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蒙自传(第2部)读后感100字
《王蒙自传(第2部)》是一本由王蒙著作,花城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3.00元,页数:35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王蒙自传(第2部)》精选点评:
●“洪湖水,浪打浪”。
●有助于增加当代文学历史感
●真的非常非常喜欢他
●封面雷人,政治正确,道中庸而极高明的典型,中间状态,平衡,王的行文----繁复的腻味啰嗦,不习惯,想看无忌讳猛料者,国人传记无希望,印象深的是边缘的高行健,略显悲壮的章诒和
●看回首,人生豪迈!
●真聪明,真明白,真官员
●这老头怎么这么多同义
●某老师曾说王蒙从来不懂文革,但未详解。这册提供不少线索。
●[昔时所读] 2008.10学校图书馆借阅。
●“却原来,鹿硬是可以在压力下被指成铁定的马,越不是马,就越要说成大马,而最后说破它是鹿的时候,又伟大,又壮烈,又感人,又可悲,又可笑。”
《王蒙自传(第2部)》读后感(一):就是要直接
王蒙的文字有着自己独特的幽默,很风趣,也很辛辣。
没有一些曲曲折折,看得很舒服。
他对于人生的看法也挺深刻的。
但愿他可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王蒙自传(第2部)》读后感(二):谁比谁怎么样
我想很多人都是灵魂出离者。说的是一回事,做的又是另外一回事。从事实的角度说,艺术工作者与下里巴人,现实层面没有什么不同。大家都是为名为利。猎取手段不同罢了。没有高下之分。谁说多读了两本书人就卓然了起来?不过是占据了话语权罢了。这本书告诉我们,没有人性的神话,大家都是一样
《王蒙自传(第2部)》读后感(三):第二本没第一本好
因为看了第一本,感叹于作者的经历和智慧,买了第二本来读。可是这本可读性没有第一本强。主要是后期回京之后,作者的一次又一次会议和出访,不过是换个时间、地点、人物,同样事情的重复,这一类的回忆经历写得太多。有时连着十多页,也看不到什么新的东西。
虽然如此,这本书仍然具有可读性。但没有那么吸引人。总觉得,作者在写部长时期的一些经历的时候,有些过于关注自己了。
第三本《九命七羊》已购得,还是计划要看的。
《王蒙自传(第2部)》读后感(四):想到了“解密”
昨天看完了《王蒙自传》第二部《大块文章》,很失望。王蒙先生是我最喜欢的作家之一,他的经历太有传奇色彩了!上中学,就是地下党,二十多岁写了才华横溢的长篇小说《青春万岁》;后因短篇《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被钦点为右派份子,发配新疆。二十多年后平反,新作喷薄而出,多为佳作。从此官运亨通,直至中共中央委员、文化部部长。王先生是“性情中人”,说话直率,尖锐泼辣;无论是思想还是创作都有一股他这个年龄少有的活力。所以我是抱着一种“窥秘”“探密”的心理打开他的自传的,我想知道作协文人相轻、“窝里斗“的内幕,更想多少看到一些上世纪80年代中央高层内部的动态。可是老王头真是“老奸巨猾”,凡是牵涉到人事的,他都采取了“点名表扬,隐姓批评”的春秋笔法。“死老虎”如刘宾雁之类,他是实呼其名;另外的,他一律以“某先生”“某女士”“老兄”等来称呼。至于观点,他也是不偏不倚,八面玲珑,左右各打五十大板。好一个恪守中庸之道、玲珑圆滑的王蒙先生!
可是想想,也是挺理解他的。就我们这个文化与政治背景、就我们这里的为人处世的原则、就我们现在的“表扬与自我表扬”的“显规 则”,你让王先生怎么办?即便当事人不在了,可他们的亲属在,他们的部下在,他们的“志同道合者”在,说玄点,他们的“气场”在,他们的幽灵在,你小不留心,就大祸招身哪。纵令王蒙那样的聪明人甚至是天才怕也别想有安安稳稳的晚年了!所以,最讲究透明的传记里,也不得不玩起了“朦胧美”。老王,您的苦衷咱明白!
其实,解决的办法还是有的。那就是:写了书,束之高阁,待作者去世后发表,或者干脆写明若干年后问世。这有许多先例,比如罗曼.罗兰的访苏日记就是在他死后发表的,因为里面有不少对于苏联专制的揭露和忧虑。
最近在《南方周末》里看到了有关蒋宋孔陈“四大家族”的解密文件,得益匪浅。曾经被“漫画化”了的历史人物逐渐显现了他们的“历史真面目”,许多历史事件的真相也渐渐水落石出。斯大林时期的解密文件,让我们知道了所谓基洛夫被害、高尔基被害事件完全是斯大林一手策划的排斥异己的政治陷害。
嗨,要知道历史真相太难了,得有一副好身板,得长寿,不是谁都能熬到那“解密”的年代的!
可我突然想到,真熬到那个时候,真有“密”可解吗?我们不是常常遇到档案里找不到的事儿吗?毁灭档案、伪造档案的事不是没有听说过。如果没有司马迁那样“秉笔直书”的史官,谁又来保证我们档案的真实可靠呢?呵呵……
“群众的眼睛是亮的,前提是历史是真实的,历史被掩盖,真相不为人知,群众的眼睛还是黑的。”诚哉斯言。
王蒙先生自传的第三部《九命七羊》即出。我,看不看呢?
