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案》观后感摘抄
《卜案》是一部由王奕开执导,陈浩民 / 任天野 / 赵柯主演的一部剧情 / 悬疑 / 古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卜案》精选点评:
●作为破案类的电视剧,剧情悬疑程度不够,不够吸引人。 我是耐着性子看完了18集,没有兴趣看完了。
●郡主的丫鬟们真是。。。吓die啊。。。无论是颜还是演技都一言难尽!!!贺刚为啥演皇上之外还演了一个方什么啊 剧组请不起演员么QAQ
●略略微有写看不下去
●拍的很有诚意
●破案过程太拖沓,演员颜值不高,演技也不见得好。反正有点鸡肋。
●长醉淳风酿,一世拂云恨。这世上的事,又何曾不是参商二宿的恨意呢。。。。痛哉痛哉
●很好看,感情戏也点到即止,只是剧组是不是太穷了,怎么老重复使用演员……
●不拖沓点赞!感情线快进,楼主邋遢风不潇洒 造型丑 演技一般;人设跟阴阳师差不多
●看出来预算不高啊但是有些置景也太出戏了吧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 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 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 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 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 问答乃未已,驱儿罗酒浆。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 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
《卜案》观后感(一):演员有演技,剧本好,导演用心
整部剧格调统一,挑不出太大的毛病,没有太大的逻辑漏洞,剧本本来就是很好的剧本,演员演绎基本上没有什么问题。不论环境,这是一部中上合格的电视剧。考虑中国影视圈,这类电视剧已经是凤毛麟角的存在了。放在国际上也是一部很好的作品了。。。。。。。。。。。。。。。。。。。。。。。。。。。。。。。。。。。。。。。。。。。。。。。。。。。。。。。。。。。。。
《卜案》观后感(二):遗憾与无奈的交织
闲来无事,找了一个5年前的电视剧来消磨一下时光,看腻了最近几年腻腻歪歪,磨皮磨到看所有女演员都像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各种爱情宫斗剧,最近真是累觉不爱。此时看的《卜案》也真算是一股清流了,不过女主的妆容真的是一种扑面而来的年代感啊,幸好这里面爱情就是个点缀,凶杀,诡秘,阴谋,追踪,破案才是主旋律。其实这部电视剧早在我没有看之前,就已经听过一遍了,所以在案情上面,因为已经提前有个印象,着实少了不少神秘感和探寻真相的痛快感。而真正让我动笔写下这篇剧评的,是剧情中由始自终淡淡飘散着的求而不得,知而无奈的疏离感。
随意楼里的李淳风与宫闱深阁的拂云君主,李衡和尉迟方,都不得善终,却也是最好的结局。悲伤却不悲情,伤感却不痛心,无奈却不绝望。作者给了你最真实的现实而不追求一味的团员结局。让我相信这世间,这冥冥的无尽空间中,确实有这样的人存在,也确实发生着这样的情,这样的案。
影响最为让我深刻的是李衡,我觉得导演是偏心的,他把所有的对于恩仇爱恨,果敢决绝全部都放到这个不是李衡却胜似李衡的无名丫头上。她性格鲜明而有勇有谋,意志坚定,敢爱敢恨,忠心耿耿,舍生取义。宁愿洁净的死也不愿冤屈的活。她为了帮助家主复仇,舍弃了姓名,舍弃了爱情,舍弃了自己,最后舍弃了生命。而她只是个丫头而已,在那场杀戮中侥幸活下来的丫头而已,她完全没有必要做到如斯地步,甚至于不惜压上自己的性命。大仇已报,当尉迟方哭喊着李衡的名字,她却哀愁的说,我多希望你叫的是我的名字。她是爱慕着尉迟方的,不然不可能对尉迟方和君主短短几日的相处的细枝末节那么熟悉。不然也不会不管不顾的一下子扎到他的怀里,大概只有顶着李衡的名义,她才能这样不顾身份的唤他一声小方哥哥。可也终究只能玉碎他的怀中,甚至听不到他唤自己的姓名。当一捧黄土,一块无字碑立于尉迟方面前时,他也只能感叹,你到底是谁,我竟然不知道你的名字。这个郡主府的丫头带着无数的谜团长眠于此,甚至不给你一丝再了解她的机会。不至于割裂你的神经的疼痛,毕竟她死有所得,报了血海深仇,洗清了所有家主的冤屈。却独独没了自己,带着无数的嗟叹和错愕,如花一般倒在敌人和爱人的鲜血中,消失了。
