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尼拔戰記读后感1000字
《漢尼拔戰記》是一本由鹽野七生著作,三民出版出版的349图书,本书定价:NT $250,页数:200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漢尼拔戰記》精选点评:
●战争场面的叙述是一个亮点,但是没有写出罗马与迦太基七百年的恩怨所应有的气象与宿命感,偏袒罗马太过,虽然以汉尼拔为名,但明显西庇阿写得更出彩。
●以前看军事史不能理解什么是汉尼拨,看了这个才知道了
● 还是不错的书,但是对史料的分析不是很严谨,毕竟是一本比较偏文学的著作,不是历史类专著,对具体的军事问题感觉作者没有什么很深入的体会,对汉尼拔,西比奥等人的分析也不是很透彻与深入
●作者明显不擅长写战争,写的让人有点莫名其妙,为什么汉尼拔就简单的赢了,看到后面罗马打马其顿,才从只言片语中理解,是采用了亚历山大大帝的运动战的战术。。。不过还是不错。
●有很多战例
●荡气回肠的汉尼拔战记
●基本明白迦太基跟罗马到底是怎么回事了
●一代名将的一生
●盐野七生史论结合读来酣畅,纹理也足够清晰。汉尼拔胜于战略,败于体制,西比奥也是一样。但所谓战记尚有数点不明:在没有马镫的时代骑兵攻击力为何?方式怎样?汉尼拔险越阿尔卑斯山损耗甚巨不是其后势弱之因?横扫南意大利后数年不战不走不作为,补给几近于无,所为之何?且何以保持强劲战力?汉尼拔奉召回迦太基为何不带全兵力?战象驱策不易,数度反噬,为何继续仰赖?冷兵器时代平原会战什么样的战法能使双方战损比达一比数十?此书毕竟不是战争史。
●时来天地皆同力,远去英雄不自由。
《漢尼拔戰記》读后感(一):一人的战斗
西方世界公推汉尼拔是空前绝后的谋略家与天才武将,但迦太基最终还是败给了罗马。本质上,这是两个不同政治体制之间的较量。罗马能让一大批优秀人才有用武之地,而迦太基除了汉尼拔几乎没几个拿得出手的将领。本来汉尼拔的奇袭为征服意大利半岛制造了绝佳的机会,但迦太基本国愚钝的反应力与行动力却使这个机会白白流失,还差点使汉尼拔的奋战成了一个冷笑话。一个100%的天才终究还是抵不过十个70%的上才。
《漢尼拔戰記》读后感(二):汉尼拔与西庇阿
俗话有云:“ 美人迟暮,英雄白头 ”。即便是像汉尼拔和西庇阿这样的名将,在老之将至时,也并没有在荣耀的光辉中安然逝去。
汉尼拔因为迦太基的失败,不得不从罗马境内撤回回国,后来又因为国内的政治斗争而逃往他乡。到后面因为罗马还是想要将其从其他国家引渡到罗马,老迈的汉尼拔选择服下随身携带的毒药而自杀。可是,西庇阿呢,这位弱冠之年就开始登上历史的舞台,远征了非洲,又打败了在罗马境内盘踞十多年的汉尼拔,当上了执政官,后来却被人以部分军费的下落不明而在元老院被审判,为此选择隐居在自己的别墅,死去之后也不愿意将自己的骨灰埋在阿皮亚大道旁。
不过除去这两位名将的人生故事,更让我感兴趣的却是从亚历山大大帝一脉传承到汉尼拔和西庇阿的军事思想,从以前的完全的正面对垒,到后面的奇正结合,讲究机动性,重视外交策略,注重远交近攻。这一切倒是让我想起了《孙子兵法》中的很多内容,特别是在看过《华杉讲透孙子兵法》之后,感觉虽然布匿战争属于2000多年前的西方战役,但是并未脱离《孙子兵法》的范畴。这个倒是极为有趣的一点。
《漢尼拔戰記》读后感(三):凝聚力
汉尼拔是伟大的,终身与罗马为敌,并取得了伟大的成果,但是,这始终是一次个人对抗国家的战争。为何罗马同盟在汉尼拔大军压境并对非罗马本帮采取怀柔吸收政策时仍然团结于罗马的核心?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我觉得原因可以从经济、政治和文化三点来分析。在经济上,罗马对于同盟是非常宽厚的,没有纳贡的要求仅仅在战时提供必要的兵力,同时罗马也进行了大规模的基础建设,如港口、防御工事和阿皮亚大道,在维护地区稳定的同时使得各个地区能互通有无而形成专业分工的体系,如伊特鲁里亚地区盛产矿物,则成为罗马同盟的工业中心、西西里期后合宜,则成为了罗马同盟的粮仓、南意大利的希腊城邦长于海上贸易,则成为了贸易枢纽。