(1.26)
《王蒙自传(第2部)》读后感(五):春风得意时的冷静
读了王蒙先生的自传第一部《半生多事》紧接着就读了这第二部,真心地一字一句认真读完的(当然,个别的生僻字我就直接跳过了,不是懒得查,而是不想耽误阅读),很喜欢,非常喜欢。感觉很有王蒙先生的特点:语言没有过分华丽但是表达能力强,结构上起承转合,节奏构架特别好,言之有物。
这一部的感觉貌似不如第一部那么紧张,那么靠近内心了,实则亦是难得的真诚作品。第一部是王蒙在年轻时期经历社会上的大起大落,内心更多的是一些压抑和迷茫,心中有火却要坐冷板凳,那种社会的动荡,人生的起伏非常抓人。这一部是王蒙复出以后,人至中年,沉淀了,也成熟了,处理事情已经偏于冷静。而且这时候的社会中心已经转移到了发展建设,要的是稳,要的是踏实,所以整体的基调就平了很多。经济建设中的矛盾不像以前那么轰轰烈烈了,但是困难丝毫没有减少。在我看来,这部作品实写、虚写加穿插评论中大体描述了三条线:
1)社会形势变了。文革后期,“四人帮”逐渐暴露垮台,毛已经呈现出了老态和力不从心,这些已经引起了人民心目中了对于“文革”的动摇。当时的中国已经匮乏到几近崩溃的地步,还有人整天沉浸在斗争的情绪中,已经让很多明白人按捺不住了。政治敏感的王蒙对这一切自然是明了于心。直到毛去世,中央重新调整,高层已经转向,整个中国都在渴望/向往朝一个稳定的、发展的、建设的方向走,这个方向是确定了的,但是怎么走仍然在试探摸索阶段。这个“阶级斗争为纲”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型也是快速的、迫切的,要想把整个中国从“斗志昂扬”快速地拉回到“实事求是,脚踏实地”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实际也是政治路线上的“急转弯”,一次政治上的“革命”,这阶段总会有各种的社会矛盾爆发。
3)第三条线应该是外界对于王蒙的影响,这个外界是指他所走访的世界各国的政治形势和国外的文友们的态度。王蒙在没有进入中央之前就已经靠自己的才华打开了与世界交流的大门,当了部长以后更方便他接触到了各国的文学/‘伪文学’。在这个过程中,他很清楚地知道哪些人是“针对性”地批判他,批判他的同时针对中国的政治,他更明白哪些人是纯文学的友好讨论。世界范围内都逃脱不掉政治与文学的统一和针对,“屁股决定脑袋”的审美影响着文学评论,更影响着文学创作。这些来自国外的针对与友好开阔了王蒙的思维,更增加了他的内心容量,回过头来处理身边的事情,他也能够更开阔。最近经常听到一句话“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的(大概意思吧)”,我相信王蒙的人生是经过多方审视的,他自己是立得住的。
这部书每一章都不是简单的流水账,是有事实,有细节,有思考,有观点的各个阶段,值得一读再读,整部书读下来都觉得受益匪浅,很多问题感觉自己差不多已经认识到80%了,读了王蒙的文章就瞬间觉得那20%给补足了,对这个问题就想通了。简单的举几个例子:
王蒙坚决不站队。改革开放伊始,各种文艺会议上,文人们忙着表明立场,非左即右,某次会议上如果没有确立支持谁批判谁,他们好像觉得无的放矢一样,会上也是闹闹哄哄。王蒙很反感那些,他坚信自己“可以靠作品立足,而好的作品靠的是精巧的构思,独特的视角,而不是靠闹哄哄的热度,不是站队和押宝(非原话)”,后面多次提到(包括国外的一些协会)二三流的作家才会拉帮结派,(靠人多力量大)共同去争取利益,他一直坚持自己是独一无二的,他的作品才是他最强有力的支持。他曾经被大批文人当靶子批判他的“现代派”,其实他仅仅是没有按照他们那种固化了的“政治立场为指导”的方式写作,对于经历了各种大风大浪的人来说,这对他来说只是一点点涟漪了,所以他很坦然。他认为:(非原文)如果他真的有问题,一个人指出来就够了,根本犯不着那样子群起而攻之。这点让我想起爱因斯坦那著名的相对论发表之后,曾经有人炮制了一本《百人辩驳相对论》,爱因斯坦不屑的说:如果我的理论错了,一个人反驳就够了,100个零加起来还是零。不论是文艺届,还是科学界,真正的创作者都是孤独的。
王蒙关于辛弃疾《采桑子》的解读。还是在批判他的“现代派”的过程中,文人的情绪越演越烈,有人甚至声称“现代派乃万恶之源”,王蒙无奈,就置之不理了,他相信时间会解决一切问题,他坚信会否极泰来,故而有身边的人提起来,他总是采取一笑置之的态度。有人觉得他看待事情太乐观了,太乐观了就影响了深度。他觉得这种年轻人的酸馒头的观点不免幼稚,而他多半生的经验告诉他“泪尽则喜”,因而他又把《采桑子》重新书写一遍:
少年不知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食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看了王蒙的经历,再来读这首诗真的是别有一番风味。
王蒙尽量避免直接的冲突与矛盾,尤其是内部矛盾。他尽量的疏通,鼓励,回避直接的针锋相对,对于意识形态上的冲突,他本身是开放的,但是扛不住那些顽固派的执拗,他坚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接受度提高了很对东西就见鬼不怪,顺其自然了。这点对于心浮气躁的我很受启发。他总结出一句话:“乐观主义者期待时间,悲观主义者则只能痛苦时间的不待人、不等人”。前几天看《圆桌派》上王蒙与窦文涛和另外两位嘉宾谈论书法,窦文涛如此喜爱书法,他有很高的鉴赏能力,王蒙劝窦文涛说:您现在开始练,5年以后也能成为书法家。我当时就想到了王蒙关于乐观/悲观主义者的这句话。我心里想:这老爷子绝对是乐观主义者,他现在都85岁了,一开口还是5年。对于年轻人来说都很少有人愿意花5年时间去磨一项技能了,他还是以5年为单位计划事情,真是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