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大唐西域记》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大唐西域记》读后感100字

2020-11-21 02:31:1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大唐西域记》读后感100字

  《大唐西域记》是一本由玄奘/辩机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198图书,本书定价:12.00元,页数:2007-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唐西域记》精选点评:

  ●读了大概三分之一。每个国家的描述重复率之高让人产生到底翻没翻页的幻觉。

  ●看完大唐情史来看这个。。。没读完,其实挺有意思的,但要耐下性子,因为都是旅行笔记流水账那种

  ●很好玩的书

  ●推男神系列❤。玄奘大師四六文漂亮的飛起,書信息量極大——地理、歷史、風情傳說儘管記錄時經過篩選會為政治目的服務但仍是精彩。看到一筆帶過高昌國的時候還是會想,還記得當年稱你為御弟的麴文泰哥哥么?

  ●换了路线之后在地铁上刷的。真是太厉害了,一个字都没记住的,看完了。

  ●我古文能力退化好严重....有点难过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可以做为古籍书刊的典范了,中间正文,两侧小标注,开本适中,阅读体验极佳

  ●始读《大唐西域记》是在2013年冬天,当时还去了一趟哈密,见识了戈壁滩的荒凉,尤其当我看到太阳从戈壁滩上升起的时候,心里充满了恐惧,这地方太荒凉了,荒凉得令人害怕。谁想到这一次去哈密是我最后一次见到舅舅,当日在火车站相见情景,思之令人泫然。此后两年未见,直到2015年暑假舅舅在老家突然去世,出殡前见了最后一面。唯一庆幸的是舅舅在故乡去世,总算落叶归根。

  ●“印度哲学跟中国哲学不太相同 玄奘所传绝迹东土一千多年 要直到现代我们才逐渐能够理解当年玄奘法师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梁文道《一千零一夜》

  ●此版本没有注译,本身不是坏事,通读之下可以领略四六言工整的唐代流行文章。小时候学写柳体和欧体的友邻应该知道,四六言工整的文章较韩愈的散文为主流。此书主要以侧批注形式指出“重点段落”而已,不作展开解释,总觉难以领略中亚和印度的风貌。或者说与地理知识一一对应,在头脑有个概念。可是书后只有一张简约的地图,几个可靠的主要国家标记了一下。其实这种做法是不够的,读者还是很费力才能够脑补。不过所做的批注,还是要给予相对的肯定,批注的地方都是主要的故事和最原始的史料,确实是最值得看的地方。

  《大唐西域记》读后感(一):行者也可以不是武松

  行者也可以不是武松

  行者也可以不是武松

  行者也可以不是武松

  行者也可以不是武松

  行者也可以不是武松

  行者也可以不是武松

  行者也可以不是武松

  行者也可以不是武松

  行者也可以不是武松

  行者也可以不是武松

  行者也可以不是武松

  行者也可以不是武松

  行者也可以不是武松

  行者也可以不是武松

  《大唐西域记》读后感(二):那调侃唐僧的人群,有罪了

  读这本书之前,我知道此书的作者就是家喻户晓的唐僧。

  读这本书之后,我才明白此书的作者玄奘法师还没有被中国人所认识。

  此书介绍了玄奘法师所经过的大大小小一百多个国家的国土面积、所在方位、地理气候、风土人情、文化宗教、历史事件等的情况。在这本书里,玄奘法师没有提到自己,但我却又分明看到一个策杖孤征的身影,为寻找一个终极的正确答案,行走在大漠、雪山、丛林、河谷以及风雪、野兽、匪寇之间。

  玄奘法师用他的行为来完成了这部书。从他出发到回国写成,前后共用了十八年的时间。

  我受这部书的影响主要有两点:一是玄奘法师的人格和行为使我佩服的五体投地。二是真正的玄奘法师和现在人们心目中的玄奘法师,这两者之间的距离,让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迷惑不解:为什么这样一位勇猛精进的圣人却被颠倒黑白后成了怯懦凡夫的代名词?为什么那些为了一己之利而不惜毁坏众生幸福的流氓民贼反而还在被人顶礼膜拜?

  我曾想用现代语言好好地写一部介绍玄奘法师的书,也有人答应帮助出版并预付了稿费,可是几年过去了,到现在也没有写成,因为以我凡夫之肉眼尚难看到大师的全貌,而且我常常发怯:写了,会有多少人喜欢看?

