之路。

  走入新的球队,福特开始把更多的时间投在球场。他把更多的内心状态交给教练,并随着比赛的运转使得这段关系日益加深。

  一开始,所有事都没有问题。福特的技术突飞猛进,球队也一路赢了下去。他们开始有新队服新球鞋,他们开始被人们关注。福特甚至登上了了全国排名。故事就这样一直平稳的去到NCAA大学抛出橄榄枝。同队队友安敦的话第一次让福特看清各类角色背后的立场。父亲是为了机会,他希望儿子大红大紫,成为真正的超级明星。教练是为了赞助商,有名气的球员在他手下像货物一样的倒卖,这是他商人行为得生存之道。

  福特对于这些亲密人的“真实”手足无措。而安敦则继续对他说。

  “我们打球,是为了品牌。”

  这样一句flag为结局男主选择早早埋下伏笔。而从那次起,福特平静的业余球员生涯也开始产生天翻地覆的波动。

  先是母亲发现教练的“受教育”承诺荒唐无比。双方就“文凭与金钱的价值高低”大动干戈。母亲感觉儿子的人生被卖给了不负责任的商人。而教练则觉得,以福特家的条件,追逐金钱应该是家人一致认同的事,一纸文凭根本帮不了他们什么。

  这点分歧最后闹的双方都很难堪。而福特也在这样的困惑里,迎来了球场的决赛。决赛对手的教练在整个决赛期间都似有若无的“勾搭”着福特,而球队教练的隐忧与老爸的刻意接近终于爆发了影片里的最大矛盾。

  教练就老爸得行为向其摊牌,并就非法招生私下支付给父亲报酬的事件来做要挟。两人为此争的寸步不让,却都没有发现在角落里开着直播画面的福特。

  曝光的下场是三人都没有得益。老爸跟教练失去工作,福特则失去了打球机会。

  就这样,福特的家变得比以前更为艰苦。而福特在苦苦思索人生谜题的解答后,也终于选择了远赴海外打球,由业余选手变成职业选手,讲爱好变成了谋生的手段。

  影片的前半段,整体剧情就像无数篮球电影套路的延续。难得一见的天才,通过不懈努力攻破重重难关, 最后终于征服球场。

  后半段开始,一切就开始转为成人视角。就社会议题跟社会现实大动笔墨,并最终扣出“业余选手”彻底转型的主题。值得一提,最后一场室外球赛,充斥着美国梦式的浪漫主义。

  影片有两个片段令我印象深刻。一个是坐在车里看着合同哭泣的老妈,福特在她对面向她解释一切。看到儿子主动承担起家庭的重担,我想,她的嚎啕大哭,一定包含着欣慰,自责与感动。

  令一个镜头是影片最后,福特站在球网旁望着球场上的学生留下的眼泪。那一刻,他可能回到了影片刚开始跟同学打球的记忆里。选择成为职业球员,就意味着学生身份的终结,福特的行为就好比一个放弃读大学转而学技术并用于谋生的年轻人。除了爱好会变成谋生工具,福特也一定清楚知道,自己已经变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社会人(这当然是种遗憾,没能读大学,没能参加ncaa的“疯狂三月” 这可是连科比都时常悔恨的事)。

  总得来说,这是一部不过不失的电影。整体没有跳脱一般运动电影的框架,但因为后半段涉猎的角度有些许新鲜感,再加上对于“业余”“职业”得深层次探讨。整体也算是有所花心思的尝试。

  嗯,算是值得一看。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