而李淳风和拂云,本就不是一个世界的人,一个随意洒脱,一个循规蹈矩。他们一个在金碧辉煌的宫闱,一个在人声鼎沸的闹事。李淳风是极聪明的,本不该动心的,也一直控制自己不动心。终在妖花案中,抱着佛云撕心裂肺的哭喊动了真情。拂云也是聪慧的,却多了几分天真,她喜欢先生,所以表达情意热情而急切。她会为了李淳风受伤,为了他档石,为了他落泪,担心他的安危,顾念他的生死。可也抵不过一纸圣命,嫁去他乡。求而不得,知而无奈的情绪一直在拂云和李淳风之间徘徊。可人还是走了,即使你救了下来,活着却此生再见渺茫。只留你继续在那随意楼,喝着桃花酿,垂钓寒江鱼。
我看的是案子,却也品的是作者的情意。人生遍总是如此,任你聪明盖世,却不得一人欢喜。任你位高权重,却不抵阴阳相隔。痛则痛矣,却不致命,只能于时间的风霜中慢慢挨着,任它发芽生根,裂开又长合。消磨了你一切的眼泪,然后你还是活着,继续挨下去。
《卜案》观后感(三):三部剧的对比,这部内容对不起它的高分
大四快毕业了,作为影视从业者,闲来无事就刷刷剧,美剧看完了就只有刷刷国剧了,先是看完了大一没时间看后来又忘了的《舞乐传奇》,然后通过秋瓷炫了解到了《长安三怪探》,接着又通过陈浩民了解到了《卜案》。前二者是同一时期的电视剧,而卜案要早一年多,但是早不代表它就能被宽容。
三者的共同点就是都是唐朝背景,都是悬疑剧,都是低成本,不同的是卜案发生在初唐时期,另外两部从出现的大人物来看应该是同一时期的,相差几十年。(最近看了《妖猫传》也是这个时期的)
接下来做一下对比。
剧情:
《长安三怪探》用的是单元剧和主线穿插的方式,虽然主角们的身世都似曾相识,但也是点到即止。探案的手法非常奇特,从主角、男二和女主三个角度出发,而且每个角度都行得通。每个案子更是一环扣一环,虽然有点bug,但是每个关键性的细节都是铺垫好了的,没有强行加进去(这一点很重要)。
《舞乐传奇》不是探案类,所以没有采用单元剧的格式,但是这剧的剧情精髓在于它的反转。而且这种许许多多神一样的反转和《长安三怪探》一样都是有着大量铺垫的,没有强行反转(对,还是很重要)。而且角色智商都在线,你能想到的,主角和反派都想到了,你想不到的太多了。
《卜案》采用的是单元剧的形式,估计除了东汉末年和楚汉时期,大家最熟悉的历史时期莫过于隋唐时期了,这也是跟前两个不同的地方,就是剧里很多人的故事和性格大家都很熟悉了,所以发挥空间有所限制。不知道原著是怎么样的,但是这部剧解密过程真的不怎么样,因为主角在说出关键点的时候,大多数前期并没有做铺垫,这就导致它显得是强行转折。用小品的话来说就是“这个包袱不响”。
服化道:
《长安三怪探》最让人称赞的地方就是它的考究之处了,货币都很符合当时的情况,服装也是在符合当下审美的同时尽可能地还原了晚唐时期的衣着,而且作者很偏执,几乎所有东西都非常考究。细节方面,在狼人单元,开头狼人出来作案的时候差点把我笑死了,哈哈,神经病啊,别以为我不知道那是睡衣改的。
《舞乐传奇》和《卜案》的服装都很像,质感也差不多,但是当先看完《怪探》再看卜案的时候,一坛酒十两银子就有点尬了,当然这也是很多古装剧的通病。系列方面,《卜案》的第二个单元里陈六眼睛旁边的刀疤真的太恶心了,第一次见像口香糖一样黏上去的疤痕。
人物刻画:
《舞乐传奇》的人物刻画可以说非常非常地丰满,但是还是有些脸谱化,也就是正义的太过于正义了,主角简直是完美的男人。
《长安三怪探》里人物刻画可以用真实来说,每个人都是全方位的刻画,谁都不是完美的,这才是真实啊。
《卜案》里人物就非常脸谱化了,这也是很多电视剧的通病。而且主角太过于故弄玄虚了,编剧不是把主角往高智商上写,而是把配角的智商降低。
剪辑:
《长安三怪探》是这三部里剪辑最好的一部了,虽然节奏还是有点慢,但是配乐和分镜的控制恰到好处。
《舞乐传奇》应该收到导演的影响,整部片子的配乐给我就是一个字—“吵”,但是你又无法反驳它,因为它用法一点错没有,而且节奏一点问题也没有。要说违和的地方就是配乐太大气,场面略小气。
而《卜案》的剪辑我真想打人,配乐很少在节奏上,有时候还时大时小,关键是有时候分镜头处理的不好。比如还是陈六那个案子,他挥刀砍大哥的时候,明明是架好砍过去的,快砍到人的时候又挥一次刀。当然剪辑失误前两部也有,关键是这部把这个错误镜头用了三四次,生怕别人看不出来一样。。。最最要命的还是解密时候的节奏,一点节奏感都没有,主角更像是在跟大家伙聊天,而不是破案一样。
总之这部剧和前两部的分数差不多,但是平心而论,真的对不起这个高分,它最多也就是6.5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