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姆斯》好看吗?经典观后感锦集
《哈尔姆斯》是一部由伊万·布洛茨尼科夫执导,Wojciech Urbanski主演的一部传记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哈尔姆斯》精选点评:
●难得一部合格的诗人传记片
●服装道具很精彩
●黑白段落既然对推进叙事没什么作用就没啥必要插这么多嘛。人物塑造停留表面,喜剧调子也有些别扭。
●感觉像是学生习作
●"charms"&"harm"
●像油画。今年暖气开吗?
●最爱的外国作家
●6/23@影城2厅 7。见面会场。电影节盲买,预告片嗲。同为传记片胜另两部新片:一为现实与超现实的相融与互文,一为小号调笑荒诞性(几乎贯穿全片)的妙用,一为镜头调度的活泼自如。 p.s. 该片获是年电影节最佳编剧与最佳摄影奖。 #SIFF20
●好像整个剧情比较散,因为我对这个作家不了解,只是觉得这是一个被funcked up的人生。后面被老鼠啃的画面让人唏嘘。
●音乐赞爆了。导演也是作曲家
《哈尔姆斯》观后感(一):荒诞世界里的真实人生
这篇影评是从给电影节写的稿子改过来的。 看片结束后向导演问了一个包含三个小问题的大问题,所以这篇影评基本也就是围绕这三个小问题导演的回答来展开的。导演只会说俄语,希望翻译没错。
《哈尔姆斯》观后感(二):模糊的孤独
这是部有条件观看的影片吧。首映第一场竟坐得不是很满,大概也称得上是冷门佳片呢。
如果你恰好地读过一些哈尔姆斯的诗作,你会惊叹原来情节是这般有趣,这般契合。每一个看似散落的片段中,都藏匿着哈尔姆斯的影子,或是感情的另方呈现,或是其思想的延伸,或是他写作作品的再现。
时间线有重叠,有反复。
黑白与彩色的不定时切换中,时间的概念也会渐渐模糊。慢慢地,会淡忘事情的每一个小片段,更愿意把它当成一个整体(哈尔姆斯)来看。表面来看像是以感情线架起了叙事,但实际却是把感情作为表达接近哈尔姆斯私人内心的一个出口。
影片最后,以一种间接的方式结束了哈尔姆斯为主体的整个叙述。
整部影片中,哈尔姆斯作家的身份没有被刻意提及,只是偶尔地穿插着他写作构思和不断被拒稿的画面。更多的是关于他私人生活的展现,不论是与几个女人的感情世界,还是参加的几次文学界聚会,或者独处见闻等等,这些种种造就的经历,一并构成了哈尔姆斯观察世界的独特角度。
经济拮据,精神孤独的哈尔姆斯,与时代分离,反而深陷生活。这与前苏联同时期时代意味浓重的诸如陀托等等大相径庭,他关注的是关乎现实与人性的东西。
写到这里,再回想整部作品,剩下的都是些里面只言片语的留存了。有些是他说的,有些不是,有些可能不是这样的,有些就是这样的,有些只是片段,有些是完整的。如此模糊,又要真实存在。
“贫穷是不会被忘记的,穷人的期望是不会消失的。”
“看起来是偶然的,但是是会发生的。”
“放下枪口 我要找个教堂去祷告。”
“你必须经历苦难,烧掉不幸。”
“八个人坐在长椅上,你的故事涉及到了烟。”
“世界上有如此重要的事物,重要到能改变事物是如何呈现的……”
“你去 我留下” “没有你 我哪儿也不去”
“这世上有奇迹嘛 我想知道答案”
96分钟略过一位天才作家的一生,很值得。
《哈尔姆斯》观后感(三):哈尔姆斯
哈尔姆斯: 看完了俄罗斯的传记电影《哈尔姆斯》,我又陷入了感情纠缠,是替一个不幸的人遭遇的死难感到了惋惜,也因为存在过这样一个时代而恐惧。-----“你得离开这座城市,这座城市的命运将惨不忍睹”这是电影的台词,哈尔姆斯是一个徘徊在局外的文艺青年,他写诗歌,也写小说,因为坚持自己的写作风格,让自己穷困潦倒,没有人愿意出版他的作品,甚至连预支稿费也拒绝了他。哈尔姆斯的不幸,是他所处在的环境造成的,是一个容不下别人有文艺激情的政体造成的,斯大林对各个阶级的疯狂清洗,包括暗杀,秘密逮捕,流放,很多人都无法取证死因,死亡的时间,地点,哈尔姆斯便是其中一个不幸者。在歇斯底里的时代,一切真理,善良都挡不住制度的黑手,无论是激进的文青,还是压根就对政事漠不关心的人,只要潘多拉魔盒一打开了,谁都是它的牺牲品,死亡也就不分什么阶级,身份,死神似乎很公平的选择所有人作为他的祭品。历史上的斯拉夫民族和满族,都是很凶残,很野蛮的部落,和文明并没有联系,它们彼此毗连,做着一样的事,就是毁灭文明。在特殊的红苏时代,却因为窒息,扼杀,却衍生了很多坚持自己风格的文艺群体,他们或流亡欧洲,或被处决,这些魄力其实早在叶卡捷琳娜的时代就已经诞生、成熟了,如那些不屈的十二月党人,有人民诗人桂冠的普希金。野蛮的共性就是容不下大家有自己的精神追求,文艺激情会被子虚乌有,文艺青年被看是威胁,也许是他们底气不足,又或者是害怕自己会被瓦解,所以宁可滥杀无辜,也不希望普世都有自己的思想。斯大林和希特勒,日本天皇等独裁者其实没什么区别,都是强迫人民对自己崇拜,把自己当成了上帝。每当文艺青年越是被迫沉默,就越体现他们的环境是如何的战战兢兢,不是所有人都会选择视死如归,害怕也是正常的情绪,一些人则会因为害怕而变节,去做个小丑,然后成为诬陷,造谣,诽谤他人的工具。无论是哪朝哪代,文艺者都要忍受被贫穷,和被孤独的可能,会遇到许多人的敌意和误解,甚至被威胁生命,即使是孔子也曾一度如丧家之犬。文艺的道路是否布满荆棘,还是平坦,是看整体环境的雅量指数,是否真正的包容,像满清的前期,道路以目,哪有什么真实的文艺,每个人都唯唯诺诺,提心吊胆,知道今天活着,都不知道明天要发生什么事。悲剧不会因为时间,地理而结束,死神也会在任何时代都会来光顾的,即使是孔圣人也杀了少正卯,人活着有时候总被悲剧折磨,洗礼。而高等智慧的族群是警惕过去悲剧的继续,会防御它,不让它再伤害到子孙,麻木而堕落的族群,却以这种毒害为荣耀,甚至变本加厉的继续摧残着他人,却没有一丝的怜悯,倒觉得是种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