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读库0603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读库0603读后感精选

2020-12-10 03:05:4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读库0603读后感精选

  《读库0603》是一本由张立宪著作,同心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0.00元,页数:31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读库0603》精选点评:

  ●展现的是我从前不太了解的文字世界

  ●读着图个舒服。

  ●《读库》0603这一期也就《一步三回头》和《大师之哭》可看,其它几篇有的耐着性子读完,有的匆匆一扫而过,关于唐山大地震那几篇也没读完,讽刺的是,08年汶川大地震与这篇文章的某些内容略有契合。

  ●大师之哭给人印象很深。大师之哭又让人感叹民间艺术家的命运。一切的苦难都是来自于这个dang吗?

  ●《英伦博物馆之旅》童亚男;《绝唱》陈雄;《大师之哭》刘三田;《一步三回头》袁劲梅;《草根嘻哈大师》袁越;《关于世界杯的记忆碎片》老六

  ●青涩的读库~

  ●有2个版本。

  ●三步一趔趄,五步一闪腰——我们的文化... ...

  ●晨起半小时阅读

  ●这本想对较差,个人感觉,内容太杂了,且文笔参差不齐,不像前两本看的舒服

  《读库0603》读后感(一):读库不是每篇都好,但总有几篇是好的-0603

  读库不是每篇都好,但总有几篇是好的。

  0603也是这样,

  《一步三回头》,写得平实,但是读下来却有感触。因为生活的地方与文章里提到的地方几乎是一样的,所以觉得真就是这样的,虽然这期是2006年出版的,写的内容可能更早,但到现在,其实并没有好转,可能更糟。

  高群书那篇,觉得他已经写得很忍耐了。

  我读的版本没有大地震那几篇。

  《读库0603》读后感(二):有点小资

  陆陆续续的把《读库》0603翻完了,不是特意的看了这个系列的第三本,只是随手拿起来。一则消耗时间,减少些许的思念,二则不想再看很累的东西,想让自己轻松一下。《读库》好像就是为这个状态下的我定做的一般。偶尔带来点思考,但不累。偶尔带来点乐趣,但总会在轻松之后有点收获。这里摘录几句在轻松字行间显得有点想法的文字:

  1.我们喜欢子孙满堂,可是我们的关爱最多延及孙子辈就嘎然而止。至于我们的曾孙、重孙还有没有太阳、月亮,清风和蓝天,我们脚一蹬,眼睛一闭,眼不见心不烦……这种感觉来得无根无据,却理直气壮。

  历史和现实一样,不张扬的人总是会湮没在人们庸俗而短见的注意力之后。

  2.饭局决定上层建筑

  书翻完了,我又陷入一个不能自拔的世界,这个世界上惟有两样东西让我振奋——爱人和书……但我不能一直生活在他们之中……

  《读库0603》读后感(三):和历史的二三瞬间,一些杂言碎语

  我是尤其爱历史的一个人,喜爱程度仅次于喜欢看美女...

  看大英博物馆的时候,我脑子里首先浮现起的,就是耻辱和不甘... 埋藏在这些耻辱和不甘下面的,是我早几年在西北游历时的一些丑陋的回忆。那是在西安,陕西帝王陵。

  那是一个很炎热的夏天,被晒的肤色黝黑白不回来的夏天,景点快结束的时候,导游让我们走到坡道尽头的土坡上去,那是一条很长的坡道,很宽敞,像天安门门前的大马路,没有什么树荫,两旁是几颗小数和一些破旧的石碑。当时的我,除了咒骂天气的炎热之外,更多的也是埋怨导游团行程安排的无趣。

  但是坡道总是有尽头的,走到尽头的时候,导游告诉我们身边和刚刚经过的石碑和动物首石像残破不堪的原因是因为那些完整的,不是被洋鬼子们敲走了,就是破坏了,那时的我心里不知道有一股什么样的心情。环顾四周,咒骂天气炎热随身依靠在石柱上的人们,和那些洋鬼子无甚区别,在随后的几天旅行中,这样的情绪在我心头愈演愈烈...然后被遗忘

  不过这种的情绪和记忆总是经常因为一些敲打和重新浮现起来的,大英博物馆就是其一。这个社会的人过于浮躁,包括浮躁的我,少有人去静下心来,回顾一下上下的五千年,甚至是最近的几百年。我们身边的人总是在怀念历史,在某一些些特定的时间和事情面前,用现代人特有的方式:发朋友圈,转发微博表达我们对历史的铭记...悲哀...

  沈从文和库淑兰...倘若不是读库,渺小的我都不会了解到这些人,感谢读库...

