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城市磁场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城市磁场的读后感大全

2022-05-25 12:22:0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城市磁场的读后感大全

  《城市磁场》是一本由陈家毅著作,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1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城市磁场》精选点评:

  ●比充顾草莓地好,建筑师的眼观看城市,有点深刻,有点特别。

  ●一句北京这个城市就像爆发户,让我记住了他。

  ●长于艺术的人,长于视觉但不长于文字。

  ●。。。三俗女青年最爱的可以看图的那种书。。。。。。。

  ●值得一看

  ●话说我不记得讲了什么

  ●龍應台作的序:愉悅的瑣碎、歡樂的啰嗦。

  ●我都不知道高一的时候干嘛买这样的书,又没看。现在看味同嚼蜡毫无营养,后半部分写欧洲稍微好了一点。

  ●前面的序写的不错。。

  ●很轻松,我很想去各种各样的环境,去看看!

  《城市磁场》读后感(一):琐碎的愉悦

  这是一本我从头读到尾的书,很不错。作者以一个休闲的欣赏者,让我看到那么多地方的独特之处,那些或许并非著名景点,并非繁华,也许只是市井生活……可是却那么独具吸引力。

  第一次觉得我似乎与艺术的并不那么遥远。

  《城市磁场》读后感(二):好

  了解豆瓣是从三联一篇文章开始从2008年4月10号注册到今天,几乎天天在我一直说豆瓣是小众的,而我也是这之一豆瓣对于我读书给了一个很好的指引让我开始系统化的涉猎各种书籍,不过人文类的还是多了些在豆瓣可以记录下我对于书籍,电影,音乐的点点的所思除此之外,还可以记录下你所去过的地方,并写下游......

  《城市磁场》读后感(三):城市的细节,文化的深处

  整本书,介绍了一些城市近年来的文化变化,比如将北京描述成个城市建设的暴发户,而伦敦则完全成了一个徐行乌龟.从新加坡到曼谷,再从台北到北京,然后从东京到福冈,还有从伦敦到纽约,整本书就以这个架构以这些城市为模板介绍了这些城市所具有的一些吸引力背后的东西.

  对于城市文化,我是个追逐者,所以没能力来评头论足.所以,对于此书,我就完全相当于一个城市的粉丝尽力去体会所追逐的内涵.从这本书中,也了解到了Eero Saarinen沙丽南,Ove Arup奥雅纳,Isamu Nouchi野口勇等等大师的一些生平.同时,也了解到当年的撒切尔夫人是带有几分残暴的保守派,而自由开放团体也应当感谢布莱尔所带来的变化.

  突然想起《疯狂的石头》里被旁边大妈骂"流氓"的一句话--"城市是母体,我们就生活在她的子宫里."当时完全是当作一种笑料,因为凡是带有任何sex的含义,哪怕一点点擦边球,也会被无限夸大.但是此刻我觉得这话还是有那么几分道理,只是我们应该将其美化.

  《城市磁场》读后感(四):走过城市磁场

  图书馆,看到一本气场相投的书,草草翻一下,就会借回来。这本书,也是如此的相遇。

  在这之前,我不知陈家毅,那个世博会新加坡馆的设计师。读了他的《重顾草莓地》和《城市磁场》之后,才大略地透过文字了解了一点。而两本书,我更喜欢后者,觉得更有专业的眼观和精神,也相对深刻一点。

  每个人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带着自己学科的思维去看待事物,思考分析。陈家毅也不例外。用设计师的眼光去看城市,那么,便多了一点不同的味道。

  城市对话、新加坡、吉隆坡、曼谷、香港、台北、北京、东京、高松、福冈、伊斯坦布尔、迪拜、威尼斯、伦敦、纽约,这样一字排开,毫无疑问的呼应了主题"城市"二字。在诸多城市当中,最爱的是他对曼谷和伊斯坦布尔的描述,因为投射了情感,因而陌生的城市也变得动人。曼谷是因为人民浸淫在佛教氛围中的宽容友善,而伊斯坦布尔,则是因为东西文明交汇的五光十色和城市化进程中古迹、历史的完好保存。作者大约是在高速度的亚洲城市呆久了,于是异常的排斥百货商店化和资本主义的席卷全球。台湾诚品书店那种书籍+时尚周边产品的商业模式,在作者眼里,似乎是对安静购书体验的破坏。没有去过诚品”朝圣“的我,大约能够理解作者的想法。却依旧愿意去看看这个李欣频笔下,”阅读与生活的博物馆“。

  陈在书中表达了一种观点,那就是,城市里的流动的摊贩,为城市注入了血液和活力,不论是在东南亚、台湾还是在日本、西欧,这种天然的方式,让人们看到城市的性格。于是反观内地,”城管“这样的职业,难道不是对城市性格的一种扭曲?前一段时间新闻上说,深圳某街道甚至要求店铺统一招牌,拆除个性化的招牌。于是,在这样的城管和管理机构的”塑造“之下,摆在我们面前的,岂不是毫无生气的千篇一律的城市,难道我们不会在此中迷失?

  还说到了北京的艺术空间,798、草场地、月亮河、宋庄,许多熟悉又陌生的名字。当代中国艺术,缺乏专业的评鉴杂志,更多的是将艺术品视为一种投资。进而产生的商业驱逐艺术的现象,让798的这种形态,收到作者的质疑。

  这样的文字,闲适却又不乏专业性。在没有去过这些城市之前,代替板滞的旅游指南,倒也是不错的选择。

  因作者的推荐,很想读一下《香港风格》,只是好像没有简体版。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