  《大唐西域记》读后感(三):行者也可以不是武松 ——记读《大唐西域记》

  翻览唐玄奘之《大唐西域记》,循先圣的脚步,走探寻的旅程。玄奘的征程有形,那是实实在在的行走,我们这些后世的读书之辈读此书的征程是无形,虽不是自己一步一步走至西域,但也会如大师般历尽坎坷。

  我相信,每一个人都会有一段如此这般的“寻心之旅”。

  循着大师的脚步,一步一步往前迈进。我的头脑中忽然出现了一个词:行者。于是,我水到渠成地说出:行者也可以不是武松。

  我认为,所有的修行者都是行者。而且,现在那些坚持跑步的人,不也可以称作“行者”吗?

  行者,当然可以简单理解为向前行走之意。可是在现在这个社会里,太多人无法向前行走了——可能是如今的社会充满了太多的诱惑。但是无论如何,我们只能是比前辈受到的诱惑更多。我相信,玄奘大师的时代也有很多像如今那些无法行走的人那样无法行走的人。我相信,玄奘大师的时代也有人发出“今不如昔”的感慨。我相信,玄奘大师的时代肯定比之前的时代更浮躁。但是,无论哪个时代、哪个社会,无论浮躁几何,无论如何浮躁,都有向前行走的人。他们像是背负着整个社会一样,向前行走,一往无前。

  (作者:周浩)

  (新浪微博:周浩煜炜)

  《大唐西域记》读后感(四):西域记

  3、说明:《大唐西域记》这本书备述西域、印度诸国各地佛教现状,并远述佛陀时代的历史与传说,并不是真实的历史史实,而是纯粹的讹传的集合。 书中详载各国流传的宗教状况,印度各种宗教及佛教各派别的分布和消长,都是从明末清初之前的资料中汲取、又加以编撰的,所以根本不是研究印度佛教史的重要资料。    4、记载马鸣、龙树、提婆、无着、世亲与阿育王、迦腻色迦王等印度佛教史上重要人物的一系列传说,并不是事实,不能做为佛教史研究的“新材料”,而是新谎言、新谣传。 宣扬“无着、世亲”的是喇嘛教,就是打着“马鸣、龙树”为祖师爷的喇嘛教,这样“玄奘”这个汉人就成了喇嘛教的代言人!所以《大唐西域记》是喇嘛教的人绑架了“玄奘”这个人而编撰的。 出身婆罗门教的“无着、世亲”之流,看到数百年来一直有东南亚人、中国人源源不断、疯狂的来印度学佛,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外国人”却都不学习他们的婆罗门教,只是学习佛教,于是耐不住寂寞的他们为了受到“外国人的尊崇”也把佛教的“僧衣”披在身上,也打起了“佛教”的幌子。 他们当然也把婆罗门教的教义与佛教的词汇教义融合,形成了他们与龙树的“空宗”相对的“有宗”系统。实际上婆罗门教的另一支绑架了“龙树”,用“龙树”的名义著书立论,让“龙树”成为他们的祖师爷。 目前,在喇嘛教依然能清晰地看到“空宗”与“有宗”的传承,因为西藏人去印度学佛也与中国人一样,只要是打折“佛教”幌子的派别就虔诚的跪下求法,这就诱使大量的婆罗门教的人走进了佛教,带有他们婆罗门教教义的“新经书”也就被作为“佛经”传到了西藏与汉地。 今天我们再去了解一下婆罗门教与印度教的教义,就会发现今天“佛教”中的很多教义都是与“婆罗门教和印度教”的教义一样或者是极其相似的。比如:灌顶、咒语、瑜伽、开光、超度、男女双修、五体投地、、都是印度教的(婆罗门教是印度教的前身)。 这就是婆罗门教的人绑架“佛陀”、谤佛毁法的形态,也是从古至今“魔来乱道”的形态。 5、《大唐西域记》中的资料来源包括唐道宣律师所编撰的《释迦方志》二卷,而不是《释迦方志》大部分均摘录自《大唐西域记》。东晋法显的《佛国记》为《大唐西域记》所采用,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婆罗门教的人集合古印度传说而编撰的《佛本生故事》与其他所有关于佛教的传闻,都在《大唐西域记》有了相应的实际地点,这是《大唐西域记》最具“戏剧化”的地方。这也是《大唐西域记》比上面那些书籍都出现的晚的证据。