因此在罗马同盟的庇护下,各个城市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可谓经济利益捆绑一致。政治上,虽然罗马对于势力范围有不同的定义,区分为同盟国、殖民地、新殖民地和属地,但保障这些地方的自治(属地特殊由罗马派遣官员),他们的公民也是罗马的公民,享有相同的权利和义务,这种自由自治的环境是共和体制下罗马所特有的,如果罗马同盟解题,必是压抑的未来。文化上,罗马也是包容的,它不但允许不同的宗教信仰共存,而且还虚心学习希腊地区优秀的文化艺术。这样的自由风气也是各个罗马同盟城邦所依赖而不愿轻易放弃的。罗马之所以为罗马,不是因为有多么优秀的领袖(当然一大批以西比奥为代表的执政官是中流砥柱),而是整个社会政治构架使其能够盛产有能力的领导者并迅速应对环境的变化。
《漢尼拔戰記》读后感(四):才了解到罗马已经有那么多”现代“的东西
布匿战争。这一本很长,电子版做成了两本。有太多的军事的东西,从地图到战术讨论什么的,汗....这些没细看。
恩,还是没搞明白血税是怎么回事.....这会的罗马,相当强大啊,从兵役,到债券,外交,太不可思议了。另外总算把罗马和希腊分开了,不会吧这两个看成一个了。
《漢尼拔戰記》读后感(五):【坐评】胜败之机——汉尼拔与罗马
这本书读起来让人感觉畅快淋漓,不论是对汉尼拔、西比奥天才战术的描绘,还是对战争及参战国的描述,都让人不忍释卷。几日读完本书,一直在思考一个非常直白的问题:汉尼拔为何败?或者说罗马何以能胜?我的结论是汉尼拔之战,是汉尼拔与整个罗马强大传统的战争,是个人与一种体制的拼斗。个人与体制的战斗,个人不一定必败,但汉尼拔不幸,遇到了一个生生不息的体制。
个人足以挑战一个体制时,此人的能力毋庸置疑,几乎都属于不世出之天才。再加上个人行为远比整个体制的反映灵活,因此在对抗之初,个人总能胜利。汉尼拔开始进攻罗马时的势如破竹证明了这一点。在初步胜利之后,就会出现一个重要的节点,以后整个对抗的走向皆由这个节点决定。这个节点就是参与对抗的体制能否产生源源不断的抗争力量。举个例子来讲,中国许多封建朝代,最后都终结于一人之手,而这个人,开始也是对整个现有体制发起挑战。但在中国,这个被挑战的体制已经无力产生有效的抗争力量,最后只能被摧毁。而汉尼拔遇到的罗马实行的体制,则是生生不息的典范。一方面,罗马与各加盟国,一直保持着良性关系,罗马军队的主力一直是罗马公民,其他盟国只是提供一定的支持。即使在罗马最困难的时期,罗马也没有因此压榨其他盟国,而且对其他盟国的友好支援,也一直保持着冷静的态度,盟国无偿供应的小麦罗马人也坚持要付款购买。此外。罗马一直对盟国兼收并蓄,对各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各国罗马化程度很深。因此,罗马的各盟国在艰苦的情形下也一直支持罗马,很少有背叛的情况出现。这是罗马的一大生命力之源。以汉尼拔的天才,当然也看到了这一点,因此汉尼拔的主要战略一直集中于破坏罗马同盟,可惜未能成功。另一方面,罗马国内,尊重制度是罗马的优良传统。罗马士兵,为了与民休息,每年轮换上阵,最高统帅执政官也每年更换。即使在国家危亡时刻,罗马也坚持着这项制度,虽然有些只是通过变通手段实现,但至少表现出了对这项制度尊重的态度。在这两个内外体制的扶持下,罗马很难被击倒,即使强如汉尼拔也不行。
但罗马的这个体制,并不是成熟的、可持续发展的体制。罗马得以维持这种体制,与其说是因为罗马的强大,不如说是由于罗马还不足够强大。罗马与各盟国的关系维持,固然有罗马的传统习惯在发挥作用,但归根结底是因为罗马统治力量还不够强大,不足以征服并实现对这些地区的有效管理。此时,在各国都不强大的情形下,互相尊重是最优的选择,也最容易组成合力。汉尼拔就是被这个合力消耗殆尽的。但是如果有一国发展壮大了,这种局面一定会发生转变,基本趋势是从互助型转向垂直统治型。转变后的体制,也许更强大,但也更容易被一击而溃。汉尼拔没有这个机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