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聊电影》经典影评集
《无聊电影》是一部由旷思慧执导,刘淑娟 / 姜贺璇 / 林志年主演的一部剧情 / 奇幻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无聊电影》精选点评:
●【2019年10月21日-北京电影学院-「The 18th ISFVF-竞赛10组B」-标准放映厅】 影迷看得很爽,卓别林、阮玲玉、《一一》、《神女》,思路新奇,反类型结构。 最后一场戏真没有必要,但导演解释为了尊重主创,想让观众看完演职员表,Respect!
●挺有导演思路,虽然太自恋了点……各种手法,把调色过的转回未调过的色泽,多机位形式感的视听转回低机位监视器,再加速,真的是用到了学生作业的极致。大型一些的大学优势就是有各种社团可以拍……挺羡慕。导演映后听口音像大陆人,片子主要是导演挺有才份,一看就是宅家看电影的那类哈哈,五星鼓励一下吧
●重度迷影,玩心很大。喜不喜欢见仁见智,作为新导演尝试不同的形式值得鼓励。@广州言几又
●
●很有意思的短片,一些无厘头表演偏像舞台剧。前部分是女孩脑内把正在经历的现实用电影的形式表现出来,最后一段妈妈的絮叨又回归现实,原来就算脑子里再天马行空,现实世界还是那样的枯燥、烦闷、可悲。看似明亮温暖的家庭环境,实际上充满了压抑和苦闷,谁不曾尝试用“演员”的身份逃避现实呢?如果一切都是演戏,那该多好。
●这个思路也太酷了
●创作者显然在间离和表达中迷失,看似有个主观的上帝视角,夹叙夹议需要极强的个人风格和想法,对于评书样板的大佛便是教科书,单纯的利用多个电影来做视觉上的丰富显然远远不够。换言之,可以更飞更次元不论是人物表演和视听语言的使用来更形式化,不要纠结于戏谑的表演和偶尔显露出的煽情间的协调,因为混乱使得那些解构成了间或煽情的外化注脚,生硬的流于语言之中。
●#18th ISFVF# 竞赛10组。相当有趣的影片,概念和完成相当不错,元电影对各种类型片的调用虽然不算新,但是好在通过剪辑破了套路(但是后面再重复就没有必要了),出现剪辑软件,以及把投影仪对准自己是两处很棒的处理。灵感来源大概是[导演万岁],用仙人掌和插花来借代是个很有趣的发展,不过北野武的强悍就在于落在一个特别神经刀的大杂烩上面,本片落在那个长镜头就有些弱了。缺点是太说教了,导演少跳一点会更好。
●本子会比拍出来好很多
●喜欢 台式小精致
《无聊电影》影评(一):对话即是生命跳动的影像
人-生命的初始就在观看这个世界播放的影像,眼前真实发生的一切和脑海里的情感反馈是“相依为命”的,孩子的眼里更会放大情感的体会,这部片子即是描绘一个孩子眼中的世界,她如何的想要与眼前的世界亲近,但无奈、孤寂,只能让她自己与自己对话,不断坚持对话,又不断受到冷落,像匍匐前进的战士,相信前方是属于自己的岛屿,被希望照耀。
影片中剧组的出现也再与这部影像对话,到底哪个是真实的我们,“存在”的我们并不清楚,只有继续前行,活着,寻找自己所爱的事物,对美好事物的期待,这就是生命力,加油
《无聊电影》影评(二):唉這不是影評,純屬個人感受,但或許你也有同感呢
二刷,給五星。
影片是作為世新大學廣電學系畢業展覽的首映影片在今年六月三日的西門新光影城播映的。
若不是想起要來支持,都忘記了當初申請大學時候的猶豫:側臥在床上搜尋所有與這間學校相關的影像,到凌晨兩點,三點,憧憬自己會邁入一個多美好的校園。記得來回過目的,是廣電系的畢業製作短片,深深被學校的創意和活力吸引。呵,那是兩年多以前的自己,但現在想來,我明明也沒有念廣電去拍電影啊!
