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芙妮》观后感摘抄
《达芙妮》是一部由费德里科·邦迪执导,Carolina Raspanti / Stefania Casini / Antonio Piov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达芙妮》精选点评:
●… … … ……
●大智若愚
●無可救藥的爛片。攝影爛、劇本爛、演員配置爛,強奪觀眾的同情真的好嗎?金馬為什麼要引進這樣的廢片呢。
●真诚
●劇情主題鬆散,影片吵雜,背景音樂忽大,第一次看電影覺得電影裡的音樂很刺耳不舒適。
●关注边缘人物,故事流水账~看过~
●太稀碎了
●向每一位丧着的瓣们推荐这部电影!!
●其实只有死去的人最可怜,尤其是那种对生的渴望的人,有命才有希望
●两星半//我觉得不行 即使把她当作普通人来做故事
《达芙妮》观后感(一):如何把唐氏症(片中說蒙古症)孩子拍的可愛而不討人厭?
一個政治不正確的問題,如何把唐氏症(片中說蒙古症)孩子拍的可愛而不討人厭?答案,賦予她不良行為的合理脈絡,電影必須有道德高點,前頭讓女主達芬妮鬧脾氣,卻也提供這是因為母親之死的緣故,很快的我們看到她是那樣一個討周遭人喜愛的人,而她的身邊也都是好人,她被好人包圍並認真工作,同時又必須肩負照顧父親與自己情緒的重擔,所以我們還需要後半段以父親之語強調達芬妮懂得照顧自己,自立自強,甚至有餘力照顧他人的道德高地嗎?善良且並非完美無缺,這樣的女主塑造是成功的,在唐氏症之外,她還是一個對生活充滿想法,對美感有所要求的女孩,會去動家裡的擺設,會有情感需求,同時夠社會化不會讓他人感到困擾的人,基本是模範公民。
電影裡最好看的一段大概是唐氏症孩子聚在一起跳舞那裡,請注意一位唐氏症男孩跳舞是如何與女主調情的,他表情僵硬,眼睛甚至沒盯著女主,但也口舌伶俐。這是其他電影不常看到的東西,人就像綠豆苗一樣,即便在扭曲的容器也會長出自己的模樣,性格會體現在身體的運動上。
電影結尾挺有意思,父女兩人為了掃墓徒步登山(達芬妮建議走路)一路上山到休息處後,父親對達芬妮的凝視,看到死去的妻子,原來達芬妮早就是女人而不再是女孩了。
《达芙妮》观后感(二):暖暖的很治愈
说实话,一开始看这部电影不大能融入。剧情开展比较慢。一直觉得女主很奇怪啊,身高、长相、说话声音。
后来,啊,原来确实是一个独特的灵魂
达芙妮 (2019)6.52019 / 意大利 / 剧情 / 费德里科·邦迪 / Carolina Raspanti Stefania Casini她好暖啊,确实,是一个小太阳。给老爸带上皇冠,童心满满,幼稚的小孩老爸:心塞难过 DAFNE:摸摸头,没事的真的,你可棒了这句话本身就是满满的爱呀这样看,一点都不奇怪了有没有!很可爱!整个电影风格很像《大象席地而坐》,不寻求刺激,只是缓缓地推进,用只言片语,让我们自己去填补情节。都是很小很小的细节。
分享几个好玩的细节哈
很想感受一下意大利的慢摇偶尔做梦挺好的GET伞的正确打开方式喜欢亲近一个人往往不是因为长相
在看脸的时代,没有灵魂也挺无聊的吧。
《达芙妮》观后感(三):《达芙妮》:面对特殊人群,我们该怎样感动?