  《大唐西域记》读后感(五):唐三藏和他的取经记

  这本大唐西域记读起来还是有些感觉的,读完了一直想写点后感,却总也提不起笔兴——用某一个女大学生的话而言,我缺乏对它的“笔性”。确实,如今我对于人类所有的文明化产品和纯粹的精神产品已失去了兴致,虽说我正致力于此。想来想去,虽说佛主强调四大皆空、悟空无为——无是佛理的最高境界,但佛主也常常难以宽怀外道,我便以相克相生为例提点外道的看法:毕竟,佛教对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人生影响都是旁门左道无法匹及的。

  玄奘的西域记是在他经历了艰苦卓绝的十九年域外之旅后,据说是应唐太宗的邀请而写的。这本书最吸引我的便是他对所经由的国度风俗之描绘。我很钦佩玄奘,不单是他的执着无畏、对理念的毫不妥协的追执,还在于他的文笔,颇有儒者文风,有时只简单几笔便勾勒出一幅引人的景致来,这种文词的精炼隽美只有深受传统文化熏陶的儒者方可达及,玄奘一介僧侣,有此笔境,说明他的内功深厚——抑或是他口述,由他的儒秘(刘勰就干过此类事)所笔录,但中国的高僧中,是不乏文人墨客诗词豪杰的。有玄奘的描绘,我坐不出户便游历了大千婆娑世界,真如同去看“世界公园”一般——当然境界无从堪比。

  玄奘的西域记于其说对中国的佛教影响大,莫如说对中国的文学影响更大些。我在读西域记时,常常出现西游记的幻觉:西游记中很多的故事都是由玄奘的西域记衍生的。玄奘在书中记过的各地异俗、外道传闻、佛家奇迹等充满了神仙鬼怪的奇妙,为承恩的笔提供了原始思路,而西游记对中国人的影响,从孩童们对猴头的感情便可知了——由3—5岁,有哪一个中国孩童没舞过金箍棒呢!

  正如魏晋至唐的佛教几盛几衰一样,玄奘所见的佛迹名坊也大多充满着凄楚苍凉的感觉——我不知这些事迹对玄奘的信念是否有着影响,但我从玄奘的笔下看到了我欣赏的他那种达观与客观的态度——他并不因自己虔信佛主便粉饰是非,他以真实的笔调记述了自己所见的佛盛佛衰,对于传说的佛教奇迹也抱着眼不见不为实的态度,只以转述的口吻相传,这便显示了玄奘的悟的境界。我相信玄奘经过这个旅途,对佛教有了更清醒的认识,而非寻常僧侣的盲信吧!读到玄奘所转述的各类奇迹故事,我觉得人类的想象力不过如此——基督教的各类奇迹也是仿佛而已。

  我始终觉得佛理中有一种非常不好的东西——那便是“忍”。从玄奘记述的佛本生或轮生的故事中,我们可读到最多的是以牺牲自己去顺从强者的这种奴性意识。我认为这是泛印度之所以不断沦为外强口食的精神因素。除了众所周知的以身饲虎之类的故事外,还有位仁兄为证实自己没有僭越他兄弟的王权和后宫,竟把自己的男根切掉的故事,这种“忍让”与“顺世”和“献祭”式的自我牺牲精神读起来颇让人“郁闷”。这与西方的自然竞争哲学唱的全然是反调。我对于这种阿Q式的哲学是不赞赏的,我认为如今中国的精神成分中这种奴性与顺从的意志占了主角,使整个精神成分中“阴柔”的东西超越了“阳刚”(不讳言,老子也有此偏)。这违了阴阳相克相生的平衡道理。我觉得,佛理的重仁是好的,弃世与顺世却有恶嫌。读了西域记,我对佛及佛教有了更多的认识——里面很多关于佛及佛教的故事是我先前未读过的,譬如释迦牟尼并未在森林中狷修十年,而是放弃了我执,回归了人世。

  佛与佛教的这些释意同历史及佛的个人经历密切相关,在释迦出道前,历史上曾多次发生过“释种”遭外族诛灭的故事。这是小种族为适应大生存的一种精神选择,不无“殖民地”后遗症——如今印度仍然患着这种症状。

  在佛的道理中,我最信奉的便是:你种下的便是你收获的,基督教中也有这句话。人类自为的一切都要由人类自承其果——当然,不排除天意的偶然性。中国的儒、道、佛三家中,我最遵从的便是“道法自然”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