如果說那些夜裡看的學生製作說服了我,那《無聊電影》該是我看過完整度最高的學生影片了(那還是在了解她們劇組幕後故事之前)。
個人的創作經驗很有限,唯一懂的是創作者應該尋找自己身上的素材並匯成征服觀眾的故事,可以說這部戲的導演在這裡做到了這兩點:一個影痴少女,和她曼妙的電影夢。這分明是導演自己,不失幽默地道出她的電影夢。
所以25分鐘一點不短,因為它也可以是我的夢,這何嘗不是我的生活:爸爸、媽媽,無盡的碎碎念,而眼睛一閉上,便是幻想世界,睜開時又一下跌回現實。於是我的夢在這裡接手,負責把這部電影執導下去,無限延展。
關於形式,看到短評裡有更熟悉的朋友寫道了,但本片裡對經典電影的致敬橋段,記憶猶新,不禁讓人佩服劇組的大膽嘗試,一樣完成地很精巧。
之前有個不能來看放映的學姊請我幫忙錄音映後採訪的,她沒記得問我要,我倒是聽了個幾遍的,才知道《無聊電影》主創團隊的艱辛過程,配樂也是很值得回味,演員表現簡直不能用驚艷一詞來描述。不過在影評談這些就扯遠了⋯
最後,印象最深的竟然是掛在牆上的時鐘,我們看著鏡頭裡秒針滴答,時間逝去的緊迫感切骨,但在想像裡,時間快轉,定格凝滯甚至是倒退著,誰知道呢?那末想像就是要戰勝無聊的啊。
《无聊电影》影评(三):如果有機會,我會想把生活改編成電影,還是把電影演繹成生活呢?
「假如我能夠把生活改編成一部電影,那它一定要和我們現在經歷的生活截然不同。」
依好友(導演阿曠)的邀請,在多年之後終於有機會二刷了這部作品,再次感謝阿曠的幫助與分享。第一次看也是在台北西門的星光影城。記得當下看完很直觀的感受是,天哪,這竟然是一部學生畢業作品。創新程度、寓意、創作主旨、完整度都大大地超越我的期待和想像。那時候的我並不懂得如何解讀電影,作為下輩子一定下地獄的公廣系,對廣電系一直都是一種拜神一般的敬意。說實在現在的自己在電影方面仍然是一個門外漢啦。但我印象深刻的是,看完的當下,腦海中冒出了幾個問題:「關於身邊人對自己的期待,關於自我實現,關於我想要如何主導生活」
畫面上來說,其實少女拿著投影機對著自己那一幕一直在我心裡縈繞,很深刻,也有一種莫名的熟悉感。我想起我當年一個直覺告訴我要學廣告,高中畢業後買了一本David Ogilvy的著作,廣告界的聖書——《一個廣告人的自白》,帶著它從深圳到台北,後來畢業之後又帶到香港,雖然沒有看過很多次,但一直帶在身邊。有自己喜歡的事物長伴身旁,就會有一種安全感。我想投影儀、電影海報、電影碟片,都是如此。
不知道是不是第一次看對我的衝擊已經很大,我印象裡《無聊電影》應該至少有40分鐘以上,沒想到有機會二刷的時候才發現只有25分鐘。現在想想,其實導演的節奏以及戲劇張力真的把握的很好。
二刷確實有了一些更深層的感悟。例如我跟著片中的「導演」,去感受到了她是如何將生活改編成電影的過程。媽媽的嘮叨,溫柔大方,隱忍,自我安慰,歇斯底里,她可以是一個喜劇演員,一位貴婦佳麗,一個習武者。我個人很喜歡這部分角色的設定,原本家庭主婦這樣的一個既定形象變得更加鮮活、立體,有趣的是,這代表著女兒對媽媽的期待、反差、想像,還是揭露了媽媽的另一面backstory。
爸爸變成仙人掌也是非常巧妙而自然的設定。中間還有仙女教母的客串,我覺得並不突兀,很可愛,至少我小時候真的有想施魔法把某些大人變成豬的想法。
另外角色感情的渲染我認為是非常到位的,媽媽那句重複了幾次的「爸爸非常愛我們,所以要非常努力的工作,我覺得很幸福」讓我從覺得可悲,到無奈,到最後直面鏡頭時的汗毛直立。中間也穿插著片中的「導演」對「演戲」的介入,呈現「戲中戲中戲」的手法。一開始會覺得情緒有點被打斷,但後來想想,重點似乎不在於媽媽如何演這齣戲,而在於片中女孩如何導這齣戲,以及導出來的這齣戲與她的想像以及與現實的關係。想到這裡,就覺得這實在是刷新了我觀影體驗的一部短片作品。
16:00 左右,女孩似乎無法接受這齣無法控制,不發不可收拾的戲,回到房間。自白:「這裡沒有生活,電影裡的生活仍然是電影裡的一部分。」這邊倒是觸動了我一些其他的思考。
生活,到底是什麼呢?
我們常為了追逐自己心中那個神聖的理想,而認為生活就是平淡無奇的日常。但其實生活中有著那麼多的戲劇性,更充滿著無法預料的意外,只是可能並不盡人意罷了。導演可以喊卡這場重頭來過,演員也可以換一種演法,但生活就只有一次,這一場不知道下一場會發生什麼。人生如戲,還是戲如人生呢?
所以如果有機會,你是想把生活改編成電影,還是把電影演繹成生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