  《读库0603》读后感(四):流水行云│事关《读库0603》

  引言

  “流水行云”原是我几年前出差时给爱人小牛所寄明信片的总称,不过是自嘲“流水账似的边走边说”,是汇报,也是自白。2008年7月整理访书翻书日志时,想着这题目挺适合的,便拿来一用。现在挑出有关《读库》的文字,按各辑出版时间重新排序(原来是随翻随写),写作时间附于其后。诚如网友所言,“现代信息繁多,不可能每个人擅长每件事,书籍不再是‘我宣扬你接受’的单方模式,网络提供更方便快捷的交流可能,大家共同进步便是!”我将有关《读库》的文字整理发布于此,便是意在与同好互动。今后若有新篇,将陆续增加。

  《读库0603》(张立宪主编,同心出版社2006年8月版)

  本辑前面几文读来颇沉重,都快让人喘不过气来了。《英伦博物馆之旅》思辩“走向世界”与“融入现代”,让人感觉到,我们的不足,远不止博物馆的建设和利用;《大师之哭》里的地方官员的表现,直让人想要骂娘;《一步三回头》更让人读得着急上火,却无处发泄,“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而我们总是要到必须“相濡以沫”时,才会追念逝去的“江湖”!这些都是好文章啊。此外,《少年游》由近及远,倒叙观影经历,情感真挚,打动我心;《“汉语”闲谈》解析武汉话,“有趣有料”,悦读之余,总让我想到自己的《去故乡,经由语言》,两相对照,各有特色。对《“汉语”闲谈》有一个疑问,既然文中提及武汉人不会说“吃米”(而说“吃饭”),那理应说“冇得饭吃”,何来“冇得米吃”?如此,说“吃米”应是武汉人“可理喻的事”才是啊!呵呵,我这是无理取闹了。【080827】

  【附记:《读库0603》有两个版本,第一个版本由同心出版社于2006年6月出版,未公开发行,第二个版本由同心出版社于2006年8月出版,公开发行。两个版本里,多数文章相同,第一个版本有而第二个版本没有的文章是:《一幅油画的缘起》(李斌)、《<唐山警示录>背后》(张庆洲)、《答读者问》(张庆洲)、《1976•唐山》(张庆洲供图)、《渴望生命》(张庆洲)、《<人民日报>中的唐山大地震》(李晶莹),第二个版本有而第一个版本没有的文章是:《绝唱》(陈雄)、《蕗谷虹儿的抒情画时代》(刘柠)、《“什么事你都不准忘”》(彭伦)、《在这本书里看见父亲》(黄集伟)。

  “第一版被要求换了几篇稿子后,才得以发行。”几年以后,张立宪轻描淡写地说。“当实在走不下去的时候,就想想自己的初衷,想想自己刚出发的时候想走到哪里,想要什么。”在《读库0700》里,张立宪回顾《读库》遭遇困境时自己的心路历程时,如是说。其间曲折,怕是惟有当事人才能深刻体会。一个事实是,从《读库0604》开始,《读库》的出版方由同心出版社更换为新星出版社。】

  《读库0603》读后感(五):绿岛小夜曲

  这本书三年之后,我只能想的起来《少年游》了。

  由是常常想到这样的景象,读到那些克制隐忍,却又失控表达,带着回忆性质的文章,通篇洋溢着对过往青春时光的追悼和令人潸然泪下追忆。而在时间中,某些集体记忆成了带着符号性的图腾,割不掉,撇不开,自然也就舍不下,所以”早些年“这个词是承载着巨大的催泪功能的。这其中有些故作的矫情,也有些真实的感动。

  所以这本书给人的感觉是,即使你努力克制,你也会对年龄这种东西产生难以调和的矛盾心理。一方面对年龄稍小的孩子有些有着古怪的优越感,类似于吃盐比吃饭多,过桥比走路多这类过来人心理;一方面又羡慕他们跳脱的性格,无知无畏的心态,嫉妒他们有无限可能的未来,有充分的时间为犯下的错买单。这两种古怪的心态,往往又会产生些责怪自己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幼稚心理。

  在嘈杂巨大的信息浪潮里,走的不踏实的时候,年纪稍长的人会本能地自省,少不更事的孩子则会过多的怪罪这个法则丛生的世界。很早之前的《读库》上的一篇采写耿谆文章,耄耋之年的老人受尽战争、文革之苦。可当他谈论起这长长的一生所经历的所有曲折,激昂澎湃的总是年轻时候的战争,却鲜少提及中年时候的文革之苦,即使后者对他的人生来说是毁灭性的打击。老派的知识分子往往有着这种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宏大家国观。但是,说到头,人还是会随着岁月的流逝变得从容且随和,青春的冲动虽然也是带着促狭的诱惑,留存于脑海中,每每回忆起来,夹杂着羞赧,后悔,无畏和骄傲的诸多情绪的。

