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的城市经典读后感有感
《看不见的城市》是一本由[意大利]伊塔洛·卡尔维诺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6.00元,页数:16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看不见的城市》精选点评:
●城市是一种生活方式,它并不会让生活更美好,它只是适应于人类大规模消费、大规模浪费、大规模行动的本能,它只是将人类的欲望无限放大的场所。
●这个诗人,思考者,诡辩家,隐喻爱好者。阅读和倾听的意义在于共情,由此个人的世界藉他人的所行所想得以成长,但最后也逃不出人类作为一个整体的世界的边界,就像这所有看不见的城市再绮幻也不过是世间碎片的拼凑,而能够突破边界的并非文学。当然就共情的意义上我是真的很喜欢这本书
●如痴如醉,不能再置一辞。页100:“记忆既不是短暂易散的云雾,也不是干爽的透明,而是烧焦的生灵在城市表面结成的痂,是浸透了不再流动的生命液体的海绵,是过去、现在与未来混合而成的果酱,把运动中的存在给钙化封存起来:这才是你在旅行终点的发现。”这个版本有53个友邻评分,还有个版本有15个友邻评分我很遗憾……
●城市从来不存在,它们一个接着一个地存放在我们的意念里。我们按着自己所爱的地方的模样建造了那么多的城市,然后两人面面相对着一个一个怀念这些城市。每当我们谈论一个城市时,它们就永远地消失在了我们的对话里,我们静默,已捕捉它们消逝前的光影,就好像我们爱过的那一个个人一般。世上再鲜有卡尔维诺这样轻盈的文字,读这本书就好像在看新浪潮的电影,同一个画面不断地重现,细节不断堆砌,剪辑在改变,同一个场景上,我们看见好几个世界。
●读过也只能是简单的文字阅读,实在没有办法在短时间内把这些城市进行消化。不过,里面的那些光怪陆离的城市样板,让我的想象力瞬间充盈起来。在哪里看到有人说,卡尔维诺的书会逼迫着你去思考,读完之后,发现确实如此。而且,这样的思考需要的不仅仅是时间,还是自己的经历,在不同时间,不同状态下,看他同样的书,心境都是不一样的吧。准备过段时间,买他的精装全集,这些需要思考的书,最好是能每天读几页,当做训练自己的想象力吧。
●我所有的自负都来自我的自卑,所有的英雄气概都来自于我内心的软弱,所有的振振有词都因为心中满是怀疑。我假装无情,其实是痛恨自己的深情。我以为人生的意义在于四处游荡流亡,其实只是掩饰至今没有找到愿意驻足的地方
●这本书我读了三遍,事实上这书可以看三十遍,以前有人问流落荒岛只能带一本书的话带什么,我搜寻多年,终于找到了该带的书,不用再带高等数学题集了。。。。
●太美了
●“别的地方是一块反面的镜子。旅行者能够看到他自己所拥有的是何等的少,而他所未曾拥有和永远不会拥有的是何等的多。”
●觉得太形而上了,马可波罗和忽必烈的对话很有意思,而城市的描写让我想起之前玩的一个游戏“walkr”,很适合太空背景的星球介绍,最喜欢的篇章是城市与死亡。【人到生命的某一时刻,认识的人当中死去的会多过活着的。遇见的每张新面孔都会印着旧模子的痕迹,是你为他们各自配戴了相应的面具】
《看不见的城市》读后感(一):花间词
这本床头书放了很久,不像别的小说让我有欲罢不能一口气读完的冲劲。它就像绚丽的云彩,香醇的卡布奇诺,睡前小小地读上一段,细细体味华美的形容词,跟着卡尔维诺到幻想中的城市旅行。。
《看不见的城市》读后感(二):被推荐读
一个friend力荐,之前看一本纪实文学(凌志军的《新东方三辆马车》)里出现过马可波罗与忽必烈的对话,没看懂。所以与两本SQL server2005一同被抱回宿舍,会好好读一读
《看不见的城市》读后感(三):奇绝之书
很难在看到如此充满作者个性、幻想、思考的文字了!每一座城市,都是一个寓言,无论轻盈的城市,痛苦的城市,看不见的城市。马可波罗和忽必烈的对话中,我们看见了什么?卡尔维诺是文字奇才!
《看不见的城市》读后感(四):附评
为何这里的评论都如此之长?卡尔维诺的背景着实古怪,这本书更像飘在空中.各个小题可以衍生出很多问题,但总的来看又是一个下降的次序,他在序言中说许多人都把最后一句话当作寓意,恐怕也就不奇怪了.
《看不见的城市》读后感(五):喜欢那种让人不透气的氛围的表达方式
在书中,用很平实的语言,把那种让人无法喘息的气氛营造的非常彻底。不像国内有些作家(如莫言),把一个简单的事情往死里写,非要去挖地三尺,把事情写绝才罢休。不动声色地把细节写好,气氛自然就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