通常我所认为的关于特殊群体的影片基本上分为两种,一种是非常可观的如同纪录片一样的电影,它对于特殊群体的刻画非常的客观精准,以至于这些特殊的群体的生活状态会让人怀疑是假是真。
还有一种就是粉饰,为了体现我们普世的圣母情怀的粉饰。给予特殊群体特殊的关爱,然后用一种几乎不可能的手法来强行为这个群体增加金手指,然后他们的结局一定是合家欢的。
对于这两种手法,我并没有对哪一种特别的赞同,原因很简单,因为每一种手法都有着自己的局限性,同时有着自己的特殊受用群体。
正如同这个世界上会有这么两类人一样。一类人善于发现社会的阴暗面,当他们对于某一件本该阳光灿烂的事情发表另类的看法的时候,他们往往会有一种快感;
另一类人则永远的阳光灿烂,当他们永远地用一种阳光灿烂的观点去观看这个世界的时候,那些不好的事情自然而然地就会被过滤掉。
这两种人就如同这两个观点一样,水火不容,但实际上,我们的生活中多是第三种观点以及第三种人。他们大都很普通,他们也有着某种中立性。
在这种中立性的加持下,他们的生活很简单,也很复杂。他们不用每天去深挖某一件事情的阴暗面,他们同样也不会一直认为阳光永远很暖。
他们的目光才是重要的,才是最普遍的,也才是需要被大家重视的。
但是很遗憾,今天给大家推荐的这部电影似乎携带着某种特殊的滤色镜,企图用一种精巧的技法来博得更多人的同情心。
没错,我说的就是这部讲述一个特殊群体的生活轨迹的电影,《达芙妮》,达芙妮的故事很简单,也很复杂,一个叫达芙妮的女子是一个三体综合症的患者。
某一天,一次意外,自己的母亲离开了人间,达芙妮从这天开始变得喜怒无常,父亲试图和她交谈,但是无果,最终,父亲决心带着她开始一段旅程。
旅程过后,父亲慢慢地意识到,自己的女儿其实一直很懂事。
如果用我上文提到的观点来判断的话,那么《达芙妮》毫无疑问属于第二种。他们是被一群永远认为这个世界阳光灿的人美化过的。虽然看起来很好看,但是不真实。
片中对于达芙妮本人给予了太多太多的金手指,将很多很多的不可能变成了可能。达芙妮本人并不是一个受大家欢迎的形象,但是却能在生活中收获更多人的爱护和关注。
达芙妮引以为傲的工作不过是一个餐厅的服务员,但是餐厅的老板却用一种非你莫属的姿态来给予达芙妮过多的关爱。这本身并不是一个正常的现象。
而失去了自己的母亲的达芙妮看上去变得更加的暴躁了,而这种暴躁并没有随着父亲的潜移默化的关爱有丝毫的减缓,这同样也是不正常的。
父亲给予了达芙妮所有的爱,整个社会给予了达芙妮从内到外的温暖,但是达芙妮做了什么,除了莫名其妙之外,除了不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之外,有的只有肆无忌惮的挥霍这种关爱了。
而旅行中发生的一切更让我觉得吃惊,素不相识的人可以给她超越亲人的理解与关心,甚至于能和她愉快地开启玩笑,但是我们展开智慧的大脑思考一下,这样的场境会在现实中发生吗?
我觉得很难。我们理解这种粉饰太平的艺术手法,但是这种带着强烈的引导意义的手法其实却破坏了原本就很脆弱的特殊群体的生存环境。
现实生活中的他们本就是弱势群体,对于弱势群体最好的尊重与关爱就是当他们是一个正常人。
这才是尊重,这才是关爱,除此之外任何的关心只不过由于我们自身的高度加持下给予的一种强者对于弱者的怜悯而已。这种怜悯对于弱势群体来说其实是最大的伤害。
如果你是一个弱势群体,如果你恰好观看了《达芙妮》你真的会觉得你的明天会跟达芙妮一样的美好吗?我觉得你要是真的这么认为的话,就太可笑了。
但我的意思并不是说达芙妮表现出来的这种生活状态是完全错误的,电影确实是一种艺术手法,但在使用这种艺术手法的时候,我们需要的是稍微的公允,偏向每一个点都是极其危险的,公允一点,才是最大的尊重。
……
你好,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