  但即使是这样,即使是对年少的无知感到本能的抗拒的时候,我依然能够在很多的夜里的梦想中回忆故乡,想念起惨淡不堪,我平日里极力美化的童年时光。肮脏的酸梅草,贫困,抬不起头的卑微的身份,过度敏感,焦躁,无处释放的心酸,以及孤独,早慧,找不到与人交流的无奈。这是一种永存的彻彻底底的底层的生活经验。巴掌大的川西北小镇,夹在群山之中,没有方向感的人都会以为这是世界的尽头,因为好像没有路可以穿过坚硬的岩石到达光明的彼岸。绕镇的污秽小河,满嘴粗口的游走少年,甚至于连街边玩弹珠的小孩儿脸上都有终年不散令人难以亲近的扈气。这是故乡留在我脑海里永恒的印象。除开山峰,没有任何值得回忆起的念想。可是,即使这样的它。我还是会忍不住在梦里梦见它,三月里,漫天金灿灿的油菜花,田埂上疯跑着拿着简易捕蜂器的顽童,镇边的高山盛开的桃花掩映住了漫山的坟茔,而校园里的高大的苦楝树还封存着我当时傻乎乎的故作的誓言。

  被我在在白天里讨厌的故乡却在夜晚以这样的状态回到我的脑海。

  而我又是以哪一种姿态被它记住?

  我们之间算是爱着还是恨着呢?韦北在《少年游》谈起他浸泡在露天电影院的时光。七十年代生人的跌宕起伏的成长时光里,交织着新旧事物的不断更替。有些在昙花一现的新鲜玩意儿在他们的生命中扮演着或轻或重的角色,承载着或温情或残酷的回忆。

  ——在那时候,露天电影院,无异于一个乌托邦,一个美丽的伊甸园。

  他们在混乱的年代里找寻自己的梦想的着陆点和存放处,而隔着一代人的我们,却在更加多元的社会里成了一条无尾的鱼。所以,《伊利亚特》里再怎么深情的吟咏也无法阻止不同时代以同样的速度前后一致地衰落下去:犹如树叶的生机,人类也一样,风吹树叶落地。

  每每读到这样平凡得简单的句子,也会有点涌泪的冲动,你难过的不是有关传承,而是寄存。我们有时候习惯于过度放大自我的痛苦,忽略了细小的幸福。过度渲染的悲痛显得矫情而没有说服力。如同用力过猛的电影,他们不善于收敛情绪,用昏暗晦涩的场景隐喻黑暗不堪的成长环境,混乱的男女关系,搬出许多牵强的理由为飙风的荷尔蒙闯下的祸开脱罪责,用极端暴扈的复仇手段昭示成长的受到的赤裸裸的侵犯后的本能反应。而事实上,我们从未有过这样糜烂不堪的青春,规规矩矩地上课,对着电视上好看的偶像冒着红心咆哮着:这是我的最爱!!!

  我们从未有过青春文学上的写的那种惨烈的青春,没有思考过曾经的岁月,难道这个就是我们梦想和心灵找不到着陆点的原因?我想起托马斯·沃尔夫在《天使,忘故乡》里谈到的:我们之中有谁真正知道他的弟兄,有谁探索过他父亲的内心?有谁不是一辈子关闭在监狱里,有谁不是永远的异乡人?我几乎是不用瞬间就想到我的祖父,,当年以八十高龄移居他乡,面对这样的疑问:是不是以后都不回来了?我不知道如何描述他的表情,遗憾吧,没有,只是很淡然,耄耋之年的老人已经没有年轻时候那样动辄就怎样怎样的情绪。而如今,慢慢步入九十高龄的他,为了故乡每年三月观音会上演的坝坝川戏,已经克服了几十年的晕车老毛病。直到今天,我还能有耳福听到他偶尔哼唱的《辕门斩子》戏段,每每到此,沉浸在往事里他还能聊聊他那前清二叔的故事,川西的盐帮故事,多年前的老故事散发着无与伦比的迷人的气息。而在他平稳的声调里有对年轻时光的温柔叹息,也有对跌宕起伏的命运乖顺的臣服感。

  往后的日子会是谁在你身边呢?

  而我的旁边又会是谁?

  风在竹林里穿过时飒飒作响的声音,故乡门前枯枝般的桑树,泥泞的路上有一排不好看的瓦房。

  田埂尽头长着一棵优雅的树,满树繁花,春天好像又来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读库0603读后感精选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